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3.3.2 王充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2、王充(公元27—約97年)
? 東漢初期法家、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1]人。他一生受到世家豪族的壓抑,因而對當時的大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十分不滿,要求實行變革。
? 王充反對兩漢時期尊儒反法的逆流,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孔孟。他在《問孔》、《刺孟》等文章中,尖銳指斥孔孟言行不一,往往自相違背,不能自圓其說。他還提出:“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2]不承認孔丘的思想是觸動不得的。王充站在法家立場上,對商鞅、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給予充分肯定,對儒家一再攻擊秦始皇提出異議,指出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由于一些儒生借古諷今,攻擊郡縣制,“多為妖言”,惑亂人心。
? 王充總結(jié)了當時生產(chǎn)實踐和自然科學的經(jīng)驗,堅持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反對有神論,堅持無神論。他對董仲舒以來盛行的“天人感應”的神學和讖緯迷信思想,作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王充認為宇宙由“元氣”構(gòu)成,天是物質(zhì)的,沒有意志和欲望,否認有所謂主宰一切的天。他說“災異”是自然現(xiàn)象,和人事無關(guān),人的行為也不能感應上天。他舉例說孔丘經(jīng)常禱告,但天不能使他不生病。他還痛斥神仙鬼怪之類的奇談怪論。他說人在天地之間不過一“物”,和其他的物沒有什么不同,“物無不死,人安能成仙”?他否認有所謂靈魂不死,指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3]認為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
? 王充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他認為耳目見聞是形成知識的基礎(chǔ),“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并舉刺繡織錦為例,說明多刺多織,本來不會的也可以成巧手;倘使不去做,那永遠也學不會。他不相信“上智下愚”的說教,提出“處尊居顯未必賢”,“位卑在下未必愚”[4],和儒家的傳統(tǒng)觀念直接相對立。他猛烈抨擊孔孟“生而知之”的反動謬論,用許多事例來戳穿孔孟自己就“不能神而先知”。他的結(jié)論是“不學自知,不問自曉,自古行事未之有也”[5]。
? 王充還批判了崇古非今的反動思潮。他反對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觀點,認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有始者必有終,有終者必有始”[6]。他說上古“飲血茹毛”,“巖居穴處”,后世才種糧食,做衣服,造房子,因此,歷史是進步的,總是一代勝過一代。
? 王充敢于對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讖緯神學猛烈抨擊,把矛頭直指孔孟,表現(xiàn)了勇敢的斗爭精神,這在歷史上是很可貴的。但是王充對孔孟的批判采用的是形式邏輯的方法,沒有提高到路線的高度。他還寫了《非韓》,錯誤地指責韓非強調(diào)耕戰(zhàn)、沒有提倡“德治”是無“德”,這說明他還不能完全劃清“法治”和“德治”的界限。王充的思想中還有一些消極的東西,他把一切都看作是命定的,是人力無可挽回的,陷入了宿命論。王充反儒批孔被后來的儒家衛(wèi)道士罵作“名教罪人”,而歷代法家卻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這說明他的進步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起了積極的戰(zhàn)斗作用。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論衡》八十五篇。
注:
[1] 今浙江上虞。
[2] 《論衡·問孔》。
[3] 《論衡·論死》。
[4] 《論衡·逢遇》。
[5] 《論衡·實知》。
[6] 《論衡·道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