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陵墓防盜觀察
漢代滅亡之后,西晉曾一度統(tǒng)一了政權,但是馬上發(fā)生了十六國大亂。從此,國家動蕩不安,朝代更替頻繁。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秩序也非?;靵y,很多大墓被偷盜,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難以保全。
所以這個時期的陵墓主要是設法防止盜掘,這種做法始于魏文帝。魏武帝曹**后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臨漳)。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毀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而他怕改朝換代,政權交替時,自己的尸體陵寢也象漢代帝王的陵墓一樣,被入盜掘,所以這個決定,對時局動蕩不定的魏晉南北朝,影響很大。二百多年間,沒有出現(xiàn)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風氣,也大有收斂。
出于防止盜掘的這個特點,就使這一時期的陵墓建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為了把墓室隱蔽起來,讓人難以尋找,南京富貴山的晉恭帝,就是把墓坑選在兩山的峽谷中,埋葬后,再用土填上,使與兩山一樣高。把一個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資,是不難想象的。這件事發(fā)生在晉朝亡國之際,國家正處于大混站中,這位晉恭帝在位也僅二年,是被臣下劉裕所廢,后來有被其所殺。他是晉代最后的一位皇帝。就是這個亡國的皇帝陵,竟如此揮霍財力。
南朝是與北朝相對峙的一個政權,南朝的社會經(jīng)濟相對超過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將黃河流域先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和生產(chǎn)工具帶到南方,有力地推動了南朝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反映在陵寢建筑上表現(xiàn)為規(guī)模較大、布局規(guī)整、有較豪華的地宮。地宮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門墻、墓道和排水溝五部分。并恢復了東漢謁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當宏偉,在陵前神道兩側建置成對的石獸、石柱和穹碑等。

從已發(fā)掘的南朝陵墓來看,具備下述特點: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開鑿較規(guī)整的長坑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墳丘。室外四周修建多條擗土墻,室前建甬道,內設兩重石門,墓室底下還修建排水溝,以防潮濕。
二、陵寢建制注重風水,營建陵墓-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園的方向無一定規(guī)律,而是視當?shù)厣剿问蕉ǎ@正是風水堪輿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兩側排列對稱的石雕,寢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蓮花紋飾,這說明佛教藝術對南朝陵寢制度有較大的影響。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光輝的-頁,其造型設計和雕刻手法在漢代雕刻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由粗簡向精湛發(fā)展,超脫出了漢代石雕古樸粗略的技法,藝術構思和雕刻技巧都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發(fā)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