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城固縣:走進龍門寺,參觀五門堰水利博物館
在漢中的漢臺區(qū)和城固縣,有三處修建于漢代的水利工程,即山河堰、五門堰和楊填堰,統(tǒng)稱為“漢中三堰”。2019年2月6日,春節(jié)假期之際,經(jīng)過城固縣時,我第一次來到五門堰,成為本人到達的第728處“國?!眴挝弧?/strong>
?
在五門堰口西南20米處,有一座明清時期的古廟,被稱為“龍門寺”。作為五門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曾經(jīng)是城固縣五門堰文物管理所和五門堰水管站住址。如今,經(jīng)過修繕,龍門寺成為展示五門堰歷史和文化的博物館。2006年5月25日,這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太白樓
龍門寺坐西朝東,三進兩院的結構,以太白樓、禹稷殿和大佛殿為主,旁邊有廂房和耳房等附屬建筑。其中,太白樓就是大門,修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曾經(jīng)供奉平水明王、太白三神和清末城固縣令張世英的塑像,可惜毀于1955年。
2、禹稷殿
走進龍門寺,迎面是禹稷殿,為三間清式瓦房,乃城固縣令喬起鳳創(chuàng)建,修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殿內(nèi)原有大禹和后稷的塑像,紀念“大禹治水”和“后稷教稼”的歷史功績,可惜均已被毀。
3、大佛殿
最后,有一個幽靜的小院,這里就是龍門寺的正殿——大佛殿。它的始建年代不詳,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修,民國六年(1917)再一次進行翻修。殿內(nèi)原有20余尊造像,1953年被毀。1988年大修時,當?shù)厝罕娂Y,為五門堰治水有功的四位城固縣令塑像。
4、小碑林
在龍門寺內(nèi),中軸線右側,有一個獨立的院落,這里的回廊里陳列著大量的石碑,號稱“小碑林”。這些石碑總計32塊,大多與“五門堰”水利工程有關,所以也被稱為“水利碑林”——
這些石碑包括水利修建碑、水利糾紛碑、清查田畝碑、水利保護碑、章程碑、歌功碑、堰產(chǎn)碑、書畫碑等。在2015年第4期《農(nóng)業(yè)考古》上,白燕培發(fā)表的《漢中五門堰水利碑刻研究》中,詳細介紹了這些石碑的基本情況,按照時間可以分為: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水利碑。
在“小碑林”最顯眼的位置,可以看到一塊石碑上寫著“功與壻長”四個大字,很有氣勢,我便拍下?;貋硪院螅喿x資料,才知道這四個字為董其昌所書!此碑立于民國六年(1917),全名為《建邑侯張公育生祠碑》,歌功頌德,一碑兩文。
走出龍門寺的大門,在門前的停車場上,有一株高大的皂角樹,樹干很粗,數(shù)人合抱。據(jù)說,此樹距今約1300年,見證了龍門寺和五門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