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方天畫戟實戰(zhàn)討論相關(guān)、圖解




貓劍士做了一張這個圖。


中國最早的長兵器是戈,用于車戰(zhàn),作用是拖曳而不是砍殺和刺殺;
然后車戰(zhàn)逐漸被騎兵所代替(胡服騎射),有了刺殺的需要,就在戈上加了個尖;
然后覺得拖曳不是很需要,搞成砍殺比較好,就變橫尖變成刀刃,就成了戟;
然后戟單邊,而且重,重心不好控制,就變成了雙邊,成了方天畫戟;
然后發(fā)現(xiàn)只要把尖頭兩邊打得銳一點,一樣可以砍殺或削,就成了槊;
然后槊太貴了,槊桿子做起來太費時了,白蠟桿裝槍頭就不錯,就成了槍;
然后槍頭上血流下來手太滑,扎個紅纓把血吸了甩兩下就不滑了,就成了紅纓槍。
使用的話,首先槍頭是用來刺的,這沒什么可討論的,但問題在于,那個月刃該怎么用。
可以看到,月刃部分是向里的,這樣就不便于劈砍,月刃的兩個尖頭似乎也沒什么用處,如果想把它當(dāng)鉤鐮槍一樣用,那這個月刃就顯得多余,直接搞成鉤鐮多好。
再來看那個鏤空的部分,確實減輕了重量,但沒什么實際意義。如果說那里可以繳住敵人的兵器,這么說的話,你繳了別人可別人也繳了你,不撒手只能較勁,所以這個鏤空部位也沒什么用。
下面看一下瑞士長戟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瑞士長戟的槍頭明顯比“月刃”長很多,這也能看出瑞士長戟更注重(是更注重,不是只注重)刺而非砍、勾。
其實,前兩張圖跟第三張圖是沒有可比性的。前兩張圖根本不是實戰(zhàn)兵器,說它們是禮器也好,依仗兵器也好,套路器械也好,總之不是實戰(zhàn)兵器,所以它們與瑞士長戟沒有可比性。
當(dāng)然中國也有實戰(zhàn)長戟,如下圖



可以說中外實戰(zhàn)長戟形制都差不多,因為都是實戰(zhàn)兵器,自然簡潔、直接、樸實無華,也都更注重刺。至于“月刃”,則需要根據(jù)不同場合的需要制作成鐮刀狀、十字狀、斧狀、鉤狀以及擺樣子用的“大月牙”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