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部藝術(shù)電影推薦】《地下》:一個“沒有天空的城市”


電影《地下》(又名《沒有天空的都市》)是前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1985年上映的《爸爸去出差》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代表作。這部電影貫穿了從1941年納粹占領(lǐng)南斯拉夫到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這段跨越51年的民族歷史。導演庫斯圖里卡運用鏡頭語言將這段沉痛而蕩氣回腸的歷史敘事融入戲謔、嘲諷、幽默的筆調(diào)中,借此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深刻沉思。
《地下》的故事折射的是在一場又一場戰(zhàn)爭下痛苦掙扎的南斯拉夫人的命運,無論是馬高、小黑、娜塔莉佳,還是生活于地下的其他人,他們都是這個遭受苦難的民族的代表。死亡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人們只能被迫在痛苦的命運中沉淪。有的人如小黑,天生就是亡命徒,在炮火的轟炸中還能安心用餐,甚至認為戰(zhàn)爭是讓自己發(fā)財揚名的好機會;有的人如馬高,選擇在死亡的威脅中放縱欲望、醉生夢死,并親手制造謊言與罪行;有的人如娜塔莉佳,身為弱小的女性,在顛沛流離中只能不斷委身依賴于他人。還有諸多生活在地下的普通人,他們被奪走自由與人生,在無人知道的地下世界茍活著,喪失了與外部世界交流的機會。即便一時成為戰(zhàn)爭幫兇的馬高與娜塔莉佳,最終也沒能逃脫因戰(zhàn)爭而死的命運。
戰(zhàn)爭扼殺了法律與人性,也讓渺小的個體被擠壓在宏大敘事中無法呼吸。庫斯圖里卡將一段段重大歷史事件以影像紀實的方式予以重現(xiàn),并將幾類角色捏合到這些歷史事件之中,讓觀眾在真實的歷史與虛構(gòu)的情節(jié)之間產(chǎn)生一種錯亂感。無論是生活在地下還是地上的人,最恐懼的都不再是死亡,而是末日來臨前的每一天。為了逃避恐懼,他們將自身的意志寄托于為國家獻身這一偉大的愿望中,放棄自己的良知與個性。在電影的第三部分,當地下的真相搖搖欲墜之時,馬高與娜塔莉佳決定一同離開南斯拉夫,此時馬高對娜塔莉佳說道:“我們不能繼續(xù)與瘋子、精神病、精神錯亂者、癲人、騙子、賊、罪犯、兇手一起生活。”這句臺詞戳穿了在歌舞與溫情下掩蓋下地下世界的瘋狂真相。歷史的洪流讓這些個體陷入渾噩與病態(tài)中,又將他們隔絕在歷史之外,人類的文明已經(jīng)容不下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正如南斯拉夫最終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說戰(zhàn)爭與歷史是讓人們陷入癲狂的社會因素,那么人性的陰暗與不可遏制的欲望就是導致人們陷入癲狂的內(nèi)在原因。至此,瘋癲匯入人性的弱點,卻又能超越理性與死亡,對人性的超越性具有一種天生的誘惑力。它與知識、理性相斥,是不被社會規(guī)則接受的特殊人群唯一的歸宿。影片中毫不忌諱地呈現(xiàn)主人公的弱點,小黑殘忍暴力、馬高奸詐好色、娜塔莉佳軟弱狡猾,他們之中沒有完美的英雄,而是一些被卷入歷史的普通人,且攜帶著諸多隱性的又被無限放大的人性的暗力量。當這些暗力量與瘋癲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它最終導致了這群人徹底沉淪于非理性的地下世界,且無法自拔。因為瘋癲與非理性在越界的同時,也脫離了理性的認知,喪失了對無形的制裁者予以回擊的可能,也無法證明自己的合理性,最終只能放任自我沉入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