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影評-人,眾神,與普羅米修斯


“瀆神的并不是那拋棄眾人所崇拜的眾神的人,而是把眾人的意見強加于眾神的人。”
--伊壁鳩魯 <致梅諾伊凱烏斯的信>

劍橋大學(xué)一個再平常不過的陰雨天,雨滴落在水洼中,漣漪漸起,讓奧本海默駐足觀看。這水面微微的波動卻激起了他無限的想象:水滴與漣漪,正如同粒子與波動,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也是解開世界之謎的鑰匙。光與粒子,能量與火焰的畫面不斷閃過,而本篇的核心故事也在大熒幕上通過一句話呈現(xiàn):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里竊取了火種并將其送給了人類。為此,他被鎖在巖石上,遭受永遠的折磨。"

三位一體
在這一古希臘神話中有三個人主要人物,分別是普羅米修斯,眾神與人類。在影片中,他們分別對應(yīng)奧本海默,以斯特勞斯為代表的美國政客,以及“觀眾”我們。而諾蘭也通過碎片化敘事的方法,將這三者的內(nèi)心活動與故事經(jīng)歷逐漸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當奧本海默的經(jīng)歷在熒幕上被呈現(xiàn)時,影片的色感會隨著他的內(nèi)心活動而變化,從異鄉(xiāng)求學(xué)時的陰暗冷郁,到事業(yè)有成時的柳綠花紅,再到倍受迫害時的萬念俱灰,不同顏色也伴隨著不同的場景音效,從緊鑼密鼓的腳步聲到蓋革計數(shù)器的滴答聲,都在為不同的場景所服務(wù)。
而“眾神”們,藏匿在幕后(奧本海默聽證會的劇情沒有在任何預(yù)告片中出現(xiàn),一幀都沒有),對普羅米修斯的審判看似公平:在畫面上,與奧本海默的故事一樣使用了彩色。但其實眾神早已做出了審判,普羅米修斯被折磨是注定的事實。在這場對手戲中,低沉的大提琴與漸進的鼓點都在預(yù)示著不可避免的未來,畫面也充滿了早期彩色電視所特有的噪點,這些“”缺失”也預(yù)示著迫害奧本海默的主謀并不在其中。
而“我們”的視角,是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民眾。那是黑白電視剛剛走入家庭的年代,所以畫面轉(zhuǎn)為黑白。我們能通過黑白影像看到奧本海默的反戰(zhàn)演講,看到政客們討論蘇聯(lián)核試驗的成功,最后,也能看到“眾神”的徹底失敗與對瀆神者遲到的平反。
普羅米修斯神話的結(jié)尾,宙斯與阿爾克墨涅(智慧遠超凡人者)的孩子,海格力斯,射死了用于懲罰普羅米修斯的老鷹,才將他從無盡的折磨中拯救出來。而在影片的結(jié)尾,費米的徒弟,los alamos的研究員,由檢察官欽定的證人,大衛(wèi)·希爾,卻并沒有做出斯特勞斯所希望的“科學(xué)家”所應(yīng)該做出的證言,最終導(dǎo)致了斯特勞斯的徹底失敗與奧本海默的平反。

眾神掌控火,普羅米修斯竊火,人類使用火,三者雖位格有別,而本質(zhì)絕無分別。奧本海默也有著不光彩的一面:他與有夫之婦偷情,有了孩子后讓她與現(xiàn)丈夫離婚,生了孩子之后疏于照顧將孩子寄養(yǎng)給別人。而美國即使迫害了無數(shù)“反動分子”,也無法掌控這地獄之火的力量,在短短幾年內(nèi)蘇聯(lián)就掌握了原子彈。美國大兵和民眾,有的人笑,有的人哭,但大部分的人卻沉默。無論你處在什么位置,如果大氣層被核彈的鏈式反應(yīng)所點燃,最終也是一樣的。
原子能之火
本片對于量子力學(xué)以及原子能的科普做的十分到位,僅保留了最重要的部分,卻也給了解歷史的人保留了驚喜。比如在片中奧本海默對于黑洞的想象,也是他對物理學(xué)的重要貢獻之一。片中也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著名物理學(xué)家,他們的性格刻畫與形象也都十分完美。基里安·墨菲所飾演的奧本海默,一方面傲慢,多變,狂妄,另一方面卻又深沉、憂郁。在影片中諸多的人臉鏡頭中,他冰藍色的眼睛總會在熾熱的火球后出現(xiàn),讓人感受到一種深不見底的哀愁。
盡管本片在宣發(fā)時著重刻畫了原子彈爆炸的場景,但它僅在全片中出現(xiàn)了一次,沒有出現(xiàn)廣島,長崎的任何鏡頭。但原子彈的閃光,爆炸的沖擊聲,以及之后震動的建筑,碳化的軀體,卻重復(fù)多次的在片中出現(xiàn),無時不刻的折磨著奧本海默。每當他試圖擺脫罪惡感,讓自己的心復(fù)原,這些畫面就會再一次閃現(xiàn)?;鸱N已經(jīng)被帶到了人間,而人與神都會將一切可以使用的都用作武器,這也成了奧本海默心中永遠的恐懼。
這些元素的組合也造就了本片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幾個場景:禮堂中,人群的腳步聲震耳欲聾,人們喊叫著,歡呼著,歡迎著原子彈之父,他們的英雄,奧本海默。但在奧本海默卻聽到的是“sieg heil”,人群的哭喊,最后變成完全的沉默。他保持平靜的說出“我只后悔我們沒能把原子彈用在德國人上”,卻驚恐的發(fā)現(xiàn)人群被熾熱的火光所照耀,面前的人碳化,跌倒在他的足下,而大廳外的人們相擁著哭喊,嘔吐。他終于意識到,是他帶來了潘多拉魔盒。

超越普羅米修斯
“總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
--埃斯庫羅斯《被鎖鏈鎖住的普羅米修斯》
如果本片只是把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搬上熒幕,那么它也只能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但無論是本片的故事情節(jié)與奧本海默本人,都有著超越普羅米修斯的特點。電影中,奧本海默戲謔的稱美國在與德國的競賽中的優(yōu)勢是"反猶主義",而當他被迫害時,連愛因斯坦都說“如果你的祖國就是這樣‘獎勵’”你的,那么你應(yīng)該背棄她"。本片對于美國當時的工人與工會運動保持了正面的態(tài)度,甚至表達了對于冷戰(zhàn)起因的反思:如果美國沒有主動研發(fā)氫彈,蘇聯(lián)是否就不會被迫也開始自己的研究?
從外界來看,奧本海默是矛盾的。他一邊公開嘲笑愛德華·泰勒的氫彈設(shè)計,另一邊卻又暗地支持他的研究。他一邊積極參與組織工會運動,另一邊卻又向安全局供出了可能的泄密分子。但通過影片的角度,我們能夠去理解他復(fù)雜,難以理解的行為背后的深層邏輯,讓我們知道每個卓越靈魂的背后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有著理想化的政治目標與卓越的學(xué)術(shù)追求,但私底下,他也是一個多情,狡猾的情人,一個壓抑,不近人情的科學(xué)家。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充滿了人性的復(fù)雜性,比如奧本海默的妻子和情人,以及斯特勞斯。
奧本海默即使對迫害他的人也保持了友善,而其中的原因也能從影片中的對白得知,他認為這是一種贖罪。他并不痛恨這些政客,正如同影片中杜魯門與斯特勞斯的觀點,他們才是掌握,并使用原子能作為武器的人,而奧本海默卻能登上時代雜志,以原子彈之父被銘記,而不是以廣島長崎的毀滅者為名。諾蘭并沒有給出這些矛盾的解決方法,而是讓觀眾也深陷其中。
我在文章的開頭引用的這句話:“瀆神的并不是那拋棄眾人所崇拜的眾神的人,而是把眾人的意見強加于眾神的人?!保梢哉f是對這部影片所提出的問題的總結(jié)。奧本海默被迫害,并不是因為他叛逆不羈,為人尖刻的性格,而是因為他是一個理論物理家,他有將理論,思想,意見等潛能變?yōu)楝F(xiàn)實的能力。奧本海默最初被任命為三位一體的領(lǐng)導(dǎo)者,也主要是因為這樣“能更好的控制他”。他擁有研發(fā)氫彈的能力,卻因為他了解這會是世界的毀滅者,而公開反對氫彈的研究。最近的不少社會熱點,也和這樣的科學(xué)家有關(guān),在此就不深入討論了。
最后,本片有不少缺點,比如諾蘭一貫的聽不見對話和缺乏情感線的設(shè)計,但從總體來說依然是一部跨時代的紀錄片作品,非常推薦大家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