《思考,快與慢》| ChatGPT精華總結

一、常見的四個心理效應
1. 啟動效應
2. 曝光效應:消解緊張
3. 光環(huán)效應:看中第一印象
4. 框架效應 :同一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會激發(fā)人們不同的情感
二、啟發(fā)法與偏見
1. 普遍性偏見

系統(tǒng)1 非常擅長這樣的思維模式:
自動識別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即使有時這種關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會這樣認定。
2. 錨定效應

(1)比如你在考量買房要花多少錢時,會受到要價的影響。
(2)在一項實驗中,關于一個婦女在商店偷竊的案例。審閱案件的法官會扔一副骰子(骰子提前設置過,不是3就是9)。
扔出3的法官,平均判定關押婦女5個月;扔出9的法官,平均判定關押婦女8個月。
3. 可得性偏見

(1)一個引人注矚的事件,會暫時提高同類事件的可得性。例如:
一架飛機的失事會暫時改變你對飛行安全的看法。
(2)此外,親身經(jīng)歷、生動的圖片和鮮活的例子,也比單純的文字或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更容易讓人回想起來。
(3)一項實驗證明,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可以使夫妻和睦相處;
而且很可能在其他的合作計劃中與他人的關系也很融洽。
4. 效用層疊
也就是人們通過互相交流和影響,來增強某種看法的合理性。
(公共風險事件中尤為常見)
一些人試圖抑制這種日益增長的恐懼和厭惡情緒,但反而激起了敵意。
你也許知道真的是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但你的大腦會不自覺地閃現(xiàn)危險的景象。
這時的我們的大腦完全由系統(tǒng)1控制,想要冷靜下來非常困難。
5. 典型性啟發(fā)
指人們在判斷事物是否屬于某一類別時,會依據(jù)事物與該類別的代表性特征的相似程度來做出判斷。
(1)這種偏見的第一宗罪就是,它過于喜愛預測小概率的事件。
(2)典型性啟發(fā)的第二宗罪是,它對證據(jù)質量不夠敏感。
即使有更準確、更全面的證據(jù),如果與典型特征不符,人們也可能會忽略它們。
6. 合取謬誤
過分地認為兩個事件同時發(fā)生的概率,高于其中任何一個事件單獨發(fā)生的概率。
7. 基礎比率與因果關系
人們往往會忽略統(tǒng)計學上的基礎比率,并且傾向于將大腦中的思維定式設定在因果關系里。
8. 回歸效應與因果性偏見
回歸效應指的是在重復測量中,極端的觀測值往往會趨向于平均值。
三、過度自信會帶來的決策失誤
1. 后見之明
后見之明指的是人們在事后對過去事件的發(fā)生和結果產(chǎn)生一種"我早就知道"的錯覺。
2. 樂觀偏見
樂觀偏見是指人們普遍傾向于對自身未來的情況持樂觀態(tài)度,并夸大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
(1)一方面,樂觀偏見可以激勵人們追求目標和承擔風險;
(2)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低估,以及不謹慎的決策。
四、選擇與風險
1. 前景理論
人們在面臨風險和不確定性時,更加關注可能的損失,而不是可能的收益。
2. 稟賦效應
當個人一旦擁有某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這種心理現(xiàn)象使人們不愿輕易放棄已擁有的物品。
3. 可能性相應&確定性效應
22:00
從無到有,從不確定到確定。
這兩種情況對人更具有誘惑力。
4. 心理賬戶、處置效應與沉沒成本悖論
24分左右

五、兩個自我
1. 經(jīng)驗自我
(1)經(jīng)驗自我是系統(tǒng)1的一部分,它負責感知和體驗情境和感受。
(2)經(jīng)驗自我回答關于當前狀況的問題。例如"現(xiàn)在疼嗎?"
經(jīng)驗自我?guī)缀跬耆?span id="s0sssss00s" class="ql-color-#ff654e">當前的感覺和體驗,并且對時間流逝沒有準確概念。
2. 記憶自我
(1)記憶自我是系統(tǒng)2的一部分,負責回憶和總結過去的經(jīng)歷,形成記憶。
(2)記憶自我回答關于整體的問題。
記憶自我基于對過去經(jīng)驗的回憶和重塑,形成關于過去的評價。
3.峰終定律

(1)定律認為,人們對于一段經(jīng)歷的整體評價主要取決于兩個關鍵時刻:峰值時刻和結束時刻,而其他時刻的體
驗對于人們的記憶幾乎沒有影響。
(2)峰終定律對于我們理解人們對經(jīng)歷的主觀評價和記憶具有重要的啟示。
它強調了情感體驗的時刻對于評估的影響。
(3)故事&旅游
故事

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