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霄書院習茶記:隔山隔海歸來日,采茶清歌在茶山

時隔多年,再次來到秀秀書院學習。此次學習的是點茶,源起在當時學習瀹茶道禮法中開篇第一句云:唐煎、宋點、明清瀹茶,人物相格,秀成靈芽。從那時起,對于點茶濃濃的好奇之心,就一直深印腦海,揮之不去。

打點行裝,踏上與老師的雅安初見之路。一入課室,便見到墻上貼著薛山長寫的“和敬清寂”四個大字:瘦金體用筆暢快淋漓,好不瀟灑。日漸西斜,下起小雨,淅淅瀝瀝。晚餐過后,老師與同學們圍爐烤火,一派寧靜,使人頓生安定之心。

點茶從疊茶巾學起,老師教一步動作,我學一步。起初動作不穩(wěn),老師所以要求不斷重復。動作出錯了,老師會留給我思考時間,想一想再接著練--秀秀老師說,要把動作練到不需要思考,形成肌肉記憶,就不會出錯了。

秀秀老師在上課時囑咐我,要專注自己身體,隨時調整自己儀態(tài),不可以彎腰駝背,要坐正,身體要直?!洞髮W》中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我把念頭“止”在了自己身體上,“止”在了茶具上,從而獲得了靜。


學習點茶之余,老師帶我們去藏茶村游學,我們先是參觀了文化館,對茶馬古道有了認識,對 藏茶制作流程也有了了解;接著老師帶領我們去欣賞茶藝表演,觀摩學習;又有緣聽幾位資深茶人與老師品茶閑談,收獲頗多:他們從藏茶起源、發(fā)展歷史,聊到茶 馬古道、川藏和滇藏路線區(qū)別,再到藏茶的制作與特點分析,茶的銷售與市場情況……可謂全面至極。


老師又帶我們去了茶廠,此地有百米茶廊,有寫滿《論語》的茶包,有邊銷茶儲備庫。我們還見到了茶廠負責人--藏茶制作非遺傳承人,了解到酥油茶的做法,也了解了許多關于雅安的城市文化,歷史傳說。

天氣好的時候,秀秀老師帶我們上山去采茶。老師會把不同茶葉拿給我們看,教我們辨認茶葉生長地形地勢和不同的茶葉形狀:“這就是《茶經》中的紫者上、野者上”。

雨天于室內上課之時,老師又結合晴天采茶的經驗,告訴我們,為何雨天不采茶,為何下過雨后第二天不采茶,為何有露水不采茶。如此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真使我們受益匪淺!


?登高使人意遐,臨深使人志清。在蒙頂山上,我們這些“采茶姑娘”一起唱著山歌,一起聊天,盡情的呼吸著芬芳的泥土氣息,似乎與大山已經融為一體了。??


此次點茶課程在我的滿懷不舍中結束了。人生相逢,不只初見。哪怕隔山隔海,也自有歸來之期。人生的風雨中,能于書院學習,品茶中滋味萬千,歸于自然,實在是我莫大的幸福。


--書院學子:霄霄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千世界--書院修習茶藝后感
茶人秀秀:走,上山采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