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保時捷博士的失敗作品,安裝大鋼輪的保時捷175牽引車

在二戰(zhàn)德軍籌備“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可能面臨的機動問題,要想按計劃實施就意味著各部要高速推進,雖然德軍在二戰(zhàn)前期打出了預想中的閃電戰(zhàn),可東線戰(zhàn)場就不同了,道路基礎和自然環(huán)境都更差。1941年,元首的好朋友斐迪南.保時捷博士開始研制一種大型的四輪牽引車,計劃用來在東線戰(zhàn)場上牽引重炮等裝備。

這種牽引車被稱為保時捷 175,或者斯柯達 RSO,又或者Radschlepper Ost(東線輪式牽引車)。這種牽引車在1942年進行了測試,它的性能很差,只進行了少量生產,并且沒有部署到東線戰(zhàn)場。

保時捷 175在車頭發(fā)動機艙內安裝一臺90馬力的直列4缸風冷汽油機作為動力,對于一輛重7噸且需要牽引重炮的牽引車而言,這點力量算不上充足,單位功率不到13馬力/噸。駕駛室內除了容納1名駕駛員外還能搭乘2人,后方的貨箱可以最多運輸約4噸貨物,最大牽引能力約5噸。

更糟糕的是它的車輪,車輪采用4×4驅動模式,板簧懸掛,車輪為直徑1500毫米的全鋼輪,前輪寬300毫米,后輪寬400毫米。

牽引車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它完全沒有表現(xiàn)出輪式車輛應有的速度優(yōu)勢,最大行駛速度只有1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約125千米。牽引車不僅速度慢,越野性能還不好,鋼制車輪在野外硬質地面上容易卡住,冰面上更是難以行駛,越野舒適性相當差,總之這不是一款合格的牽引車。

或許是出于元首與保時捷博士之間的友誼,保時捷 175仍然獲得了200輛的訂單,軍隊對這種車輛很排斥,因此只生產了100輛。這些牽引車無法適應東線戰(zhàn)場,所以人們認為它根本沒有在東線服役,不過在法國和荷蘭曾出現(xiàn)過,據(jù)說還參加了突出部戰(zhàn)役,有照片顯示盟軍曾繳獲過它,目前沒有一輛完整的保時捷 175保存下來。

保時捷 175重約7噸,車長6.22米,寬2.3米,高約3米,最大行駛速度1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25千米,一般配置包括駕駛員在內的3人車組,無裝甲保護,無車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