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不是懶惰的國民……
一
我認為即使是在中國、文藝中心也有很長一段時間處于楊柳青蔥的長江兩岸。即使不是這樣,我們的祖先也能理解并欣賞,這就是所謂的江南風情??峙率亲匀伙@著相似,感覺兩種民族彼此相親相愛吧。第一次知道文字存在的人們,通過新的符號可以窺探到異國民眾的心、但到各個角落,這并非易事。特別是島上的住民想象是有限的。本來生活狀態(tài)也有不少差別。盡管如此,在短暫的交往中,他們一下子心領神會到美麗和好的一切,而且還通過借用同樣的技巧,將自己內(nèi)心的東西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當代仍然應該特別稱之為“慧敏”。既是風土的住民也起到工作的作用,偶然雙方有的共同點很多,可以說是像未見過的朋友一樣,看起來能夠輕易地走近,如果只是按照慣例的文化模仿法則,實際上說明理由是很難的。
因此,甚至有學者想在那附近找到日本人遙遠的故鄉(xiāng),所以吳泰伯的子孫之類的新學說,即使沒有論據(jù)也是很容易發(fā)生的空想。獨自一人魚鳥千里迢迢到訪這里的很多,此外樹的果實、草的花,不僅僅是不能移動的早就彼此相同的東西,而且作為養(yǎng)育它們的天然乳母,溫暖濕潤的空氣,透過這些閃閃發(fā)光被浸潤的陽光,豐盈的降水連同水份蒸發(fā)后變平坦的土地的質量,都給兩國的民族帶來了非常相似的肌膚觸感。人們的心情無意外的不斷的受到其影響。
而且,兩岸都是春意盎然的。當然找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像亞洲東海周邊那樣,冬夏惠及左右,慢慢享受溫和季候的陸地,恐怕不多。這原本是日本東北的一半無法體會到的經(jīng)驗,我想在花叢中逍遙待花的心境,再有微風中落花飄零拂面的境遇,無論是昨天還是今天都是一個樣子,只有一直住在和煦、春日長久的國度,才能充分感受到。猶如想象有趣的夢中蝴蝶,證實奇特的哲學般,坐在山崗無風無云白天的陽光中,仿佛在想什么似的無聊,不知何時成了所謂的“春愁詩”。針對女性來說,也被命名為“春怨”,但未必是單純的戀愛。不像近代人的憂郁那樣,也不是多余乏味的苦悶。如果是野獸的話,飽食之后只會睡過去,處于和平的時候,有計算時間沒有忘記人一生的短暫,與其讓好日子好時間凝固,不如珍惜余下不再浪費。也就是說,為了排遣這種幸福的不協(xié)調(diào),各種各樣的春游被策劃,藝術漸漸地從其間產(chǎn)生了。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不是懶惰的國民(民族),但由于境遇和經(jīng)驗彼此都很相似,所以豪不費力地學習了鄰國(中國)的悠長閑雅的興致。
《雪國之春》(一) 柳田田男
*個人翻譯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