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熱吃,毀了多少人的胃?|脾胃科趙晨醫(yī)生提醒
餐桌上,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趁熱吃”了。在老一輩的觀念中,飯菜趁熱吃才有營養(yǎng),而如果等到飯菜冷了再吃的話,不僅食物口感下降,而且還非常有損健康。然而,“趁熱吃”這種做法真的健康嗎?下面請北京平谷區(qū)中醫(yī)脾胃科趙晨主任詳細介紹:
趁熱吃,毀了多少人的胃?
中國人喜歡趁熱吃!
冒著熱氣的面條、熱乎乎的包子、沸氣騰騰的火鍋與麻辣燙……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似乎總是離不開一個“熱”字。相對于歐美人而言,亞洲人的身體素質比較弱,吃點熱食有助于驅寒保暖,加上熱熱的食物靠著獨特的味道,總是能令人胃口大開,因此中國人吃飯喜歡“趁熱吃”。
趁熱吃,對胃不好!
可盡管如此,“趁熱吃”這種飲食方式,對腸胃來說卻是一種負擔。我們的食道壁、胃壁是由嬌嫩的黏膜組成的,最高只能耐受50℃左右的食物,如果食物溫度過高,則容易導致氣血過度活躍,胃腸道血管擴張,燙傷黏膜,引發(fā)炎癥。有專家表示,吃飯時,溫度最好應該控制在35℃-40℃之間,否則口腔、食道、咽喉、腸胃等部位的黏膜會遭殃。

而如果你長期吃過燙的食物,還可能會進一步加深黏膜損傷,久而久之,就容易誘發(fā)炎癥,引起食道潰瘍、胃糜爛等病癥,病癥嚴重的,甚至會誘發(fā)黏膜質的變化,以至于發(fā)生癌變,最終不得不進行術切除解決。
總而言之,若想做到健康飲食,食物的溫度不宜太高,普通食物最好維持在35℃-40℃之間,而喝水的水溫宜在18—45℃之間,即使冬天也不宜超過50℃,如果實在怕冷,建議在烹飪過程中,加入生姜、蒜、胡椒、辣椒等溫熱性食物,這樣既不會被燙傷,又能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