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江神廟:古羌文化的縮影
在漢中市西北,陜甘交界之地,有一個名叫略陽的山城。一江兩河穿城而過,在嘉陵江的東岸邊,有一座古羌族文化風(fēng)格濃郁的江神廟。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民俗博物館——
?
2018年4月7日,大約早上八點左右,我和家人步行來到江神廟。但是,這里竟然大門緊閉,九點整才正式開館。于是,我們只好暫時離開,在大街上閑轉(zhuǎn)一圈,不知不覺就來到略陽故城的東門。這座明代的城樓,緊臨東側(cè)八渡河,門洞上赫然寫著“古興州”三個大字,它是略陽曾經(jīng)的名字。
?
九點多,準時回到江神廟,我成為當(dāng)天的第一位游客。據(jù)說,江神廟體現(xiàn)了“由外見墻不見木,由內(nèi)見木不見墻”的建筑特色,步入其中,頓覺如此。
江神廟坐東朝西,面對著嘉陵江水,根據(jù)地勢高差而建,包括前院和后院兩個部分,中軸線上依次為戲樓、過殿、金水橋、江神殿、后殿。其中,保存完好的戲樓,乃江神廟最具特色的建筑,也是一座雕塑著世間百態(tài)的藝術(shù)品。
?
戲臺四周的欄板上,雕刻著豐富的題材,包括獸頭圖案、羌族人物和浮雕故事等。獸頭圖案多為熊、豬、猴之類動物;人物均頭插翎毛,腳穿皮靴,乃典型的古羌族服飾;舞臺中央的墻壁上,分別描繪了“鐵杵磨成針”、“唐明皇夢游月宮”和“吹簫引鳳”三個古代故事。
江神廟內(nèi)的木雕裝飾,大多與古羌族的生活習(xí)俗和宗教信仰有關(guān)。羌族在略陽生活的時間很長,并且建立過自己的“武興國”。從兩晉南北朝開始,這里一直是羌人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他們還先后建立了前秦、后秦、涼、仇池國等政權(quán)。
?
戲臺的南北兩側(cè),有上下兩層回廊:下層是身份稍低的船工和纖夫們,休息、品茶和看戲的生活娛樂場所;上層是太太、小姐和丫鬟們看戲聽書的“豪華包間”。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江神廟民俗博物館的展廳,陳列著木質(zhì)牌匾、生活用具和石碑雕刻等。
?
在戲臺的對面,往東拾級而上,登上過殿之后,眼前出現(xiàn)一汪碧水,跨過一座大理石橋,就進入了供奉江神的主殿。這里雕梁畫棟,飛龍纏繞立柱,正中懸掛著“故道遺寶”匾額,四周對稱分布著文采激昂的各類楹聯(lián),使得整個江神廟建筑群進入了最高潮。
?
供奉在大殿中的江神,端坐于一條龍的身上,一手抓龍角,一手指向天,威風(fēng)凜凜。有一點兒像“武松打虎”,還有一點兒像“哪吒鬧?!?,背后海浪翻滾,日月燦然升起。他是誰呢??
據(jù)說,此廟大約建于清雍正年間,最初在這里祭祀李冰父子。清道光年以后,這里改祭楊四將軍,所以又被稱為“王爺廟”。楊四將軍是一位斬殺孽龍的勇士,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受到廣泛尊敬,甚至被民間尊為“水神”。
?
后院中的正殿,被改造為文物展室,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以及文物的不同質(zhì)地,依次展示了化石、石器、陶器、兵器、銅器、瓷器、玉器、佛像等。擺放文物的展臺,被制作成各類船只模型,代表略陽嘉陵江水運的悠久歷史。
?
江神廟前原為略陽古城的西門,當(dāng)時嘉陵江上往來的船只大多停泊于此。過去,每當(dāng)船幫到來,或者逢年過節(jié),廟內(nèi)樂聲不斷,商販叫賣不止,這里成為當(dāng)時“古興州” 最大的物資和信息交流中心。如今,嘉陵江航運早已停止,寶成鐵路從對面穿過,曾經(jīng)的景象,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