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山陽組的那點事兒
? 秦嶺,作為華夏文明的龍脈,有著許多重要的意義,不僅是地理上的,從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也圍繞著秦嶺寫出了眾多的傳世經(jīng)典。而在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這里是另一番景象。
? 以下是該組發(fā)現(xiàn)的脊椎動物物種。





如果按照生存年代來的話那個牙牙樂或許可以扔給特暴龍這個大垃圾桶(DOGE)。
??除此之外,這里出土了不少當時中國淡水動物群常見的介形類和腹足類物種的化石,一些物種與王氏群出土的物種也有一定的相似度。
? 這里的“山東龍”雖然與王氏群的山東龍只是相似物種,而且沒有測量數(shù)據(jù),但論文里仍提到它是一種重達數(shù)噸的物種,而這種恐龍更可能生活在一個地形平坦、水系發(fā)達的地區(qū),而且食物必須充足。并且廣泛分布于當時中國的霸王龍類也應(yīng)該是體型龐大的肉食者。如果秦嶺是高低差懸殊的山地,那么這些物種的遷徙是一個大問題。
? 想像一下成千上萬只巨大的恐龍翻山越嶺來回遷徙,雖然很壯觀,但是理論上來說是非常不現(xiàn)實的。
? 對山陽組草(不是)CaO的測定得出:當時山陽盆地的氣候應(yīng)該是炎熱干燥的,而把它與南雄組進行比對后可以得出:晚白堊世—早古近紀北方的氣候更加干熱一些。
??因為各種各樣的現(xiàn)實原因,山陽組發(fā)現(xiàn)的化石都非常殘破,但根據(jù)這些化石以及對微量元素的測定,我們可以大致的腦補出當時的景象:這里地形平坦,氣候雖然干熱但是仍然有水系;泰坦巨龍類、竊蛋龍類、鴨嘴龍類和霸王龍類游蕩在這片大地上,并與中國的其它地方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物種交換。這種情況可能一直持續(xù)到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
?時過境遷,隕石使非鳥恐龍在這片大地上銷聲匿跡,哺乳動物接管了這塊土地,并在這片平坦的土地上重復(fù)走著當初恐龍的老路子:崛起,繁盛,最后滅絕。到了更新世,秦嶺山脈迅速拔地而起,并且成為了中華大地上一個重要的標志。而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越來越發(fā)達,幾千萬年以前的東西得以重見天日,并且作為講述者,向我們講述那屬于它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