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拜會結束了,這就是一場雙方各取所需的秀場

文/行走斯圖卡
備受關注的美俄領導人會晤,在四平八穩(wěn)中結束了。除了會晤正式開始前,記者們過于激動,跟安保人員發(fā)生了一些沖突外,并沒有發(fā)生任何意外:普京一如既往地表現出輕松自若的樣子;拜登超常發(fā)揮,沒有睡著、也沒有忘詞或短路。正如此前公布的那樣,會后雙方分別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普京在先、拜登在后,大概是美國想先聽聽普京說什么再安排記者會的相關議程。
如何評價這次會晤?四個字:各取所需。綜合各方報道來看,基本上普京和拜登都是在各說各話,總體來說就是拜登兌現了之前的承諾、站在人權的高度指責俄羅斯,而普京則用相同的話題頂了回去;兩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討論網絡安全,也就是前不久俄羅斯黑客襲擊并勒索美國石油管道公司的事件;最后兩人一致確認,持續(xù)的緊張關系不符合雙方利益,于是有了這次會晤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雙方大使都將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這表現出美俄兩國未來將會尋求以談判的方式,而不是繼續(xù)用極限施壓的方式來解決分歧——至少在6月16日這天,美國是有這個想法的。
但是這件事也能被稱為“成果”,足以看出雙方的實際成果真是少得可憐,當然外界此前也沒有抱任何希望,能談點東西出來已經算是非常不容易了。
其實雙方的重點都不在會晤這件事上,對于普京來說,這是在歐洲腹地展示俄羅斯形象的絕佳機會。與美俄和解相比,普京更傾向于先說服歐洲,北溪-2號項目投產在即,屆時俄羅斯和德國將會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如果能夠重啟與歐盟的合作關系,無疑是一件好事。
因此普京需要這次機會,與西方媒體進行一次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并且直接傳遞出俄羅斯在一些敏感議題上的態(tài)度。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可以看出,在涉及人權和反對派領袖納瓦利內的問題上,普京并沒有表現得極具攻擊力。因此有觀察人士認為,只要普京站在拜登面前,他就已經贏了;而CNN這援引一名白宮官員的話稱,普京展示了他一如既往的高超演技。
與此同時,拜登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說服普京一些事,而僅僅只是為了將這些事說出來。此前他也降低了外界對會晤的期待,并且跟普京的會晤中提出了之前他允諾的“人權”等問題,其實就是為了證明“美國正在關心這些事”。
拜登在營造一個“強硬”形象的同時,也刻意和當初特朗普與普京的會晤保持差異化,以便于外界相信“他是一個能夠勝任的美國總統(tǒng),而且不是奧巴馬第三任期或特朗普第二任期”——最重要的是,他現在可以吹噓:在普京面前沒有屈服,不像他的前任特朗普那樣。
關于中國問題,拜登顯然提都沒提,因為提了也白提,普京不會跟他討論這個話題的;同樣沒有討論的似乎還有烏克蘭問題,普京的態(tài)度也很堅決,在烏克蘭能否加入北約一事,“沒有任何談下去的必要”。
拜登是為了強硬而強硬,普京根本心不在焉,這可能是外界設想的一個糟糕結局,盡管兩位領導人都認為會晤是有成效的、具有建設性,但真實的情況是雙方都在強調自己的立場,從而繼續(xù)加深相互的敵意——唯一的進步在于,雙方是在不加劇緊張局勢的前提,加深了相互不信任。
但是對于全球愈演愈烈的地緣政治沖突而言,這次會晤有多少積極意義?至少目前,外界并沒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