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夏按照軍事戰(zhàn)力排名,宋最弱,弱真的是相對的

裴貫之/文
一、遼宋戰(zhàn)爭:
1、救北漢之戰(zhàn):公元979年趙光義攻打太原,北漢皇帝劉繼元向遼求救,遼國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支援。此后遼方與宋將郭進與白馬嶺交戰(zhàn),宋勝遼敗而歸北。
2、幽州高粱河之戰(zhàn):公元979年,趙光義在滅北漢之后乘勝追擊,從鎮(zhèn)定揮軍北上,襲擊幽州。幽州守將耶律學古死守待援,于是遼景宗派遣耶律休哥等人支援,于高粱河與宋軍交戰(zhàn),擊敗宋軍,趙光義被追到涿州乘驢車而逃。

3、岐溝關之戰(zhàn)之前的幾場勝負:高粱河戰(zhàn)后,耶律休哥等人南下進攻鎮(zhèn)州,與宋交戰(zhàn)于滿城西,大敗北歸;公元908年,又進攻雁門,復敗;同年十月?lián)]師瓦橋關破宋軍;公元981年,宋聯(lián)合渤海國擊遼失敗后進攻西夏,于是宋陷入兩面應敵的狀況。
4、岐溝關之戰(zhàn):公元986年趙光義借遼國景宗病卒新君初立(實際上此時景宗已經(jīng)死了四年了)聯(lián)合高麗夾攻遼國。可是高麗只是表面答應實際上卻畏懼遼國不敢出兵,趙光義對此卻不知。于是于989年正月調(diào)曹彬、田重進、潘美等,分三路進攻幽州。同年五月,曹彬于涿州撤軍,被耶律休哥追到岐溝兵敗。因此,其余兩路也撤軍。
此后宋人再也不敢舉兵進攻,同時西夏對宋的襲擾也更加頻繁,宋朝只能疲于應付而少有主動。

5、澶淵之盟之前的幾場勝負:岐溝關大勝之后,遼繼續(xù)派大軍南下,且聯(lián)合西夏夾攻宋朝。此時,宋朝開始轉變國防策略,不再強調(diào)進攻,而是注重防守,在邊境布置了重重軍力防守。
公元986年12月遼國組織大規(guī)模軍隊第一次南下攻宋,攻破瀛州后繼續(xù)奪得邢州、德州、深州等,逼近黃河北岸。
公元988年10月,遼第二次次揮師進攻,奪得涿州,此后又進軍長城(燕國舊長城),宋軍大潰。之后又奪得滿城、祁州等。公元989年,遼攻下易州。在繼續(xù)南下途中被宋軍偷襲敗北。此后宋遼休戰(zhàn)五年。這五年間女真、高麗曾上書聯(lián)合攻遼,但宋已經(jīng)沒有此心了。公元995年,遼進攻宋府州被擊退,雙方又休戰(zhàn)三年。
公元997年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宋真宗趙恒繼位。
同年,遼圣宗第三次南下進軍在宋真宗親自率領大軍至大名的威勢下,退軍北歸。公元1001年,遼圣宗第四次南下攻擊遂城敗北。公元1003年,遼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奉命南下與宋交戰(zhàn)于望都,獲勝。

6、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9月,遼第五次南征,與宋在保州、瀛州開戰(zhàn)。并于10月一面議和一面南下進攻德清,于是采取圍澶州以逼迫宋和議。對此,宋廷放棄遷都金陵或成都的方案,采取寇準策略,由宋真宗御駕親征,率大軍到澶州與隔河遼軍對峙。因此雙方議和。議定宋朝拜遼為大哥,遼以兄之禮事宋。
此后,宋遼相安無事116年。
二、遼金戰(zhàn)爭:
金朝崛起之時,遼已經(jīng)逐漸衰落,開始進入王朝末期。
1、混同江地區(qū)之戰(zhàn):公元1114年完顏阿骨打借口索要降將阿疎以屯軍備戰(zhàn),遼國嚴令譴責,阿骨打無視之。于是,遼國召集渾河以北駐軍支援東北路。同年九月,阿骨打主動與遼撕破臉皮,進軍遼境的混同江東邊,大勝。之后又攻下遼國寧江州。十一月,遼將蕭嗣先在東北路阻擊阿骨打,被破,導致整個東北路盡歸阿骨打。公元1115年,阿骨打建金。對此,遼國增兵20萬戍邊,不過不久被金軍所破。

對此,遼國天祚帝便親自統(tǒng)率蕃漢兵十數(shù)萬親征,志在消滅金國。阿骨打聞訊主動迎擊。金軍在渡混同江之時,遼國將領卓諾叛亂,導致遼軍被金軍大敗。
2、金軍破遼國東京:公元1116年,高永昌叛遼占領東京,被遼國征討,不敵。于是求救金國,金國要求高永昌不能稱帝來歸附,高永昌不同意。于是金國進攻高永昌軍,接連攻下沈州、遼陽,于是金國獲得遼國東京。
3、蒺藜山之戰(zhàn):東京被破后,遼遣耶律淳重兵駐守蒺藜山抗金,同時又命令郭藥師統(tǒng)率的八營遼東人輔助耶律淳。至此,遼國以為有了與金國談判議和的資本,怎料金國不同意,并下令攻打顯州。郭藥師、耶律淳不敵敗走,于是金軍奪得遼國顯州附近七州。
4、臨漢府之戰(zhàn):蒺藜山之戰(zhàn)大勝后,金國威脅遼國議和,開出條件:拜金國為大哥;割地中京、上京、中府三路;每年上貢;將部分親王、公主、駙馬、大臣子孫送往金國為人質(zhì)。對此,雙方經(jīng)過7次談判后,談崩。

于是金國于公元1120年,進攻遼國上京。結果遼國上京守臣耶律托卜投降,金國克定上京。
5、大定府之戰(zhàn):公元1122年,金克遼中京。正月金攻遼,在耶律伊都的叛亂下,遼軍不戰(zhàn)而潰。同時,耶律伊都還親自率金軍偷襲遼帝行宮,迫使遼帝逃亡云州,丟失傳國玉璽。
6、金軍四處追擊遼帝:遼帝逃亡后,金軍一路追擊。金軍一開始分兩路堵截,一走青嶺,一走瓢嶺。遼帝得知后又逃亡白水濼,又被尼馬哈的金兵追趕,遼帝再次逃往夾山。于是,金軍攻下大同府,此后,遼國西京地盤盡歸金國。此時遼帝又逃往鄂索勒,又被金軍緊追,又逃往大漁濼。此時,金國更加自信,金帝親自率領萬余精兵追擊遼帝,追到錫訥圖時,遼帝所部被擊潰,只得放棄輜重遁走。
7、燕京之戰(zhàn):宋在公元1122年多次謀取燕云之地失敗后,聯(lián)合金國夾擊遼國。于是,同年11月金軍三路圍向燕京,兩軍遭遇于居庸關,遼不戰(zhàn)而潰,金奪得燕京。

8、金軍滅遼,活捉天祚帝:金軍占領燕京后,得知天祚帝隱身于陰山、青冢之間,于是派軍搜索。在遼帝子女族人被捉之后,遼帝率軍搶奪又被擊潰。于是應西夏皇帝李乾順之邀請避難于西夏。但在途中遭到金軍的偷襲,又繼續(xù)北逃至謨葛失部。公元1125年,天祚帝應宋朝邀請抵達應州,但不久便被金軍捕獲。自此遼國滅國。
三、宋金之戰(zhàn):
1、金滅北宋:金擒獲遼帝后,便于同年10月分斡離不和粘沒喝兩路攻宋汴京。12月斡離不奪得燕京,粘沒喝圍困太原。宋廷震驚,于是宋徽宗禪位宋欽宗。公元1126年,斡離不破梁方平后圍困汴京,宋欽宗逃往亳州,躥往江南。此時,斡離不開出解圍的條件:處置張瑴,送出親王為人質(zhì),割地中山、河間、太原,上貢。對此,宋欽宗全部予以答應,并遣使道歉。于是,汴京之圍解。不久宋軍偷襲斡離不所部失敗,斡離不再次圍困汴京,宋欽宗再次賠禮道歉,還送出趙樞為人質(zhì)。

不久,斡離不和粘沒喝均北回。宋徽宗又回到汴京。不久,斡離不和粘沒喝再次南下攻擊汴京。9月,粘沒喝攻克太原,斡離不奪得井陘、真定。11月兩路大軍會師汴京,攻克守軍。12月宋欽宗投降,徽欽二帝及宗室被擄自北方,張邦昌在金扶持下稱楚帝。北宋滅亡。
2、金軍第一次追擊宋高宗:1127年,張邦昌迎趙構稱宋高宗。高宗稱帝四個月后,金國進軍河北后,高宗逃往揚州。于是,金國再次分兵攻打山東、河南、陜西。到公元1128年時,金國已經(jīng)占領山東、河南、陜西。公元1129年粘沒喝攻陷襲慶府、東平、徐川、沭陽后,派遣兀術前往揚州追擊宋高宗,宋高宗倉皇逃往江南,兀術火燒揚州北歸。
3、金軍第二次追擊宋高宗:公元1129年10月,兀術再次追擊宋高宗。先是渡江入建康前往臨安,宋高宗又逃往明州,追擊又未果,宋高宗又逃往溫州。于是,兀術的此次追擊又以失敗北歸。
4、宋金議和:公元1137年,劉豫被廢后,中原混戰(zhàn)。公元1140年,兀術收復河南陜西,并繼續(xù)南下渡淮。但由于受到劉锜的攻擊、天氣惡劣、蒙古威脅等的原因,他開始與南宋和議。

5、采石之戰(zhàn):公元1161年,南遷汴梁以后的金國開始大規(guī)模攻擊南宋。不久便從采石渡江,但遭到宋軍的攻擊而敗退。不久金帝完顏亮再次渡江,不過此次渡江失敗,被金軍亂軍所弒。公元1162年宋孝宗繼位。同年,金在北伐契丹之后,迅速南下攻宋。恰逢宋孝宗下令北伐,兩方在符離交戰(zhàn),宋軍大敗。南宋求和,公元1165年議和,雙邊關系以叔侄相處。
6、南宋北伐:在享受40年的不對等和平關系后,南宋于公元1204年開始謀劃北伐。1205年,在韓侂胄做好“充足”的準備之后,金軍也開始集結兵力備戰(zhàn)。不過在郭倪、王大節(jié)、皇甫斌的接連失敗后,金軍大肆反攻。反攻后又奪得淮西縣鎮(zhèn)、光化、棗陽,又通過吳曦控制川陜,獲得興州。此后,又在吳曦的幫助下獲得下西州、鳳州、成州等地。
于是,宋朝再次求和。于公元1208年,再次確認雙方的叔侄關系,宋朝每年增加三十萬歲貢、軍餉三百萬兩,以韓侂胄等人頭交換淮南、陜西等地。
四、宋夏百年之戰(zhàn):
宋夏之戰(zhàn)始于宋太宗高粱河戰(zhàn)敗后,趙光義急于恢復已經(jīng)墜地的威望,想找一個軟柿子捏捏,于是看中夏州。但被西夏李繼遷抗拒。
經(jīng)過李繼遷的經(jīng)營,李繼遷所部聯(lián)合黨項部族和契丹開始合力攻宋。在公元1002年攻克靈州,建都與此,從此,李繼遷勢力擴展至西涼地區(qū)。

公元1003年李繼遷戰(zhàn)死,李德明繼位,與宋遼均交好。
公元1032年,李德明卒,李元昊繼位。李元昊有雄才,不愿臣于宋。于公元1034年對宋境陜西五路展開攻勢。在迅速擴張其國土面積后,于公元1038年稱帝。
公元1040年,攻擊宋朝延州,活捉宋大將劉平等,奪得延安以北的宋地。
公元1041年,攻克宋渭州,殺大將任福等。公元1042年攻宋鎮(zhèn)戎軍,殺大將葛懷敏。
從此,宋夏之間戰(zhàn)爭不斷,有戰(zhàn)有和。直到公元1130年,金國占據(jù)宋朝陜西地區(qū),兩國被隔離開來,雙方之間戰(zhàn)爭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