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北寺塔的倒影


?
拙政園西部花園南端清溪蜿蜒,黃石駁岸隨勢自然錯落,石上藤蔓葳蕤,披拂下來,有種漫不經(jīng)心的美感。
溪水將盡處,構(gòu)一小亭,稱“塔影亭”,八角攢尖,戧角起翹靈活飛動,愈顯輕巧。亭柱間裝飾八角窗欞,設(shè)坐檻,安吳王靠,整體構(gòu)造華美,與一般小亭相比,多了幾分巧思。
每當夕陽西下,余暉在天,游人穿行于廊道間,繞過塔影亭,徐步至留聽閣,站在涼臺前往南望去,水波滉漾,浮光躍金,小亭倒映溪中,望之如寶塔,如此,清人陳澧詞中“漸斜陽、淡淡下平堤,塔影浸微瀾”的意境,即在眼前浮出。
“塔影”之名,便是由此而來。
實則,人們所見到的,只是假借塔影之名的亭影,而非真正的塔影。


?
拙政園里邊沒有塔。
奇就奇在拙政園雖然沒有塔,卻能借來一個。
蘇州城北舊有報恩寺,寺內(nèi)一塔,稱“報恩寺塔”,亦稱“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兩宋其間,兩度毀而重建,現(xiàn)存之塔,為八面磚木結(jié)構(gòu),塔高九級,雄奇?zhèn)?,冠絕江南,遂得“江南第一塔”之譽。
北寺塔與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的拙政園相距數(shù)里,然而卻能被造園者巧妙地安排在“園內(nèi)”。這樣聽起來,似乎矛盾,塔既不在園中,如何又說它在“園內(nèi)”?
這便涉及到造園手法中的“借景”。
非我園中所有之景,在視覺上得以入我園中,可稱之為“借”景。用陳從周先生的話來說,即“‘景’既云‘借’,當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園中,增加了園林的景色”。


?
拙政園用一道長廊,分隔園子東部與中部。廊間構(gòu)“倚虹亭”,與其西面的“別有洞天”遙遙相望,形成一組對景。
游人站在倚虹亭下,眼前池水清闊,有三折曲橋,橫跨水面,視線越過曲橋與“別有洞天”,可見半個北寺塔,在古木高柳中透出,使人產(chǎn)生此一塔亦屬此園的錯覺。
這就是“借景”。
明代造園家計成說:“因借無由,觸情俱是?!币馑际墙杈皼]有什么定式,動人情思者,盡可合理安排,巧妙借取。
好比滄浪亭借景葑溪,清流映帶,增幽清之致;寄暢園借景錫山,峰巒隱隱,添深遠之情;郭莊借景西湖,湖光瀲滟,助澹雅之思。
“俗者屏之,嘉者收之”,此計成所謂“巧而得體者也”。


?
拙政園之借景北寺塔,乃借景中的“遠借”,遠近就距離而言,不難理解。
至于竭力屏障城中繁雜瑣碎,單引古塔入園,使其與園中之景渾然一體,在典雅秀麗的江南園林意蘊之外,更添一份古樸厚重與莊嚴雄渾,如此舉措,舉國無二。


?
春冬佳日,閑游拙政,園中走走停停,待到日暮之時,再繞回倚虹亭,視線越過粼粼池水,看那古塔衰柳,殘霞漫天,心里頗有一種穿越歷史塵煙的蒼涼之感。
每當風止于林梢時,水面也重新歸于平靜,這時凝神細看,便能發(fā)現(xiàn)曲橋下略往東一點點,倒映著數(shù)里之外的塔影——山形的塔頂和尖尖的塔剎,寂靜如同太古。
如此,一塔一影,有所照映,塔雖在園外,而塔影卻是實實在在落到了園中,這種奇妙的聯(lián)動,簡直讓人不可置信。

?
到了盛夏,樹蔭濃起來,古木高柳,枝繁葉茂,行人從樹下穿過,時有清風拂面,涼適如置身于山中。
六七月過后,池中荷葉田田,密不透風,雖有清雅之韻,卻又傷于太滿,望去與郊野的荷塘并無二致。倚虹亭到別有洞天這一段,原本開闊澄明的水面,至此已被荷葉填滿。
擠擠挨挨的荷葉,不僅削弱了視景線上的縱深感,而且還明目張膽偷走了園中北寺塔的倒影。任你再怎么千呼萬喚,塔影就是——不出來。

作者 |「秦淮?!?/strong>
攝影?|「煙雨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