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器制造的十種工藝
原載于:美塑
1.范 鑄
將金或銀熔化為汁液,采用模具澆鑄的方法制造器物。在青銅鑄造業(yè)高度發(fā)達(dá)的商周時期,這種方法對于工匠來說簡直是得心應(yīng)手,產(chǎn)品也比較精細(xì)。
北京劉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從器形大小和斷面觀察,當(dāng)為鑄造而成。它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黃金鑄件,證實了我國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掌握了金器的鑄造技術(shù)。
2.錘鍱(yè)
古代金銀細(xì)工傳統(tǒng)技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錘鍱工藝?yán)玫氖墙疸y極富延展性的特點,以錘敲打金、銀塊,將它們打成金片、銀片,再按要求做成各種形狀。這一工藝耗材少,但缺點是器物容易變形。
唐 摩羯紋金杯:杯內(nèi)底中心凸起的摩羯戲?qū)氈榧y為錘揲工藝
3.焊 接
焊接法在各種金屬加工工藝中都很常用。首先,將需要焊接在一起的兩部分暫時用膠粘劑粘到一起。再在膠粘處點上“焊藥”(焊藥可以用金銀,也可以用銅、錫等其他金屬)。加熱熔化焊藥,冷卻后,兩部分就連在一起了~
用摻銅合成的焊藥進(jìn)行焊接,日久腐蝕后焊接處會出現(xiàn)綠銹痕跡。如唐代的樂伎紋八棱銀帶把杯,在人物紋邊緣和把上的焊接縫隙處已出現(xiàn)綠銹。
唐 伎樂紋八棱銀杯:高6.7厘米,口徑6.9—7.4厘米,足徑4.4厘米,重285克
4.鉚 接
鉚接法與焊接法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將附件與主體連接在一起。但與焊接法不同的是,鉚接法是在需要連接的兩個部分上分別鑿出小孔,再穿釘(釘?shù)牟馁|(zhì)一般與器物主體的材質(zhì)相同),并將釘?shù)膬啥舜菲剑o附在器壁上,以達(dá)到固定的目的。鉚接法一般用于器紐、鉸鏈、把手、環(huán)柄、搭扣和提梁等與器身相結(jié)合之處。
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香薰球:可以清楚地看到接合處的小小鉚釘
5.鏨 刻
也稱雕刻(是不是秒懂了?),是在器物成形之后進(jìn)行的進(jìn)一步加工技術(shù)。既可以平面劃刻出花紋,也可以將花紋周圍的金銀“鏨”掉,形成浮雕效果。一般來說,鋒利的鏨刀鏨刻出的紋樣較為細(xì)膩,而較鈍的鏨刀鏨刻出的紋樣則相對圓潤。運用幾把不同鋒利度的鏨刀,可以鏨出豐富多彩的紋樣。
西漢 新“設(shè)屏農(nóng)尉章”銀?。糊敋ど系幕y就是鏨刻出來的
6.編 累
《紅樓夢》第73回“懦小姐不問累金鳳”,講賈府二小姐賈迎春的累金鳳被老媽子偷拿去賭博。這“累金鳳”是何物?就是用編累工藝制成的鳳凰了。金銀編累工藝分平面編累和立體編累兩類,十分繁瑣。
平面編累是用細(xì)如發(fā)絲的金銀絲,經(jīng)盤曲、焊接,組成各類圖案,與后面將要提到的“掐絲”相同。而立體編累,須事先用炭塑成各種人物、鳥獸或器皿,上面用金銀絲盤繞,再將纏滿金銀絲的炭模置于火中,將里面的炭模燒掉,就變成了立體的金銀飾品、金銀器。
清 銀累絲雙龍戲珠紋葵瓣式盒:高6.3cm,口徑14cm
7.掐 絲
主要用于金銀器裝飾,做法是將捶打成薄片的金銀剪成細(xì)條,慢慢扭搓成絲。還有一種制造金銀絲的做法叫“拔絲”(不是拔絲地瓜的拔絲?。?,是將金銀慢慢擠壓,使其通過一個錐形細(xì)孔,從孔中將金銀抽出成為金銀絲。較粗的絲也可以直接捶打而成。用金銀絲圍出一定的紋樣,然后焊在器物的表面,是一種極好的裝飾。
東漢 掐絲天祿與辟邪
8.鎏 金
利用鎏金做法制成的產(chǎn)品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但文獻(xiàn)對鎏金工藝的記載則要晚至南北朝時期。其做法是將純金和汞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汞齊”(俗稱“金泥”),均勻地涂抹在器物上,之后在火中烘烤。汞遇熱蒸發(fā),只留下薄薄的一層金,緊密貼合于器表,毫無刻意裝飾的痕跡。器物因此變得華麗、美觀。
唐 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9.錯 金
用金屬絲鑲嵌器物,古稱為“錯”。錯金銀工藝是在鑄造的銅器上用金絲或金片鑲嵌成各種華麗秀美的紋樣或文字,然后用將器表打磨光滑,形成金線、銀線圖案、文字。
新莽“一刀平五千”刀幣:閃閃發(fā)亮的“一刀”兩個字就是用錯金工藝“錯”上去的
10.焊 綴
焊綴法的原材料很特別,是金珠。金珠是怎么做出的呢?可以把金子切成極小的小段,加熱或在兩片木板間碾研,成為珠形。也可以采用“炸珠”法(又稱“熔珠”法):將黃金熔液滴入溫水中,金液就會凝成大小不等的金珠。制成的金珠可以焊在或粘在器物表面,利用價值很高。
唐 金梳背(局部):掐絲圍成的金葉子里鑲滿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