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偽史:馬尾巴辨真假,一個所謂的文明連馬尾巴都搞不定,究竟是文明呢還是文盲呢?
西方偽史:馬尾巴辨真假,一個所謂的文明連馬尾巴都搞不定,究竟是文明呢還是文盲呢?
馬尾巴辨真假,對于馬車和馬來說,扎不扎馬尾都不是小事,挽車的馬由于尾旁有轡靷挽具革索,如果任馬尾隨意擺動,則尾梢容易纏繞在繩索上,輕者扯傷馬尾,重則會因馬護痛而引起驚車事故,所以要用挽結(jié),并用帶子束起來。對比中外古代馬車,看看誰真誰假?
近代以來,古埃及、西亞、歐洲出土的馬車浮雕或壁畫,馬匹尾巴幾乎都是散開的。下圖是古埃及的著名壁畫,兩匹馬拉動的馬車,雙驅(qū)。
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查找一下西方馬車馬匹的尾巴,有些非常蓬松、飄逸,看上去非常美觀。除了極少數(shù)浮雕或壁畫的馬尾巴被挽結(jié),比如亞述浮雕上的馬車挽結(jié)了馬尾,其他的幾乎都是散開著,包括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等。



癸酉,師陳于鞌。邴夏御齊侯,逄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辈唤轳R而馳之。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齊晉鞌之戰(zhàn)(節(jié)選) 左丘明著。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不介馬”的意思是馬尾巴沒有挽結(jié),那么就是一場因為馬尾巴沒有處理好,導(dǎo)致一個國王差點被俘的重大事故。
因此,對馬尾巴打不打結(jié),是一件很嚴(yán)肅的事,對馬尾巴不打結(jié)的危害,北大教授、著名語言學(xué)家曹先擢有過專門論述:
曹先擢在《秦俑馬尾巴為什么要挽結(jié)》指出:“挽車的馬由于尾旁有靷轡挽具革索,如果任馬尾隨意擺動,則尾梢容易纏繞在繩索上,輕者扯傷馬尾,重則會因馬護痛而引起驚車事故,所以要用挽結(jié),并用帶子束起來。而騎兵的戰(zhàn)馬就不需要考慮這些,馬尾巴梳成辮子形,當(dāng)馬高速奔馳時,尾巴可以揚起,起到平衡作用。”
除了各種原因拉傷馬尾導(dǎo)致馬匹受驚,還有馬尾巴擋住戰(zhàn)士視線,以及馬的尾力差不多有10-20KG,會打到車夫臉上手上等。因此,這不是一個習(xí)慣與否的問題,而是必須這么做,不然肯定會出事。

打馬球,馬為什么有馬尾辯? 打馬球,馬為什么要把鬃毛剃掉?
這些都是因為除了美觀干凈等考慮,還為了防止在激烈的比賽中馬尾和韁繩,球桿,甚至是球手的手纏繞在一起,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隱患。
(尾巴根部不會綁到,馬不會不舒服,杠精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