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觀后感
影片信息
片名:《覺醒年代》 (2021)
主演:于和偉 、張桐、 張晚意、馬啟越、馬少驊等等
題材: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
關鍵詞:民國、新青年、新文化、五四運動、建黨
觀影時間:2021-04-05 至 2021-05-05
推薦指數(shù):※※※※※
觀后感
終于是在五四青年節(jié)那幾天把《覺醒年代》看完了。豆瓣評分從剛開始的8.6漲到了現(xiàn)在的9.3,真的是最近國產(chǎn)劇中最值得追的一部劇。
劇情以1915年陳獨秀一手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xiàn)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覺醒年代的百態(tài)人生。
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jīng)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一批名冠中華的文化大師和一群理想飛揚的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充滿激情、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于和偉扮演陳獨秀,張桐扮演李大釗,侯京健扮演青年時代的毛澤東,馬少驊扮演蔡元培校長等等,超強大的陣容,演技就沒得說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戲。
《覺醒年代》也是在這建黨100周年推出的歷史革命題材作品,看完之后,感慨挺多。《覺醒年代》可謂是一場極其盛大的歷史盛宴。有電影質感,每個大人物的出場導演都把控得非常好, 都具有很強的年代畫面感。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藥》一篇中的場景,劇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劇中清晰的勾畫出了民國時期,人們現(xiàn)實生活的精神面貌。一個個只存在于死板無聊的歷史課本上的大人物,在劇中被演繹得有血有肉,刻畫得非常飽滿而真實。劇中不僅僅展現(xiàn)了偉人們豐功偉績,又展現(xiàn)了作為普通人的感情糾紛。
仲甫和兩兒子陳喬年、陳延年的感情糾紛,從一開始的不理解、惡作劇、思想分歧,到最后的和解、相互理解。共同為尋找救國之路走上同一條戰(zhàn)線。

大釗先生和妻子趙紉蘭是娃娃親,兩人相差6歲,她喊他憨坨,他喚她“姐”,這在當年追求“自由”的年代,大釗先生這個堂堂的教授卻對自己的“糟糠之妻”不離不棄。李大釗投身革命,沒有精力照顧家庭。而趙紉蘭獨力養(yǎng)育五個子女,守住了李大釗的家,也守住了李大釗身后的溫暖。劇中有段趙紉蘭懷著孕帶著飯去看望大釗,真的感動的哭了~
“守常,你是干大事的人,你每次跟我講的那些大事兒啊,我有的聽得懂,有的聽不懂,但是我不管我懂不懂啊,我就知道你是在為別人做事,為老百姓做事兒,做的是大好事兒,所以我不能拖你后腿,我會把家給你守好的,你就放心吧。”
“憨坨啊,你知道我最開心的事兒是什么嗎?我最開心的就是收到你從天津從日本給我寄過來的信,我就拿著那些信吶,就到咱們村讓大先生給我讀,讀完了以后,晚上我就在煤油燈下,我就一遍一遍地看,我就用手描畫著你寫的那些字,我就在想我要是認字兒就好了,我要是認字兒,我就能給我的憨坨寫封信,我就能跟我的憨佗說說我的心里話。”
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眼淚
另一個被圈粉的要屬本劇靈魂人物,堪稱一代國士的蔡元培蔡公。真的深深被其人格魅力折服。有著大海一般的胸襟,為人寬容大度,善良、體貼人。
曾三顧茅廬請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對待學生沒有作為校長的高高在上,而是儒雅隨和,禮貌有加。
在蔡公擔任北大校長期間,盡管他自己是新文化的支持者,教授之間意見分歧很大。面對一面是陳獨秀一派的新文化倡導這,一面是辜鴻銘一派的保皇派。他能夠做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在北大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能夠做到知人善用。即使是無論走到那里都端著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一個眼高于頂?shù)氖嘏f派人物的北大怪杰辜鴻銘,也對蔡公佩服的五體投地。
蔡公的任職演講,更是振聾發(fā)聵,擊中多少世俗病癥
他告訴在場的一千多師生,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礪德行

三曰敬愛師友

蔡元培講的這三件事是為學之道,更是為人之道。
上面說到了辜鴻銘,我們就來看看學富五車的北大怪杰。劇中的辜鴻銘的出場、表現(xiàn)可能讓人討厭至極,在個人看來,也不盡然。
在那樣的社會,像辜鴻銘、黃侃及劉師培這樣的守舊派不在少數(shù)。辜鴻銘這個人物也不簡單,生于南陽,學于西洋,成名東洋,服務北洋,“老古董”級大師,精通9國語言,學貫中西,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奇才。
他的資質,的確夠得上北大教授,國學大師的稱呼。
但是他走錯了一步,襄助張勛復辟,民憤四起。
平時看他哪哪都不順眼,行事風格往往讓常人無法理解,但在國家利益受到侵犯,大是大非的關鍵時刻,能夠和國人站在一起維護國家利益。或許就是民國時期文人的傲骨吧。

上面只是列舉了一些影響比較深刻的歷史人物事跡,劇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名之輩,都了不起。
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從歷史課本上知道,“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列強要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引起了青年學生的憤怒。
劇中對“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演繹的十分到位,家鄉(xiāng)在青島的北大學生郭心剛,本來滿懷憧憬地與女友暢想未來:我們是戰(zhàn)勝國,我們終于要收回山東了,可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了 結果,“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日本要霸占山東的消息傳來,如當頭棒喝,使郭心剛深受刺激,一夜白頭,憂憤而死。
從清末到民國,中國第一次以一個戰(zhàn)勝國的身份列席國際會議,舉國上下都彌漫著興奮與樂觀。國人懷揣著巨大的希冀,企望巴黎和會能夠給我們一個“公理戰(zhàn)勝”。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這是真真切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弱國無外交。
巴黎和會參加者雖有27國,但實際操縱于美、英、法、意、日5國,特別是美、英、法3國之手。其他國家,只限于參加有關事項的討論,根本沒什么話語權。
巴黎和會進行的同時,國內(nèi)爆發(fā)了“五四運動”,從學生到工人,愛國斗爭的怒火燃遍全國,紛紛要求“拒簽巴黎和約”,“收回山東主權”。

五四運動后,守常送仲甫出京
天是陰沉的,黑云壓城,冷風呼嘯;
地是遼闊的,白雪茫茫,枯草叢生;
天地相接處,一輛小小的馬車踽踽獨行。

馬車里,兩個人談到接下來的打算,就在這輛小小的馬車里,就在兩個人的談話間,一個偉大的政黨,就要建立了!一個新的時代,就要誕生了!
兩個人對著這蒼茫大地,對著這些苦難同胞,一起宣誓


1920年,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劇中的隱喻也不少,其中出現(xiàn)多次的那一條泥濘小路也是寓意深刻,寓意著他們走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走下去~
整部劇每一集都挺燃的,一點一滴都是歷史。
等有時間了,真的還想再刷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