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大佛寺以及《西游記》壁畫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年間(公元1098年),由西夏嵬咩國師募緣興建,歷時五年建成,在公元1103年,西夏乾順皇帝為了超度已故的母親梁太后,皇室出面正式落成大佛殿并賜名“臥佛寺”,成為西夏的皇家國寺。
大佛寺自建成以來,誕生過兩位皇帝,一位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托雷的兒子,一位是元順帝——妥歡帖木兒,還有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趙顯,在大佛寺被賜死,在唐宋元明時期,大佛寺都是皇家寺院。
在明朝和清朝,大佛寺重建了兩次,其他朝代都是不同程度的維修,目前我們看到的是在清朝重建過的大殿,因為年久失修,大佛殿在1745年轟然倒塌,用了兩年時間重新修建了大佛殿,改變了以前的結構,大殿的設計是兩層樓閣,重檐三滴水結構,這是典型的皇家寺院的建筑風格,殿寬9間、進深5間,體現(xiàn)了皇家九五至尊的氣概。
大殿門口兩幅楹聯(lián)很有禪機:
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年永問難明
創(chuàng)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數(shù)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
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游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
這兩幅楹聯(lián)個人體會個人悟,不可說,一說即錯。
?
?
進入大殿,就是亞洲第一大室內木胎泥塑臥佛,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像,大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佛足長5.2米,當時建造大佛的時候,先用木頭把框架搭起來,再裹上一層泥,再精裝彩繪,成就了映入眼簾的這一尊大佛。早期在大佛的頭部藏滿了經書——象征著佛祖無量無邊的智慧;在大佛心臟的部位有一面銅鏡——象征佛祖洞悉一切,心如明鏡;腹部藏有一個銅壺——象征佛祖慈悲包容,能容三千大千世界的度量。
站在臥佛兩邊的二位侍者身份在學術界沒有定論,有人說是大梵天和帝釋天二位護法,但在張掖人民口口相傳的故事中,這二位分別是釋迦牟尼佛的舅舅和舅媽,因為在張掖人民心目中,舅舅和舅媽的地位很高,這也是本土文化的體現(xiàn)。
在臥佛身后的十尊塑像,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大殿內的兩根龍柱,是罕見的兩根雕刻著祥龍并彩繪遺存下來的龍柱。
大殿內入口處的壁畫,左邊第一幅壁畫是齊天大圣孫悟空,右邊第一幅壁畫是二郎神,為什么把孫悟空、二郎神繪在大殿入口處?因為,張掖的母親河——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在過去叫弱水,早年間經常發(fā)洪水,殃及地方百姓,水又歸龍王管,龍王最怕齊天大圣孫悟空,因為大圣的武器是東海的定海神針,所以就將齊天大圣繪在了大佛殿,二郎神又是專門做水事調解,處理人間水患的,民間把二郎神尊稱為“水神”,請二位神仙來鎮(zhèn)壓水患;自從大圣和二郎神來此鎮(zhèn)守,張掖再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水災,從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提到“魚米之鄉(xiāng)”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江浙滬,而張掖也是魚米之鄉(xiāng),張掖的“烏江大米”在過去幾百年來都是皇家御用貢米,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顆粒飽滿,晶瑩剔透,是上等的大米。而江浙滬三分之一的蔬菜都是張掖供應,粵港澳大灣區(qū)也在張掖有專門的蔬菜供應基地。就連南方人吃到的陽澄湖大閘蟹,也有一部分是張掖高臺縣供應的。
大佛殿左右兩邊是十八羅漢像,左邊九尊,右邊九尊,雖然遭到了破壞,但各位羅漢的形態(tài)依舊清晰可見,栩栩如生。羅漢的眼睛以前是用琉璃鑲嵌的,在那個科技不發(fā)達的時代,琉璃被視為寶物,后來被人偷走了。
十八羅漢中最有特色的當屬降龍羅漢了,不降龍的降龍羅漢,只有大佛寺有,因為這是皇家寺院,皇帝是真龍?zhí)熳?,所以降龍羅漢的龍在空中,在大海,龍是自由身,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
大殿背后的三尊佛像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身后的壁畫是根據(jù)《妙法蓮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繪制的,講的是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故事?!队^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本經,跟張掖還有一些淵源,1600年前,在距離張掖市往南60公里處有個地方叫臨松山,現(xiàn)在叫南古鎮(zhèn),出了一位皇帝--沮渠蒙遜,他當皇帝的時候,國都先建在張掖,當時得了一種怪病,怎么都治不好,有一位高僧指點他,只要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讓身邊的人抄一遍,病自然就好了。沮渠蒙遜讓六親眷屬都抄了一遍《普門品》,他的病果然不治而愈,沮渠蒙遜感嘆普門品如此神奇,所以就下令舉國上下都抄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讓天下人都受益。因為沮渠蒙遜的這個舉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從《妙法蓮華經》中分離出來單獨成一本經,傳遍大江南北。
中間是大悲大愿地藏王菩薩的圣像,背后的壁畫是大佛寺壁畫中的經典之作——西游記連環(huán)壁畫,講了十個故事,在西游記原著中都能找到對應的章節(jié),而且與張掖有很多傳說和故事。
?

1、這幅壁畫是子母河取水的畫面,拿著水瓢取水的是豬八戒,唐僧在身后伸出手準備接水,在兩根樹杈中間的是孫悟空,最后面蹲著的是沙和尚。
在《西游記》原著中《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這一回中寫道,唐僧師徒喝了這條河的水懷孕了,最后喝了落胎泉的水才把這胎毒給解了。而子母河的水來自照胎泉,這照胎泉與我們張掖有點淵源,在張掖南邊的肅南縣文殊溝內有一處泉水,叫做藥水泉,據(jù)說這藥水泉的水有治百病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不孕不育的女子,喝了此泉的水能懷孕生子,所以民間又把這處泉稱作“送子泉”,子母河的靈感也許就出自這里。
2、這幅壁畫是路阻火焰山的畫面,最上面的是孫悟空,手持芭蕉扇在滅火,八戒左手遮臉,被這大火燒的連忙后退,沙和尚護著白龍馬和唐僧在石頭邊觀望。
在《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借了三次芭蕉扇,才成功把火焰山的大火熄滅,提到火焰山,大家都會認為是新疆的火焰山,其實在張掖市北邊有一座山叫“合黎山”,以前是一座活火山,現(xiàn)在是死火山,山土呈紅褐色,至今寸草不生,和西游記里面對火焰山的描寫極為相似,當?shù)厝嗣裼址Q之為火焰山。
相傳,孫悟空在天庭踢翻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爐火落入人間,大火燒到了新疆的火焰山,小火燒到了張掖北部的合黎山,甭管燒到了哪里,都被孫悟空用芭蕉扇徹底扇滅了。
3、這幅壁畫是唐僧驅逐孫悟空的畫面,走在最前面的是沙和尚,挑著擔的是豬八戒,唐僧騎在白龍馬上右手做出揮擺狀,示意悟空趕緊走,哪里來回哪里去,孫悟空跪在后面哀求師父留下他。
在《西游記》原著中《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這一回中寫道,師徒四人路過一座山,遇到一伙強盜,很是囂張,非要唐僧師徒留下買路財才肯放過他們,孫悟空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這一伙肉眼凡胎之人打死了,唐僧很是生氣,出家人當以慈悲為懷,責怪悟空心狠手辣,冥頑不化,要將悟空趕走。
4、這幅壁畫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畫面,天兵天將手持武器圍攻孫悟空的故事。
在《西游記》原著中《亂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這一回中寫道,孫悟空二上天庭被封作齊天大圣,有一年王母娘娘在瑤池舉辦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參會,沒有請孫悟空,孫悟空變作赤腳大仙,偷吃了蟠桃,喝了美酒,還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玉帝震怒派十萬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這就對應的是這一回的故事。
5、這幅壁畫是觀世音菩薩收服金毛犼的畫面,觀音菩薩坐在金毛犼上,孫悟空拿著金鈴遞給觀音菩薩。
在《西游記》原著中《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xiàn)像伏妖王》這一回中寫道,師徒四人經過朱紫國的的時候,得知朱紫國的金圣娘娘被一個妖怪強占三年,誰都敵不過這妖怪。這妖怪有件寶物很是厲害,叫做三個金鈴,搖一下火光燒人,搖兩下煙霧熏人,搖三下黃沙迷人,孫悟空也不是對手。悟空就和金圣娘娘商量用假的金鈴換妖王真的金鈴,果然妖王沒了金鈴怎么都敵不過孫悟空,這時候觀世音菩薩騰云駕霧,徐徐而來,方才得知,這金毛犼原來是觀音菩薩的坐騎,趁著牧童睡著,下界在人間作亂,這才現(xiàn)出原形跟菩薩回了南海。
?

6、這幅壁畫是紅孩兒“嬰兒戲禪心”的畫面,走在最前面的是沙和尚,唐僧騎著白龍馬,悟空在后面休息,八戒挑著擔子,前面的樹干上吊著一個孩子,就是紅孩兒。(因為年代久遠看的不是很清楚)
?在《西游記》原著中《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這一回中寫道,紅孩兒得知吃了唐僧肉能夠長生不老,所以就想出這個計策,把自己吊在樹上,獲取唐僧的憐憫,借此機會抓住唐僧,好吃兩口唐僧肉。
在張掖民間傳說故事里面,紅孩兒一家三口跟張掖都有一些淵源,紅孩兒的母親——鐵扇公主,相傳就住在張掖市肅南縣的芭蕉灣村,芭蕉灣村的由來就因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而得名。
紅孩兒的父親——牛魔王,相傳就住在張掖市臨澤縣的牛魔王洞,因為早年間在牛魔王洞附近經常有牛羊失蹤的事件,當?shù)卮迕驮诖颂幧w了一間廟,叫牛魔王廟,廟里繪制有大量西游記的壁畫。
7、這幅壁畫是大戰(zhàn)紅孩兒的畫面,畫面中可以看到三輛戰(zhàn)車在一團火焰中呼嘯而來,有兩個小妖怪推著一輛戰(zhàn)車,紅孩兒站在戰(zhàn)車上面和孫悟空對打,悟空架不住這火焰節(jié)節(jié)后退,沙和尚雙手抱頭躲在石頭后面驚慌失措,豬八戒被這大火烤的,從一座橋上逃跑。
8、這幅壁畫是大圣拜觀音菩薩的畫面,觀音菩薩端坐蓮臺之上,孫悟空雙膝跪地,雙手合十請求觀音菩薩出面。
在大戰(zhàn)紅孩兒的環(huán)節(jié),孫悟空不敵紅孩兒的三昧真火,最后到南海請觀世音菩薩出面,也就是從這里開始,觀世音菩薩收服了紅孩兒做了自己的善財童子。
9、這幅壁畫是孫悟空大鬧金兜洞的畫面,孫悟空騎著一條火龍,后面是青牛怪帶著兩個妖怪在追殺他。
在《西游記》原著中《悟空大鬧金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這一回中寫道,唐僧師徒路過金兜山,金兜洞的青牛怪抓了唐僧,還將悟空、八戒、沙和尚的武器都給收走了,孫悟空上天庭搬救兵,結果所有人的武器都被這青牛怪的金剛琢給收走了。到了太上老君這才得知,這是老君的坐騎青牛下界占山為王,已有七年之久,老君出面才收走這青牛怪。
10、這幅壁畫是觀世音菩薩救活人參果樹的畫面,畫面中豬八戒扶著人參果樹,孫悟空捧著地上的土往樹根上壅土,沙和尚提著一個水桶往樹根上澆水,唐僧雙手合十看著三個徒弟忙前忙后,右下角這三位是福祿壽三星,后面是鎮(zhèn)元大仙,左上角的觀音菩薩手持凈瓶,腳踏祥云來救人參果樹。
?在《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這一回中,師徒經過萬壽山五莊觀的時候,悟空八戒偷吃了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果被發(fā)現(xiàn)后死不承認,還一怒之下摧毀了這人參果樹,孫悟空找了很多關系都沒辦法施救,最后到了南海請到了觀音菩薩,菩薩取了甘泉水才救活人參果樹。這里的甘泉相傳就是被譽為“河西第一泉”的甘泉井水,目前的位置在距離大佛寺百米的民族小學內,甘州的“甘”,甘肅的“甘”字都是取自于民族小學的甘泉井,所以有句話說得好“來過了張掖,就相當于走過半個甘肅了,因為甘肅的甘字就出自張掖”。
這是連環(huán)壁畫講的十個故事,壁畫里面豬八戒的形象是勤勞能干,勇猛善戰(zhàn),是一個大丈夫的形象,而西游記中我們看到的八戒是好吃懶做,偷懶?;?,滿腹抱怨的一個形象。為何有如此大的形象反差,因為豬八戒的老家在張掖,是張掖人的女婿。
在《西游記》原著中《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這一回中寫道,八戒在福陵山錯投豬胎,占山為王,福陵山有個云棧洞,洞里有個卯二姐,見這八戒有些武藝,就讓八戒倒插門,做了上門女婿,結果不出一年,卯二姐死了,八戒就繼承了二姐的所有家產。這云棧洞附近有一處村莊叫做高老莊,八戒看上了高太公的三女兒高翠蘭,就搶占了翠蘭三年之久,直到遇上唐僧師徒,翠蘭才獲救。
在我們張掖市臨澤縣就有一處山洞叫做“云棧洞”,相傳就是卯二姐和八戒結婚的地方,附近的高老莊村據(jù)說就是高翠蘭的老家。但是現(xiàn)在這高老莊沒有姓高的人家,據(jù)說是當年高太公覺得把女兒嫁給一個妖怪,這事在地方上抬不起頭來,所以就舉家遷往別處了。
當然從故事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是很感激唐僧師徒的,要不是八戒被唐僧收走,以八戒的基因,和高翠蘭生下一堆熊孩子,我都不敢想那得長成什么樣子。
不光八戒的老家在張掖,沙和尚的老家也在張掖,?原著中出現(xiàn)的"流沙河"、"弱水"、"黑河"、"黑水河"、“通天河”、"流沙"都是不同歷史時期對張掖黑河以及若干支流的不同稱呼。在《西游記》中,以上稱謂相互使用。
?在《西游記》原著中《八戒大戰(zhàn)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凈》這一回中寫道,沙僧本是天庭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玻璃盞,被玉帝貶下界,變成一個青面獠牙,滿頭紅發(fā)的怪物,住在流沙河里,靠吃人度日。在我們臨澤縣黑河東岸早年間有一塊石碑刻著“流沙河” ?三個字,還有兩行小字“弱水三千里,自古無人煙”,原著中對流沙河的描寫是“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遙相對應,所以這里的流沙河應該就是西游記里面收服沙和尚的那條河了。
同樣是在臨澤北部黑河流經的地方,早年間也有一塊石碑,刻著“通天河”三個字,而在通天河附近有一處山丘,山頂是平坦的,叫做羊臺山或者(晾臺山)。在張掖的民間故事中,相傳就是唐僧師徒取經回來,路過通天河的時候,因忘記了老龜托付唐僧問佛祖前程命運的事情,被老龜扔進了通天河里,經書也被水打濕了,師徒爬到岸邊想要找一處地方晾曬經書,正好就發(fā)現(xiàn)這羊臺山山頂平坦,適合晾曬經書,就在此處晾經,所以就被當?shù)厝嗣穹Q作晾經臺了。
白龍馬的原型也出自張掖,在《西游記》原著中《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這一回中寫道,白龍馬是在蛇盤山鷹愁澗收服的,原著對鷹愁澗的描寫跟山丹軍馬場附近窟窿峽的描寫如出一轍,每走幾步地上就會出現(xiàn)一個窟窿,夜深人靜的時候,會聽到隆隆的水流聲。
吳承恩把白龍馬安排在這里,是精心的設計,符合讀者意愿,也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因為當時亞洲產好馬的地方只有山丹軍馬場,從西漢時期封狼居胥的大將軍霍去病創(chuàng)辦山丹軍馬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亞洲最大的軍馬場。
吳承恩寫西游記的時候距離山丹軍馬場的創(chuàng)辦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蛇盤山,應該就是祁連山脈,因為祁連山脈就像一條巨龍盤踞在天地之間,守護著河西走廊,用蛇盤山形容也不為過。
在原著中,觀音菩薩奉旨到長安尋找取經人的時候,如來佛祖給了觀音菩薩三件寶貝,一個叫金箍,一個叫緊箍,一個叫禁箍,緊箍給了孫悟空,金箍給了紅孩兒,還有一個禁箍,給了黑風山的黑熊怪。 ???
原著中《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這一回中寫道,師徒經過黑風山,入住在附近的觀音院,唐僧的袈裟被黑熊怪給偷走了,孫悟空找到觀音菩薩給個說法,菩薩降伏了黑熊怪,賜了他一個禁箍,發(fā)配到珞珈山,給了個守山大神的職位,就這樣把黑熊怪給安頓了。
黑熊怪住在黑風山的黑風洞,張掖往南民樂縣有個扁都口峽,扁都口附近的一座山上有個洞確實叫黑風洞,原著中對黑風山的描寫與扁都口附近山勢極為相似,再加上扁都口自古以來都是交通要道,有很多傳聞那里經常刮黑風,所以黑風山這里的靈感大概就是來自民樂的扁都口了。
這一回的故事很精彩,也很有內涵,黑熊怪是《西游記》所有妖怪當中,修養(yǎng)最高的一個妖怪了,他不吃唐僧肉,不傷害人,每天都很自律,平時招呼附近的修道之人到自己的洞府談經論道,原著中寫道孫悟空和黑熊怪大戰(zhàn)三百回合也不分勝負,是很有能力的一個妖怪。黑熊怪有個心愿,就是加入取經隊伍希望能修得正果,但取經隊伍的名額在一開始就內定了,這個故事正好發(fā)生在第十六回、第十七回,而降伏豬八戒發(fā)生在第十八回,以黑熊怪的能力完全可以代替八戒,但偏偏就是不行,能力再強,修養(yǎng)再高也不可能取代內定的人員,觀世音菩薩也惜才,所以安頓到自己手下給個職位先干著。
在張掖市西南方向,有一座山叫做“平頂山”,相傳就是西游記原著中《平頂山功曹傳信,蓮花洞木母逢災》這一回中所描寫的平頂山,原著中對平頂山的描寫是“巍巍峻嶺,削削尖峰,陡崖峭壁,深澗環(huán)繞”,山頂像是被鏟平的一樣,山中的一處打卡地叫鷹落峽,與西游記中平頂山的描寫相吻合。吳承恩筆下的平頂山,大概就是說的這里了,那太上老君的兩個道童變成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自然也就是住在這里了。
在《西游記》中為什么豬八戒和沙和尚都在張掖,這個答案要從《山海經》中尋找,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這里講到的昆侖山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赤水是青海的大通河,黑水是張掖的黑河,在很久以前張掖市區(qū)就是一片海,叫做弱水,“大禹導弱水入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老子騎青牛入流沙,不知所蹤”,都是張掖市區(qū)北部合黎山附近,這里的“炎火之山”就是合黎山,因為以前合黎山是一座活火山。這里提到的昆侖山就是位于大通河和黑河之間的山——祁連山,王母娘娘住在祁連山頂,而豬八戒和沙和尚都是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犯錯被貶下界的,從祁連山山頂被貶下來,正好就是金張掖了。
原著中寫道孫悟空一上天庭被封為“弼馬溫”,因為被嘲笑官職太低,悟空就把天馬放了出來,其中一匹天馬路過張掖上空的時候,看到這里土沃草壯,人間竟然有這么美的地方,于是下界吃草,在人間留了一個馬蹄印,馬蹄寺名由此而來。孫悟空二上天庭,被玉帝封為“齊天大圣”,有一年王母娘娘在瑤池舉辦蟠桃會,沒有邀請孫悟空所以大鬧蟠桃會,孫悟空把其中一個仙女盤子里的蟠桃隨手一扔,就扔下界了,落到了馬蹄寺附近,變成“蟠桃峰”,此山跟蟠桃十分相似,相傳就是這個桃子化作的。
這些都是真實的地名和民間的一些傳說故事,一處兩處可能是巧合,但有這么多處吻合,那應該不是巧合了,我猜測吳承恩在寫西游記之前應該來過張掖,對張掖的山川地理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再結合中原和西域對玄奘法師去印度求經學法的故事加以改編和創(chuàng)作,還有民間的一些傳說和故事,柔和起來,寫出了名揚中外的《西游記》。
當然,除了玄奘法師取經是歷史事實,其他的傳說和故事都是后世人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力改編出來的,無從考證,大家就當成是故事,樂呵樂呵就行,不必執(zhí)著真假。就像大佛寺門口的楹聯(lián)所寫,“問者永問問百年永問難明”“臥游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把我們對事物的執(zhí)著,放在生命的長河里,儼然微不足道,所以活在當下,好好珍惜當下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張掖大佛寺以及《西游記》壁畫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