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內(nèi)存都卷到24GB了,筆記本尤其是輕薄本怎么還沒普及32G內(nèi)存?

手機內(nèi)存都卷到24GB了,輕薄本么時候普及32G內(nèi)存?
別瞎激動了,輕薄本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

如果你非要拿手機24GB運存來類比輕薄本內(nèi)存翻倍的話,我還是建議各位先擴容自己對手機和輕薄本的認知。
先說手機。2023年手機圈有兩個利好消費者的大事,我給大家簡單概括如下——
一是大廠狂卷256GB、512GB大容量存儲
一開始是雷布斯站臺“512GB普及風暴”,隨后一加也針鋒相對玩大存儲版本降價。價格戰(zhàn)打起來,消費者很高興,而且可以進一步加速128GB版本的邊緣化、128GB本來就不太夠用,遲早被淘汰,說不定2024年的千元機將以256GB起步作為營銷噱頭,將128GB存儲徹底丟進垃圾堆。

二是個別廠商開始推進“大運存”
注意,是直接給你大運存,而不是“融合虛擬內(nèi)存”(類似把硬盤劃分一部分空間充當虛擬內(nèi)存)。四五年前,我們的手機多是6GB、8GB的運存。到了2023年,放眼望去,連紅米手機都有16GB+1TB的Note12Turbo了(與自家數(shù)字旗艦小米13 Ultra的頂配一致)。這個時候,如果再有廠商力推12+256GB的旗艦機,豈不是很沒面子。


明年的運存基準線就會全面推至16GB, 而像一加 Ace2 Pro這樣,把頂配線推到了24GB LPDDR5X的機型也會越來越多,只要你預算充足,那么大運存+大存儲不再是口嗨,如果價格能降下來,8G甚至12G運存也會被逐步淘汰。



輕薄本用戶的一萬點暴擊
正因為這兩個“大事”,PC用戶有了心理落差。三五年前年,手機6G、8G運存,電腦是16GB內(nèi)存?,F(xiàn)在手機24GB,我電腦還是16G?

臺式機還好說,筆記本用戶最糟心。三四年前你買的筆記本,大概率是以16GB起步,一旦你想要32GB,其他硬件配置也會相應提高,入手預算漲得可不只是一條內(nèi)存的成本。

像筆點君自己的MateBook 14 2020觸屏版,內(nèi)存條還是焊死在主板上的,就算你想自己后加,都不太好搞。

我也和粉絲們交流過,不少朋友認為把內(nèi)存容量加一倍,也就是廠商拍拍腦袋或者拍拍胸脯的事兒,結(jié)果愣是沒幾家出手,大家仿佛都保持著同樣的默契:只要沒人當出頭鳥,我就可以默不吭聲,永遠標配16GB。

請注意,2023年臺式機內(nèi)存32GB單條DDR4-3200已經(jīng)到了269~299的冰點段位,老配置加容量的成本已經(jīng)相當香甜??梢徽f筆記本就還是16GB起步的老樣子,我同事最近費勁巴拉入手的一款聯(lián)想輕薄本,弄了半天也是16G。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輕薄本并不像臺式機那樣有靈活的裝配選擇,每當你推出一款輕薄本,其配置對應的性價比也就擺到了臺面之上,任由友商和消費者品評指摘。牙膏得擠得合理,才能留住客戶的關(guān)注度,成本也要盡量壓縮,這樣才不會虧本。配置太難看賣不出去,打碎了牙也要往肚子里吞。

輕薄本又與追求高階性能的游戲本不同,它的內(nèi)存容量本來就是次級參考項目——16G雖然打游戲、運行大型軟件不太夠用,但日常辦公、輕度娛樂還是綽綽有余的;你能選擇輕薄本而不是游戲本,說明16G就是你的基本盤,你對大內(nèi)存的依賴程度根本沒那么強烈。大家心里了然,16G起步也就成了輕薄本繼續(xù)“堅挺”的標配,手機卷到24G與我何干?
好了,希望筆點酷玩的小文可以給你一些啟發(fā),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