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孟子·公孫丑(上)解讀

2023-08-20 13:13 作者:jxfzylr  | 我要投稿

孟子·公孫丑(上)解讀

作者:【先秦】孟子

? ? ? 公孫丑問曰[1]:“夫子當(dāng)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2]?”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騿柡踉髟籟3]:‘吾子與子路孰賢[4]?’曾西蹵然曰[5]:‘吾先子之所畏也[6]?!唬骸粍t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7],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8]?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9]。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10]?” 曰:“管仲以其君霸[11],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12]?!?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13]。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14]?” 注釋: [1]公孫丑:孟子弟子,齊國人?!2]以上兩句意為,如果先生在齊國當(dāng)政,管仲、晏子的功業(yè)能夠再度實(shí)現(xiàn)嗎?當(dāng)路:當(dāng)權(quán);當(dāng)政。管仲:名夷吾,字仲,齊桓公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許:興起。趙岐注:“猶興也?!薄3]曾西:名申,字子西,曾參之子?!4]吾子:對友人的昵稱,相當(dāng)于“吾兄”“老兄”。子路: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 [5]蹵(cù)然:不安的樣子?!6]先子:已去世的長輩。這里指曾西的父親曾參。畏:敬?!7]艴(bó)然:惱怒的樣子?!8]此句意為,你為何竟拿管仲與我相比?何曾:為何竟然。曾:竟然;居然?!9]以上三句意為,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樣專一,執(zhí)掌國政是那樣長久,而功業(yè)卻是那么微不足道。 [10]以上三句意為,管仲,是連曾西都不愿效法的,你以為我會愿意嗎?為:同“謂”。認(rèn)為?!11]此句意為,管仲使他的君主稱霸天下。以:使。 [12]以上兩句意為,以齊國的實(shí)力而稱王天下,易如反掌。由:同“猶”。好像?!13]以上五句意為,以文王的仁德,活了近百歲才去世,尚且沒有做到使天下和洽。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然后才使德政廣泛推行。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陜西岐山北),稱為周公。曾輔佐武王伐紂滅商,統(tǒng)一天下;后又輔佐成王,鞏固了周初的統(tǒng)治。 [14]以上兩句意為,現(xiàn)在您把稱王天下說得這樣容易,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嗎?若易然:這樣容易。若:如此;這樣。易:容易。然:助詞。原邊注:朱熹:“齊人但知其國有二子而已,不復(fù)知有圣賢之事。”(《集注》) 管仲得齊國之大,得其君信任之專,而不能稱王天下,是以不足法也。 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15]。由湯至于武丁[16],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yùn)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17],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18],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19]。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20]?!駮r則易然也[21]。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22]。地不改辟矣[23],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24]。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骸轮餍校儆谥绵]而傳命[25]?!?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strong>注釋:[15]文王何可當(dāng)也:怎么能和文王相比。 [16]武?。荷檀弁酰蟊环Q為高宗?!17]微子:商紂王的庶兄,名啟。微仲:微啟的弟弟。王子比干:紂王叔父,因多次勸諫,被紂王剖心而死?;╦ī)子:紂王叔父。膠鬲(ɡé):紂王之臣?!18]相與:共同。輔相(xiànɡ):輔助。 [19]以上六句意為,當(dāng)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于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歸紂王統(tǒng)治,然而文王卻從方圓百里的地方興起,所以是很困難的?!20]以上四句意為,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nóng)時。镃(zī)基:今寫作镃。鋤頭?!21]今時則易然也:現(xiàn)在的時勢就很容易做到這樣了(指稱王天下)?!22]以上六句意為,夏、商、周三代興盛時,沒有哪個國家的土地超過方圓千里,而齊國卻有那么遼闊的土地;(夏、商、周三代興盛時,)國都雞鳴狗叫的聲音,邊境上都聽得到(指夏、商、周國都狹小、人煙稀少),而齊國卻有那么眾多的百姓。達(dá):達(dá)到。 [23]地不改辟矣:土地不需要再開辟。改:重新。辟:開辟?!24]以上四句意為,況且,一統(tǒng)天下的君王不出現(xiàn),沒有比現(xiàn)在隔得更久;百姓忍受暴政的折磨,沒有比現(xiàn)在更厲害。憔悴:動詞。困頓?!25]以上兩句意為,德政的流行,比驛站傳遞還要迅速。置郵:驛站。原邊注:文王雖形勢不利,仍百里之地行仁政而稱王天下,是其可法也。 當(dāng)今之時,最宜于行仁政稱王天下。點(diǎn)評:本章論王霸之辨,為孟子在齊國時與弟子公孫丑之間的對話。孟子尊王賤霸,故對管仲、晏嬰的功業(yè)不屑一顧。那么,為何管、晏助其君主稱霸天下,而文王行王道,歷經(jīng)三世才有所成?又如何對王、霸的現(xiàn)實(shí)功效做出解釋和說明呢?這是宣揚(yáng)王道者必須正視的問題。孟子認(rèn)為雖然“王不待大”(3.3),稱王天下未必一定就是大國,但推行王道還是需要一定的客觀形勢和條件的。管仲掌握當(dāng)時強(qiáng)國齊國之政,又得齊桓公的信任,由于不行王道,故只是助桓公成就霸業(yè),而沒能稱王天下。文王在力量懸殊的形勢下,行王道而終于稱王天下。這說明王道不僅具有正當(dāng)性,在功效上也遠(yuǎn)勝于霸道。進(jìn)而提出,當(dāng)今之世,齊國如推行王道,必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1];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2]——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3];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4]。《詩》云[5]:‘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6]?!酥^也?!?/p>

注釋:

[1]以上兩句意為,用武力假借仁義的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 [2]以上兩句意為,用道德推行仁政的可以稱王,稱王不一定要是大國。待:等待。引申為依靠。 [3]以上三句意為,用武力使人臣服,人們不是真心服從,只是力量不夠。贍(shàn):足。 [4]以上三句意為,用道德使人歸服,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子服從孔子。七十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酚涊d,受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七十是取其整數(shù)?!5]《詩》云:以下三句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6]以上三句意為,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服從。思:助詞。無義。

原邊注:

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

點(diǎn)評:

本章論王霸之辨。強(qiáng)調(diào)霸道“以力服人”,不能使人真心服從;而王道“以德服人”,可使天下人心悅誠服。稱霸必須是大國,而小國行仁政也可稱王天下。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1]:‘迨天之未陰雨[2],徹彼桑土[3],綢繆牖戶[4]。今此下民[5],或敢侮予[6]?’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7]!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8],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对姟吩芠9]:‘永言配命[10],自求多福[11]?!短住吩籟12]:‘天作孽,猶可違[13];自作孽,不可活[14]。’此之謂也?!?/p>

注釋:

[1]《詩》云:以下五句出自《詩·豳風(fēng)·鴟鸮》?!2]迨(dài):趁著?!3]徹:剝?nèi)?。桑土(dù):指桑樹根的皮。土:通“杜”。根?!对姟肥 捌ぁ弊帧!4]綢繆:緊密纏縛?!5]此:《詩》原文作“女”?!6]以上五句意為,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bǔ)好窗子和門戶。從今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來欺辱? [7]以上兩句意為,寫這首詩的人,大概是懂得道??!其:大概?!8]般(pán)樂:大肆作樂。趙岐注:“般,大也?!钡“剑阂嘧鳌暗R”“怠驁”。怠慢驕傲?!9]《詩》云:以下兩句出自《詩·大雅·文王》?!10]永:長久。言:念。配命:配合天命?!11]以上兩句意為,永遠(yuǎn)想著配合天命,自己求來多福。朱熹《集注》:“永,長也。言,猶念也。配,合也。命,天命也。” [12]《太甲》:《尚書》中的一篇,已失傳?,F(xiàn)在《尚書》中的《太甲》,系晉人偽作?!13]違:避開?!14]以上四句意為,上天降災(zāi),還可以躲;自己作孽,就無處逃。活:《尚書》原文作“逭(huàn)”。逃避。

原邊注:

仁與不仁,在己不在人。

點(diǎn)評:

本章討論仁政。認(rèn)為行仁政可以帶來榮耀,不行仁政則會帶來恥辱。榮耀和恥辱都是自取的,由己不由天。至于如何實(shí)行仁政,孟子主要談到尊德貴士,選賢與能,及時修明政教刑法,而勿放縱驕奢。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1],法而不廛[2],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3],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4],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5],無夫里之布[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7]。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jì)者也[8]。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1]廛(chán):市中儲藏或堆積貨物的宅舍。此用作動詞,指對宅舍收租。征:征稅。這里指對貨物征稅?!2]以上三句意為,對于市場,只對作為倉庫的宅舍收租而不對貨物征稅,或者依法對市場進(jìn)行管理而不對宅舍收租?!3]譏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稅。譏:查問。 [4]助而不稅:出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對私田收稅。這是針對周代實(shí)行的“井田制”而言?!5]廛:指宅舍,這里用作名詞。 [6]夫里之布:“夫布”與“里布”的簡稱。夫布是一夫的勞役稅,里布是一戶的地稅,布是古代的一種貨幣?!7]以上四句意為,居住的地方,沒有勞役稅和額外的地稅,那么,天下的人都會很高興,愿意成為這里的居民了。氓(ménɡ):指從別處遷來之民?!8]以上三句意為,(若有鄰國想率領(lǐng)百姓攻打你)就好比率領(lǐng)“子弟”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沒有能成功的。

原邊注:

天吏者,順天應(yīng)人、行仁政之官吏。

點(diǎn)評:

本章討論仁政。提出仁政的五條措施,包括尊賢使能的用人政策,鼓勵商業(yè)發(fā)展的經(jīng)濟(jì)政策,只稽查不征稅的關(guān)卡政策,只助耕而不征稅的農(nóng)業(yè)政策,不征收勞役、住宅稅的稅收政策。孟子認(rèn)為,實(shí)行這五項(xiàng)政策,就可以贏得士人、商人、旅客、農(nóng)民的擁護(hù)和支持。而實(shí)行這五項(xiàng)政策的人,就好比是“天吏”,是上天派下的使者,必定會稱王天下。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3],皆有怵惕惻隱之心[4]——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5],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6],非惡其聲而然也[7]。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8];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9]。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10],泉之始達(dá)[11]。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注釋:

[1]不忍人之心:指同情、憐憫之心。 [2]斯:則?!3]今:表假設(shè)。若;假如。乍:突然;忽然?!4]怵惕:驚懼。惻隱:同情;憐憫?!5]內(nèi)交:結(jié)交。內(nèi):同“納”?!6]要譽(yù):博取名譽(yù)。要:通“邀”。求?!7]非惡其聲而然也:也不是厭惡孩子的哭聲而這樣的?!8]端:開端;源頭?!9]四體:四肢?!10]然:同“燃”?!11]達(dá):冒出地面。

原邊注: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擴(kuò)而充之,仁政可行也。

點(diǎn)評:

本章繼續(xù)討論仁政,提出仁政的基礎(chǔ)在于每個人都具有的“不忍人之心”,將性善論與仁政結(jié)合在一起,是《孟子》一書的重要篇章。孟子開宗明義地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將這種不忍人之心運(yùn)用到政治上,便有了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何以見得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孟子舉例說,假如有人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里,必定會有驚恐惻隱之心的流露,他的這種表現(xiàn)并不是出于某種外在目的,比如討好孩子的父母、博得鄉(xiāng)人的贊譽(yù)等等,而一定是有內(nèi)在原因,也就是有內(nèi)在不忍人之心的存在。需要說明的是,孟子這里所舉,乃是一個“示例”,而非一個例證。孟子舉出此例,其目的是讓每個人置身其中,設(shè)身處地,反省到自己亦必生“怵惕惻隱之心”,并援之以手,更進(jìn)一步反省到自己以往的生活中亦有過眾多類似的經(jīng)歷,從而洞見不忍人之心的存在。假如有人經(jīng)過反省,認(rèn)為自己從來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那他一定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人了。

在肯定了人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后,孟子又討論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之心,與仁義禮智四德的關(guān)系。認(rèn)為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惡之心是義的開端,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岸恕弊直咀鳌奥Z”,“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說文解字》)。換言之,“端”即事物的萌芽、開始?!岸恕北砻鲪烹[、羞惡、辭讓、是非不是一種既定、完成的東西,從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到仁、義、禮、智有一個生長、發(fā)展的過程,正如樹苗到樹木有一個生長、發(fā)展的過程一樣。所以人雖然擁有四端,還需擴(kuò)而充之,使其由星星之火發(fā)展成燎原之勢,由汩汩泉水匯聚成大江大河。并進(jìn)而指出,如果能擴(kuò)充四端,便可以保有天下;如果不擴(kuò)充四端,連家室也保不住。所以,孟子雖然肯定人有良知、良能,有先天的四端之心,但更強(qiáng)調(diào)對其擴(kuò)而充之、后天培養(yǎng),這是理解孟子性善論的關(guān)鍵。以下兩章提到選擇職業(yè)、鄰里,以及向他人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這些都屬于對善端的擴(kuò)而充之、后天培養(yǎng)的內(nèi)容。


?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1]?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2]。巫匠亦然[3]。故術(shù)不可不慎也??鬃釉唬骸锶蕿槊繹4]。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5]。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6]。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7],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注釋:

[1]矢人:造箭的人。函人:造鎧甲的人。函:鎧甲?!2]以上兩句意為,造箭的人唯恐不能射傷人,制造鎧甲的人唯恐人被射傷?!3]巫匠:巫和匠。巫:指巫醫(yī)。匠:匠人。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趙岐注:“巫欲?;钊?。匠,梓匠,作棺欲其蚤售,利在于人死也?!薄4]里仁:與仁人為鄰居,或謂住在仁者所居之里?!5]以上三句意為,仁,是上天尊貴的爵位,是人間安穩(wěn)的住宅?!6]以上兩句意為,沒有人阻擋卻不追求仁,這就是不明智。御:阻擋?!7]以上兩句意為,被別人役使卻以為恥,就像造弓的人卻以造弓為恥。由:同“猶”。好像。

原邊注:

朱熹:“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巫者為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為棺槨,利人之死。”(《集注》)

點(diǎn)評:

孟子肯定人有“良知”“良能”,同時又強(qiáng)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教育的重要性,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以人的成長為例,職業(yè)、環(huán)境就很重要,需要謹(jǐn)慎選擇。但職業(yè)、環(huán)境只是外因,關(guān)鍵是內(nèi)在的仁,這才是人之為人的價值所在。如果不懂得追求仁,便是不智。追求仁應(yīng)有正確的方法,其好比射箭,應(yīng)反求諸己,多檢討自身,而不是責(zé)怪他人。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1],則拜。大舜有大焉[2],善與人同[3],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4]。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5]。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p>

注釋:

[1]禹:儒家推崇的古代先王,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為夏朝開國君主。 [2]有:同“又”?!3]以上兩句意為,偉大的舜更了不起,善于與他人分享善。同:猶“共”?!4]以上兩句意為,從農(nóng)夫、陶工、漁夫一直到成為天子,沒有一項(xiàng)優(yōu)點(diǎn)不是從別人那里吸取來的?!5]以上兩句意為,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diǎn)來行善,就是促使別人一起行善。與:幫助;贊許。

原邊注:

我取他人之善,是亦助其為善矣。

點(diǎn)評:

本章論“與人為善”。子路、大禹、舜的共同特點(diǎn)是樂于向他人學(xué)習(xí),向他人請益,“取諸人以為善”。這里的“善”是指人們在后天行為中形成的善言、善事、善行,而不是善性,但它又可以完善、充實(shí)我們先天的善。孟子特別指出舜“取諸人以為善”,向他人學(xué)習(xí)善,反過來又促使他人積極行善,這樣人與人之間便會相互激勵,共同追求善,這就是“與人為善”。


?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1]。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2],若將浼焉[3]。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4]。柳下惠不羞污君[5],不卑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6],厄窮而不憫[7]。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8],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9],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10]?!?/p>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注釋:

[1]以上三句意為,到壞人的朝廷做官,與壞人交談,就好像穿戴朝服、朝冠坐在污泥黑炭上一樣。涂炭:泥淖和炭灰。喻污濁之地。 [2]望望然:掃興貌?!3]以上五句意為,推廣這種厭惡壞人的心,他會感到與一個鄉(xiāng)下人在一起,如果那人帽子沒有戴正,自己也會不高興地走開,好像會被玷污似的。浼(měi):玷污。 [4]以上四句意為,因此,雖然有諸侯用好言好語來聘請他,他卻不接受。不接受,也就是不屑于同流合污。 [5]柳下惠:春秋時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字禽。因封邑在柳下(地名),謚號“惠”,故稱為柳下惠。不羞污君:不以侍奉暴君為羞恥?!6]遺佚:亦作“遺逸”。遺棄不用?!7]以上兩句意為,遭到遺棄而不怨恨,身處窮困也不憂愁。憫:憂傷;憂愁?!8]袒裼(tǎn xí):肉體袒露。裸裎(chéng):露身?!9]由由然:高興貌?!俄n詩外傳》卷三引作“愉愉”。 [10]以上四句意為,所以悠然自得地與他人同處而不失自己的節(jié)操,要他留下就留下。要他留下就留下,這也是(因?yàn)樗砸詾槟茏龅綕嵣碜院枚┎恍加陔x去。


孟子·公孫丑(上)解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集安市| 申扎县| 梁山县| 剑川县| 江陵县| 美姑县| 平利县| 津市市| 灯塔市| 沙湾县| 万源市| 明光市| 伊通| 蓬溪县| 原阳县| 朔州市| 于田县| 台山市| 石家庄市| 遂宁市| 通许县| 禹城市| 绍兴市| 东乡族自治县| 霞浦县| 武山县| 曲周县| 兴山县| 札达县| 库伦旗| 三门峡市| 贡嘎县| 辽阳县| 运城市| 都昌县| 彭阳县| 乌拉特中旗| 佛坪县| 伊宁市| 天台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