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高2023屆高三第七次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題答案匯總
試卷解析及答案發(fā)布地址公告
①發(fā)布于微博:橙子輔導11(數(shù)字11)
②發(fā)布于微博:考試研究所 ·
請通過方式①或②快速獲取
以下均為復(fù)習備考資料及相關(guān)練習題,以供使用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赤壁賦》《登泰山記》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學習蘇軾、姚鼐二人從山水中汲取力量、完成心靈自救的智慧。
2.理解二人的現(xiàn)實選擇并體會其精神品格。
3.嘗試將二人的自救智慧遷移運用到我們的心靈自救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明確學習主題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有的挫折是很多年無法跨過去的坎兒。在我教的第一屆學生里有個“L同學”,他平時特別熱情開朗,很喜歡找我聊天。原本以為他會成為一個畢業(yè)后頻繁聯(lián)系我的朋友,沒想到他高考考砸了,從那以后他再也沒聯(lián)系過我,沒回過學校,也沒有參加過一次同學聚會。到現(xiàn)在,十二年過去了,我徹底沒有了他的消息。每每想到他,我就很遺憾,也很難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無論是高考失利的L同學,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需要學習心靈自救的方法。
語文老師能教給大家什么呢?我們可以從教材中汲取營養(yǎng)。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是自然情懷散文單元,向作家們學習欣賞自然,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可對自己進行心靈療愈。今天,我們就向蘇軾和姚鼐學習,二人在歷經(jīng)人生大困境大變故之后,能主動親近山水,從赤壁的“水與月”、泰山的“山與日”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創(chuàng)作了《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了“華麗轉(zhuǎn)身”。
赤壁的“水與月”、泰山的“山與日”到底給予了二人怎樣的力量?又是如何療愈了他們受傷的心靈呢?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從“赤壁水月”和“岱宗山日”看中國文人的“山水”式自救。
二、學習蘇軾如何自救
核心問題:赤壁的“水月”如何療愈了蘇軾。
(一)蘇軾的困境是什么
明確:“烏臺詩案”后身處絕境,被貶之后大材無用。
(二)如何自救——水月角度
《赤壁賦》的情感是明確而曲折的,蘇軾將“樂”“悲”“喜”這三種情感都寫到了極致。這三種情感與“水月”有關(guān)嗎?
1.“樂”與“水月”有關(guān)嗎
明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如仙境般的清幽“水月”撫慰著蘇軾的心靈,讓他暫時忘卻了塵世間的憂愁,如癡如醉沉浸其中。
探究:作為自然美景的“水月”并不能真正撫平蘇子內(nèi)心的傷痛,于是,他一邊“擊空明兮溯流光”,一邊不經(jīng)意間道出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心聲?!跋悴菝廊恕弊鳛橹揖龕蹏拇Q,自屈原伊始,就是中國文人對君主最含蓄又最直接的表白。蘇軾用一“望”字形象地刻畫了他與政治理想的距離。正所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于是他假托“客”之口吻、借黃岡之赤鼻磯搭臺唱戲,上演了一出破解千古之謎的大戲。
2.“悲”與“水月”有關(guān)嗎
問題:朗讀第三自然段,請找出與“水月”相關(guān)的句子,并說出“水月”對“悲”的情感表達有何作用。
明確:“客”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是由“月”而起,眼前的“水月”曾經(jīng)見證過英雄曹操的輝煌功績:他“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這樣的曹操恐怕是“客”此刻心中最艷羨的對象,然而現(xiàn)在“水月”仍在,“一世之雄”卻不在了。如此完美的大英雄尚且痛苦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何況像自己這種身居閑職、無所作為的小人物呢?這哪里是“客”一個人的悲,這分明是中國文人集體的悲:一悲“人生苦短”,二悲“個人渺小”。
探究:仔細想想這悲的底色,何嘗不是儒家積極進取、兼濟天下的孜孜追求?如果審視“客”思考問題的方式,他將歷史英雄與永恒時空對比,將自己“漁樵江渚”與歷史英雄“舳艫千里”對比,將渺小個人與茫茫宇宙對比,將短暫人生與無窮長江對比……這種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令“客”深陷思維陷阱,不能自拔。
3.“喜”與“水月”有關(guān)嗎
問題: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水月”有什么特點,蘊涵了哪些道理,解決了什么問題。
提示:第四自然段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由開頭至“而又何羨乎”,第二層由“且夫”至結(jié)尾。
明確:
第一層:蘇子面對客提出的千古難題,并未掉入“客”的思維陷阱,而是就地取材,從眼前的赤壁“水與月”說起,他既看到水“逝”,更看到水“未嘗往”;他既看到月“盈虛”,更看到月“未消長”。萬事萬物既有“變”的一面,亦有“不變”的一面,“變”與“不變”是共存的,應(yīng)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到這里,蘇子成功地將“客”的“二元對立思維”引導為“統(tǒng)一辯證思維”,黑白對立的關(guān)系也轉(zhuǎn)化為太極圖陰陽互為一體的關(guān)系,于是得出了“物我無盡”的結(jié)論,第一重“人生苦短”之“悲”至此亦可化解。
第二層:第二重“個人渺小”之悲,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呢?這切切實實的痛苦怎么辦?蘇子沒有逃避,仍然就地取材,繼續(xù)借助“水與月”來破解這個千古謎題?!八c月”是兼有“無禁”和“無盡”兩種特性的?!盁o禁”,是因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重點在于“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無盡”,是因為“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重點在于“得”與“遇”的不刻意、不追求。取用“無禁”,方能“無盡”取用。如此,“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與蘇子、與“客”融為一體,達到了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根本沒有“個人渺小”的問題,只是欲望出現(xiàn)了偏差而已。
探究:追溯思想源頭,并非蘇軾首創(chuàng)。當我們?yōu)樘K軾的智慧拍案叫絕時,卻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代的莊子就說過:“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碧K軾辯證統(tǒng)一地從“變與不變”兩個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由此得出的“萬物皆一”的結(jié)論,均源自莊子的道家思想??梢姡@“喜”的底色就是道家順應(yīng)自然、萬物皆一的思想,而“喜”的思維方式則是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
4.總結(jié)“水月”療效
明確:統(tǒng)觀全文,“赤壁水月”以其“清幽美景”撫慰了蘇子,以其“思辨之理”療愈了蘇子,以其“無盡取用”成全了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