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朝鮮簡史(下)

2023-07-04 10:33 作者:災厄主祭  | 我要投稿

六、后三國時期

9世紀時,新羅王朝內部土地兼并與高利貨風行,丁田制遭到破壞,進而導致廣大農民破產,階級斗爭尖銳化。與此同時,上層大貴族爭權斗爭激化,地方勢力趁機坐大,中央集權制愈益衰落。這使得新羅王朝陷于嚴重危機之中。

到了9世紀后期,新羅又遭逢各種自然災害,饑饉頻發(fā),農民饑寒交迫,且往往因傳染病蔓延而造成全村人口死亡。大批農民淪為流民,走投無路,最終引發(fā)了全國人民大起義。在尚州有元宗和哀奴起義,竹州有箕萱起義,北原有梁吉起義,全州有甄萱起義,西南地區(qū)有“赤褲軍”起義。其中以梁吉和甄萱的勢力最為強大。

891年,梁吉在北原起義后,迅速占領周圍十余郡縣,得到各地農民的擁護,勢力日增。892年,新羅戍將甄萱占據武州叛亂,收編周邊的起義軍,并與當地中小地主相結合,實力逐漸強大。

894?年,梁吉的部下弓裔在何瑟羅聚攏部眾,自稱將軍。次年,弓裔率眾攻取了漢州的十余郡縣。897年,弓裔據松岳郡而獨立。同年,新羅真定女王金曼駕崩,孝恭王金峣即位。899年,梁吉率軍攻打弓裔,結果在非惱城下敗走。此后,弓裔兼并了梁吉及其他起義軍勢力,實力漸強。

甄萱起義后,以復興百濟作標榜,并實行了一些有利于農民的溫和政策,得到了農民的支持。900年,甄萱攻占全州,建立后百濟,并自立為王。次年,甄萱進攻大耶城,不克,乃大掠錦城以南而歸。904年,弓裔建立摩震國,自立為王。同年遷都鐵原。至此,朝鮮半島又形成了后百濟、摩震國與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史稱后三國時期。

后三國地圖

弓裔建國后,繼續(xù)對新羅用兵。新羅孝恭王無力討伐摩震國,乃命諸城主堅壁固守。907年,甄萱攻取一善郡以南十余城。909年,弓裔又發(fā)兵攻占珍島郡,破皐夷島城。次年,甄萱親率步騎三千,圍攻羅州城。弓裔派水軍將其擊退。911年,弓裔又改國號為泰封。

泰封、后百與新羅地圖

912年,新羅孝恭王金峣薨。由于金峣死后無子,群臣乃擁立憲康王的女婿樸景暉為國王,是為神德王。神德王在位六年后去世,其子樸升英即位,是為景明王。

918年,新羅大臣玄升叛亂,為景明王誅殺。同年,弓裔因長期殘暴統(tǒng)治而引發(fā)部下不滿。侍中王建在一眾將領的擁護下發(fā)動政變,弓裔出逃斧壤,為當地百姓所殺。弓裔死后,王建自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史稱“后高麗”。翌年遷都松岳。

后高麗、后百濟與新羅三國鼎立

918年,尚州戍將阿茲蓋向王建投降,高麗勢力漸盛。920年,新羅景明王與王建修好。是年春,康州將軍閏雄又向王建投降。當年末,甄萱率步騎一萬攻陷大耶城,移軍于進禮城。景明王向王建求救,王建發(fā)兵來援,甄萱聞之而去。922年,下枝城將軍元逢、溟州將軍順式、真寶城將軍洪述歸順王建。次年,旨城將軍城達、京山府將軍良文等也降于王建。同年,新羅景明王遣使入后唐朝貢。924年,景明王崩,其弟樸魏膺即位,是為景哀王。

此時的后高麗日益強盛,雄踞北方,為三國中實力最強者。925年,后百濟國主甄萱以其侄真虎入質于后高麗。次年,真虎暴死。后百濟國主甄萱大怒,認為是后高麗所殺,乃大舉發(fā)兵討伐后高麗。王建命諸將堅壁固守,使甄萱無功而返。927年,后高麗國主王建率軍親征后百濟,新羅也遣兵助之。是年末,后百濟國主甄萱率軍攻陷新羅首都金城,逼迫景哀王自殺,另立金傅為王,是為敬順王。隨后,甄萱又擊敗了來救新羅的后高麗軍。928年,后高麗將軍金相率兵討伐占據草八城的興宗,結果戰(zhàn)死。同年夏,康州將軍有文歸降于甄萱。是年秋,甄萱命將軍官昕筑城于陽山,王建遣將軍王忠將其擊退。當年冬,甄萱攻陷武谷城。929年,甄萱發(fā)兵攻打義成府城,后高麗將軍洪述戰(zhàn)死,順州將軍元逢投降。是年冬,甄萱圍攻加恩縣,不克而歸。930年,王建于瓶山下大破甄萱,攻取其三十余郡縣。新羅東部沿海諸州郡也順勢歸降后高麗。934年,運州三十余郡縣又歸降于后高麗。

935年,新羅敬順王眼見各州郡紛紛歸降后高麗,自知大勢已去,遂向后高麗投降。至此,歷經五十六王、九百九十二年的新羅滅亡。后高麗王王建封新羅敬順王為正承公,并于新羅舊地設慶州。

自從王建于930年大敗甄萱后,后百濟勢力漸衰,將臣紛紛投靠王建。934年,后高麗將軍黔弼于運州大敗后百濟軍,熊津以北三十余城皆降于后高麗,后百濟勢力大衰。

由于甄萱欲立第四子甄金剛為繼承人,引發(fā)了長子甄神劍的憂慮。935年,甄神劍發(fā)動政變,殺死其弟甄金剛,又將甄萱幽禁于金山寺,自立為王。同年夏,甄萱逃出金山寺,投奔后高麗。后高麗國主王建尊其為尚父,并授以楊州為食邑。936年,甄萱請求王建出兵討伐甄神劍。王建遂起大軍討伐后百濟,于一利川戰(zhàn)役中擊敗后百濟軍,俘虜甄神劍,后百濟遂亡。

至此,后高麗重新統(tǒng)一朝鮮半島,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后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從此進入了高麗王朝統(tǒng)治時期。


七、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長期從屬于中國政權,是中國的重要藩屬國。高麗王朝結束了后三國時期,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統(tǒng)一王朝。

高麗王朝地圖

936年,王建攻滅后百濟與新羅,統(tǒng)一三國,建立起了高麗王朝。王建完成統(tǒng)一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取籠絡豪族的策略,廣泛與豪族聯姻。同時,繼續(xù)沿用新羅與泰封的舊制,重組國家機構。在對外方面,王建向后晉稱臣納貢,行后晉年號;又收留渤海國遺民 ,對契丹保持敵視態(tài)度。943年,王建病逝,謚號“神圣”,廟號“太祖”。

王建死后,其子王武即位。945年,后晉遣使冊封王武為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大義軍使、高麗國王。是年秋,王武病逝,上謚號“義恭”、廟號“惠宗”。

王武死后,其弟王堯在群臣擁立下繼位,隨后發(fā)兵誅滅了反對派王規(guī)及其黨羽三百余人。948年,王堯向后漢稱臣納貢,行后漢年號。949年,王堯病重,禪位于其弟王昭。同年,王堯病逝,上謚號“文明”、廟號“定宗”。

王昭即位后,下令賞賜開國功臣,以此籠絡這些強大的勛貴勢力,鞏固統(tǒng)治。951年,王昭遣使入后周朝貢,行后周年號。次年,后周太祖郭威冊封王昭為檢校大保、使持節(jié)、玄菟州都督、大義軍使、御史大夫、高麗國王。955年,后周世宗柴榮又遣使加封王昭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命其仍從中國官制。以此為契機,王昭開啟了改革。957年,王昭下詔舉行科舉考試,開科取士,以錄用新官吏來取代勛貴舊臣。959年,王昭又定百官公服,以開京為皇都、西京為西都。同年,評農書史權信告發(fā)大相俊弘和佐丞王同謀逆,王昭將二人貶黜。以此為開端,王昭屢興大獄,強力打擊開國勛貴與地方豪族。此后十數年間,王昭的猜忌心愈益加重,他大舉擴充侍衛(wèi)軍,以保證自身安全。960年,王昭遣使入北宋朝貢。翌年,改行北宋年號。973年,王昭規(guī)定:開墾陳田若為私田,第1年的收獲全部為耕者所有,從第2年起與地主各分一半;開墾公田,則頭三年免征租稅。此項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高麗的社會經濟逐漸恢復。975年,王昭去世,上謚號“大成”、廟號“光宗”。

王昭死后,其子王伷繼位。宋朝遣使加封王伷為光祿大夫、檢校大傅、使持節(jié)、玄菟州諸軍事、玄菟州都督大順軍事。王伷即位后,大赦天下,一掃光宗朝的恐怖氣氛。976年,王伷下令實行土地清查,登記全國耕地和山林,收歸國有,然后將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級分給文武百官與士兵,稱為“田柴科”。田柴科是國家把土地的收租權授予受田者,只限本身,不準世襲。但授予功臣和歸順貴族的“功蔭田柴”不在此限。其余大部分土地作為公田,由國家直接租佃給農民耕種并征收租稅。田柴科的實行確立了國家對土地的最高支配權,它一方面限制了官僚貴族的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確保了國家的稅源,成為專制集權國家的強有力的物質基礎。980年,王承等人圖謀叛亂,為王伷所誅殺。981年,王伷病重,禪位于堂弟王治。旋即病逝,上謚號“獻和”、廟號“景宗”。

983年,王治在全國設廣州、海州、慶州 、清州、忠州、清州、公州、全州、尚州、晉州、升州、黃州等十二州,分置州牧。同年,宋朝遣使冊封王治為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使持節(jié)、玄菟州諸軍事、玄菟州都督、大順軍使、上柱國、高麗國王。

高麗十二州

隨后,王治又改革中央機關,設門下省(總管國家各項事務)、尚書?。偣苋珖倮簦┖腿荆偣苋珖斦?,尚書省下設吏部、兵部、戶部、刑部、禮部和工部等六部。三省六部是國家的中樞機關。其長官由文職充任,稱為文班。此外,王治還擴充了御史臺,以強化對官員的監(jiān)察。

高麗三省六部

與此同時,又推行良人農民義務兵制,即府兵制。全國有常備軍15萬左右,分為地方軍和中央軍兩部分。地方軍隊由各道節(jié)度使統(tǒng)制,中央軍隊約5萬人,分別屬于二軍六衛(wèi)。二軍六衛(wèi)的高級將領稱為武班,與文班合稱“兩班”。但武班的地位低于文班,實行文尊武卑的政策,目的在于防止軍事貴族勢力過于強大危害中央集權制。

高麗軍隊

984年,王治命李謙宜率軍在鴨綠江邊修筑關城,結果為女真部族擊敗,李謙宜被俘。翌年,契丹發(fā)兵大破女真諸部,近逼高麗。987年,王治創(chuàng)設了旨在培養(yǎng)官僚與普及封建思想教育的大學—國子監(jiān),并命各州官員推薦子弟入監(jiān)學習。次年,王治下令收繳民間武器,改作農具,以解除農民的武裝,并表示鼓勵農業(yè)的姿態(tài)。991年,王治發(fā)兵北拓,將鴨綠江一帶的女真部族逐至長白山之外。次年,王治又于各地開設學校,以強化對民眾的思想控制。993年,契丹發(fā)兵數十萬進攻高麗。高麗軍民在愛國將領徐熙的領導下奮起反擊,給契丹軍以有力的打擊。但怯懦的統(tǒng)治者堅持議和,接受屈辱的議和條件,承認契丹為上國,高麗為屬國,每年納貢六次,并與北宋斷絕盟交關系。

高麗與契丹、北宋等國地圖

995年,王治又將全國調整為關內、中原、河南、江南、嶺南、嶺東、山海、海陽、朔方、浿西等十個道,各道由中央派遣的節(jié)度使總管軍民行政大權。道以下設府、郡、縣、村等行政單位,縣以上的地方長官由中央任命,村吏則從地方豪紳中選任。此外,還有鄉(xiāng)、所、部曲等特別行政單位,這是“賤民”居住區(qū),由國家嚴格控制。

高麗十道地圖

996年,契丹封王治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高麗國王。次年,王治病逝,上謚號“文懿”、廟號“成宗”。

王治無子,乃傳位于景宗之子王誦。1003年,王誦之母千秋太后與金致陽私通,并生有一子。二人欲立此子為嗣,乃逼最可能繼承王位的王誦的表弟王詢出家為僧。1004年,王誦改定科舉法。次年,東女真入寇,王誦發(fā)兵抵御。1007年,契丹遣耶律延貴來加冊王誦為守義保邦推誠奉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尙書令、政事令、上柱國。1009年,金致陽圖謀叛亂,自立為王。王誦聞之大驚,乃令西京都巡檢使康兆入京定亂??嫡茁受娙刖┖?,盡誅金致陽與千秋大后及其同黨,又廢殺王誦,迎立王詢?yōu)橥?。康兆撰定王誦的謚號為“宣靈”、廟號為“愍宗”。后顯宗王詢于1012年改定王誦的謚號為“宣讓”、廟號“穆宗”。

1010年,遼國得知康兆弒君、擅立國君,立刻以此為借口,發(fā)兵四十萬問罪高麗。康兆率兵抵抗,結果在通州戰(zhàn)敗被殺。王詢大駭,出逃羅州,并遣使求和。1011年,遼軍攻陷開京,焚城而去。1012年,契丹國主命王詢親自入朝覲見。但王詢以抱病為由,拒不入朝。契丹大怒,又命高麗割讓興化、通州、龍州、鐵州、郭州、龜州等六城。

高麗的江東六州地圖

次年,契丹派耶律行平來取興化等六城,高麗拒不割讓。契丹大怒,欲發(fā)兵強取,結果為高麗擊敗。此后,契丹數次發(fā)兵入侵高麗。為防備契丹,王詢大舉擴充軍隊,致使財力枯竭。于是,中樞院使張延祐、日直皇甫俞義建議奪取京軍的永業(yè)田以充作俸祿,緩解財政赤字。此舉引發(fā)了武班的不滿。上將軍金訓、崔質等于1014年率諸衛(wèi)軍發(fā)動兵變,流放了張延佑與皇甫俞義。次年三月,王詢在長樂宮宴請群臣,于席間趁機誅殺了金訓、崔質等19人,平熄了此次兵變。1016年,由于契丹屢屢來犯,王詢乃遣使入宋,恢復了與北宋的盟交關系,并改行北宋年號。1018年,契丹大將蕭遜寧率兵十萬入侵高麗。高麗大將姜邯贊于興化、慈州、龜州大敗契丹軍,契丹兵僅數千人得以生還。同年,王詢將全國十道改置為五道兩界。

高麗五道兩界地圖

在高麗大敗契丹后,周邊的女真等部紛紛歸附高麗。1020年,王詢遣使入契丹,請稱藩納貢如故。1022年,契丹遣使冊立王詢?yōu)殚_府儀同三司、尚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高麗也重新改用遼國年號。1029年,契丹將軍大延琳在東京遼陽府反叛起事,建立興遼國。大延琳向高麗求援,王詢拒絕了大延琳的請求,卻以戰(zhàn)爭使高麗與契丹道路不通為由,停止向契丹朝貢。次年,契丹攻滅興遼政權,王詢旋即再度向契丹稱臣納貢。1031年,王詢病逝,上謚號“元文”、廟號“顯宗”。

王詢死后,其子王欽即位。王欽即位當年,始設國子監(jiān)試。同時,又遣使入契丹,請求拆除在鴨綠江的城堡與橋梁,并歸還扣押的使者。但均為契丹拒絕。王欽大怒,宣布沿用遼圣宗的太平年號,拒不改用遼興宗的景福年號。翌年,契丹遣使來高麗,為高麗所拒。隨后,王欽在朔州、寧仁鎮(zhèn)、派川等地駐兵防備。1033年,王欽命平章事柳韶修筑北境關城。是年冬,契丹發(fā)兵入侵靜州,但為高麗擊退。1034年,王欽病逝,上謚號“敬康”、廟號“德宗”。

王欽死后,其弟王亨即位。王亨繼位后,轉變了對契丹的外交政策,逐步緩和與契丹的關系。1035年,契丹質問高麗為何從大延琳之亂后一直不來朝貢。王亨對此加以辯解,并表示愿意恢復宗藩關系。在力圖緩和與契丹關系的同時,王亨也不忘加強對契丹的防備。他于當年九月在西北境修筑長城以備邊寇。1037年,契丹要求高麗盡早前來朝貢。王亨趁機遣使入契丹,恢復了兩國宗藩關系。次年,高麗改行遼興宗的重熙年號。1039年,王亨遣使入契丹朝貢,并請廢除鴨綠江邊的城堡。但仍為契丹所拒。同年,契丹遣使冊封王亨為開府儀同三司、太保、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1043年,契丹又加封王亨為太傅、中書令,賜同德致理功臣號。1046年,王亨逝世,上謚號“容惠”、廟號“靖宗”。

王亨死后,其弟王徽即位。王徽統(tǒng)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高麗進入了黃金時代。1047年,契丹遣使冊封王徽為開府儀同三司、太保、侍中、上柱國、高麗國王,賜匡時致理竭節(jié)功臣之號。1052年,王徽命金成、李仁顯、韓為行、梁元虎、金正等人修撰歷法。1055年,契丹又遣使加冊王徽為太師。次年,王徽因女真等族屢屢寇邊,乃遣金旦率軍討伐,大破其眾。耽羅、西女真、東女真、北女真、東蕃諸族皆來歸附高麗。1058年,王徽在耽羅、靈巖等地伐木造船,欲恢復與北宋的關系。但朝臣因顧忌宗主國契丹而反對,故被迫作罷。1065年,契丹又遣使加賜王徽為守正保義四字功臣。1070年,北宋湖南荊湖兩浙發(fā)運使羅拯遣黃慎來高麗。王徽趁機于次年遣使入北宋朝貢,恢復了中斷40年之久的高宋關系。此后,王徽繼續(xù)向東北方拓展,于歸化的諸蕃部族內設立州縣。1080年,日本薩摩州遣使獻方物。是年末,東蕃爆發(fā)叛亂,王徽遣步騎三萬平之。1083年,王徽病逝,上謚號“仁孝”、廟號“文宗”。

王徽死后,其子王勛即位。王勛僅在位三月,就因病去世了,上謚號“宣惠”、廟號“順宗”。

王勛死后,其弟王運即位。1085年,遼國遣使冊封王運為檢校太師、中書令、上柱國。次年,遼國希望在鴨綠江邊設置兩國貿易的榷場,但王運要求遼國必須拆除在鴨綠江邊的要塞,否則拒不同意。同時,王運加緊操訓軍隊,強化武備,謹防遼國入侵。1088年,王運因遼國欲在鴨綠江邊設榷場,乃命中樞院副使李顏托往龜州加強邊防。由于高麗的強烈反對,遼國終于放棄了設置榷場的計劃。王運統(tǒng)治時期,對外貿易繁榮,文化昌盛,女真等部時常來朝上貢,延續(xù)了高麗的黃金時代。1094年,王運去世,上謚號“思孝”、廟號“宣宗”。

王運死后,其子王昱即位。王昱少年即位,致使朝堂暗流涌動。1095年,中樞院使李資義起兵作亂,為王昱的叔父雞林公王熙所平定。經此亂之后,王熙控制了朝中大權。是年冬,王昱禪位于王熙,退居后宮。翌年移居宣宗潛邸興盛宮。1097年,王昱病逝,上謚號“懷殤”、廟號“獻宗”。

王熙即位后,大范圍封官進爵,以籠絡人心、鞏固統(tǒng)治。又上報遼國,遼國遂于1097年冊封王熙為檢校太尉、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翌年,王熙又遣使入北宋告嗣位及進方物。1101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王熙為避諱而改名王颙。同年,王颙建立南京作為陪都。1103年,王颙聽聞完顏部稱雄于女真,乃遣使與其通好。完顏部首領完顏盈歌也遣使入高麗上貢。次年,完顏部將勢力擴張至高麗邊境一帶。王颙深感威脅,乃命東北面行營兵馬使林干率軍進攻完顏部,結果大敗。王颙大怒,又命樞密院使尹瓘領軍再伐,結果高麗軍死傷過半。為雪前恥,王颙設立了“別武班”,建立神騎(騎兵)、神步(步兵)、降魔(僧兵)等部隊,日夜操訓。同年,遼國遣使冊封王颙為檢校太尉、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1105年,王颙病逝,上謚號“明孝”、廟號“肅宗”。

王颙死后,其子王俁即位。王俁繼承其父遺志,于1107年派尹瓘率大軍北伐女真,大破其眾,置雄、英、福、吉四州城。翌年,王俁又于女真之地增置咸州、宜州與公嶮、通泰、平戎三鎮(zhèn),是為東北九城。此后,女真屢屢進攻東北九城,高麗不堪其擾,最終于1109年放棄了東北九城。1113年,遼國遣使冊封王俁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太尉、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次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遼國發(fā)兵前往鎮(zhèn)壓的同時,還命高麗一同討伐。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遼國遣使來高麗請兵伐金國,王俁召眾臣商議,最終不了了之。1116年,王俁認為遼國行將滅亡,遂不再使用遼國年號,解除了與遼國的宗藩關系。同年,王俁又趁亂奪取了遼國的抱州。1117年,王俁兼并了遼國的來遠城,將邊界拓展至鴨綠江。同年,金國遣使與高麗通好。1119年,王俁又增筑長城,加強邊防,以防金國入侵。1122年,王俁病逝,上謚號“文孝”、廟號“睿宗”。

王俁死后,其子王楷在外祖父李資謙的幫助下繼承王位。李資謙憑借擁立之功,專擅國政,權傾朝野,引發(fā)了王楷的不滿。1125年,金國滅亡遼國。1126年,內侍祗候金粲、內侍錄事安甫鱗、同知樞密院事智祿延、上將軍崔卓與吳卓、大將軍權秀、將軍高碩等在王楷的支持下發(fā)動宮廷政變,欲一舉鏟除李資謙及其同黨拓俊京。但政變失敗,李資謙與拓俊京率軍盡誅安甫鱗、崔卓、權秀、高碩、洪灌等人。是年四月,王楷遣使入金上表稱臣,高麗又淪為金朝的藩屬國。

高麗與金朝、南宋等國地圖

五月,李資謙欲發(fā)動政變,王楷召拓俊京定亂,將李資謙及其同黨流放外地。1127年,王楷又將拓俊京流放,徹底掌控了大權。此后,王楷寵幸術僧妙清,不聽百官勸諫。1134年末,妙清等人奏請王楷稱帝建元,王楷不答。次年,妙清因王楷不從其言而怨之,乃據西京叛亂。王楷命金富軾率大軍討伐。西京將領趙匡見大軍壓境,乃殺妙清及柳旵,向朝廷請降。不久,趙匡又于西京反叛。王楷起兵伐之,但因西京地險城固,久攻不克。王楷乃下令圍城,終于在1136年攻克西京,平息了叛亂。1142年,金朝遣使冊封王楷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同年,高麗改行金朝年號。1145年,金富軾寫成《三國史記》。次年,王楷病逝,上謚號“恭孝”、廟號“仁宗”。

王楷死后,其子王晛即位。1147年,李淑、柳赫、崇晃等人圖謀叛亂,事敗被誅。次年,金朝遣使冊封王晛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1148年,高麗人李深、智之用與宋人張喆合謀獻高麗地圖于南宋太師秦檜,并請求宋朝出兵吞并高麗。后南宋商人林大有將此事告發(fā)于高麗朝廷,李深等人被誅。1163年,西北面兵馬副使金光發(fā)兵驅逐了鴨綠江中的島嶼上的金人,并派兵戍守屯田。次年,金世宗責問高麗,王晛下令歸還島嶼,撤走駐軍。但新任西北面兵馬副使尹鱗瞻拒不從命。金朝乃遣銳卒七十余人攻之,俘虜高州別將元尚等16人。尹鱗瞻大驚,乃遣使求和,歸還土地。又恐朝廷追責,遂不報此事。1168年,耽羅爆發(fā)叛亂,王晛派趙冬曦平定。王晛驕奢淫逸,沉湎享樂,酣于游戲,不恤國政。又寵幸宦官,輕視武官,致使政治黑暗,軍隊不滿,百姓怨聲載道。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等武官發(fā)功政變,盡殺文臣,又將王晛流放于巨濟島,擁立王晛之弟翼陽公王晧為王,史稱“庚寅之亂”。

庚寅之亂標志著朝鮮進入武臣政權時代,此后,高麗歷代國王都只是武臣扶植下的傀儡。在武臣的統(tǒng)治下,朝鮮政治動蕩,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的生活也更加艱難。

王晧即位后,李俊儀、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等一眾武人專政。由二軍六衛(wèi)的高級將領組成的合議機關—“重班”,成為了事實上的權力機關,而王晧僅僅是一個傀儡。1170年末,王晧遣工部郞中庾應圭上表金朝。1172年,金朝遣使冊封王晧為開府儀同三司、高麗國王。次年,東北面兵馬使金甫當起兵付伐鄭仲夫、李義方,欲迎前王王晛復辟。但金甫當很快就被擊敗,前王王晛也為李義旼殺害。隨后,李義方又對文臣展開了大清洗。1174年,開京爆發(fā)僧侶暴動,反對武人專政,但隨即被李義方鎮(zhèn)壓。同年九月,西京留守趙位寵起兵討伐鄭仲夫、李義方。王晧命尹鱗瞻率軍討伐,不能克之。是年末,鄭仲夫之子鄭筠嗾斬殺李義方,盡誅其族黨。次年,王晧因趙位寵以弒君不葬為名起兵,而葬前王王晛于禧陵,并上謚號“莊孝”、廟號“毅宗”。同時,又命尹鱗瞻加緊鎮(zhèn)壓。1176年,亡伊、亡所伊于公州鳴鶴所起義,隨后攻占公州。王晧忙命丁黃載、張博仁等將率三千大軍前往鎮(zhèn)壓,結果大敗。之后,亡伊等又占領禮山,得到散在慶尚和全羅兩道的起義農民的支持,勢力越發(fā)強大。6月,尹鱗瞻攻破西京,擒殺趙位寵。同時,王晧又升鳴鶴所為忠順縣,并減輕租稅賦役,以麻痹起義人民。12月,王晧遣大將軍李夫、鄭世猷分道討伐南方各起義軍。1177年,亡伊起義軍連續(xù)攻占了鎮(zhèn)州、驪州與牙州等要地,兵鋒直逼首都開京。后統(tǒng)治階級以“議和”為名,于1177年7月將亡伊誘捕入獄。隨后,各地起義軍紛紛被官軍鎮(zhèn)壓。在南方各道農民起義的同時,西北地區(qū)也在1177年5月爆發(fā)了城市貧民與農民的起義。起義者以平安道妙香山為根據地,活動在清川江、大寧江流域一帶,到處打擊兩班貴族、地主與寺院。起義者占領西京,處決留守判官及其他官吏。朝廷派兵鎮(zhèn)壓,三易統(tǒng)帥都以失敗告終。后來由于嚴重缺乏糧食和武器裝備,起義者內部產生矛盾,統(tǒng)治階級乘機進行分化瓦解,起義隊伍發(fā)生分裂。1178年10月左右,西北大部分起義被鎮(zhèn)壓。1179年,將軍慶大升發(fā)動政變,誅殺鄭仲夫、宋有仁,奪取了政權。1182年,全州百姓不堪官吏壓迫,聚眾起義。全羅道按察使樸惟甫發(fā)兵付伐,歷經四十余日方才鎮(zhèn)壓。1183年,將軍慶大升卒。但王晧昏庸無能,不僅未趁機收回大權,反而召回了李義旼等武人,使武人專政的局面繼續(xù)保持。此后,王晧又寵信宦官與近臣,致使朝政更加黑暗、混亂,百姓飽受其苦,因而大小起義不斷。1196年,將軍崔忠獻與其弟崔忠粹發(fā)動政變,誅殺執(zhí)政者李義旼,開始了崔氏政權時期。崔忠獻掌權后,打擊權貴與地方豪強,抑制土地兼并,廢除苛捐雜稅,革新弊改,使朝政有所改觀。1197年9月,崔忠獻與其弟崔忠粹又廢黜王晧,將其幽禁于昌樂宮,并迎立王晧之弟平涼公王旼為王。1202年11月,王晧病逝,上謚號“光孝”、廟號“明宗”。

王旼即位后改名為王晫,并遣使上表金朝告嗣位。1198年,私奴萬積以“不使三韓再有賤民”號召開京內數千名公私奴隸起義,但因叛徒告密而慘遭崔忠獻鎮(zhèn)壓。次年,溟州爆發(fā)起義,攻陷三陟、蔚珍二縣。隨后,東京也爆發(fā)起義。兩支起義軍合流,侵掠州郡,聲勢浩大。但起義軍領袖不久便被朝廷招降,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是年5月,金朝遣使冊封王晫為開府儀同三司。1200年,晉州公私奴隸揭竿而起,他們襲擊鄉(xiāng)吏,焚毀宅院,發(fā)展迅速。同年,崔忠獻設置都房,將文武重臣及賢良等集中其中,以操縱朝政。1201年,由于階級異己分子奪取了領導權,使得晉州起義軍發(fā)生分裂。隨后,起義被鎮(zhèn)壓。1202年,慶州爆發(fā)別抄軍起義,他們與云門的農民起義軍、符仁寺和桐華寺的僧徒合流,進攻永州。崔忠獻發(fā)兵討之,大敗起義軍。次年,起義被鎮(zhèn)壓。1204年,王晫病重,禪位于其子王韺,旋即病逝,上謚號“靖孝”、廟號“神宗”。

1206年,金朝遣使冊封王韺為高麗國王。與其父王晫一樣,王韺也只是一個傀儡,事事受到崔忠獻的制約。1209年,崔忠獻設置教定都監(jiān),成為崔氏政權的最高政治機構。不僅朝中政令皆出于其中,還派人前往地方征收貢物與賦稅,形成了一個與兩班政府相對立的崔氏的私人政治機構與體系。1211年,在王韺的支持下,內侍王浚明等率僧兵伏擊崔忠獻,但最終失敗。是年末,崔忠獻廢黜王韺,另立明宗之子王祦為王。1237年,王韺去世,上謚號“誠孝”、廟號“熙宗”。

王祦即位后,遣使金朝上表告嗣位。1212年,金朝遣使冊封王祦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翌年,僅在位兩年的王祦病逝,上謚號“元孝”、廟號“康宗”。

王祦死后,其子王?繼位。1216年,由契丹族建立的東遼國發(fā)兵數萬入侵高麗。崔忠獻發(fā)兵抵御,結果屢戰(zhàn)屢敗。次年,東遼軍橫掃高麗北部,兵鋒直逼首都開京。1218年,王?命趙沖、金就礪率軍抗擊東遼軍。是年末,蒙古將軍哈真率蒙古兵一萬與東真國兵二萬入高麗討伐東遼軍。1219年,東遼軍被剿滅。同年,高麗與蒙古通好。為防備蒙古入侵,崔忠獻下令整飭兵器,加強軍備。是年末,義州守將韓恂與多智起兵叛亂,攻陷眾多北方城池。王?遣大軍伐之。1220年,趁著高麗內亂,東遼國也發(fā)兵入寇。1221年,義州叛亂被平定。同年,蒙古遣使者來高麗,索要“國贐”。王?懾于蒙古軍的強大,被迫同意每年向蒙古上貢。1223年,倭人入寇金州。此后數年,高麗飽受倭寇之患。1224年,高麗停用金朝年號,改以干支紀年。是年末,蒙古遣使者著古等人來收取“國贐”。翌年,蒙古使者在歸國途中為盜匪殺害。蒙古懷疑是高麗所殺,遂與其斷交。同年,崔忠獻之子崔瑀于家中設“政房”,以處理大小朝政。都監(jiān)與政房共同組成了崔氏的政權機構,成為了高麗的實際統(tǒng)治機構,而國王與兩班大臣則成了擺設。1226年,西京人趙永綏、金大志、石俊、金光永等殺四都領及郎將,奪其軍隊,起兵作亂。西京留守陳湜發(fā)兵平定。1227年,東真國發(fā)兵入侵高麗,王?遣兵抵御。同年,王?又遣樸寅聘出使日本,日本出兵誅殺倭寇,使倭患稍息。翌年,東真國又入寇邊境,不久退去。1231年,蒙古借口使者被殺,大舉入侵高麗。以崔瑀為首的武人政權腐敗不堪,根本無力抵抗。蒙古軍長驅直入,直逼首都開京。高麗統(tǒng)治者驚慌失措,趕忙與蒙古議和,并接受了屈辱的和約。蒙古除索取大量貢納外,還在高麗各地設置達魯花赤(鎮(zhèn)守官)以監(jiān)督高麗軍政。

蒙古、東遼與東真(東夏)等國

崔瑀害怕王?聯合蒙古人推翻崔氏的統(tǒng)治,乃于1232年下令殺死各地的達魯花赤,又脅迫王?遷都江華島。是年末,蒙古發(fā)大軍伐高麗進行報復。同年12月,蒙古軍統(tǒng)帥撒禮塔在攻打處仁城時被射殺,蒙古被迫退兵。翌年,西京爆發(fā)叛亂,崔瑀發(fā)兵討平。1235年,蒙古再度入侵高麗,兵鋒所至,燒殺劫掠,破壞甚烈。高麗軍民被迫遁入山城與海島,與蒙古軍進行游擊戰(zhàn)與防守戰(zhàn)。1238年末,高麗遣使上表蒙古,表示愿意歸附。次年夏,蒙古撤兵,并遣使要求王?入朝。但王?以母喪為由,拒絕入朝,改派永寧公王綧于1241年入質蒙古。1247年,蒙古再度入侵高麗,并要求高麗國王搬出江華島,入朝納貢。次年,蒙古大汗貴由卒,蒙古遂撤軍。1249年,東真國入寇,王?遣別抄軍將其擊退。1251年,蒙哥成為蒙古大汗,數次遣使要求高麗國王搬出江華島,并入朝覲見。但王?拒不從之。蒙哥大怒,于1253年派大軍入侵高麗。是年末,王?出島請降,蒙古撤兵。在蒙古撤軍后,崔瑀之子崔沆殺死投降蒙古之人。蒙哥大怒,遣車羅大統(tǒng)兵再度討伐高麗。車羅大長驅直入,所到之處,人畜皆盡,化作焦土。1258年,大司成柳璥、別將金仁俊等發(fā)動政變,誅殺崔沆之子崔竩,結束了長達六十余年的崔氏政權。是年末,雙方達成“和議”,高麗接受蒙古監(jiān)督國政, 每年向蒙古朝賀進貢,以王子入質。次年四月,太子王倎入質蒙古。是年六月,王?病逝,上謚號“安孝”、廟號“高宗”。

王?死后,入質元朝的王倎于次年回到高麗繼位,并改名為王禃。1264年,王禃前往元朝入見忽必烈。1268年,在王禃的支持下,樞密院副使林衍、將軍康允紹等誅殺了權臣金俊,盡滅其黨羽。次年,林衍殺金鏡等人,獨掌朝中大權,又廢王禃,另立王禃之弟安慶公王淐為王。時值王禃之子王諶自蒙古回歸,聞之大驚,又折返蒙古求救。蒙古遂遣兵壓境,恢復了王禃的王位,但林衍依舊掌握實權。是年末,王禃入蒙古覲見忽必烈。在王禃廢立期間,崔坦、李延齡等起兵作亂,盡殺西北面諸城官吏,并投降蒙古。蒙古遂設東寧府,使高麗疆域從鴨綠江退至慈悲嶺。1270年,王禃請求在高麗設達魯花赤,又請兵護送歸國,忽必烈允之。是年2月,權臣林衍憂懼而死。隨后,王禃又處死林衍之子林惟茂,終結了長達百年的武人政權。同年5月,王禃又下令解散“三別抄軍”(左別抄軍、右別抄軍與神義軍)。三別抄軍將領裴仲孫等拒絕解散,率軍起義。他們南下珍島,聯合西南各地農民義軍,控制了南海一帶,據險抗戰(zhàn)。王禃忙遣大軍前往鎮(zhèn)壓,蒙古也發(fā)兵協(xié)助鎮(zhèn)壓。1271年,蒙古與高麗聯軍攻陷珍島,三別抄軍退守耽羅。是年末,忽必烈建立元朝,高麗遂改行元朝年號。

元朝與高麗

1273年,元朝與高麗聯軍攻占耽羅,徹底平定了“三別抄之亂”。元朝也憑借此次戰(zhàn)爭,加深了對高麗的控制。次年,元朝下令高麗造戰(zhàn)艦三百艘,又派征東大軍1.5萬人進屯高麗,準備從此進攻日本。是年六月,王禃去世,上謚號“順孝”、廟號“元宗”。

王禃死后,其子王昛即位。王昛娶元世祖之女忽都魯揭里迷失公主,穩(wěn)定了高麗與元朝的關系。隨后,王昛又發(fā)兵八千協(xié)助元朝東征日本,結果因為海上風暴,聯軍死傷過半,被迫撤軍。1275年,王昛上表元朝,請求罷兵。但元朝不允,命令高麗繼續(xù)修造戰(zhàn)艦,準備再征日本。同年,在元朝的要求下,王昛改革官制,與元朝官制接軌,又選女入貢元朝。1276年,元朝因要消滅南宋及平定西北叛王等,遂放棄東征日本的計劃,命高麗停止修造戰(zhàn)艦及軍器。1278年,王昛又下令國民改依元朝服飾與禮儀。同年,王昛又親自入元朝覲見。在王昛的請求下,元朝撤回了在高麗的駐軍與達魯花赤。1279年,由于日本一直拒不向元朝稱臣納貢,又屢殺元朝所派使者。元朝乃下令高麗修造戰(zhàn)艦,準備東征日本。次年,元朝在高麗設置征東行省,以王昛為行省左丞相,負責東征日本事宜。1281年,元朝與高麗聯軍第二次進攻日本,結果再度因為臺風,導致軍隊死傷過半。由于戰(zhàn)爭失敗,元朝于1282年撤銷了征東行省。但元世祖并不甘心失敗,他于1283年命高麗整軍備戰(zhàn),準備三征日本。同年8月,又于高麗重置征東行省,命王昛為行省左丞相。但次年元朝又收回其征東省印,廢黜征東行省。1287年,元朝的東北地區(qū)爆發(fā)乃顏叛亂,為加強對東北的經略,元朝重新在高麗設置征東行省,并重命王昛為行省左丞相。1290年,元朝罷東寧府,將土地歸還高麗。

元代時的高麗

同年,乃顏殘部入侵高麗。王昛大駭,率眾避難于江華島,又命百姓躲入山林與海島。1291年,高麗遣使向元朝請援,元朝遂發(fā)兵擊退乃顏殘部。王昛乃自江華島重返開京。1292年,元世祖又欲東征日本,詔王昛入朝商議。并命高麗修造戰(zhàn)船,整軍備戰(zhàn)。1294年,元世祖駕崩,遂罷東征之事。新帝元成宗即位,將耽羅歸還高麗,又放還高麗被擄人民。1296年,王昛向元朝請婚,元成宗遂下嫁寶塔實憐公主于高麗太子王璋。1297年,高麗王后忽都魯揭里迷失公主去世。太子王璋認為王后乃奸人所害,將王昛的親信盡數誅殺與流放,架空了王昛。是年10月,太子王璋又迫使王昛上表元朝,請求傳位。1298年,王昛傳位于太子王璋,自己成了太上皇。但不久,王璋便因趙妃詛咒案而被元朝廢位并入元軟禁。同年8月,王昛復位,元朝遣闊闊出、哈散來監(jiān)督高麗國政。1299年,元朝又派闊里吉思、耶律希逸等流官入駐征東行省,全面干涉高麗國政。闊里吉思等流官就任后,對高麗進行改革。但改革觸動了高麗貴族們的利益,遭到嚴重反對。王昛也上表元朝,請求撤回流官。1301年,元成宗作出妥協(xié),撤回了高麗的流官。1304年,由于王昛與王璋兩派勢力相互傾軋,致使高麗朝政動蕩,元朝乃再度派忽憐、林元來監(jiān)督高麗國政。1307年,元成宗駕崩。太子王璋在新帝元武宗的支持下,將王昛一派官員盡數逮捕流放。王昛由此淪為了傀儡國王,實權由太子王璋掌控。同年,元朝復遣撤勒帖木兒、郭貫等流官鎮(zhèn)撫高麗。1308年,王昛病逝,元朝賜謚號“忠烈”。自王昛之后,高麗諸王再無廟號。

王昛死后,其子王璋即位,元朝遣使冊封其為征東行省右丞相、高麗國王、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上柱國、駙馬都尉、沈陽王。1308年11月,王璋入元朝覲見。此后王璋長期呆在元朝,傳旨控制高麗國政。1311年,元武宗駕崩,元仁宗即位。翌年,元仁宗詔令王璋歸國。但王璋不欲歸國,于1313年向元仁宗請求傳位于其子王燾。元仁宗允之,但仍于同年4月將王璋遣送歸國。次年,王璋又借元朝科舉之機,再度前往元朝,并久居于此。1325年,王璋在元大都去世,元朝賜謚號“忠宣”。

王燾即位后,太上王王璋仍通過傳旨控制著高麗國政。1316年,王燾通過太上王王璋向元朝請婚,元仁宗將亦憐眞八刺公主嫁與王燾。翌年,元朝遣使冊封王燾為高麗國王、駙馬、開府儀同三司。1320年,元仁宗駕崩,新帝元英宗將太上王王璋流放至吐蕃。王燾趁機肅清了太上王王璋的勢力,重構了朝堂政局。次年,元英宗因聽聞王燾手撕元帝詔書,而詔其入朝,并扣押于元朝。1323年,元廷展開高麗廢國立省之議,最終以繼續(xù)維持高麗國為告終。同年,元英宗駕崩,泰定帝即位,大赦天下,并于1324年賜還國王印章于王燾。1325年,王燾終于得返高麗。1329年,王燾上表元朝,請求傳位于其子王禎。翌年,王禎即位為高麗國王,王燾成為太上王。1332年,因王禎涉嫌勾結元朝皇子妥懽帖睦爾謀反,元廷下令王燾復位,并將王禎囚禁于元朝。1339年,王燾去世,元朝賜謚號“忠肅”。

王燾死后,元廷釋放了王禎,并命其歸高麗復位。王禎在位期間,荒淫無道,臣民皆怨。元廷也對王禎極為不滿,遂于1343年派人將王禎抓至元朝,并將其流放至江西行省揭陽縣。翌年,王禎行至湖廣行省岳陽縣而薨,元廷賜謚號“忠惠”。

在王禎被流放后,元廷于1344年遣使冊封王禎之子王昕為開府儀同三司、征東行省左丞相、上柱國、高麗國王。王昕勵精圖治,于1347年置整治都監(jiān),厲行改革,使高麗腐敗黑暗的朝政有所好轉。1348年末,王昕病逝,元朝賜謚號“忠穆”。

王昕死后,其弟王?即位。王?在位期間,倭寇頻繁侵掠高麗。王?又對元朝控制高麗的現狀深感不滿。1351年,元廷廢黜王?,另立其叔父江陵大君王顓為王。翌年,王?在江華島被王顓鳩殺,元廷賜謚號“忠定”。

王顓即位后,大力進行改革,企圖挽救衰頹的國勢。改革引發(fā)諸多大臣與貴族的反對。1352年,判三司事趙日新聚眾叛亂,但很快就為王顓平定。1354年,元朝內部起義蜂起。元廷下詔征調高麗軍隊協(xié)助元軍一同鎮(zhèn)壓起義。眼見元朝在各地起義軍的沖擊下搖搖欲墜,王顓也決定乘機反抗元朝的統(tǒng)治。1356年,王顓將與元朝聯姻的奇氏、權氏、盧氏家族盡數誅滅,又下令恢復高麗舊制。同時命印珰、姜仲卿、柳仁雨等率軍越過鴨綠江,掃蕩元朝的遼東八站,并收復了雙城等高麗故地。元廷震怒,揚言要起八十萬大軍討伐高麗。王顓大懼,乃斬印珰,并上表請罪。此時的元朝為內部起義所困,無暇他顧,遂赦免了高麗。1359年,紅巾軍傳檄高麗。是年末,紅巾軍攻入高麗,陷義州、靜州、麟州及西京等地,開京震動。1360年,高麗軍發(fā)起反擊,終于將紅巾軍趕出了高麗。翌年,紅巾軍卷土重來,攻陷開京,王顓倉皇南逃。1362年,王顓重新組織軍隊反攻紅巾軍,收復開京,并將紅巾軍驅逐出境。次年,金鏞發(fā)動政變,為王顓所鎮(zhèn)壓。同年,元廷因前面王顓殺死了親元大臣,乃下旨廢黜王顓,另立其叔德興君王惠為王,并遣一萬元軍護送歸國。1364年,元軍護送德興君王惠渡過鴨綠江,攻陷宣州。但隨即王顓便發(fā)軍擊潰了元軍。元廷被迫接受這一事實,下詔讓王顓復位。1365年,王顓任命辛旽統(tǒng)攝國政,深化改革。辛盹整飭官制、興建學校、完善科舉、遏制土地兼并,使高麗國勢有所好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派兵攻克元大都,元廷北遁。翌年,明朝遣使至高麗,王顓當即歸附明朝。1370年,王顓率軍討伐元朝的東寧府,攻占鐵嶺以北諸州。同年,明朝遣使冊封王顓為高麗王,高麗遂改行明朝年號。1371年,選部議郞李韌匿名舉報辛旽等人意圖謀反,王顓乃將辛旽等人流放并處死。1374年,王顓為崔萬生等宦官所弒,明朝賜謚號“恭愍”。

明朝、北元與高麗等國地圖

王顓死后,其子王禑在守侍中李仁任的擁立下即位。在李仁任的推動下,高麗恢復了同北元的關系。1377年,北元冊封王禑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與此同時,高麗又保持了與明朝的從屬關系。1385年,明朝冊封王禑為高麗國王。1388年,王禑以趙胖之案為契機,鏟除了李仁任及其黨羽,并任命崔瑩為門下侍郎,重組政府。同年,明朝下詔在鐵嶺設立衛(wèi)所。此時的鐵嶺為高麗所占領,王禑聞之,決定發(fā)兵攻打明朝的遼東都司。但高麗軍隊行至鴨綠江時,右軍都統(tǒng)李成桂舉行兵變,班師回國,肅清了崔瑩及其黨羽,掌控了實權。王禑不甘淪為傀儡,企圖率宦官襲殺李成桂。但行動以失敗告終,王禑被廢,李成桂另立王禑之子王昌為王。

王昌僅即位一年,就被李成桂廢黜。李成桂另立定昌府院君王瑤為王。1392年,李成桂廢王瑤自立。1394年,李成桂以謀反為由殺死了王瑤,后世追縊為“恭讓王”。立國四百余年的高麗王朝由是滅亡。


八、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又稱李氏朝鮮,是朝鮮歷史上第三個統(tǒng)一王朝,同時也是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朝鮮王朝立國519年,傳27王,先后從屬于中國的明朝與清朝,是中國朝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亞時勢圖

1392年,李成桂廢黜高麗王朝末代君主王瑤,自立為王。是年末,李成桂上表明朝,請易國號,明太祖乃以“朝鮮”為其國號。1396年,李成桂又遷都漢城。李成桂篡位后,對內推行改革,誅滅王氏宗族,鞏固統(tǒng)治;對外發(fā)兵經略東北,征服女真各部,將疆域擴張至圖們江。同時,又加強對倭寇的防備。李成桂晚年偏寵幼子李芳碩,并立其為世子,從而引發(fā)了第五子李芳遠的不滿。1398年,李芳遠發(fā)動政變,殺死世子李芳碩及大臣鄭道傳等,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李成桂被迫立次子李芳果為世子,并于當年九月禪位于李芳果,自己成為太上王。

李芳果即位后,下令遷歸舊都開京。1399年,頒布《奔競禁止法》,以抑制權貴勢力。1400年,李芳果之弟李芳干不滿李芳遠專擅朝政,起兵作亂,引發(fā)內戰(zhàn),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庚辰靖社)。最終,李芳遠獲勝,李芳干被流放。隨后,李芳遠逼迫李芳果立其為世子,不久受禪為王,李芳果成為上王。

李芳遠即位后,頒布《功臣田傳給法》,深化田制改革,又創(chuàng)立“六曹直啟制”,以加強王權。同時,又建立府兵制,征募官僚貴族子弟為鷹揚衛(wèi)和別侍衛(wèi),以鞏固統(tǒng)治。1401年,明建文帝遣使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翌年,明成祖朱棣即位,李芳遠上表祝賀,明成祖乃遣使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1408年,李成桂逝世,上廟號“太祖”。1413年,李芳遠將全國劃分為八道:咸鏡道、平安道、黃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道下設設州、府、郡、縣。

朝鮮八道地圖

1415年,李芳遠又改革軍制,將軍隊分為守城軍、營鎮(zhèn)軍、雜色軍三種。1418年,李芳遠禪位于其子李祹,但仍掌控軍權。

自高麗王朝末期以來,倭寇便時常侵擾朝鮮沿海地區(qū)。1419年,在太上王李芳遠的力主下,新即位的李祹發(fā)兵攻打倭寇的大本營—對馬島,朝鮮軍大捷,對馬島大名被俘,史稱“己亥東征”。同年,李芳果去世,后世追上廟號“定宗”。1422年,太上王李芳遠病逝,上廟號“太宗”。1429年,李祹下令編修了朝鮮第一部農書《農事直說》。此后,他又修訂了《農桑輯要》、《四時纂要》、《本國經驗方》等農書,積極推動農業(yè)發(fā)展。1434年,李祹發(fā)兵北拓,擊敗女真兀狄哈部落,并于次年置會寧、穩(wěn)城、鐘城、慶源、慶興和茂山六鎮(zhèn)。1443年,朝鮮王朝與對馬島達成《癸亥條約》:對馬島奉朝鮮為宗主,抑制海盜活動;朝鮮則給予對馬島貿易優(yōu)先權。同年,李祹又在北部邊境設置了閭延、慈城、茂昌、虞芮四郡。1446年,李祹頒布《訓民正音》,朝鮮首次有了自己的文字—“諺文”。1450年,李祹病逝,上廟號“世宗”。

李祹死后,其子李珦即位。李珦僅在位兩年便病逝了,上廟號“文宗”。

李珦死后,其子李弘暐即位。1453年,李弘暐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與大臣韓明澮、鄭麟趾發(fā)動政變,殺死皇甫仁、金宗瑞等顧命大臣及安平大君李瑢等人,奪取了政權,史稱“癸酉靖難”。李弘暐就此淪為了傀儡國王。至1455年,李瑈逼迫李弘暐禪位于其,并將李弘暐軟禁于昌德宮。李瑈篡位后,成三問、俞應孚、金文起等大臣密謀擁立李弘暐復辟。但事情不幸敗露,李瑈于1456年下令將成三問、俞應孚、金文起、樸彭年、河緯地、李塏六人凌遲處死,世稱“死六臣”。翌年,李弘暐被貶為魯山君,流放江原道,不久后被李瑈派人鴆殺。后世追上廟號“端宗”。

1455年,李瑈受禪為王,并上表明朝。翌年,明朝遣使冊封李瑈為朝鮮國王。同年,李瑈又平息了數次復辟風波,鞏固了統(tǒng)治。1466年,李瑈推行“職田制”,企圖抑制土地兼并。但之后土地買賣已事實上合法化,土地私有制迅速發(fā)展起來,從而動搖了中央集權制的物質基礎,削弱了王權。政府為增加稅源,開征新稅,加重人民負擔,階級矛盾日趨尖銳。1467年,女真人李施愛于咸境道發(fā)動起義,聲勢浩大,朝廷震動。李瑈急忙遣大軍討伐,將其艱難地鎮(zhèn)壓下去。1468年,李瑈病重,禪位于其子李晄,旋即病逝,上廟號“世祖”。

李晄僅在位一年便逝世了,上廟號“睿宗”。

李晄死后,其侄李娎繼位。1474年,李娎頒行《經國大典》,規(guī)定了朝鮮的各種制度,被稱為“朝鮮王朝治國的基石”。李娎統(tǒng)治期間,東北的女真不斷侵擾邊境。1479年,李娎發(fā)兵攻打建州女真,大勝而歸。李娎在位時,大量任用儒家士人,在朝堂中形成“士林派”與“勛舊派”,兩派爭取奪勢,造成朋黨之爭。1494年,李娎去世,上廟號“成宗”。

李娎死后,其子李?即位。此時的士林派和勛舊派在朝堂上分庭抗禮,爭鋒相對。1498年,李?依靠勛舊派大殺士林派儒生,史稱“戊午士禍”,這也是為黨爭的開端。至1504年,李?又以其生母被廢一案,對朝臣發(fā)動大清洗,大批士林派及勛舊派官員被殺,士林派遭到重創(chuàng),史稱“甲子士禍”。李?荒淫無道,殘暴噬殺,士民皆怨。1506年,柳順汀、樸元宗、成希顏等勛舊派官員發(fā)動政變,廢李?為燕山君,另立其弟晉城大君李懌為王。李?被流放至喬桐島,不久后病死。

李懌即位后,重新啟用士林派,以遏制朝堂中強大的勛舊派。1515年,李懌任用士林派領袖趙光祖進行改革,引發(fā)了勛舊派與士林派在朝堂中的尖銳斗爭。1519年,李懌認為士林派的改革已威脅到了王權,遂對士林派官員進行全面清洗,士林派再度遭到重創(chuàng),史稱“己卯士禍”。1521年,勛舊派又指使人誣告安瑭等殘存士林派官員,眾多士林派人員受牽連被誅,史稱“辛巳誣獄”。此事之后,勛舊派全面控制了朝政。為了遏制強大的勛舊派,李懌又提拔了新進文臣金安老。1524年,金安老受到勛舊派領袖南袞、沈貞的彈劾,被流放到京畿道豐德郡。1530年,在金安老的指使下,大司憲金謹思、大司諫權輗彈劾沈貞及其同黨李沆、金克愊,致使沈湞倒臺,金安老被召回敘用。1537年,李懌又任用梁淵為大司憲,遏制權臣金安老。同年10月,金安老在梁淵的彈劾下倒臺,勛舊派勢力遭到削弱,士林派勢力也逐漸重返朝堂。1544年,李懌病逝,上廟號“中宗”。

李懌死后,其長子李峼即位。李峼為士林派的趙光祖等人平反,重置賢良科,使士林派重新得勢。但李峼僅在位不到一年便病逝了,上廟號“仁宗”。

李峼死后無嗣,其弟李峘繼位。李峘即位后,對原先支持李峼的伊任等官員進行肅清,尹元衡等原先支持李峘的官員掌控朝政,史稱“乙巳士禍”。1546年,明世宗遣使冊封李峘為朝鮮國王。 1553年,李峘不滿尹元衡專擅朝政,乃起用李梁以分尹元衡之權。1555年,倭寇入侵靈巖郡,攻陷達梁城,擊敗朝鮮水師,又轉攻珍島,朝廷震動,史稱“乙卯倭變”。李峘派出禁軍平亂,方才將倭寇驅逐。1559年,林巨正在黃海道發(fā)動起義,震動朝廷。李峘發(fā)兵鎮(zhèn)壓,歷時三年才將其平定。1563年,李梁遭臺諫彈劾,李峘迫于壓力,將其流放江界。 1565年,權臣尹元衡也遭彈劾被流放,李峘徹底掌握實權。1567年,李峘病逝,上廟號“明宗”。

李峘死后嗣,其侄河城君李昖即位。李昖繼位后,士林派全面主導政局。由于沒有了勛舊派這一外部強敵,士林派的內部矛盾日益加劇。至1585年,士林派分裂成東人黨(嶺南士族)和西人黨(畿湖士族),是為朋黨之始。兩黨你攻我伐,致使政治腐敗,軍備松弛。1591年,東人黨又分化為南人派與北人派,加劇了黨爭。此時的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統(tǒng)一,正野心勃勃,意圖統(tǒng)治整個東亞。他于1592年發(fā)兵16萬進攻朝鮮。日軍從釜山登陸后,長驅直入,首都漢城淪陷,國王李昖逃往義州,半壁河山盡為日軍所占,史稱“壬辰倭亂”。面對日本的入侵,朝鮮軍民在愛國將領李舜臣、郭再佑等的指揮下奮起反抗。同時,李昖也不斷遣使向宗主國明朝請援。是年末,明朝派李如松率兵四萬援朝抗日。1593年初,中朝聯軍于平壤一役中力挫日軍主力,日軍向南敗逃。中朝聯軍乘勝追擊,收復大片地區(qū)。日軍退守至南部沿海一帶,向中朝兩國求和。1597年,豐臣秀吉借口和談破裂,發(fā)兵14萬再度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再亂”。朝鮮海軍主力在漆川梁海戰(zhàn)中全軍覆沒,日軍趁勢攻占閑山島和南方廣大地區(qū)。朝鮮震動,一面向明朝求援,一面又重新起用李舜臣。李舜臣收整海軍,在鳴梁海戰(zhàn)中大敗日軍。明朝也派邢玠、楊鎬、麻貴等率四萬大軍援朝。1598年7月,明朝又派鄧子龍率海軍增援。在中朝軍隊打擊下,日軍節(jié)節(jié)敗退,被趕到南部沿海一帶。是年8月,豐臣秀吉病逝,日軍被迫撤退。中朝聯軍乘勝追擊,于露梁海戰(zhàn)中重創(chuàng)日軍,但朝鮮將領李舜臣和明朝將領鄧子龍也不幸犧牲。戰(zhàn)后朝鮮的人口與耕地銳減,社會與經濟遭到重創(chuàng)。但朝鮮政府不僅不致力于恢復生產,反而繼續(xù)無休止的黨爭,增加了更多苛捐雜稅和徭役。整個朝鮮政治黑暗,階級矛盾尖銳,國家衰弱不堪。與此同時,北人派在倭亂后掌權,但不久后又因為世子問題分裂成大北派與小北派。1608年,李昖薨逝,上廟號“宣祖”。

李昖死后,其子光海君李暉即位。隨后,李暉將兄長臨海君李珒流放,又肅清小北派,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1609年,明朝遣使冊封李暉為朝鮮國王。1612年,大北派誣陷金直哉等意圖謀反,小北派受到牽連,遭到沉重打擊。1613年,大北派又制造了“癸丑獄事”,其弟永昌大君李?被流放,李暉進一步鞏固了王位。與此同時,努爾啥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在中國東北建立后金政權。1619年,明朝發(fā)兵征討后金,朝鮮也在明朝的要求下出兵一萬余協(xié)助討伐后金。是年三月,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敗明軍。朝鮮軍也在深河遭到后金襲擊,大敗而歸。深河之戰(zhàn)后,李暉開始推行“中立外交”,在后金與明朝兩國間夾縫生存。但李暉的政策引起了大北派的不滿,于是李暉再度起用了西人黨、南人派等反對派。1623年,李暉的侄子綾陽君李倧聯合金瑬、李貴等西人黨發(fā)動政變,廢黜李暉,自立為王,史稱“仁祖反正”。

李倧即位后,肅清了大北派,并起用了南人派與西人黨。1624年,將軍李適起兵叛亂,兵鋒直逼首都漢城,李倧出逃公州。李適隨即攻入漢城,擁立李倧的叔父興安君李瑅為王。但不久李適便被都元帥張晚率軍擊敗,于北逃途中為部下所殺。翌年,明朝遣使冊封李倧為朝鮮國王。1627年,后金國主皇太極命阿敏率軍進攻朝鮮,史稱“丁卯胡亂”。后金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義州、安州、黃州、平壤、平山等,李倧逃至江華島避難。是年3月,朝鮮與后金達成和約:朝鮮向后金繳納歲貢,兩國結為兄弟之國等。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并改國號為大清。是年末,皇太極統(tǒng)兵12萬親征朝鮮,史稱“丙子胡亂”。李倧將王室宗親、大臣家眷等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逃往南漢山城固守。1637年,清軍攻陷江華島,朝鮮統(tǒng)治階級無心再戰(zhàn),遂向清朝投降。朝鮮也就此淪為清朝的藩屬國。李倧棄明投清的行為引發(fā)了諸多大臣與士民的不滿,而導致此后謀逆之事不斷。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隨后,清朝入關,擊敗李自成,奪取北京,正式入主中原。1649年,李倧去世,上廟號“仁祖”。

朝鮮與清朝等國

李倧死后,其子李淏繼位。李淏即位后,意欲助明朝復國,乃下令整軍備戰(zhàn)。又推行“大同法”,讓朝鮮經濟得到恢復。1650年,清朝察覺了朝鮮的意圖,遣使至朝鮮,嚴厲斥責國王李淏,并罷免了用事大臣,史稱“六使詰責事件”。1654年,清廷詔令朝鮮出兵協(xié)助清軍抗擊入侵中國東北的沙俄軍隊,中朝聯軍于松花江口大敗俄軍。1658年,清廷再度詔令朝鮮出兵與清軍一同進剿俄軍。中朝聯軍于松花江擊潰入侵的俄軍。這兩次遠征被朝鮮稱為“羅禪征伐”。1659年,李淏去世,上廟號“孝宗”。

李淏死后,其子李棩即位。李棩并不認同其父興復明朝的志向,下令裁汰冗軍,并積極與清朝保持良好的關系。與此同時,朝鮮國內圍繞“孝宗去世,其繼母莊烈王后應如何服喪”一事展開了激烈辯論,史稱“己亥禮訟”。最后,李棩采納了宋時烈、宋浚吉等西人黨的意見,使得西人黨得勢。1674年,孝宗之妻仁宣王后去世,朝臣們再度圍繞服喪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史稱“甲寅禮訟”。這一次李棩采用了南人派的意見,致使西人黨遭受打擊。通過兩次禮訟,李棩進一步加強了王權,但也使朝中黨爭日益加劇。1674年,李棩病逝,上廟號“顯宗”。

李棩死后,其子李焞即位。李焞即位后,南人派將西人黨打擊出朝堂,獨攬大權。1675年,李焞的外祖父金佑明狀告福昌君李楨、福平君李?淫亂宮女,史稱“紅袖之變”。紅袖之變牽扯了眾多南人派官員,南人派因此分裂為許積、閔黯為首的“濁南派”和許穆、尹鑴為首的“清南派”。至1678年,許穆失勢,尹鑴投向許積,“清南派”隨之瓦解。1680年,李焞重新啟用西人黨,以大批西人代替南人官員,史稱“庚申變局”。至1682年,西人黨圍繞如何打擊南人派而分裂為老論派與少論派。1688年,李焞要求稱庶出長子李昀為“元子”(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稱元子),引發(fā)了西人黨的集體反對。李焞大怒,于1689年重新起用南人派,以代替西人黨,史稱“己巳換局”。1694年,李焞對南人派專權感到不滿,又重新起用了西人黨,史稱“甲戌換局”。此后,李焞對老論派與少論派并用,讓他們相互制衡,以強化王權。1720年,李焞病逝,上廟號“肅宗”。

李焞死后,其長子李昀繼位。李昀行為怪異,狀若瘋癲,又無子嗣。1721年,老論派上書請求立李昀之弟延礽君李昑為王位繼承人,李昀允之。但此事引發(fā)了少論派的不滿,他們于次年誣告老論派官員企圖謀逆,致使眾多老論派官員被罷黜,史稱“辛壬士禍”。1724年,在位三年的李昀病逝,上廟號“景宗”。

李昀死后,其弟李昤即位。1725年,李昤處決了少論派首領金一鏡、睦虎龍等,重用鄭澔、閔鎮(zhèn)遠、李觀命等老論派大臣,史稱“乙巳換局”。1727年,李昤不滿老論派對少論派窮追猛打,罷免了閔鎮(zhèn)遠等老論派,重新起用了少論派,史稱“丁未換局”。次年,李麟佐等在清州發(fā)動叛亂,宣稱要為景宗報仇,并立密豐君李坦為王。李昤命吳命恒率軍討伐,很快便將叛亂鎮(zhèn)壓了。經此亂后,李昤決定實施“蕩平政策”,平衡各黨勢力,強化王權。蕩平政策實施后,朋黨之爭趨于緩和,李昤的統(tǒng)治也日漸穩(wěn)固。同時,李昤推動官制改革,實施均役法、比總法,又疏浚河川、整理書籍、開展禁奢運動等,使朝鮮再次迎來盛世。1776年,在位52年的李昤去世,上廟號“英祖”。

李昤死后,其孫李算即位。李算上臺后,對反對勢力展開大清洗,以鞏固統(tǒng)治。1777年,洪相范、田興文企圖刺殺李算,但未能成功,史稱“丁酉之變”。隨后,李算進行清算,將洪相范一族盡數誅滅。1786年,具善復、金尚喆等圖謀反叛,被李算誅殺。李算繼續(xù)了英祖的蕩平政策,于1788年起用南人派。1792年,李算又罷免南人派,起用老論派。1794年,中國傳教士周文謨進入朝鮮傳播基督教,使基督教開始在朝鮮廣泛傳播。翌年,李算又改用僻派。李算在位期間,完善典章,又推行“通共和賣”,取消“禁亂廛權”,使朝鮮商品經濟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同時,正視清朝,積極學習吸收清朝文化,延續(xù)了朝鮮盛世。1800年,李算病逝,上廟號“正祖”。

李算死后,其子李玜即位,由兵曹兼吏曹判書金祖淳輔政。1801年,金祖淳將女兒嫁與李玜,隨后以“國丈”的身份控制了朝政大權,而這也是“勢道政治”之始。同年,朝鮮王廷對國內天主教勢力展開肅清,傳教士周文謨及李承薰、李家煥、李裀等人被處死,史稱“辛酉邪獄”。1812年,洪景來在平安道發(fā)動農民起義,攻陷清川江以北八郡,震動朝廷。是年5月,洪景來在定州戰(zhàn)死,起義被鎮(zhèn)壓。翌年,濟州又爆發(fā)民亂。1817年,全州爆發(fā)民亂。1832年,一艘英國商船來到朝鮮,要求貿易。但朝鮮以“藩臣無外交”為由,拒絕了該項請求。此舉得到了清朝道光帝的嘉獎。1834年,李玜去世,上廟號“純祖”。

李玜死后,其孫李奐幼年即位。李奐統(tǒng)治期間,支配朝鮮社會的身份秩序和封建制度逐漸崩壞,支撐朝鮮王朝財政根本的三政(田賦、軍政、還谷)也日漸紊亂。與此同時,天災叢生、疫病流行,大量農民破產淪為流民,整個社會動蕩不安。1836年,南膺中在忠清道起兵叛亂,擁立恩彥君李?之孫李明為王。李奐發(fā)兵討伐,將其鎮(zhèn)壓下去。1839年,李奐對基督教進行鎮(zhèn)壓,法國傳教士皮埃爾以及劉信吉、丁夏祥等信徒被殺,史稱“已亥迫害”。1844年,李遠德、閔晉鏞等再立恩彥君之孫李明為王,李奐將其鎮(zhèn)壓下去。1847年,法國以保護傳教士為借口,派艦要求開放口岸,因觸礁而返回。翌年,外國船只頻繁出沒慶尚道、全羅道、黃海道等地,朝鮮民心動搖。1849年,李奐逝世,上廟號“憲宗”。

李奐死后無嗣,其侄李昪繼位。李昪統(tǒng)治期間,西方列強加緊了對朝鮮的入侵。1850年,一艘外國船只炮擊江原道的蔚珍、竹邊。次年,法國商船出現在濟州島,美國商船出現在東萊府。1854年,沙俄軍艦駛入元山到圖們江口一帶。翌年,法國軍艦對釜山到圖們江口沿海進行測量。1856年,數百法軍登陸長古島,燒殺搶掠,隨后又竄至豐川一帶。1860年,崔濟愚創(chuàng)立了東學黨。1862年,全羅道、慶尚道和忠清道爆發(fā)農民大起義,史稱“壬戌民亂”。李昪大驚,一面慌忙遣兵南下討伐起義軍,一面設立釐整廳,整頓三政。翌年,李昪病逝,上廟號“哲宗”。

李昪死后無嗣,趙大妃擁立身為王室旁支的興宣君李昰應之子李熙繼位,并封李昰應為興宣大院君,主持政事。1866年,大院君在漢城及其他地方逮捕并處死了包括9名法國神父在內的上萬名天主教徒,史稱“丙寅邪獄”。當年3月,李熙在其父大院君的安排下納閔茲映為妃,是為閔妃。是年7月,美國商船入侵平壤,大肆劫掠財物,屠殺居民,最終為朝鮮軍民全殲。同年9月,法國以傳教士被殺為借口,發(fā)兵入侵朝鮮,攻占江華島,并強迫朝鮮對法國通商,史稱“丙寅洋擾”。朝鮮軍民奮起反擊,打死打傷法軍百余人,法軍艦隊奪路而逃。在遭受法國和美國入侵后,大院君決定堅決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企圖以此抵御西方列強的入侵。1871年,美國艦隊入侵朝鮮,登陸江華島,遭到朝鮮軍民的英勇抵抗,被迫撤軍,史稱“辛未洋擾”。1873年,閔妃發(fā)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大院君,并以“國王親政”為名,建立了外戚閔氏政權。1875年,日本派軍艦入侵朝鮮,擊敗朝鮮軍隊,史稱“云揚號事件”。次年,朝鮮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規(guī)定:朝鮮開放港口、日本在朝鮮享有的領事裁判權……《江華條約》嚴重破壞了朝鮮的主權,是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前奏。1881年,各地儒生紛紛上書反對朝廷的對外開放政策,史稱“辛巳斥邪運動”。李熙對此進行了嚴厲鎮(zhèn)壓,一眾儒生被斬首或流放。1882年,朝鮮與英國、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簽署通商條約,全面對外開放。同年7月,朝鮮戍京部隊因13個月未發(fā)軍餉而發(fā)動政變,閔妃出逃,大院君重新上臺主政,史稱“壬午兵變”。隨后,在閔妃的請求下,清朝派兵進入朝鮮,平定了內亂,重新扶持閔妃上臺。日本也借口本國使館人員遭受損害,大舉進兵朝鮮,脅迫朝鮮政府簽訂《仁川條約》,獲得了在漢城的駐兵權。壬午兵變后,朝鮮政府分裂成親華的“事大黨”與親日的“開化黨”。在清朝的支持下,以閔妃為首的事大黨政權開始了漸進式改革,設立內外衙門,管理外交、通商、海關等事務,并購買洋槍洋炮,訓練新軍……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半數駐朝清軍調回國內。日本認為有機可乘,遂鼓動開化黨發(fā)動政變,奪取了政權,史稱“甲申政變”。但隨即袁世凱便率清軍鎮(zhèn)壓了此次政變。1894年,全琫準在古阜郡發(fā)動東學黨起義,攻占全州,直逼首都漢城。李熙大驚,向清朝請兵協(xié)助鎮(zhèn)壓。清廷隨即發(fā)兵入駐朝鮮。而日本也以清軍入朝為借口,調遣大批日軍進入朝鮮,搶占了仁川至漢城一帶的戰(zhàn)略要地。是年6月,日軍發(fā)動政變,在朝鮮建立了親日政府,并發(fā)兵突襲清軍,引發(fā)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同年9月,日軍兵分數路猛攻平壤,清軍統(tǒng)帥葉志超率軍撤退,狼狽渡過鴨綠江退入國境。同時,朝鮮親日政權也在日本的授意下實行一系列近代化改革措施,史稱“甲午更張”。是年10月,全琫準率起義軍北上攻打漢城,結果在公州為日軍擊潰。12月,全棒準被俘,東學黨起義被鎮(zhèn)壓。1895年1月,李熙迫于日本的壓力,頒布《洪范十四條》,宣告終結朝鮮與中國的宗藩關系。同年5月,閔妃借助俄國的力量發(fā)動宮廷政變,解散了親日政府,建立了親俄政府。是年10月,日本駐朝鮮公使率領日本浪人、士兵突入閔妃所在的景福宮,殺死閔妃,肅清了親俄派勢力,并組建了以金弘集為首的親日政府,史稱“乙未事變”。隨后,親日政府宣布實行太陽歷,并宣布實施“斷發(fā)令”,結果引發(fā)第一次義兵運動,致使親日政權搖搖欲墜。1896年,李熙逃至俄國駐朝鮮公使館,史稱“俄館播遷”。隨后,李熙下令解散親日政府,建立了以金炳始為首的親俄政權。此后俄國在朝鮮的勢力迅速膨脹,與日本形成了政治平衡。1897年,李熙稱帝,政國號為“大韓帝國”,改元“光武”。李熙稱帝后,開始對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史稱“光武改革”。1904年2月,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發(fā)兵入駐漢城,以武力脅迫原本宣布中立的朝鮮簽訂《日韓議定書》,協(xié)助日本作戰(zhàn)。次年9月,日本擊敗俄國,戰(zhàn)爭結束。同年11月,日本派大軍入駐漢城,強迫朝鮮簽訂《日韓保護協(xié)約》,使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隨后日本在朝鮮成立韓國統(tǒng)監(jiān)府,全面控制了朝鮮。1907年,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召開,李熙秘密遣使前往海牙,企圖尋求列強的幫助,以擺脫日本的控制。但列強漠視朝鮮的公正訴求,反而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得知此事的日本十分憤怒,于同年7月廢黜李熙,立其子李坧為帝。1919年,李熙暴斃,上廟號“高宗”。

李坧即位后,日本加強了對朝鮮皇室的監(jiān)控,又解散朝鮮軍隊,任命日本人為朝鮮官吏,完全架空了朝鮮政府。1909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中國哈爾濱被朝鮮青年安重根擊殺。以此為契機,日本加快了兼并朝鮮的進程。1910年,日本逼迫李坧退位,吞并朝鮮,延續(xù)519年的朝鮮王朝滅亡。1926年,李坧病逝,上廟號“純宗”。


九、日本統(tǒng)治時期

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并設立朝鮮總督府統(tǒng)轄朝鮮事務。朝鮮由此進入了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為鞏固殖民統(tǒng)治基礎,日本在政治上實行憲警制度,并在龍山、羅南、平壤等地駐扎陸軍師,又在鎮(zhèn)海灣與永興灣駐扎艦隊,以武力血腥鎮(zhèn)壓朝鮮人民;在經濟上,通過土地清查進行土地掠奪,又限制朝鮮民族企業(yè)的發(fā)展,阻礙外國資本流入,以保證日本資本主義壟斷朝鮮經濟;在文化上,實行愚民同化政策,進行殖民奴化教育,歪曲朝鮮歷史,禁用朝鮮語,強定日語為通用語,企圖抹殺朝鮮的民族性。

二戰(zhàn)時期地圖

1919年,朝鮮高宗去世,朝鮮民眾懷疑是日本人所毒殺,頓時群情激憤,紛紛上街游行。隨后,游行演變?yōu)槿珖缘氖就﹦?,史稱“三一運動”。日本憲兵對運動進行了血腥的鎮(zhèn)壓,結果更加激怒了朝鮮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轉為武裝起義。日本出動了在朝鮮的所有憲兵、警察與軍隊,血腥地鎮(zhèn)壓了此次全國性起義。三一運動后,日本政府宣布進行改革,企圖麻痹朝鮮民眾。1925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與幫助下,朝鮮共產主義者們成立了朝鮮共產黨。同年,日本為進一步鎮(zhèn)壓朝鮮的民族解放運動,頒布《治安維持法》。1926年,朝鮮純宗病逝,朝鮮民眾再度舉行示威與暴動,史稱“六·一0萬歲斗爭”。1928年,由于朝鮮共產黨內部宗派斗爭嚴重,最終被宣布解散。1929年,元山工人發(fā)動總罷工,震動朝鮮總督府。日本出動大量警察,將其鎮(zhèn)壓下去。同年,日本又頒布《新治安維持法》,緝捕并殺害了眾多朝鮮革命者與愛國者。二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加強了對朝鮮的經濟掠奪,又強征幾十萬朝鮮人當隨軍勞工和“兵補”。此外,又還有20萬朝鮮婦女被抓去當“慰安婦”。1932年,金日成在中國東北組建反日人民游擊隊,與東北抗日聯軍一同在中國東北地區(qū)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34年,金日成將反日人民游擊隊擴編為朝鮮人民革命軍。在其率領下,朝鮮人民革命軍轉戰(zhàn)中國東北各地,襲擊日本軍隊。1937年,金日成率朝鮮人民革命軍攻回朝鮮,取得普天堡大捷,給了苦難中的朝鮮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1941年,40余名朝鮮青年在中國太行山一帶成立朝鮮青年聯合會。次年,朝鮮青年聯合會更名為朝鮮獨立同盟。此后,朝鮮獨立同盟逐漸向中國華北、東北及朝鮮發(fā)展,積極展開抗日斗爭。1945年8月,朝鮮人民革命軍在蘇軍幫助下解放了朝鮮北部;9月8日,美軍在仁川登陸,以“三八線”為界,進駐朝鮮南部。日本帝國主義長達36年的殖民統(tǒng)治終于結束。


十、南北朝時期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美國與蘇聯依據此前的協(xié)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朝鮮北部由蘇軍受降,朝鮮南部由美軍受降。

1948年8月15日,南朝鮮成立了大韓民國,以漢城為首都,李承晚為總統(tǒng)。同年9月9日,北朝鮮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平壤為首都,金日成為首相。至此,統(tǒng)一千余年的朝鮮進入到分裂的南北朝時期。

朝鮮與韓國地圖

(一)大韓民國

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美軍接管了朝鮮南部地區(qū),并設置了軍政廳以管理南朝鮮。1948年5月10日,美國在南朝鮮舉行大選。5月31日,美國又在南朝鮮組建了“制憲國會”。7月17日,制憲國會通過《大韓民國憲法》。7月20日,李承晚當選總統(tǒng),李始榮當選為副總統(tǒng)。8月15日,李承晚宣布成立“大韓民國”,首都漢城。1949年,美軍撤離韓國,只留下軍事顧問團。

韓國地圖

1950年6月25日,朝鮮對韓國發(fā)動突然襲擊,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至6月28日,朝鮮人民軍解放漢城。美國見狀大驚,立即宣布武裝支援韓國。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準許美國、英國、土耳其、澳大利亞、法國等15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干涉朝鮮戰(zhàn)爭。7月18日—20日,朝鮮人民軍于大田戰(zhàn)役中全殲美軍第24師,俘師長迪安。到8月上旬,韓軍已丟失了絕大部分地區(qū),與美軍退守至釜山一帶。為挽救敗局,美國命麥克阿瑟將軍率領4萬余人的聯合國軍,在朝鮮中部的仁川登陸,截斷朝鮮人民軍的南進路線,并直逼北朝鮮。9月28日美軍占領漢城,10月19日攻占平壤,韓國乘機將失地盡數收復。隨后中國派出志愿軍進入朝鮮,加入朝鮮戰(zhàn)爭。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北鎮(zhèn)對聯合國軍發(fā)起突襲,聯合國軍大敗,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又于清川江戰(zhàn)役中先后擊敗韓軍與美軍。12月6日,中朝軍隊收復平壤。到1951年6月10日,中朝聯軍五戰(zhàn)五捷,將戰(zhàn)線穩(wěn)定至“三八線”附近。6月23日,蘇聯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為交戰(zhàn)雙方所接受。7月10日,朝鮮停戰(zhàn)談判在開城開始舉行。此后,交戰(zhàn)雙方邊打邊談,終于在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歷時三年的朝鮮戰(zhàn)爭終于結束。

1953年10月1日,美國與韓國簽訂《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繼續(xù)在韓國保留美國駐軍。朝鮮戰(zhàn)爭后,李承晚在韓國建立了專制獨裁統(tǒng)治,引發(fā)韓國民眾的嚴重不滿。1960年,因李承晚在第四屆總統(tǒng)選舉時公然舞弊,引發(fā)全國規(guī)模的群眾性運動,李承晚被迫下臺,史稱“四一九革命”。同年8月,尹潽善當選為新總統(tǒng)。1961年5月16日,以樸正熙為首的一伙少壯派軍人集團在美國支持下發(fā)動政變,推翻尹潽善政權,建立軍政府。1963年10月,樸正熙正式就任總統(tǒng),先后頒布《反共法》、《國家保安法》,建立龐大的憲兵、特務組織和五戶聯保組織,實行軍事獨裁統(tǒng)治。同時,樸正熙成立了經濟計劃院等機構,以加強政府對經濟建設的干預,建立“由政府指導的資本主義體制”。1964年,當局調整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由“進口替代”轉變?yōu)椤俺隹谥鲗徒洕_發(fā)戰(zhàn)略”。通過國家重點扶持幾個企業(yè),以提高韓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實現出口大部分產品,推動韓國經濟的發(fā)展。而這一政策最終導致了三星、現代等財閥的形成。為了引進外資,樸正熙又與日本進行日韓關系正常化的會談,從而引起了“6·3”人民運動。1965年6月22日,《韓日基本關系條約》簽訂,再度引發(fā)了百萬人的抗議運動,當局以暴力手段進行鎮(zhèn)壓,逮捕了大批青年學生和民主人士。1968年,朝鮮派31名特工潛入漢城,刺殺樸正熙,結果被識破。20世紀70年代,韓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被稱為“漢江奇跡”。1974年8月15日,朝鮮再次派人暗殺樸正熙,結果樸正熙妻子陸秀英被殺。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出現經濟衰退,反對獨裁的民主運動再度高漲。?

1979年9—10月,又爆發(fā)了學生、市民砸道府大樓、燒警車的暴力示威運動。10月26日,樸正熙被情報部長金載圭擊斃。負責處理此案的陸軍保安司令全斗煥于12月12日發(fā)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發(fā)布了“非常戒嚴令”,大肆逮捕金大中等民主人士和群眾。1980年3—5 月,反獨裁的學生運動更加高漲,并吸收各階層人民參加,最后發(fā)展為光州起義。20萬光州人民奪取了武器庫,趕走了官員,打退了軍警的進攻,占領城市達9天之久。同時,江原道舍北煤礦工人占領舍北4天。5月27日,全斗煥調重兵圍攻鎮(zhèn)壓,起義最終失敗。80年代,韓國進行經濟轉型,由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轉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yè)轉變。韓國大量引進技術,實行“引進技術自由化”政策,放寬限制,簡化審批手續(xù),整個國民經濟由高速增長時期轉入中速增長時期。1987年12月,全斗煥迫于民主勢力的壓力,同意大選后和平移交權力。翌年2月,盧泰愚當選總統(tǒng)。在政治上,盧泰愚實施民主化改革;在經濟上,制定西海岸開發(fā)計劃,并發(fā)展社會福利;文化上制定《文化發(fā)展十年計劃》;在外交上,展開“北方政策”,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同時與朝鮮和解,并與其一同在1991年加入聯合國。1992年盧泰愚卸任,金泳三當選總統(tǒng)。

金泳三任職期間,大力開展反腐敗斗爭,并進行政治與經濟改革。1996年,韓國加入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躍入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行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韓國,韓國經濟遭到重創(chuàng),金泳三被迫下臺。

金泳三下臺后,金大中當選總統(tǒng)。他改革韓國的經濟體制,將大量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推動產業(yè)結構轉型,逐步恢復韓國經濟。同時在外交上采取“陽光政策”,改善了與日本和中國的關系。2000年,金大中成功與朝鮮進行了南北雙邊會談,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金大中卸任。

金大中卸任后,盧武鉉當選總統(tǒng)。2004年,盧武鉉遭國會彈劾起訴,被暫停行使總統(tǒng)權力64天,由總理高建擔任代總統(tǒng)。2005年,韓國將首都漢城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2008年,盧武鉉卸任。次年,盧武鉉因卷入收賄丑聞案,被迫自殺。

盧武鉉卸任后,李明博當選總統(tǒng)。2013年,李明博總統(tǒng)任期結束。2017年,李明博因涉嫌貪污受賄案,被韓國最高法院判刑。

李明博任滿后,前總統(tǒng)樸正熙之女樸槿惠當選總統(tǒng)。2017年,因涉嫌貪污受賄案,樸槿惠被韓國法院彈劾,罷免總統(tǒng)職務。

樸槿惠被罷免后,文在寅當選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任內,推動財閥改革,刺激經濟發(fā)展,并主動緩和了與朝鮮的緊張關系。2022年,文在寅期滿卸任。

由于盧武鉉、李明博、樸槿惠等多位總統(tǒng)都因涉嫌貪污腐敗案件而被判刑,時人遂戲稱為“青瓦臺詛咒”。

文在寅卸任后,尹錫悅當選總統(tǒng)。尹錫悅推行親美反華政策,強化韓美同盟,對朝鮮采取強硬態(tài)度,加劇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

(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zhàn),海陸并進,對朝鮮日軍發(fā)起進攻。金日成也率朝鮮人民革命軍隨蘇軍南下,解放朝鮮。8月26日,朝鮮人民革命軍在蘇軍的幫助下,成功解放了三八線以北所有地區(qū)。9月,樸憲永在漢城建立南朝鮮共產黨。10月10日,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也在平壤成立了北朝鮮共產黨。1946年3月,原在中國活動的朝鮮獨立同盟改組成朝鮮新民黨。7月,南朝鮮新民黨成立。8月,北朝鮮共產黨與朝鮮新民黨合并為北朝鮮勞動黨。11月,朝鮮人民黨成立。是月,南朝鮮共產黨、朝鮮人民黨、南朝鮮新民黨也合并為南朝鮮勞動黨。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北朝鮮成立,金日成任首相,定都平壤。

朝鮮地圖

1948年12月25日,蘇軍撤離北朝鮮。1949年6月,由于韓國的李承晚政府鎮(zhèn)壓,南朝鮮勞動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轉移到朝鮮半島北部。不久,南朝鮮勞動黨與北朝鮮勞動黨合并為朝鮮勞動黨,并選舉金日成為委員長。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聲稱韓軍越過三八線挑釁朝鮮,下令朝鮮人民軍進攻韓國,從而引發(fā)了朝鮮戰(zhàn)爭。起初,朝鮮人民軍突破三八線神速南進,6月28日,解放漢城,至8月初解放三八線以南90%以上的土地。美軍和韓軍被逼至洛東江以東的大丘、釜山一隅。但9月15日、16日,美軍4萬余人在仁川登陸,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主要補給線。據守洛東江的美軍與韓軍也趁勢反攻,朝鮮人民軍被迫后退。9月28日,美韓聯軍占領漢城并進抵三八線。10月9日,美韓聯軍13萬余人越過三八線北犯,朝鮮無力抵抗,遂向中國與蘇聯求援。10月11日,美韓聯軍攻占元山。10月19日,又攻陷平壤,兵鋒直指中朝邊境。中國對此深感危脅,遂于1950年10月19日派出志愿軍協(xié)助朝鮮抗擊美軍。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朝聯軍在云山、溫川、熙川和芳草嶺等地對美韓聯軍發(fā)動突襲,殲敵1.5萬余人,痛擊美韓聯軍。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朝聯軍又在興洞、德川、軍隅里、下碣隅里等地大敗美韓聯軍,殲敵3.6萬余人,收復平壤、元山等重鎮(zhèn)和三八線以北絕大部分地區(qū)。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5月21日,中朝聯軍又在三七線與三八線之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運動戰(zhàn)和反擊戰(zhàn),殲滅美韓聯軍17.9萬余人,將戰(zhàn)線穩(wěn)定至三八線附近。1951年6月23日,蘇聯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為交戰(zhàn)雙方所接受。7月10日,交戰(zhàn)雙方代表開始進行停戰(zhàn)談判。1951年秋,美軍中斷談判,再度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中朝聯軍英勇抗擊,殲敵25萬余人,迫使美軍回到談判桌前。10月25日,交戰(zhàn)雙方在板門店重啟談判。1952年10月8日,美軍再度停止談判。10月14日,美韓聯軍向上甘嶺發(fā)動猛攻,企圖突破中朝聯軍防御體系。11月25日,中朝聯軍以殲敵2.5萬人結束了此次戰(zhàn)役。1953年4月26日,談判恢復。為迫使敵人低頭,中朝聯軍于5月、6月、7月三個月發(fā)起了三次反擊戰(zhàn),共殲敵12.3萬人,迫使美國與韓國在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7月27日,交戰(zhàn)雙方代表在停戰(zhàn)協(xié)定和臨時補充協(xié)議上簽字,歷時兩年多的朝鮮戰(zhàn)爭宣告結束。朝鮮與韓國繼續(xù)以三八線為界,相互對峙。

1953年,朝鮮勞動黨召開二屆六中全會,開始恢復和發(fā)展戰(zhàn)后經濟,并提出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同時發(fā)展輕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經濟建設基本路線。1955年,金日成提出主體思想,對勞動黨內部的延安派、親蘇派等進行清洗,以樹立其權威。1958年,朝鮮勞動黨召開會議,結束了黨內的宗派斗爭,確立了金日成的領導地位。同年,朝鮮宣布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1970年,朝鮮勞動黨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宣布朝鮮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成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國。1991年,朝鮮與韓國一同加入聯合國。1994年,金日成病逝,其子金正日繼任成為朝鮮最高領導人。

2002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朝。雙方簽署《日朝平壤宣言》,實現朝日兩國關系正?;?。2006年10月9日,朝鮮進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為了第9個事實擁核國家。2009年5月26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5月27日,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朝鮮遂宣布退出《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2011年,金正日去世,其子金正恩被推舉為朝鮮最高領導人。

2016年1月6日,朝鮮進行第4次地下核試驗,成功試爆氫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朝鮮封鎖國境,以防止疫情擴散至朝鮮。至2022年,疫情在朝鮮爆發(fā)。


參考文獻:

[1](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

[2](朝鮮)鄭麟趾《高麗史》

[3]《朝鮮王朝實錄》

[4]《朝鮮通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

[5]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6] ?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中國古代史》

[7]? 李侃、李時岳、李德征、楊策、龔書鐸《中國近代史》

[8]? 王檜林、郭大鈞、耿向東《中國現代史》

……

朝鮮簡史(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颍上县| 崇明县| 紫阳县| 金沙县| 屏东市| 铜川市| 阿拉尔市| 石棉县| 兴安县| 萍乡市| 铁力市| 武强县| 二连浩特市| 社旗县| 临汾市| 苏尼特左旗| 洛浦县| 烟台市| 繁峙县| 张北县| 呼图壁县| 赫章县| 鄂温| 德化县| 商都县| 临夏市| 睢宁县| 云阳县| 灵寿县| 浪卡子县| 海林市| 霍林郭勒市| 女性| 德钦县| 新营市| 柳林县| 永川市| 昌都县| 布尔津县| 根河市|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