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53):“e與π(3)——雜談3”
在上篇文章之中我論述了在微觀領域似乎無處不在的常數(shù)“3”、自然常數(shù)“π”之間隱約存在的關聯(lián)性并且討論了我在分析這些關聯(lián)性時一步步將之與“時間”聯(lián)系起來的邏輯與思考。
在將“時間”、常數(shù)“3”、自然常數(shù)“π”聯(lián)系思考的過程中,我將“π”——3.1415926······——減去了自然常數(shù)“3”,由此得到了一個數(shù)值——“0.1415926······”——并且我認為該數(shù)值與天文學的觀測宇宙年齡“138億年”存在一些數(shù)值和物理邏輯上的(由于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存在導致目前宇宙的真實年齡被低估、宇宙正在加速擴張——宏觀而言是宇宙擴張微觀而言就是基本物理單位間的間距正在擴張)性質相吻合,因此在那個階段我也就認為這個“0.1415926······”就是宇宙現(xiàn)今的真實年齡并得出了“目前宇宙的年齡就是141億年”的結論了。
但是在得到上述結論的同時有些問題也讓我感到迷惑:
第一,按照我的理論推算得出的141億年的宇宙真實年齡與目前觀測得到的138億年的宇宙觀測年齡存在幾個百分點的誤差,這個誤差相當之巨大以至于讓我自己開始懷疑我的理論是否存在問題。
第二,如果這個在物理學和數(shù)學之中幾乎無處不在的自然常數(shù)“π”自身代表了某種形式的物理規(guī)律,那么同樣在物理學及數(shù)學中幾乎無處不在的自然常數(shù)“e”是否也代表了某種物理規(guī)律?
第三,自然常數(shù)“π”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一直是一個相當穩(wěn)定的數(shù)值,但是我們都知道時間是流動的,如果直接用自然常數(shù)“π”減去自然常數(shù)“3”后取得的那一串數(shù)值“0.1415926······”去代指時間,“π”的穩(wěn)定特性與“時間”的流動特性似乎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沖突。
——而以上三個問題都在向我暗示著我的理論或者我的思考方式或許在某些地方出現(xiàn)了疏漏。
于是基于上述的問題我又再度開始了思考,然后在思考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
無論是“3”還是“π”它們在微觀層級上的含義均是圓周率,那么“圓周率”這一性質就或許會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產(chǎn)生某種作用。
是的,這兩個特殊數(shù)值都是“圓周率”,不論是“π”還是“3”這些東西都是“圓周率”,不論是“π”還是“3”這些東西都特喵的是特喵的“圓周率”。那么,既然這兩個數(shù)值都是“圓周率”,那么它們或許就會適合某種可以應用其“圓周率”性質的計算——所以在我回想起這兩個玩意都是圓周率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宏觀圓周率、標準圓周率、自然常數(shù)“π”試著帶入進了微觀最小圓進行代數(shù)求值——這一過程也就是我在文章《宇宙本源——源質與能量(47):“正四面體、正八面體的三維空間立體構型(3)”》中末尾部分提出的那個計算——

此時紅色線便是最小微觀圓直徑了。
測得該最小微觀圓的直徑以后,如果我們直接套用圓周長計算公式“直徑”乘“π”——套用至“最小微觀圓”中并計算“最小微觀圓直徑”乘“π”得到的結論是在此基礎下推算得出的微觀最小圓周長小于微觀最小圓實際周長——我們假定微觀最小圓——正三角形的邊長為1,則微觀最小圓直徑為((√3)/2 )(二分之根號三),(二分之根號三)乘以“π”的數(shù)值大概在2.7209左右。
——而到這里我就基本已經(jīng)對上面三個問題有了一個大致的答案了。
有些時候,在對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進行研究時需要你具有某些特別直感,這種直感指的是你需要有意識地去記住一些在自然界中發(fā)生的、并且你覺得足夠特別的東西,記住它,永遠地記住它,直到某個時間這種特別性再度重現(xiàn)——這種記憶的認知規(guī)律某種程度上和我在我那幾篇冠以“醫(yī)學”的文章中提及的大腦的運作機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聯(lián)系性,而人在意識到這種機制以后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訓練和加以運用,反正,嘛,我是有意識地在訓練這方面的邏輯思考能力就是了——如果這種特殊性確實重現(xiàn)了,你就有可能會把這些東西聯(lián)系起來,然后你會從中得到某些獨到的、有時候甚至是可能扭轉歷史進程級別的理解——
嘛,算是扯了點閑話,總之如果你能夠記住某些東西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2.7209”左右的這個數(shù)字與另外一個數(shù)字非常接近了,這個數(shù)值是什么呢?它就是2.71828······也就是常說的自然對數(shù)的函數(shù)底數(shù)——自然常數(shù)“e”了。
其實在這里找到“e”的物理含義完全是出乎我的預料之外的,在我計劃撰寫這幾篇“正四面體、正八面體的三維立體構型”文章的初期我只準備隨便的提幾句最小微觀圓然后直接開始撰寫正四面體、正八面體的三維立體構型也即宇宙的基本空間的構成方面的內容。在我的原定計劃中,我不太打算在最小微觀圓直徑、周長這一系列方面上的問題下太多筆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我承認當時的我認為在那個時間節(jié)點我對于微觀最小圓這部分內容的理解都還不足夠深刻——但是,當我找到“e”的物理含義以后我突然就理解——懂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我在一個該討論“正四面體、正八面體”的“三維”立體構型的文章里大幅討論了“二維”的“微觀最小圓”的內容——由此搞得這幾篇文章感覺有點烏煙瘴氣,算了,之后有機會的話會再整編一遍的,所有的問題就到那個時候再說吧。
然后回到正題,在當時我通過計算之后發(fā)現(xiàn)了在“2.7209”左右的這個數(shù)字并且我將這個數(shù)字與2.71828······也就是常說的自然對數(shù)的函數(shù)底數(shù)——自然常數(shù)“e”聯(lián)系了起來,并且通過這樣的聯(lián)系我也就自然而然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2.7209······”它比“2.71828······”常說的自然對數(shù)的函數(shù)底數(shù)——自然常數(shù)“e”要“大”,而且由于這次的計算在在微觀最小圓的基礎條件下進行的,其直徑、周長等數(shù)值基本可以是確定恒定無誤的了,那么有可能導致“2.7209······”比“2.71828······”——自然常數(shù)“e”要“大”的原因就非常地有可能出在了宏觀圓周率也即自然常數(shù)“π”的身上,由此我考慮可能存在某個要比“π”——3.1415926······——略小一點的數(shù)值乘以微觀最小圓的直徑等于“2.71828······”也即“e”的可能性,并且在進行了一定的測算以后我確認了這種考慮的正確性并發(fā)現(xiàn)和理解了“e”的物理性質,而關于這部分東西的內容,嗯,下篇文章吧,2K5,不算非常多,但是要是一篇文章寫個6K出來我會煩死,我覺得讀者也得讀著累死,所以就這樣了吧,那么下篇就討論下e的思考與“時間”,嗯,就這樣了,溜了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