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在唐代的樣貌:閉塞與挑戰(zhàn)
一切事物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食物概莫能外。食物的變化,悄然發(fā)生,卻影響深廣,不可逆轉(zhuǎn)。有時令人歡呼,有時卻堪思量。人們對地方食物和風味充滿好奇,殊不知無論地方食物抑或地方風味,都是地理環(huán)境與時空變遷交織作用的結(jié)果。所謂的“地方”,少有嚴格意義的“孤島”,都會在或急或緩兼收并蓄中促成。在這個意義上,各地的食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中國的歷史上,貴州曾經(jīng)是一個充滿了挑戰(zhàn)和閉塞的地方。這在唐詩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如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描述了他被流放到貴州時的內(nèi)心感受。
唐代的貴州,雖然已經(jīng)存在于史籍中,但它的面貌仍然模糊不清。那時的貴州,由于地勢險要,山高水遠,交通極為不便,與外界隔絕。李白在詩中提到的“不與秦塞通人煙”,正是對這種狀況的生動描述。
盡管貴州的地理環(huán)境充滿了挑戰(zhàn),但依然有人勇敢地去面對。李白的詩作中提到他24歲時離開家鄉(xiāng)四川,仗劍遠游,夜發(fā)清溪向三峽,不知幾多快意。然而,58歲時他被流放到夜郎,也就是今天的貴州桐梓。在當時,從四川到貴州的行程非常困難,需要穿越崇山峻嶺中的蜿蜒小道。即使對于像李白這樣的詩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
在李白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貴州的憂慮和愁心。這不僅是因為他在垂暮之年被迫流放到這個遙遠的邊陲之地,也是因為當時的貴州確實是人們眼中的“蠻荒瘴癘之地”。這里的交通阻斷、文化不通、危險的不確定性以及與中原迥異的氣候,都使貴州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畏途。
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下,貴州并沒有被永遠的遺忘。事實上,自元代以來,歷朝歷代都曾努力鞏固邊疆、開拓通路。然而,由于貴州深居云貴高原之上,地勢復雜,閉塞的狀態(tài)始終未能被打破。這一點在鹽的供應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貴州不出產(chǎn)鹽,而相鄰的四川和云南雖然有井鹽出產(chǎn),但由于貴州地形崎嶇,沒有形成河流切割的河谷,運輸極為不便。運程遙遠、運道艱險、運具落后以及重稅和壟斷等因素,共同導致了貴州食鹽價格高昂,普通民眾無力承受。
然而,隨著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動,特別是以貴陽為中心的鐵路干線的通車以及覆蓋全省的公路網(wǎng)的修通,貴州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鐵路和公路的建設(shè)不僅便利了食鹽等必需品的運輸,也使得貴州與外界的聯(lián)系得以加強。
盡管如此,我們?nèi)孕枰姓J,即使在今天,貴州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貴州未來的發(fā)展會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