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yún)樵宗師武學心傅 四
煉時徵象及季節(jié)適應(yīng)
習武人最關(guān)心的,不外乎是自己功夫煉對了嗎?有進步嗎?還是煉岔了路子,自以為大有長進,其實卻墮入邪道而不自覺,甚至有害身心,積重難返。
有一些跡象,生理上的,可以自我檢驗,測試功力進退的程度:
一、指尖發(fā)脹、赤紅圈飽,或有針刺感,又或是腿脹,或皮刺癢,這是氣血活液,氣穿皮的現(xiàn)象,表示功力有進步。此時不宜停頓,要更下功夫辣去。
二、以手托手臂,稱一稱有沒有骨質(zhì)沉墜的手感。大凡功力愈深者,其兩手臂愈沉重,這是因為氣沉入骨,骨質(zhì)日益縝密而重實的關(guān)係。
三、手臂肌肉試抓一抓,是否如皮球一般有十足的彈性,彈性愈佳,表示氣血愈活潑,這表示練法得當,意氣愈來愈靈活,是好現(xiàn)象。
三九天天氣冷,筋縮、皮肉緊,毛細孔開,內(nèi)熱發(fā)不出來。因此,必須練功,以散內(nèi)熱,不然,內(nèi)部鬱熱,容易致病。
三伏天天氣熱,更須練功,使內(nèi)外交流產(chǎn)生平衡。在天氣熱時,口鼻釋熱不及,因此必須練功使內(nèi)熱由毛細孔排汗出去,練後,常有內(nèi)部舒暢,皮表涼爽的感覺。
因此,內(nèi)熱外冷時,要發(fā)散之,這是在冬天;內(nèi)熱外也熱時,要交流之這是在夏天。也因此,冬令時,實不宜進補而增加內(nèi)熱,冬時應(yīng)閉而藏之;進補宜在秋天,秋為收,收食補之益也。即使天冷,也不宜穿太多衣服,人的身體,稍有些凍才好,不可太嬌慣了。
鬆、圓、活
練學,開宗明義,第一步先求鬆。人體一動,內(nèi)則臟腑,外則筋骨,皆容易緊張,因而喘氣僵硬,肢體不協(xié)調(diào),未戰(zhàn)已先敗了七分。所以,要以「有意識」逐一去放鬆內(nèi)外各處,使其一一鬆透。
例如:一緊張氣管即縮小,所以要有意識地把它放鬆而還原,而且,內(nèi)部也繃得提心吊膽,也應(yīng)一一放下,使「五臟落位」,內(nèi)部十分舒坦。外部肢體調(diào)節(jié),也不例外,要一一檢視、放鬆,這全賴意識來完成。
如此,鬆到透時,即得到「無意識」的鬆,而幾近自然了;圓、活,是其次要義。全身每一骨節(jié),有如珠串,鬆要使它鬆得每一顆圓、活,而相連不斷。一旦發(fā)動,則有如穿珠之線抽緊,圓活之珠串立刻繃直、貫串的如棍子、如鐵條,用來打人,有無堅不摧的效果。
因此,鬆、圓、活如珠串,如彈簧,如水銀瀉地,不但人無法制我,運用時,也才能隨心所欲,處處逢源。
「指法」基本說
手分三部,指、掌、拳;其中掌法和指法相連。用指之法,向外走,為刺,向內(nèi)走,為鉤。二指合,指尖合,大食二指,為掐。指面合,大食二指為捏。三指合,大食中三指,為採。五指合,為抓。指力之鍛鍊,須注重五行相合,尤須有「領(lǐng)」之用意。
「領(lǐng)」是領(lǐng)導(dǎo),先行的意思。領(lǐng)者為先,其他肢節(jié)隨之。掌心向下時,大指、小指為「領(lǐng)」,此二指內(nèi)扣,食、中、無名三指即隨之而緊勁。一般抓罈子練鷹爪勁時要用此要領(lǐng)。掌心向上時大、食、中指三者相合為「領(lǐng)」。掌心向左右側(cè)時,大、無名指相合為「領(lǐng)」。掌心向前時,五指相合,五行相合同領(lǐng)。
「掌法」基本說
掌法難精,僅次指法;但變化之妙,又勝拳法多多。
掌心向上為「仰掌」·向上走,為托;向下走,為摔;向內(nèi)走,為砍;向外走,為甩,和太極拳之不同,不可混淆。例為雙手旋轉(zhuǎn)反向撕開之勁,如斜飛式即是。
掌心向下為「俯掌」·向下走,為拍;向外、右上走,為外掛;向內(nèi)、左下走,為內(nèi)掛。內(nèi)掛或外掛,用腕發(fā),且須柔而鬆。
掌心向下·指尖前為「平掌」。前移為問,用以探詢、試敵之虛實;拿心朝前,指尖向上,以掌印攻敵,為按。繼續(xù)前攻,為推。掌心朝左右側(cè),指尖朝前為「立掌」。用為插。掌心朝左右側(cè),指尖朝上為「劈掌」。用為劈但常翻轉(zhuǎn)為他掌使用,如一翻掌心朝前為按,走指尖下肉之勁。
「拳法」基本說
拳法擊人,欲入內(nèi)則不可不講究法度,一般俗人握死拳頭揮而打人,是未經(jīng)調(diào)教,不惟不足取,即打人亦只皮肉浮傷,與練家子不可同日而語。
虎口向左右側(cè),拳心向上為仰拳。為向上勁,由肘領(lǐng)而發(fā)之,肘愈彎如月,其勁愈大如沖天炮。拳空握,若功夫深,未捲實以第二指節(jié)著人,是「點」;若功夫未深,運時未捲,落點捲實,以二、三指節(jié)間著人,是為「按」
虎口向上為豎拳,為平勁,由脊椎領(lǐng)而發(fā)之?;⒖谙蜃笥覀?cè),拳心向下為俯拳,下打勁,以肩領(lǐng)而發(fā)之。一般常見達摩像裡拳頭下,張口大哈,眉皆張,手上唸珠上揚的凜凜神威,即是此拳的一個示範。
此外,以腰為領(lǐng)而發(fā)螺旋勁,則上述各拳皆在其中,並不限,是在各人活用而已。
預(yù)備式子
拳勢未煉之前,做好預(yù)備式子是極其重要的。譬如一缸混水,未澄清前濁亂不堪,如何飲用?因此,預(yù)備式子,是澄清內(nèi)外的功夫,要飲清淨水,要練好功夫,這個起頭處萬萬不可忽略;否則,一缸混水,攪之又攪,終究不可飲、不好用。其法為:
一、在外形上,正面為主,一身骨節(jié)依天然之勢微曲,自上而下,頭、肩、肘、手……足,逐一有意識地檢視、調(diào)整、放鬆,身軀順地心引力下垂,週身無一處不鬆開無一處不安適。
二、在呼吸上,先察覺呼吸,再安定呼吸,讓肺部自然地一張一合,不加絲毫干涉。呼吸不可有聲,有聲即氣道緊張所致,要加以有意識地排除。
三、在內(nèi)意上,意念不可注意外界的一切事物,使胸部、氣道的緊張去除,心肝脾肺腎五臟依次鬆沉下去,是曰「五臟落位」。
如此,一身骨架自然合乎力學結(jié)構(gòu),而有最舒適且不費力的角度,順而維持這個角度,因而產(chǎn)生舒適、自然、融合的狀態(tài)。
預(yù)備式子是拳勢的根源,是萬拳之母,根源亂則拳勢愈演愈亂,終歸一無是處。
閉口煉法
練拳登堂入室後,必須煉輔助器材,各家各派拳法不同,輔助器材也各異其趣。但一般而言,擊打以壯拳掌,插抓以堅指節(jié),幾乎都不可免。在此時,煉者宜閉口煉之,若開口擊打沙袋,或插沙入豆,其反震力將使煉者內(nèi)部容易受傷,不可不慎。
武術(shù)中有「哼、哈」二聲發(fā)勁法,哼時閉口,哈時才開口。若自身承受敵手打擊時,也閉口挺住,較不易傷,若開口挨打,則內(nèi)臟容易被打傷。人的身體有如皮器,閉口則有氣挺住,可承受擊打,開口則氣出而洩,一打就人內(nèi)了。
因此,無論練擊打輔助器材,或打人,挨打,宜善用閉口之氣勁,如此自保容易,而傷人·更容易了。
筋骨皮肉鍛鍊之必要
行氣運勢到了相當程度,必須鍛鍊筋骨皮肉,使之強壯,否則,縱使內(nèi)氣強猛,一發(fā)擊人,人固然受傷,自己的筋骨皮肉也禁受不住,也隨之傷折。所以·各門各派皆有練習輔助器材的要求,目的是為求傷人而已不傷;至若只求健身,自可不須鍛鍊,再吃這些苦頭。不論是手握重物如鋼珠等,或插細砂,入黃豆,凡百秘方其原則是一致的:氣血健旺為前題。
操練時,氣血壯盛,手足間應(yīng)有脹、麻、癢之感,或指間波動,或冷噤或微針刺,凡此種種感受,皆証明氣血強盛,足以和筋骨皮肉交互融合、支撐、滋養(yǎng),這樣,拍摔插打輔助器材,才有正面助益。
若是氣血兩虧,調(diào)養(yǎng)尚且不及,怎能魯莽從事操練,自來年少者習鍊盲目奮勇,而反致得傷者,皆是毛躁之輩,只求近功,而不重操練宜忌。
練輔助器材時,如燒開水,須緩緩使其加熱,溫度慢慢上升至沸點,水開而水氣蒸發(fā),再燒也不會更熱,只是消耗水份罷了,此時宜適可而止。
因此,漸進、適度是操練時的兩個原則,不可違背。
此外,除輔助器材之操練外,「拍打」之功對筋骨皮肉之健固,及與氣血之合一也十分重要,不可不行。拍打〈排打〉時,多在氣血怒脹時,師者手掌或皮條,自輕而重,拍打身體各部,使氣透皮膚,產(chǎn)生「血融」之結(jié)果。血融後,氣血和筋骨皮肉融合而為一,運用時如百煉精剛,極柔而極剛,以之擊人,何堅不摧。
週身是手
練掌須到自然反應(yīng)的程度,即全身輕靈敏感,有高度的聽覺力,敵手沾何處,何處即能「聽」而知之,而且立予反擊,所以週身皆可以化敵,可以攻敵,所謂「週身是手」。
在培養(yǎng)上,練習時不必考慮用法,否則雜亂而無用。真要用時,純?yōu)閯x那間自然反應(yīng),並沒有時間去想用那一招那一式。
練法上,大抵頭(心)動,背隨腰轉(zhuǎn),腰動,手隨腰轉(zhuǎn),目隨手移;亦即腰動、身動、步隨,步隨身換。但在用時,外敵入目,即頭(心)動,腰身動,手足蓄,此為柔;發(fā)則頭(心)動,內(nèi)氣由中宮而肩肘手,而胯膝足;外形則自腳而腿腰背手,此為剛。所以,一蓄一發(fā),總以目注敵人,頭為總樞紐為原則。
練法、用法二者不大相同。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彼之力為防礙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裡;皆是聽覺力的高度發(fā)揮,而成就週身靈覺、身是手的功夫。
在日常功夫上,可以一鬆一緊,一蓄一發(fā)之法,在應(yīng)對開談之際,暗自操練,化功夫為生活。在蓄法上,以收氣到中宮;五趾抓地,湧泉氣上提;雙手扣指握拳,內(nèi)勁回收,略咬牙切齒氣即下沉,如此,即收身肢之氣到中宮。在發(fā)法上,氣自中宮上走肩肘手,下走跨膝足,氣到何處,何處即可用以應(yīng)敵。同理,內(nèi)收時,氣到何處,何處也可用以化敵。
此為外圓內(nèi)方之理法。內(nèi)藏尖矛,外示柔圓,每一身肢皆可化可發(fā),功夫至此,才是上乘。
單式、單招、單著
拳腳到後來,功夫應(yīng)在單式、單招、單著上。拳套子是用來教人的,「單」才是真功夫。
單式,是定式,主要煉精氣神,以鬆靜、深原為長,求其涵度大,求其涵蓋度大,根基穩(wěn)固。
單招,煉沉勁·煉輔助器材,煉四正四陽之角度,其法是輕一重一輕,
陰陽循環(huán),生生不息。單招是由拳理中出來,依習者本人之特長習性,如同寫字,久之自成一格,用拳用腿皆不拘,有成之時,即成所謂絕招。單著是用法,自練三尖照,而找敵身的下手處。
煉單著時,愈是落點,愈要辛辣、狠毒一點,但其勢像蜻蜓點水,蒼鷹搏兔,一沾即起,一擊即成。單著之勢是不停頓的,停了就不能運發(fā),「味道」就不足了。
提肛之暗中功夫
武家強調(diào)襠宜圓,指的其實是腹腔(丹田)宜圓,圓則容量大,丹田舒展,內(nèi)也因而暢快、安然。平常在應(yīng)對進退、獨坐群居之際,皆可暗下功夫,提畢丸、肛門、會陰,一提則升而至背,蓄勢而待發(fā),一鬆即沉落至丹田腹部?;蛞嗫梢獯鏁?,與頭部泥丸遙遙相對,但此處關(guān)鍵在睪丸。走八卦轉(zhuǎn)圈之時,常因磨擦睪丸而容易起陽,走洩,因此,需以意會鬆緊之,使其化。
此處煉好,即純陽功夫,欲對意一到即起而可用,但利刃傷人亦可自傷,陽道既壯,若用逢中而縱慾不知節(jié)制,是煉而不積,又輕之,終無成就之日,只一時歡而已。
動時,上行在脊分念,下行到會陰分脊,故動力由脊發(fā),尾閶中正;靜時則循走任督,自成週天。但發(fā)則傷人,不發(fā)則養(yǎng)生;生殺予奪,在於意念之間。
運與用
運與用,皆有鬆緊開合之時,有相符之處;但實質(zhì)上不同,習者不可不分辨清楚。
運,是未發(fā),在開合鬆緊之變化中,檢視自己的裡裡外外,看看是否合乎拳理、法度,而一一漸漸調(diào)整、修改,所謂默識揣摩之意。
開,是發(fā),在開合鬆緊中,或合而化解,或快而發(fā)動:主在合宜。運是慢、用是快;運勁如抽絲,發(fā)勁如放箭,二者著重點不同,因此,煉法也大異其趣。
總之來說,運是行煉,所以較難;用乃剎那,所以較易。
在呼吸上,運用一樣,但運時慢、用時快而已。但要明白的是,勢開為吸,勢合為呼等後天順逆呼吸法,只是泛泛,若不能鼓盪丹田之氣,功夫畢竟出不來。
練與用
練與用,很不相同,其中差別,不可不知。
練時,慢慢體會、揣摩,有所了解,有所採存,不求慢,求能回味。用時,全身合一,不思考、隨心而用,當下即是。
所以,練時,拳勢自中宮出去,必再回中宮,拳勢不回中宮求中定後再發(fā),則破綻多,用時易為人所乘。一勢歸回再運一勢,愈練當愈是鬆靜,愈是空靈,這才是對的。
用時,通常有兩種反應(yīng),吃得住時,即發(fā)揮出去;吃不住時,即閃躲開去,前者有如蚊叮蟲咬,可撲而滅之;後者如蛇毒,不能勝過,只有避之而已。對敵時如此,是比較勁猶高一層的本能直覺,不可小覷。
三盤分野
人身可分三盤,便於了解與鍛鍊,而且,三盤功能不同,煉法之要領(lǐng)亦各異其趣。
三盤之要則:上盤宜虛靈、中盤宜空無、下盤宜精實;而三盤運煉之要,在於頸、腰、膝三處。
三盤分野,分述如下:
一、以整體分:橫隔膜以上,含雙腎,為上盤;會陰及雙腿為下盤,腹含丹田為中盤。
二、以脊椎分:脊背為上盤,腰為中盤,尾閶為下盤。
三、以精氣神分:腦子為神屬上盤,腔子為氣屬中盤,睪丸、會陰、
涌泉為精屬下盤。
三盤分野雖有多端,但若以一身之虛實而言,當以臍為界,臍以上為虛,臍以下為實。
煉功夫,總在呼清倒?jié)幔仍陴B(yǎng)靜,清濁混煉,不可不分虛實,因此,臍為太極,是轉(zhuǎn)換陰陽虛實之關(guān)鍵。在八卦中,也以臍為太極,腹為無極。
凡人清濁不分,混然而日月循環(huán)不息,為氣血所左右,不由自主。
有靜定功力的人,濁降而清升,以臍為界,呼清倒?jié)?,三盤之精氣神分野井然安定有序。因此,濁氣愈多而近乎獸性,人之修煉,去濁而揚清,濁氣愈少,功能愈深,所謂「九轉(zhuǎn)純陽」即是此意。
由武入道,與仙佛之道其實無多大差別,目標雖不同,而路程實為同一個道理。
渾元椿調(diào)息法
在各家拳法中皆有站椿,椿法多樣,其中又以渾元椿之抱元守一,對氣還元助益最大,值得多練。
渾元椿有調(diào)息法,旨在吐故納新,呼清倒?jié)?,使氣貫?zāi)┥?,丹田有主,練之可使氣血融和,週身混元一氣。
其法為:兩足一站混元椿步,上對陽維兩大背筋,大足趾向下一扣,湧泉上提,膝蓋一鬆沉,氣會于會陰,此時,注意上對百會使成一線。
眼耳鼻齊發(fā)動,垂簾、攢眉、下聽氣沈,呼吸任其自然;此時,站而自覺悠然舒適。
雙手上提,合抱于胸前,週身覺骨漲,五趾抓地,提會陰、閉口、意念下沉、週身鬆透;此時,可久站調(diào)息,或任息自調(diào)。
意下沉,氣歸丹田,雙手同時下放于腹部。繼之,雙手上提,氣升,膝漸直,手臂內(nèi)夾,雙手自胸呼吹出去,漸吹漸遠,氣自脊背推送手伸出至直。
雙手外擴,緩緩吹氣,待雙手平肩,即閉口噍津,仰掌之手五指漸扣漸回,此時閉氣,直到胸前成拳,拳面用力互頂。
隨即,拳鬆成掌,週身一齊鬆下,氣下沈丹田,膝曲沉,百會、會陰成一直線對正。
如此,以三次為一回,再靜抱雙手於胸前成渾元之勢,則週身舒暢,非言可喻。
調(diào)元
歸元一事,極關(guān)重要,常人多忽略了,以致辛苦一世,也不能有成。
人一身之形、氣、神,若有疾病,而逞勇煉之,不僅無益,反易招來疾害,或是空煉一場。
所以,調(diào)和一身上下內(nèi)外,成混元一氣的狀態(tài),乃運勢使招之前,不可不先調(diào)整好的要事。
其次,在一身歸元后,當再進一步調(diào)整和天地間之融合,而成天地人三才的混元一氣。因為,人為萬物之一,也是靠天地的培養(yǎng)才能成材,因此未得天地之材來助我,則無材何用雕琢?即令雕琢也是空忙、白煉。
總的來說,煉拳之前,身心思慮紛亂擾煩,其多有如千卦、萬卦,此起被落·競鬧不休。所以·必須先調(diào)一身之陰陽·使之靜定、清寧,使一身之心氣·由八卦而歸四象、四象歸兩儀、兩儀歸太極,太極為一而歸元。
人得一以靈,·武家求歸元得一·,各派方法不一,以渾元椿為例,一站即有意識地消泯粉亂之意識,鼻頭、胸部一線放鬆,氣自然下沉丹田,八卦五行泯去,無形無象,自然進入無意識的狀態(tài),有如嬰兒、赤子一般,有返老還童的意味。
此時·已由太極而入無極,由一身調(diào)和之混元一氣,再調(diào)和與天地合之混元一氣,而能「得材」以補我之不足。
再由無極而一念萌動為太極,而兩儀、四象、八卦,一路煉去,如此,才能真正得益,真正起變化。
由千卦萬卦而歸元,混同無極,合乎天地,再自太極發(fā)動而為拳法招式,這些皆是人精神上的自然本能,本自有之,是自己把它給忘記了、拋棄了。
儒、釋、道三教,皆追求形、心、氣之本能,修道不能離開這個本能:但三教各執(zhí)一而不免有所偏愛,合起來,就全了?!刚{(diào)元」就是合起來的意思。
後三關(guān)
脊椎也可分天地人三盤。天盤在大椎以上,頸項為運使之主;人盤分野在脊背,所謂力由脊背;地盤分野在尾閶,故尾閶要收。
丹田之元氣,出而上升,在此三盤之分野,一次又一次地,分去濁氣,讓更清之氣上升,直到最清之氣培養(yǎng)腦子;腦子得大受用後,一冷靜,又凝而下,滋潤臟腑,成為週天循環(huán)。
運用上,手之發(fā)勁在乎脊背;發(fā)腿勁在乎尾閶及胯;耳目之轉(zhuǎn)動視聽,則又在於頸部之兩大筋的活用。
因此,脊椎三關(guān),膝不好在乎尾閶;中盤不好影響五臟;背不到,頸有責任;故腰酸、背痛、頸僵,是三關(guān)之病。
丹田一氣可化三清,而運使在乎三關(guān),人能知三關(guān)之重要,則運用之時當知輕重開合之有序,不致紊亂。
七竅通靈
天地人三盤中,天盤最為重要;腦子指揮全身,運用則在於七竅。
因此,七竅若配不上腦子,送入的消息不正確,則腦子亦無所用。換言之,七竅未煉好,腦子即無能為力,只有七竅與腦子能相配合,人才能起變化。
所以,腦子虛靈為第一要件,虛即能容納、吸收,靈才能運用七竅。
七竅通乎萬物,眼觀一切色相,耳就一切聲音,鼻聞、口嚐等等,其中口鼻掌呼吸飲食,影響五臟六腑;耳目掌聲色,直接影響腦子。
呼吸飲食經(jīng)鼻口,培養(yǎng)五臟,吸收過濾到丹田,五氣朝元後,沿督上升培養(yǎng)腦子。但這完全是腦子在耳目的協(xié)助下,運用而選擇合宜來完成。故大體來說,七竅之重要性,在武術(shù)中若必予以序分,則顯然是眼、耳、鼻、口舌之次序。
七竅必須入內(nèi),腦子愈冷靜、清虛,則七竅愈容易入內(nèi),腦子若一緊張內(nèi)部即緊閉,任何東西也進不去了。所以,人的疲勞往往是由於過度緊張否則,人之精力應(yīng)當是用不完的。
因此·腦子放鬆·則耳目通;五藏放鬆,則口鼻通;筋骨皮肉放鬆,則毛孔通·人如能常通·有形·無形皆鬆而通·即能吸收、容納萬事萬物。內(nèi)外鬆透,即和天地萬物合而為一·天地人通達無礙,渾然無我,我即是天,即是地。
如此,才真有「山藏海納」之境界。
「摔打擒拿」之喻說
在技巧上,摔打擒拿深淺難易不同,亦可用符號表明。
摔,在熟悉身法招式後,中心穩(wěn)定,明白骨筋順逆,而後可用。因此,可用「○」圓形代表。
打,須氣到三尖,收發(fā)自如,因此,用「口」方形代表。
擒,以捆鎖為主,步法上著重取敵之勁根;
拿,敵既無根,則我手上取來隨心所欲,拿敵關(guān)節(jié)要害也。此二者可用「△」三角形代表。
點、截,可用「→」箭形、「·」點形代表。點穴、截脈有穿、切之意我為刀俎,人為魚肉,煎炒煮炸,無不如意。
擒在步法,拿在手法。在煉用時,精氣神必須聚集,是點穴截脈的基礎(chǔ),這些皆須有鐵沙掌力。
鐵沙掌力之煉法,無論拍、摔、抓、拿任何輔助器材,如鋼珠、沙袋細沙等等,總以先空練並增強勁氣為前提,待氣血壯盛,方可練之;而且煉之不可太過,煉後之養(yǎng)也很重要,不可忽視。
聽息
聽息之法,垂簾、耳聽,昇到心口即好,再緩緩鬆沉下去,調(diào)息均勻到不覺有呼吸出入而得靜時,十分自然、舒適。
一開始煉,可用哼哈引導(dǎo),再進而求心神安靜,即先求心靜,再形靜、神靜。
因此,聽息是煉氣之法,主要在聽氣機流動,以單式子煉之較有效果。其他煉聽力、聽勁、或一般拳法刀劍時也是如此。
聽,是向內(nèi)、用耳聽,鼻子內(nèi)吸,這和發(fā)之用眼及口舌者不同。
大抵說來,勁氣之運用,五官身軀也隨之而運用不同。
發(fā)動以眼為主,纏勁以腰,聽勁用耳,而暗勁用背肩;凡此著重點,若能事先明瞭,則成效特別大,若不明白,常是枉費工夫。
清靜後再煉
煉功夫,真正得益時,是先把雜念亂想,有意識排除,到達空空靜靜的無意識境界後,再落實煉去,才能完全地得到東西。
人在紛亂中,貿(mào)然煉拳,是愈煉愈有害。所以,無論是內(nèi)外八卦,當先以意識除亂,使入清靜無雜的先天之境,再煉,即一切利害分明,能夠取利而避害。
煉輔助器材也是如此,從無意識的靜安狀態(tài)煉之,即得其益而不受其害。
所以,自己先調(diào)到一個無極的境界,再煉後天的一切,即可從容調(diào)理。
因此,在一個好環(huán)境中,如此煉來,即能得到先天無極之境,而吸收天地之好處;反之,在惡劣環(huán)境中,則是把腦子精神中儲存的好東西,拿出來支持自己,以渡過難關(guān),有如吃存糧也。
故腦子清靜,身子氣血才練之有益;反之,心神雜亂,煉之有害。
奪天地之精華
習武第一步·在練拳之先,腦子要調(diào)到先天無極之狀態(tài),精氣由天根上來·培養(yǎng)腦子充足後再往下而煉去;換言之·腦子為先天,身藏若虛,再求任督循環(huán)而煉,道是「皓月當空」的境界。
因此·在遇上天朗氣清,一片好景緻時,當立即調(diào)整腦子和此一清氣合而為一,待吸收好了,腦子清而靈時,再開始煉去。
能夠會此、悟此,即能增益靈智、延人壽命,這是先天妙道,到此地步即能奪天地之精華,參天地之造化,這是天機奧妙之處,不會不悟,白白錯過好契機,是令人惋惜之事。
所以,人能海闊天空,則前下由神、而氣、而精;能落地生根,則後上由精、而氣、而神。週天循環(huán)之妙,和大自然相冥契,能得此者,自有變之功,再造之力。
覓食與遊戲
拳法之勢,取諸飛禽走獸者,多半是取其覓食與遊戲的本能姿態(tài)。
覓食是為了生存,民以食為天,動物也不例外,有食即活,無食即死。因此,覓食在於掠奪,其動作往往酷烈之極,表現(xiàn)於外的,是剛毒、猛烈快速。
拳法取勢於此,多成為殺、發(fā)之招。
遊戲則輕巧、靈活,拳法取其鬆活之機,及天機活潑的流動無礙,在閃展騰挪中取法甚多。
遊戲之鬆靜靈活,取而為靜之蓄;覓食之剛毒,取而為發(fā)動攻擊。虎、豹、蛇、雞之屬,其悠然之盤空、伏行,及出擊之猛烈、快速,其實是拳法取法的好對,古昔祖師觀禽獸之相爭而悟理創(chuàng)拳,此事實值三思復(fù)三思之。
手之五行
拳經(jīng)有謂「形於手指」驗之生理,五指長短粗細不一,功能亦大有分別,切須講究清楚才是。
大指為土、食指為木、中指為火、無名指為金、小指為水。五指中,如同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而以土為根,故大指一動而包含其他四指,有始終如土之義。
舉凡槍、刀、劍、棍,乃至拳、掌、指法,其運轉(zhuǎn)、控制方向,全在無名指,而小指兼合之。
其實,善於書法者,也明曉據(jù)筆直書之理,所以運筆而點撩勾勒者,都是由無名指為運化之主。醫(yī)經(jīng)中,無名指也有「藥指」之美稱,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所以,靈巧、變化全在無名指和小指,圈纏、內(nèi)收也以此二指為主導(dǎo),餘指隨之而運。
外發(fā)之時,則以食、中二指為主,木火之發(fā),如春夏之生息,大地之陽氣上升外露,這是自然之理。
因此,八卦掌意在無名指、小指,則其他三指自然有力,掌勢亦足;八極拳意在大指、小指,則土水合而有虎爪之力;形意之劈拳,抓回是以無名指、小指領(lǐng)回,出去是食指、中指刺點劈出去。
這些皆是手指在生理上結(jié)合五行之自然道理,不融會此意,煉一輩子,終究是盲修瞎煉。
氣血與筋骨合一之必要
氣血與筋骨若未混合為一,則擊人之時,一發(fā)之下,人固然受創(chuàng),我之筋骨皮肉也將因承受不住氣發(fā)之威而支離破碎。這好比劣質(zhì)鋼鐵所打造的槍枝,一擊發(fā)即膛炸之理一樣,有時,未能傷敵,反先自傷,如此,豈非笑話?
其法有二:
一是·未練時著意鬆透,空手練時,漸次增加,由輕而重,必使自覺有暗勁自內(nèi)發(fā)出來,舉手上有點「東西」·是自由發(fā)出來的感覺;不如此,則空手練也等於是白練了。
其次,是使用輔助器材練時,不論是沙袋、拍摔凳、托珠、排打,其目的皆在堅固筋骨皮肉,使其和氣血凝和而為一,有如水和麵粉攪和蒸而為熱騰騰的包子,方可食用。
綜而言之,不論是空手或輔助器材,最緊要的是,在柔和放鬆之前提下,下?lián)魰r手上須有「沉勁」?!と峋氈械某羷?,即方寸之距,一沉之下可碎瓦斷木,致人死命;能柔運而後剛發(fā),才真正有威力,煉功夫即煉此沉勁。
貓行
八卦之步和太極所講的「邁步如貓行」’意思是一致的。貓之走路,尤其在屋瓦上、牆上,落地無聲,那是因為貓行走時足底先著地,而前足底有軟肉墊。
虎踞,也是前足底為主。
八卦掌走為先,這種步子須足尖先走,前足掌先著地,後足再跟上,如此,才能「走如風,站如釘」,勁才上得來。
太極拳也重視貓行,其實高明的方法中,多半極重視步之訓練,這種「貓兒踏雪」的輕功步法練的好,才能得輕靈之妙。
輔助器材·壹
其原理是,人體能發(fā)出一百磅之力量,則其筋骨肉必須要能承受一百二十磅以上,否則擊人身體,人固受傷,而自己亦傷矣,故輔助器材不可缺。
八卦之中,器材尤多,如沙袋、鋼圈、板、跳坑…………,但今人因環(huán)境、功力所限,多不練之。
練輔助器材時,全講究開展,以求氣血之通暢,並須循序漸進,且有師父從旁指導(dǎo),單勢則多緊湊,抓一剎那之機勢也。
輔助器材·貳
練鐵砂掌須有名師督練,注意女色、飲食、姿勢之調(diào)養(yǎng),否則易傷,無益反害。
練砂袋須慢慢增加力道,不可瞎用蠻力。
練指(不能練鐵砂掌時)力時,以「鶴嘴」啄沙包、桌面(戳力)或空握(握力)。
鋼珠鍛錬
鋼珠鍛鍊,以手自然輕握,不貪功,不躁進,緩緩鍊之!
可以八卦中盤練:1 單換掌、2 單穿掌、3 八母掌、4六十四掌。在沙灘上練效果更好,腳力吃重也!
練指力,用洋灰做球,內(nèi)設(shè)五洞,五指插之練習。
練鐵沙掌用米粒大之鋼珠,或北方之鋼沙,先沙後珠。
內(nèi)氣強猛,若不練輔助器材,則一發(fā),筋骨肉無法承受,必然折傷矣!或意念分散,易致外傷。(驚彈勁因意念集中,不易受傷。)故練外壯,輔助器材不可少,拍打(排打)亦有必要。
練輔器之道(氣血、筋骨)
氣血,柔煉之道也。如練拍摔,首要放鬆、柔和最要緊者,下去時須有沉勁,功夫即練此沉勁也。功到,方寸之距,可以破瓦。沉勁,外形沉,內(nèi)氣也沉。
練拍摔凳要以狗皮(厚)、棗木凳,以其均性熱,故一打生靜電,便整條手臂發(fā)熱而脹,活氣血也。
筋骨,煉剛之道也。如八卦之掛鋼圈、托鋼珠,須使筋骨肉連成一貫.,以求貫串之。
氣血、筋骨二者合煉,乃剛?cè)嵯酀?,能沉墜、能貫?。
煉輔器之靜動
練輔助器材,以神舒體靜為要。鋼圈、鋼珠,運也,以練「水管」為主;沙袋、插沙,發(fā)也,以練「水」(氣血)為目的。練輔器,外形鬆靜,內(nèi)意則沉陰毒狠,故練武之人不教人手沾上身,一沾而哼哈一發(fā)即了帳矣!練輔器忌用蠻力,當求細緻沉著。
練完輔器,要靜坐一下以養(yǎng)神,令消耗之氣勁恢復(fù)。
一個人動時,要鬆很難,練輔器更是如此,有一點緊張即不能沉著入內(nèi),而成浮力;一有喜怒哀樂,即氣浮、勁漂而不沉。故打來打去皆是運用意念一打即貫穿入內(nèi),如千斤墜。
練輔器當運了再打(發(fā)),不運不行也!
拍打
拍打之勁,如彈棉花,激發(fā)之意也。
為師者以木椿等,排打兩肋及陰面無抗力處,如拍皮球,愈拍氣愈充足。拍打如此,練輔助器材之原則亦如此,其目的在使氣充皮肉,筋膜騰起,氣穿皮則癢,故非打不可。
練氣當使皮膚細緻,光滑若無皮(皮肉不分家),即筋骨肉連成一家。氣盈皮如皮球入水而滑,一沾即滑走矣!
拍打之法:
用皮條自輕而重,由師打之;2.氣血脹時再打;3.使氣透皮膚,血融也;4.手足有脹、麻、癢、指間波動、冷噤等,皆為氣機發(fā)動,乃好現(xiàn)象。
快 慢
柔可快(需剛輔助)、可慢,剛亦可快(為刺之意)、可慢(得柔輔助,有鑽之意)。
輔助器材,要愈練愈純淨,愈沉,最忌躁進。練鐵沙時,熱不沾上手,故手炒亦不傷,因其速度快,心至靜也。
氣血筋骨合一
不練時鬆透,空手練時,須覺手上有點「東西」,不是真托有重物,是自內(nèi)發(fā)出來之感覺,不然白練矣!
練輔助器材之用意在使氣血筋骨合一,單純用意氣或許混合不起來,必須借助輔器,若不混合,雖擊中他人,自己之拳掌亦可能支離破碎。
原理:
1.放鬆,漸次增加,由輕而重。2.有暗勁自內(nèi)發(fā)出來。
目標:
1五官、五臓、氣血、筋骨皮肉,週身內(nèi)外,皆完全合而為一,使氣滿滾圓也。2.如將水、麵和之,蒸而為包子也。
輔助器材:
沙袋:練外來反抗力。若反彈力大又不堪負荷,即易內(nèi)傷。一擊人即鬆,則反彈力消而不內(nèi)逆,落點時空愈小,如錐、針、鑽,則反彈力道愈小,人不堪承受,攻守皆同此理。
.托練:鞏固筋骨肉。3.拍打:練意氣和筋骨肉合一。
人一身最強者為手指,煉之如鋼,運用在乎氣血。如一指之細,要能承受人一身之重量,大為不易,餘為二、三、四、五指,指指要能如鋼針也。指法難煉,故其次為空握拳,再次為拳,用骨節(jié)擊人。
煉指法,首要氣血暢通,一貫到頂。其次為用曲折處(指節(jié))擊人,此乃因氣血不足,故折之以充實,吐吞即在此。柔則用抽,抽會使血氣流動暢快,剛用翻轉(zhuǎn),折翻使其阻脹,如堵流水之理。
輔器亦同,須保持氣血暢通,若一折即只強調(diào)某一處。故抓罈、鋼珠均要求一身一臂之暢通。
氣為陽、血為陰,用、養(yǎng)二者為氣、血之作用,氣始終推動著血,血被氣推動,故「氣血」二字始終連在一起,運動、變化均不離此,為陰陽剛?cè)嶂弦弧?/p>
氣血鼓盪:氣升至心、腦,走任督、奇經(jīng)八脈,達全身穴道(如驛站也)皮毛聽勁,能聽即聽,能抗即抗,不能即躲閃,此乃自然本能已恢復(fù)培養(yǎng)未經(jīng)思慮,無半分遲疑,乃極點也。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意是真意,臻此乃階及神明。
所謂存養(yǎng),即氣血要平和,鼓盪之後要善養(yǎng),以靜凝也。故煉之不可太過,氣血一動如渦輪、風眼,推動筋骨皮肉而為纏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