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們點贊,2023年日本學者主動撤稿頂級期刊Science的文章。

放射性測年依賴于測量長壽命放射性核素相對于其放射性衰變產(chǎn)物的豐度——這一過程由原始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決定。對于衰變緩慢的原始放射性核素,例如146Sm衰變到142Nd,這種方法提供了太陽系歷史上一些最早過程的時間。
2012年9月30日,日本筑波大學N. Kinoshita等人在Science在線發(fā)表題為“A Shorter146SmHalf-Life Measured and Implications for146Sm-142NdChronology in the Solar Syste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對146Sm/147Smα-活度和原子比的分析,確定146Sm的半衰期為68±7 (1σ)百萬年,比目前使用的103±5百萬年短,這個半衰期值表明早期太陽系的146Sm豐度較高。由于新的146Sm半衰期和(146Sm/144Sm)0值的綜合影響,146Sm-142Nd時期的陸地、月球和火星行星硅酸鹽地幔分異事件收斂到較短的時間跨度和較早的時間。
但是,在2023年3月31日,該文章應作者的要求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分析樣品存在缺陷,導致結(jié)論不可靠。

我們最近注意到,該文章中提出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在進一步檢查記錄后,我們將這種差異歸因于所分析的Sm樣品的化學處理過程中的缺陷。
在文章中,我們通過測定146Sm到147Sm的原子數(shù)與α活度的倍比,并使用已知的自然產(chǎn)生的147Sm的半衰期來測量146Sm的半衰期。146Sm和147Sm活度比是在由富含147Sm的材料輻照產(chǎn)生146Sm的薄源中測量的。在用natSm稀釋原始薄源得到的較大質(zhì)量樣品中測量了146Sm和147Sm原子比。
為了從稀釋樣品中測得原始Sm源中的146Sm和147Sm原子比,需要稀釋比。我們現(xiàn)在認識到文章中使用的稀釋比率(列在輔助在線材料(SOM)的表S1中)與可以根據(jù)147Smα活性(也列在表S1中)、147Sm半衰期和SOM中詳細的稀釋程序獨立提取的值之間存在差異。
表S1中所列的稀釋倍數(shù)是通過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ICP-MS)對原始來源中的147Sm含量進行測量得到的。我們將觀察到的差異歸因于ICP-MS測量中未被識別的系統(tǒng)錯誤。目前還不可能對2012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可靠的重新分析或?qū)Y(jié)果進行修正。因此,我們撤回該報告。除了D. J. Henderson和T. Nakanishi,所有作者都同意撤稿。
參考消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15510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h7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