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海底撈暴跌之謎,投資者為何要“鍋底”抽薪?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wǎng)「于見專欄」
海底撈,可能是近期最不走遠的上市公司之一。
從2021年2月股價觸及高點以來,56個交易日里,海底撈股價已經(jīng)累計下跌近50%,股價已經(jīng)從85.80港元變?yōu)槟壳暗?3.2港元,市值較2月最高市值蒸發(fā)2000多億港元。
讓無數(shù)港股機構趨之若鶩的海底撈,為何會在在短短的兩個月之間變成人見人棄的“燙手撈”?
“火鍋界的愛馬仕”真的不香了嗎?
01
當前,海底撈正處于下沉市場的高速擴張期。
國內某位餐飲業(yè)資深觀察人士在評價海底撈時曾指出,單店模型在高速擴張的時候,同店營收、翻臺率、客單價、凈利率如何變化,變量因子不少,需要長期觀察。
對于暴跌中的海底撈而言,這樣的說法或許已經(jīng)足夠“隱晦”,但似乎已經(jīng)悄悄折射出其增長乏力,讓業(yè)內人士難以看好的現(xiàn)實——無論是翻臺率、客單價,還是凈利率,海底撈正在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天花板。
有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5月1日至5日的五一長假期間,海底撈整體翻桌率為約4.5至5次。而在假期前的4月,海底撈的整體翻桌率低于3次。
問題似乎昭然若揭,僅僅就翻臺率一項而言,海底撈給出的數(shù)據(jù)仍遲遲不能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就連五一節(jié)期間的數(shù)據(jù)似乎也“不夠看”。
2019年,海底撈在一二線城市的翻臺率為4.9,三四線城市的翻臺率為4.7,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海底撈在一二線城市的翻臺率下降為3.9,三四次城市的翻臺率下降為3.6。
把時間軸拉長來看,翻臺率的波動下行趨勢則更為明顯,新冠疫情的發(fā)生,實際上只是起到了“助推”這種趨勢的作用。
在2018年上市當年,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要高達5.2!再往之前,海底撈的翻臺率還要更高。
店越開越多,牌子越打越響亮,翻臺率卻一蹶不振,對于海底撈而言,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02
要知道,餐飲一直以來是高毛利、高費用行業(yè),且?guī)в兄芷趯傩?,尤其是像海底撈這么大規(guī)模的企業(yè),每一周,每一個月的數(shù)據(jù)如果不造假,對于投資者來說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翻臺率尤其是衡量其經(jīng)營效率,研判企業(yè)發(fā)展趨勢的重要指標。
說到這里,有不熟悉餐飲行業(yè)的朋友可能會十分費解,翻臺率究竟是個啥?為啥會有這么重要的影響?
顧名思義,翻臺率指的是餐桌重復使用率,通俗來理解,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工業(yè)企業(yè)的存貨周轉率,多數(shù)情況下是越高越好。高翻臺可以攤薄人力、部分租金和其他門店費用,尤其是企業(yè)擴張,或者門店升級改造之后,尤其要重視翻臺率的恢復情況。
但是,海底撈卻沒有帶給人們想要的答案。
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海底撈門店總數(shù)為935家,是2015年底的6.4倍,平均每年海底撈都要開設門店近150家。尤其是最近三年,平均每年的開店數(shù)量甚至接近300家。
根據(jù)我的觀察,2021年,海底撈的新開設門店數(shù)量可能也將不會低于300家,海底撈的高速擴張,遠遠還沒有收手的意思。
在這樣的情況下,海底撈的翻臺率指標遲遲無法得到修復,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長線投資者的悲觀預期。
目前,海底撈在一二線主要城市的網(wǎng)點布局已經(jīng)相對完善,未來新開拓門店的邊際收益,大概率是遞減的。
在這種情況下,疫情的拖累因素逐漸消失,營業(yè)中店鋪的翻臺率卻遲遲未能回暖,或許意味著一個更加糟糕的事實——海底撈的好日子快要到頭了。
03
為什么海底撈的翻臺率提不上去?換而言之,為什么沒有多少人愿意去海底撈重復消費了?
究竟是什么,制約了火鍋霸主海底撈的進一步發(fā)展?
有人說,海底撈的菜品不好吃,菜價又很貴,很難讓人有重復消費的欲望。這句話雖然簡短粗暴,但卻是一語中的。
長久以來,海底撈過于注重提升服務品質,但也在同時犧牲了產(chǎn)品的質量與特色——這或許才是海底撈無法“鎖死”消費者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產(chǎn)品、口味上,海底撈給人的印象幾乎是公認的——標準化程度高、菜品品質好,但是差異化不足。
知乎上有很多網(wǎng)友坦言,海底撈只是一種潮流而非剛需,只是因為“別人去吃了”所以他們才會去吃,對于真正注重食品口感的消費者來說,成都重慶的火鍋,還有老北京涮羊肉,甚至是彤德萊,傣妹這樣經(jīng)濟實惠的品牌,味道都要甩海底撈幾條街。
有人要說了,海底撈的差異點在于服務,不在于食材,體貼入微的服務,才是海底傲視江湖的金字招牌。
沒錯,海底撈的服務在業(yè)內的確是首屈一指。但這種軟實力上的“差異化”,是絕對無法構成海底撈的長期護城河的。
換而言之,海底撈不能指望通過服務上的花樣翻新,掩蓋產(chǎn)品創(chuàng)新不力的事實。
服務是可以被模仿的,甚至是可以超越的,信息發(fā)達的時代,誰能保證海底撈的服務玩法能夠一勞永逸,永遠不會為同一賽道的玩家學習與超越?
服務過度,也會讓新一代消費者對海底撈的玩法頗有微詞。海底撈的極致服務,究竟是否能夠保護消費者就餐的私密性?究竟是否真正契合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有網(wǎng)友在評價海底撈時,就曾直言不諱的吐槽“講服務,那種服務又讓我渾身不自在,我并不認為我多花那么點錢,別人就要對我點頭哈腰的。”
還有人帶有嘲諷的表示“這種服務真的欣賞不來,為了快速翻臺,不停的給我下食材,像我這種有病的人,吃個飯得不停強調這個先不下鍋!這個先不煮!”
一個本末倒置的海底撈,真的能讓消費者流連忘返嗎?
04
除了產(chǎn)品和服務的“失衡”以外,海底撈的問題遠不止于此。
2020年財報顯示,海底撈全年人均消費達到了110元,相比2019年上漲了5元,然而凈利潤卻在下降。
2020年全年,海底撈集團凈利潤3.09億元,同比下降86.8%。
這似乎也給資本市場的玩家們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各種“打法”都試過一遍之后,海底撈的業(yè)績還是沒有轉勢的信號。
在過往,海底撈的業(yè)績增長乏力時,往往還可以通過開店來拉動增長,如今,這個屢試不爽的玩法,幾乎也在今年被糟糕的翻臺率所證偽了。
海底撈想要逆襲,似乎只剩下了漲價一條路,但問題又在于——如今,消費者的智商稅越來越難以收取,市面上打著學習海底撈旗號,專注于服務的餐飲店越來越多,這勢必又會影響到海底撈模式的溢價水平。
性價比不高的海底撈,本來就在競爭力上就有所不足,如果再次為了企業(yè)自身盈利的目的而任性漲價,還將流失多少消費者?
由此看來,機構和大戶們在高高在上的海底撈股票上狠薅一筆后就上演“勝利大逃亡”,并不難理解——畢竟,一個江郎才盡的海底撈,想要靠著吃老本就重拾昔日的輝煌,真的太難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