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堅持捕殺鯨魚?并非為吃肉,真正意圖值得世界各國警惕
謹由我同大家一起來深度剖析一下這篇與日本傳統(tǒng)文化以及違背自然行為對其海洋資源的影響有所相關聯(lián)的通例并看看其中所藏有著的知識點以及亮點在哪里,接下來的內容是這樣描述的,如下:
澳大利亞把日本告上國際法庭了!2010年,這則爆炸性的新聞引發(fā)國際輿論的強烈關注。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日本不顧勸阻,三番五次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在南太平洋肆無忌憚地捕殺鯨魚,引發(fā)眾怒。澳大利亞忍無可忍之下,只能訴諸法律。
那么,日本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身試法,這背后究竟有什么不能說的秘密呢?
捕鯨傳統(tǒng)
一望無際的血水染紅了廣闊無垠的海洋,此起彼伏的鯨鳴聲響徹云霄。待鯨魚的血流干流盡,毫無招架之力之時,捕鯨人便熟練地將鯨魚捕撈上船。
×
這觸目驚心的一幕隔三差五就在海洋上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捕鯨國家,日本難辭其咎。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自然災害頻發(fā),物資匱乏。
因此,古代日本人只能出海捕魚,維持生計。從出土的鯨魚骨器可以推測出,日本捕鯨的歷史最早在數(shù)千年前的繩文時代。
公元676年,受佛教東渡影響,日本天皇頒布了“肉食禁令”,而魚肉并不在禁令范疇之內。
禁令一出,民眾只能“一魚解葷腥”,捕魚熱情空前高漲,而體型龐大的鯨魚成為了他們“一勞年逸”的最佳選擇。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在這樣的風氣之下,日本諸如“和田町”這樣的捕鯨漁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日本的捕鯨業(yè)蒸蒸日上。
×
油炸鯨魚、鯨魚肉餅、鯨肉排等一系列鯨肉食物成為了日本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在代代傳承中,鯨魚已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盤中餐,還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甚至成為日本民眾的精神追求和信仰。
鯨魚被日本人視為日本漁業(yè)的保護之神,代表著豐饒富庶,被雕刻成海神雕塑,供各地漁民祭祀,尋求庇佑。
關于鯨魚的神話傳說“化鯨”以及歌舞表演,傳統(tǒng)工藝等也逐漸形成,為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更為重要的是,捕鯨已然成為日本人的信仰。在他們看來,鯨魚是海上霸主,能征服霸主等同于征服寬廣無際的海洋。
×
正因如此,捕鯨成為了建立日本民族自信的方式,也從側面體現(xiàn)出了日本稱霸世界的野心。
到了1934年,日本捕鯨與稱霸世界的野心達到了高峰。這一年,日本成立了遠洋捕鯨船隊,浩浩蕩蕩地前往南冰洋,開辟捕鯨新版圖。
在1938年到1939年間,日本就捕殺了包含藍鯨、座頭鯨和抹香鯨在內的7538頭鯨魚,創(chuàng)造了歷史記錄。
在這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遠洋捕鯨業(yè)受時局影響暫停。
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滿目瘡痍,民眾饑貧交加,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鯨魚則成為了日本民眾的主要食物。
1947年,鯨肉已經成為了日本民眾食用動物蛋白總量的主要來源,占比高達47%。
×
日本無休止地捕鯨令海洋系統(tǒng)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國際捕鯨委員會動員日本加入,為鯨魚的生存發(fā)展盡一份力。
身為捕鯨大國的日本因為戰(zhàn)敗等原因,急于在國際社會上樹立正面形象,于1951年違心地加入了國際捕鯨委員會。
該委員會致力于全球鯨魚的保護工作,成員國必須遵守《國際捕鯨公約》,其中商業(yè)捕鯨被嚴格限制。
雖然有條條框框的限定,但日本對捕鯨始終賊心不死,利用《國際捕鯨公約》第八條“任何國家可以以科研形式捕殺鯨魚”的“漏洞”,肆無忌憚地在全球各大洋捕殺鯨魚。
上世紀60年代,隨著現(xiàn)代捕鯨設備的升級,日本捕鯨業(yè)的發(fā)展加速向前,如火如荼。
×
1962年,日本在南極洋收獲頗豐,捕獲鯨魚總量達30.95萬噸,占世界鯨魚捕獲總量的78%,這一年也是日本鯨魚業(yè)的頂峰之年。
之后,因為長期捕殺,鯨魚總量一跌再跌,其中藍鯨總量由原來的幾十萬頭急劇下跌至5000余頭,瀕臨滅絕。
因此,在這之后,日本的鯨魚捕獲總量有所下降,不過依舊是世界第一水平。
1982年,為保護鯨魚的多樣性,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禁止捕鯨公約》,全面禁止商業(yè)捕鯨。
禁令初期,日本捕鯨有所收斂。但沒過多久,日本就開始露出真面目,繼續(xù)為非作惡,最終引發(fā)眾怒。
引發(fā)眾怒
據(jù)國際捕鯨委員會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1988年到2017年的近30年時間里,日本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捕殺了包括瀕危物種長須鯨、塞鯨在內的超過1.6萬頭的鯨魚,南太平洋地區(qū)成為日本捕鯨的重災區(qū)。
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對此怨聲載道,多次明里暗里地指責日本不守公約,澳大利亞和日本還曾因此發(fā)生過多次摩擦。
2007年,南極海域天寒地凍,比氣溫更低的是該海域的“低氣壓”,澳大利亞海洋保護協(xié)會的“亨特號”和日本臭名昭著的捕鯨船“日新丸”在此對峙,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
最后,日新丸號自知理虧,趁亨特號不備,倉皇出逃。在偌大的海洋中,“貓捉老鼠”并不容易,這也給了日本捕鯨可乘之機。
×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少國家或個人都拍攝到了日本捕殺鯨魚的罪證。
2009年,由西霍尤斯執(zhí)導的紀錄片《海豚灣》在美國上映,該片記錄了日本太地町漁民殘忍捕殺海豚的經過,捕殺的血腥場面被一一呈現(xiàn),觀眾無不心痛。
影片還榮獲了2010年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日本也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口誅筆伐。
然而在重壓之下,日本并未道歉和收手,反而還變本加厲。忍無可忍的澳大利亞于同年將日本告上了國際法院。
雙方各執(zhí)一詞,日本聲稱是以科學研究目的捕鯨,澳大利亞則指責日本“以科學研究為名,行商業(yè)捕鯨之實”。
在鐵證如山面前,日本必定敗下陣來。2014年,國際法院做出最終判決,日本敗訴,罰款80億日元,并被勒令禁止在南極海域實施科研捕鯨活動。
顯而易見,屢禁不止的日本捕鯨業(yè)不會就此停歇。
2018年,據(jù)英國《獨立報》報道,日本在當年夏季北冰洋的捕鯨活動中,捕殺了333頭小須鯨,人神共憤的是,其中的122頭是懷孕母鯨,另有144頭為幼鯨。
日本捕鯨業(yè)毫無底線可言,完全不顧及可持續(xù)發(fā)展,長此以往,鯨魚滅絕為期不遠。
這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各方要求日本停止捕鯨行為,國際捕鯨委員會也出手干預,日本陷入眾矢之的。
×
事情發(fā)展到這,日本干脆也不裝了,于同年年底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并表示將會于2019年恢復商業(yè)捕鯨。
此舉頗有一番破罐子破摔的味道,那么日本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執(zhí)意捕鯨呢?
真正意圖
從前文講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在物資匱乏、戰(zhàn)爭失敗后一度以鯨魚肉為主食。
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日本是發(fā)達國家,有足夠的能力從國外進口肉制品,況且鯨魚肉并非山珍海味,肉質偏柴,口感一般,完全可以被替代。
日本曾對國民進行過“是否愿意食鯨肉”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95%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不愿意吃鯨肉。
也就是說,在日本,鯨魚肉的受眾是極少一部分人,日本堅持捕殺鯨魚并非為了吃肉。
那有人會問了,會不會是因為捕鯨傳統(tǒng),日本人才鋌而走險呢?
不可否認,從古代延續(xù)至今的捕鯨文化深刻地影響了日本人的觀念,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日本為所欲為的擋箭牌,日本政府又怎會不明白這一點呢?
根據(jù)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69%的日本民眾不支持政府遠洋捕鯨,這也說明民眾對政府捕鯨行為的支持度并不高。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日本政府堅持捕鯨的背后似乎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生物項目負責人蘇珊曾直言不諱地表示:日本堅持捕鯨具有政治目的。
×
此言并非空穴來風,早在2014年,日本捕鯨船“第2昭南丸”就因為“誤闖”俄羅斯的鄂霍茨克海被俄方扣留。
日本水產廳對此辯稱是因為變更調查海域的手續(xù)操作失誤,才會引發(fā)誤會。顯然,俄羅斯并不會相信日方的解釋。
在經過調查詢問后,俄羅斯認為日本違反規(guī)定,侵犯俄羅斯領海,遂對日本船只進行扣留。
此事鬧得滿城風雨,日本船只怎會無緣無故變更調查海域,跑到了俄羅斯領海呢?
恐怕日本這是借科研捕鯨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對他國海域進行深入研究呢!
其實,相似的事情,日本早在1931年就對我國干過。
日本捕鯨船進入我國大連海域,除了肆無忌憚地捕殺鯨魚之外,還通過各種手段竊取我方海軍情報,水文情況,為侵略我國做準備。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前科的日本借捕鯨魚之機,搜尋他國情報可能性極高。
當然啦,隨著各國海上偵察系統(tǒng)的完善,日本這一招最終也只能收獲“第2昭南丸”這樣的結果。
此外,日本遠洋捕鯨的大本營南極洲是世界上未被開發(fā)的寶庫。據(jù)科學家調查,南極洲礦物資源繁多,有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礦在內的220余種礦物。
保守估計,南極洲石油天然氣儲存量極其豐富,最高可達130億桶,天然氣最多可達3萬億立方米,煤炭則至少有5000億噸。
因此,資源匱乏,經濟低迷的日本急需要南極洲的資源實現(xiàn)再一次的騰飛。
×
日本明面上捕鯨,實則通過各種先進儀器,勘測記錄,甚至是開采南極洲的各類資源,搶占海洋開發(fā)的先機。
最后,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露以來,東京電力公司持續(xù)回收核廢水。
2021年,核污染水已經達到了125萬噸,污水排放工作成為了日本政府的當務之急。
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污水排海計劃。為防止核污水聚集在日本島附近,日本政府將采用船只裝載核污水排放的方式,均勻地向各海域排放核污水。
日本在太平洋地區(qū)就有1000余艘的捕鯨船,在經過一定的改造后,可成為核污水排放的海上運輸工具。
2023年4月,美國舊金山發(fā)現(xiàn)4具灰鯨尸體的消息被報道后,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專家認為灰鯨集體死亡或與日本核廢水污染有關。
因此,綜上所述,日本堅持捕鯨,吃肉和傳統(tǒng)文化只是次要因素,真正意圖實際上是尋求資源,方便行不法之事,世界各國對此必須提高警惕。
作為日本的鄰國,中國雖然晚于日本29年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但始終遵循《國際捕鯨公約》,全面禁止商業(yè)捕鯨,并不遺余力地為保護海洋環(huán)境而奔走。
我國在包括浙江、江蘇等地建立了15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qū)。其中海南和福建沿海是我國海域藍鯨的主要棲息地,政府在此成立了專門的藍鯨保護區(qū)。
此外,保護鯨魚,需要從源頭上解決買賣,為此我國制定法律法規(guī),禁止私自售賣鯨魚及其制品。
在國家的大力宣傳和努力之下,“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公益廣告深入人心,保護鯨魚在內的海洋生物已成為國人的共識。
×
與此同時,我國還對相關海域的水質進行常態(tài)化、全方位的監(jiān)測,若出現(xiàn)水質超標等情況,將會第一時間進行干預,確保海洋生物能在中國領海里住得舒心。
在政府和民眾的齊心協(xié)力之下,我國鯨魚保護工作卓有成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相形見絀,日本為了一己私利,堅持捕殺鯨魚,實屬不該,罪大惡極。
結語:
或許是意識到罪孽深重,日本人才會虛構具有強大的詛咒能力,會為村莊帶來饑荒、瘟疫等災難的死靈生物化鯨。
日本人若不顧后果執(zhí)意捕殺鯨魚,那么化鯨或許不會像日本人描繪的以白色骨架的鯨魚形式現(xiàn)身,但肯定會以海洋危機、生物鏈失衡等“化鯨的詛咒”形式出現(xiàn)。
屆時,遭殃的可不是罪魁禍首日本了,世界各國都將飽受其害。日本捕鯨害人害己,且有證據(jù)顯示其別有用心,世界各國應當保持警惕心,攜起手來敦促其改過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