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A-古代漢語知識點整理大全

2022-08-16 20:26 作者:答案鬼  | 我要投稿

古代漢語知識點整理 漢字結(jié)構(gòu)六書的內(nèi)容(1)象形 許慎對象形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币馑际牵弘S著物體的輪廓彎轉(zhuǎn)曲折,畫出它的形象。例如日月二字的寫法: 甲骨文:日 ?月 金文:日 月 小篆:日 月 * 象形字舉例: 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說文》:“斫木也。”《莊子·徐無鬼》:“運斤成見?!?。本義:斧子一類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墩f文》:“人之步趨也?!卑矗簱?jù)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達的道路?!对娊?jīng)·周南·卷耳》:“嗟我懷人,置彼周行。”本義::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說文》:“錯畫也,象交文?!北玖x:花紋;紋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說文》:“頰毛也,象毛之形?!?干:金文:干;小篆:干。《說文》:“犯也。從反入,從一。” 按:據(jù)甲文字形,干象盾牌。本義:盾牌。

編輯切換為居中

三:金文:三;小篆:三。《說文》:“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shù)?!?/p>

四:金文:四;小篆:四?!墩f文》:“陰數(shù)也。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礎(chǔ)上添加指示符號的指示字,例如:

刃:金文:刃;小篆:刃?!墩f文》:“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墩f文》:“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p>

末:金文:末;小篆:末?!墩f文》:“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p>

亦:金文:亦;小篆:亦?!耙唷笔恰耙浮钡墓抛?。

寸:金文:寸;小篆:寸?!墩f文》:“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從一?!?又象手,“一”指寸口,即中醫(yī)試脈之處。本義:中醫(yī)切脈,稱距離手腕一寸長的部位為“寸口”,簡稱“寸”。

朱:金文:朱;小篆:朱。《說文》:“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北玖x:赤心木。

牟:小篆:牟。《說文》:“牛鳴也。象其聲氣從口出?!臂讨杆鲋畾狻1玖x:牛叫聲。

血:金文:血;小篆:血。《說文》:“祭所薦牲血也。從皿,一象血形。”本義:牲血,供祭祀用。

甘:金文:甘;小篆:甘?!墩f文》:“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甘的本義是美味,“一”指口中的美味。

曰:金文:曰;小篆:曰?!墩f文》:“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卑矗杭坠俏闹械摹耙弧毕笾缚谥邪l(fā)出的言語。

尺:小篆:尺?!墩f文》:“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從尸,從乙,乙所識也。”篆文“ ?”象指寸口至肘的部分。本義:十寸。

中:甲骨文:中;金文:中;小篆:中?!墩f文》:“內(nèi)也。從口、一,上下通。按:甲骨文“中”象一豎線的中央用圓圈指明中部所在。本義:中心;當中,指一定范圍內(nèi)部適中的位置。

編輯切換為居中

(4)形聲

許慎對形聲字的解釋是:“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物。名,即字,這里指形符(即意符)。譬,指與所要造的形聲字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全句的意思是:根據(jù)詞所要表示的事物立個義符,再取一個表示讀音的字作為聲符與義符相結(jié)合,就形成了形聲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屬于這樣的字。

典型形聲字舉例:

物:小篆:物。從牛,勿聲?!拔稹笔且环N雜色旗,表示雜色。本義是雜色牛的名稱。

歲(歲):金文:歲;小篆:歲。從步,戌(xū)聲?!安健庇薪?jīng)歷的意思。古音“歲、戌”迭韻。本義:歲星。即木星。

脩:金文:脩;小篆:脩。干肉。。從肉,攸(yōu)聲。本義:干肉。

發(fā)(發(fā)):金文:發(fā);小篆:發(fā)。從弓, 聲。本義:放箭。

里(裏):甲骨文:裏;金文:裏;小篆:裏?!墩f文》:“衣內(nèi)也,從衣,里聲。本義:衣服的里層。

更:甲骨文:更;金文:更;小篆:更。從攴(pū),“更”的小篆形是個形聲字。丙聲。本義:改變。

*關(guān)于形聲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省聲字

省聲字是指為了書寫的方便或構(gòu)形的美觀,在造字時將形聲字的聲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秋:秋(小篆)?!墩f文》:“禾榖孰也。從禾, ?省聲。 ?籀文不省。”

夜:夜(小篆)?!墩f文》:“舍也,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p>

家:家(小篆)?!墩f文》:“居也。從宀,豭省聲?!?/p>

(2)省形字

所謂省形字是指構(gòu)形時將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例如:

寐:寐(小篆)?!墩f文》:“臥也。從 ?省,未聲。”

屨: (小篆)。《說文》:“履也。從履省,婁聲。一曰鞮也?!?/p>

(3)亦聲字

亦聲字也叫會意兼形聲字。這種字的特點是:構(gòu)形的各個部件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是會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個部件同時充當聲符,故又是形聲字。例如:

婚:婚(小篆)。《說文》:“婦家也。禮,取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p>

忘:忘(小篆)?!墩f文》:“不識也。從心,從亡,亡亦聲?!?/p>

琀:琀(小篆)?!墩f文》:“送死口中玉也,從玉,從含,含亦聲?!?/p>

仲:仲(小篆)。會意兼形聲。從人,從中。中亦聲。甲骨文、金文作“中”。本義:排行第二。

婢:婢(小篆)。從女,從卑;卑亦聲。本義:舊社會里被迫受剝削階級役使的女子。

編輯切換為居中

古今詞義

編輯切換為居中

二、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詞義範圍不同


編輯切換為居中

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guān)係:

在古今詞義的關(guān)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guān)係,詞義在發(fā)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這是多數(shù)詞義變化的情況。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zhuǎn)移。

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薄抖Y記·學(xué)記》:“大學(xué)始教,皮弁祭菜?!弊ⅲ骸安?,謂芹藻之屬?!钡搅怂未?,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边@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jīng)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边@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安恕钡囊饬x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蔬菜

蔬菜

義素二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義指打盹?!墩f文·目部》:“坐寐也?!薄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靶⒐纫娦l(wèi)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薄妒酚洝ぬK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币陨蠋桌小八本鶢憽白隆绷x。後來“睡”由“坐寐”發(fā)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打盹

打盹

義素二

其他睡覺方式


③糧: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乾糧。《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碧脐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注:“居家爲食,行道曰糧。”後來泛指各種糧食?!稌x書·吳隱之傳》:“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授親族?!薄夺釢h書·和帝紀》:“詔貸被災(zāi)諸郡民種糧?!边@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後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乾糧”。現(xiàn)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義素二

其他各種糧食


④江:古專指長江?!端?jīng)注·江水》:“江水又東,逕巫峽?!苯穹褐付鄺l河流。陸雲(yún)《答兄平原》:“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p>

⑤河:古專指黃河?!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苯穹褐付鄺l河流。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關(guān)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p>

⑥皮:古專指獸皮。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中的“皮”即爲古義。《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薄抖Y記·坊記》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p>

⑦響:古專指回聲?!端?jīng)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zhuǎn)久絕?!苯穹褐嘎曇?。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

⑧唱:古義指領(lǐng)唱?!对娊?jīng)·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p>

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xiàn)出詞義範圍的擴大。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p>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吨芤住は缔o》:“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xué)》:“如惡惡臭?!薄皭撼簟敝鸽y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边@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

②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薄赌印す?jié)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薄督?jīng)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毕惹責o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xiàn)在指一些群衆(zhòng)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古義爲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薄吨芏Y·天官·庖人》:“有六禽?!编嵭ⅲ骸耙藸懜帷㈦?、犢、麛、雉、雁?!薄度龂尽の簳し郊紓鳌罚骸拔嵊幸恍g(shù),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贬醽碓~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p>

④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稜栄拧め屜x》:“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贬嶂溉艘酝獾钠渌麆游?,《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nèi),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

⑤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墩f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苯駥V敢环N建築材料?!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p>

⑥穀: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对娊?jīng)·豳風·七月》:“其始播百穀。”《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苯駥V敢环N農(nóng)業(yè)作物——穀子。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穀》:“凡穀,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義爲子女的總稱。《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云渥悠拗??!贬釋V竷鹤??!稇?zhàn)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其子,則爲之計深遠?!?/p>

⑧墳:古義指大土堆?!毒鸥琛ぐй罚骸暗谴髩炓赃h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後指墳?zāi)?。《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p>

⑨金:古義指金屬的總稱?!墩f文·金部》:“五色金也?!薄吨芤住は缔o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贬釋V更S金?!妒勒f新語·德行》:“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

3、詞義範圍轉(zhuǎn)移(詞義轉(zhuǎn)移)

詞義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guān)係,只是具有一定的聯(lián)繫。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zhuǎn)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如:

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惫旁姟妒鍙能娦小罚骸棒┓Y持作飯,采葵持作羹?!贬醽碇笢惖氖称?,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薄案薄皽蓖x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古義

今義

帶汁的肉

湯類的食品


②涕:古義指眼淚?!肚f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薄蹲髠鳌は骞辍罚骸瓣皩O入哭,甚哀,多涕?!鄙瞎疟翘橛谩般?、洟”來表示?!对娊?jīng)·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贬醽碛裳蹨I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


古義

今義

眼淚(自目)

鼻涕(自鼻)


③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夺釢h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yīng)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jīng)傳,並以馱運經(jīng)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zhòng)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暫:古義指突然、一下子?!墩f文·穴部》:“突,犬從穴中暫出也?!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拔浞蛄Χ兄T原,婦人暫而免諸國?!薄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骸袄顝V暫騰而上胡兒馬?!贬嵋饬x變爲短暫的、短時的,庾信《鏡賦》:“不肯片時入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再後來變爲暫時的意思。

⑤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墩f文·艸部》:“葷,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食,不茹葷血?!狈冻纱蟆峨x堆行》:“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笔鎵籼m《遊山日記》:“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湯:古義指熱水?!读凶印珕枴罚骸叭罩腥缣綔!苯窳x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


編輯

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xiàn)爲詞義的轉(zhuǎn)移。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fā)展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shù)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

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

1、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fù)辟:古義指恢復(fù)君位?!睹魇贰ね躞K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fù)辟?!备星樯薁懓x。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秶Z·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表n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薄蹲髠鳌こ晒辍罚骸凹捌鋪y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贬醽碇笁娜说膸蛢?。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

2、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稘h書·路溫舒?zhèn)鳌罚骸皠t鍛煉而周納之?!薄夺釢h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庇脿戀H義。今義則用爲褒義。

3、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兇的徵兆、預(yù)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兇安在?”表示預(yù)兆時爲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睜懓x。

4、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笆總餮?,庶人謗?!倍蓬A(yù)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薄妒酚洝は谋炯o》:“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辟Z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薄稇?zhàn)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苯窳x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p>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zhàn),無正義非正義之分?!蹲髠鳌べ夜哪辍罚骸八哪甏?,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薄蹲髠鳌でf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贬嶂阜钦x的侵略、侵犯?!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p>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xiàn)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墩f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背烧Z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按笸跏毴霛h中,秦民無不恨者?!薄堵尻栙に{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苯窳x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p>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薄妒酚洝ぴ涣袀鳌罚骸傲和跤墒窃拱?,曾使人刺盎?!薄妒酚洝で乇炯o》:“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p>

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墩f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苯窳x指一般的購買?!肚迨犯濉け尽罚骸罢埩顑蓮V督臣續(xù)購大小洋炮?!?/p>

另外“感激”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上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不是孤立的,一個詞意義的變化往往貫穿著幾個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古今爲一對相對的意義或時間概念。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何為詞的本義

本義顧名思義應(yīng)為詞本來的意義,他是從字形方面分析出來的、有古代文獻做參證的、最早的意義,是引申義的源頭。

編輯切換為居中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jù)古文獻,脫離了文獻,探求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訪,有兩個常用義,一為詢問,一為訪問,文獻中詢問義在前,應(yīng)為本義。

憤:有兩個常用義,一為憤懣,一為憤怒,文獻中憤懣義在前,應(yīng)為本義。

三、引申義

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根據(jù)與本義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可將引申義分為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直接引申義是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申義則由本義輾轉(zhuǎn)再引申(即由引申義再引申)而來的意義。例:

朝:①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水經(jīng)注·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將朝。(《左傳·宣公二年》) 朝見、上朝

③使婦人載以過朝。(《左傳·宣公二年》) 朝堂、朝廷

④漢朝陵墓對南山。(杜甫《諸將》)/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

編輯切換為居中

四、本義與引申義的聯(lián)系方式

1、相似(有某種相似處,可以類比,因以為引申。)

形貌形狀 斗,本指酒斗,因形狀相似,引申為星斗。

功能作用 關(guān),本指門閂,后引申為關(guān)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態(tài) 奮,本指鳥奮飛,后指馬、牛奮蹄。(《詩經(jīng)·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彼渍Z:“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

2、相關(guān)(有關(guān)聯(lián),可以以此代彼)

標志作用 齒,本指門牙,后表示年齡。

動作代表主客體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狀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處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員。

3、相因(有因果條件關(guān)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險。

五、詞義引申舉例

(一)連鎖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說文》:“要,身中也?!?/p>

①昔楚靈王好細要。(《墨子·經(jīng)說》) 腰

②是王之地一經(jīng)兩海,要絕天下也。(《戰(zhàn)國策·秦策》) 中間

編輯切換為居中

2、防:《說文》:“防,隄(堤)也?!?/p>

①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呂氏春秋·慎小》) 堤壩

以防止水。(《周禮·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 堵水、防止水患

③吾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杜漸防萌。(《后漢書·丁鴻傳》) 禁止、防備、防止

④義禮義防民。(鹽鐵論·本議)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漢書·桓譚傳》) 約束

⑤君子行有防表。 規(guī)范、標準

編輯切換為居中

(二)輻射式引申:

1、節(jié):《說文》:“節(jié),竹約也?!?/p>

①竹則筍苞抽節(jié)。(左思《吳都賦》) 竹節(jié)

②其于木也,為堅多節(jié)。(《周易·說卦》)

風斷蒲草節(jié),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木節(jié)、草節(jié)

③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養(yǎng)生主》) 關(guān)節(jié)

④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季節(jié)、節(jié)氣

⑤每聞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起舞。(蒲松齡《促織》) 節(jié)奏、節(jié)拍

⑥時窮節(jié)乃見。(文天祥《正氣歌》) 氣節(jié)、節(jié)操

⑦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論語·微子》) 禮節(jié)

⑧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荀子·天論》) 節(jié)約

⑨(蘇武)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毛盡落。(《漢書·蘇建傳》) 旌節(jié)、節(jié)杖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語法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指謂語對主語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屬性質(zhì)、類別等進行判斷的句子。古漢語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系詞,謂語直接由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充當,其類型共有四種。

1、“者……也”

?主語之后加語氣助詞“者”(有些著作認為是代詞),表示提頓語氣,謂語之后用語氣詞“也”加強肯定語氣。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游》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 王制》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韓非子·王蠹》 ? ? ? ? ?

④陳勝者,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

⑤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萬章下》

⑦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周易·乾第一》

⑧弦高者,鄭商也。 ?《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

⑨晉人者,晉子也。 ?《 榖 梁 傳·僖公三十三年》

2、“者……”

主語之后加“者”,謂語之后不加“也”。例如:

①虎者,戾蟲;人者,甘餌。 ?《戰(zhàn)國策·秦策》

②屈完者何? ?《公羊傳·僖公四年》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老子·二十七章》

④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⑤陳軫者,游說之士。 ?《史記·張儀列傳》

⑥栗者,民災(zāi)害所種。 ?晁錯《論貴栗疏》

3、“……也”

主語之后不加“者”,謂語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巖邑也。 ?《左傳·隱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傳·宣公二年》

③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傳·僖公四年》

④龍,德而隱者也。 ?《周易·乾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說符》

⑥若皋之所觀,天機也。 ?(同上)

⑦孔子,賢人也。逐于魯,是人不隨。 ?《戰(zhàn)國策·趙策三·秦攻趙于長平》

⑧夫軫,天下之辯士也。 ?《戰(zhàn)國策·秦第一·陳軫去楚之秦》

⑨夫齊,霸國之余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 ?《戰(zhàn)國策·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⑩馮諼先驅(qū),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

⑾公曰:“此晉國之寶也?!??《榖 梁傳·僖公二年》

⑿大夫之許,寡人之愿也。 ?《左傳·成公二年》

⒀子良;鄭之良也;師叔,楚之崇也。 ?《左傳·宣公十二年》

⒁夫戰(zhàn),勇氣也。 ?《左傳·莊公十年》

⒂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 ?韓愈《答李翊書》

4、“……”

主語之后不加“者”,謂語之后也不用“也”。例如:

①夫魯,齊晉之唇。 ?《左傳·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風;小人之風,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顏淵》

③秦,虎狼之國。 ?《史記·屈原列傳》

④荀卿,趙人。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⑤韓,天天之咽喉。 ?《戰(zhàn)國策·秦策》

⑥劉備,天下裊雄。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古漢語中的否定判斷句一般是在謂語之前加否定副詞“非”表示。例如

①楚雖大,非吾族也。 ?《左傳·成公四年》

②遂入,殺孟陽于床,曰:“非君也,不類。” ?《左傳·莊人八年》

③宣子謁諸鄭伯,子產(chǎn)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 《左傳·昭公十六年》

④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孫丑下》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戰(zhàn)國策·魏策》

⑦公非長者。 ?《史記·淮陰侯列傳》

⑧我非生而知之者。 ?《論語·述而》

⑨管仲非仁者與? ?《論語·憲向》

古漢語中一些復(fù)句的內(nèi)容也常用判斷句的形式去表達,例如: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 ?《戰(zhàn)國策·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②故賣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婦嫁于鄉(xiāng)里者,善婦也。 ?《戰(zhàn)國策·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

③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戰(zhàn)國策·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

④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史記·項羽本紀》

這幾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語氣助詞,而是結(jié)構(gòu)助詞,它們分別與其前面的詞組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例①②③)或“所”字結(jié)構(gòu)(例④),相當于一個名詞,分別表示某種人(例①)、或表示某種現(xiàn)象(例②)、或表示某種原因(例③④),作整個句子的主語。

在先秦,由于判斷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斷系詞,所以,象“是”、“為”、“乃”、“即”、“則”、“維”(或惟)這類詞出現(xiàn)在句子中時,有時雖然可以按照判斷系詞“是”去翻譯,但要意識到它們并不是判斷系詞,例如:

①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里仁》

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左傳·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論》

⑤余為伯儵。余,而祖也。 ?《左傳·宣公二年》

⑥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子丘?!??《論語·微子》

⑦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同上)

⑧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論語·子張》

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傳·宣公四年》

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 ?《史 記·魏公子列傳》

⑾梁父即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史記·項羽本紀》

⑿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 ?《漢書·原涉?zhèn)鳌?/p>

⒀此則寡人之罪也。 ?《國語·越語上》

⒁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漢書·賈誼傳》

⒂我馬維騏。 ?《詩經(jīng)·小雅·皇皇者華》

⒃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經(jīng)·大雅·文王》

⒄爾惟舊人。 ?《尚書·大誥》

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傳·僖公五年》

例①—④中的“是”都是代詞,義為“這”,在判斷句中作主語。例⑤—⑧都不是判斷句,其中的“為”均為動詞,義為“叫做”或“稱作”。例⑨—⒁中的“乃”、“即”、“則”都是副詞,所起的作用是加強肯定語氣。例⒂—⒅中的“維”、“惟”、都是句中語氣詞,所起的作用是增加一個音節(jié),與其后的單音節(jié)謂語構(gòu)成一個節(jié)奏單位。

“是”字作為判斷系詞起于何時,目前尚有爭論。不過可以肯定,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種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況則是魏晉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讓也。 ?《史記·刺客列傳》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史記·商君列傳》

③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論衡·死偽》

④若枯即是榮,榮即是枯,則應(yīng)榮時凋零,枯時結(jié)實。 ?范縝《神滅論》

⑤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潛《桃花源記》

⑥豫章太守顧邵是雍之子。 ?《世說新語·量》

二、被動句

主語是謂語受事者的句子稱作被動句。例如:

①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史記·游俠列傳》

②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 《左傳·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語“竊鉤者”、例②中的主語“郤克”都不是其謂語動作“誅”和“傷”的發(fā)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動的,所以此兩例都屬于被動句。此兩例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一定區(qū)別,其中例①沒有語法標志,“竊鉤者”與“誅”的被動關(guān)系完全是在意義的組合關(guān)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例②則有語法標志,即介詞“于”。由“于”引出了謂語“傷”這一動作的實際發(fā)出者“矢”。這種具有語法標志的被動句式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五種:

1、“……(動詞)于……”

在動詞謂語之后用介詞“于”(或“乎”)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介詞“于”與引進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補語,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于魯,是人不隨?!?《戰(zhàn)國策·趙策三·秦攻趙于長平》

②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 《國語·晉語八·叔向賀貧》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④閔王毀于五國,桓公劫于魯莊。 ?《荀子·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 《荀子·榮辱》

⑥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

⑦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 《漢書·項羽傳》

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莊子·山木》

⑩然而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 《漢書·賈山傳》

⑾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于郢。 ? 《戰(zhàn)國策·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⑿志乎古必遺乎今。 ? 韓愈《答李翊書》

2、“……為(名詞、動詞)……”

在動詞謂語前用介詞“為”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介詞“為”與引進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狀語。例如:

①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韓非子《五蠹》

②不為酒困。 ?《論語·子罕》

③身體離散,為天下戮。 ?《呂氏春秋·慎大》

④孔甲為涉博士,卒俱死陳,為天下大笑。 ?《鹽鐵論·褒賢》

⑤止,將為三軍獲。 《左傳·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史記·淮陰侯列傳》

⑦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 《莊子·天下》

介詞“為”引進的行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現(xiàn)。只要有“為”字在,同樣可以構(gòu)成被動句式,例如:

①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不可悔也。 《左傳·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戮乎?” ? 《左傳·成公二年·鞌之戰(zhàn)》

③父母宗族,皆為戮設(shè)。 ?《戰(zhàn)國策·策燕三》

④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 ?《史記·淮陰侯列傳》

⑤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 ?《左傳·襄公十年》

⑥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 《論衡·自紀》

3、“為(名詞)所……”

在動詞謂語前用介詞“為”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詞“所”(—說“所”為代詞)強調(diào)動作與施事者的關(guān)系,構(gòu)成“為……”式。這種格式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末,自漢代開始盛行。例如:

①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②世子申生為驪姬所譖。 ?《禮記·檀弓》

③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 ?《史記·淮陰侯列傳》

④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 ?《漢書·霍光傳》

⑤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史記·項羽本紀》

⑥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史記·項羽本紀》

⑦范雎為須賈所讒。 《論衡·變動》

⑧生為天下所咀嚼,死為海內(nèi)所歡快。 ?《后漢書·呂強傳》

這種句式中,介詞“為”后的施事者有時可以承前省去,句意不變。例如:

①不者,若屬皆且為( ?)所虜。 ? 《史記·項羽本紀》

②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為( ?)所殺。 ? 《漢書·王莽傳中》

③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 ?)戮沒。 ?《史記·刺客列傳》

4、“……見(動詞)……”

在動詞謂語前加助詞“見”表示被動。“見”本身不是介詞,因為它不能和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例如:

①盆成括見殺。 《孟子·盡心下》

②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韓非子·說難》

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楚辭·漁父》

④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墨子·兼愛下》

⑤尹文曰:“使若入于廟朝中,深見侮而不斗,王將以為臣乎?” 《呂代春秋·正名》

⑥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論語·陽貨》

⑦人皆以見侮為辱,故斗也。 《荀子·正論》

⑧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⑨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荀子·非十二子》

5、“見……于……”

在動詞謂語前加助動詞“見”表示被動,在動詞謂語后用介詞“於”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办丁迸c引進的名詞或各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補語。例如: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②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于民。 ?《商君書·更法》

③蔡澤見逐於趙。 ?《戰(zhàn)國策·齊策》

④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 ?《韓非子·說難》

⑤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先絕齊而后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 ?《史記·楚世家》

⑦且夫臣人與見臣于人,制人與見制于人,豈可同日道哉! ? 《史記·李斯列傳》

⑧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 ? 韓愈《進學(xué)解》

6、“……被(名詞、動詞)……”

“被”在被動詞句式中作為介詞出現(xiàn)是漢以后的事。在先秦兩漢,“被”一般都不是作為介詞而是作為動詞出現(xiàn)在一些被動句中的動詞之前的,義為“遭受”,例如:

①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戰(zhàn)國策·齊策一》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 ?《韓非子·五蠹》

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④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司馬遷《報任安書》

⑤七國之難,發(fā)怒於錯,錯卒以被戮。 《史記·酷吏列傳》

⑥勤苦如此,尚復(fù)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漢書·食貨志上》

⑦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 ? 《漢書·賈誼傳》

⑧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 《論衡·感虛篇》

⑨實孝而賜死,誠忠而被誅。 ?《論衡·感虛篇》

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詞,是因為它們都是直接加在動詞之前的,“被”字后引進行為動作施事者的用例在先秦兩漢很難找到,也就是說,在先秦兩漢,“被”并沒有引進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以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的功能。從魏晉開始,“被”才具有了帶介詞賓語的功能,故只能認為自魏晉以后“被”才真正轉(zhuǎn)化成了介詞。例如:

①今月十三,臣被尚書召問。 ?蔡邕《被收時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②瑒、禎各被太祖辟。 ?《三國志·魏書·王桀傳》

③嵇康被誅后,山公舉康子紹為秘書丞。 ?《世說新語·政事》

④亮子被蘇峻害,改適江虨。 《世說新語·方正》

⑤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 《世說新語·言語》

⑥常被元帝所使。 《顏氏家訓(xùn)·雜藝》

⑦后與王珣俱被桓溫辟為掾,并禮重之。 ?《晉書·謝安傳·謝玄》

⑧全體(全身)如被刀刺。 《顏氏家訓(xùn)·歸心篇》

三、詞序

古代漢語的語序和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

〔狀語〕,(定語)主語 ‖〔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賓語前置、謂語後置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中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應(yīng)放在謂語之前,主要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安、焉”等,可用於問人、問事、問地點。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zhàn)國策·燕策》)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盜者孰謂?謂陽虎也。(《公羊傳·定公元年》)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戰(zhàn)國策·齊策》

曰:“奚冠?”曰:“冠素?!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p>

天下父母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疑問代詞也應(yīng)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的時候,也應(yīng)放在介詞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曷爲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趙策》)

許子奚爲不自織?(《孟子·滕文公上》)

何以戰(zhàn)?(《左傳·莊公十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zhàn)國策·秦策》)

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xué)》)

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格式,一直為後來寫古文的人沿用。例: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吾何以傳汝曹哉?(汪琬《傳是樓記》)

(二)否定句代詞作賓語

這種句式需要同時具有兩個條件:1、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表示否定的副詞或代詞“不、未、無(毋)、莫”等。2、賓語必須是代詞。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xué)而》)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論語·衛(wèi)靈公》)

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韓非子·外儲說下》)

願,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jīng)·魏風·園有桃》)

舜喪於滄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禮記·檀弓上》)

居則曰:“不吾知也?!保ā墩撜Z·先進》)

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代詞賓語也應(yīng)放在能願動詞之前。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jīng)·魏風·碩鼠》)

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xiàn)。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黍離》)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

漢果不擊我。(《漢書·趙充國傳》)

漢代以後後置現(xiàn)象逐漸多了起來,但後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例: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qū)寄傳》)

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三)賓語用代詞復(fù)指

古代漢語中爲了強調(diào)賓語,使賓語前置以後,還可以借助指示代詞“是、之”復(fù)指前置的賓語。句子格式為:賓語 + 是(之)+ 謂語動詞。例: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左傳·僖公十五年》)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於求之問。(《論語·先進》)

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左傳·僖公十五年》)

寡人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國語·晉語》)

賓語用代詞復(fù)指的格式中,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唯(惟)”,形成“為……是(之)……”的固定格式,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很明顯。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成公十三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子·湯問》)

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結(jié)構(gòu)短語,那麼復(fù)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例: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國語·越語》)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列子·説符)

孔子曰:“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夫子居之,何厭之有?(《論語·子罕》)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fù),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有兩種方法:

1、沿用原來格式,復(fù)指的代詞只用“之”。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乎?(《左傳·宣公二年》)

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穀梁傳·僖公二年》)

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zhì)》)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復(fù)指代詞,直接把代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

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經(jīng)·周南·葛覃》)

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四)強調(diào)介詞的賓語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古代漢語中再強調(diào)介詞的賓語時,也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的前面。尤其是介詞“以”的賓語。例: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楚戰(zhàn)士無不以一當十,楚軍喊殺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zhòng)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

秋陽以暴之,江漢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上》)

若晉軍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左傳·昭公元年》)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諫逐客疏》)

除了強調(diào)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經(jīng)·邶風·日月》)

其一二父兄懼墜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左傳·昭公十九年》)

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上》)

二、謂語後置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規(guī)句式,但在古代漢語中有謂語後置的現(xiàn)象,主要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

(一)表示感嘆語氣。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敗矣,子所使求馬者?。ā读凶印ふf符》)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ā妒酚洝斨龠B列傳》)

大哉,堯之為君?。ā墩撜Z·泰伯》)

宜乎,百姓之謂我為愛也?。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p>

善哉,祁黃羊之輪也?。ā秴问洗呵铩とデ铩罚?/p>

(二)表示疑問語氣。例:

子也,言伐莒者?(《呂氏春秋·重言》)

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

何哉,君所謂踰者?(孟子·梁惠王上)

除了賓語前置、謂語前置的情況以外,古代漢語中還有定語後置等現(xiàn)象,我們在閲讀古代文獻時一定要注意,這裡我們不再詳細介紹。

古漢語詞類活用

一、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使動用法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guān)係。可用作使動用法的詞類有動詞、形容詞、名詞。

(一)動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爲”。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皆可用作使動。

A、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後面不能跟賓語,古漢語中有賓語的不及物動詞多用作使動。例:

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史記·晉世家》)

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

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B、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

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zhì),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說苑·君道》)

動詞使動用法,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B(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論》)

(二)形容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例: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傳》)

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其達士,則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礪之於義。(《國語·越語》)

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爲不能勝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形容詞使動用法,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彊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净亩贸?,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

(三)名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成爲或者擁有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齊威王欲將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史記·魯世家》)

吾見申叔,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一》)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二、意動用法

表示“以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主要是人們主觀上的某種想法與事實不需要完全一樣??捎米饕鈩佑梅ǖ脑~類有形容詞和名詞。

(一)形容詞意動用法

表示“認爲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只是人主觀上的認識,實際情況並不一定如此。意動用法也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guān)係。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

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漢書·趙充國傳》)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xùn)》)

(二)名詞意動用法

表示“把賓語看成、當作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們的主觀想法,事實不一定如此。名詞的意動用法含有“對賓語做出某種處置”的意義,所以有的語法書也稱之爲“處動用法”。例: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戰(zhàn)國策·齊策》)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宣公二年》)

託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三、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指除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動詞以後可以帶賓語,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傳·成公二年》)

范增數(shù)目項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一母見信飢,飯信。(《史記·淮陰後列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四、名詞作狀語

普通名詞出現(xiàn)在狀語的位置上,根據(jù)所表示的意義可分爲四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例: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

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國語·越語》)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戰(zhàn)國策秦策》)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漢書·高帝紀》)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蠧》)

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guān)。(《戰(zhàn)國策·秦策》)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吾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

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例: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彼秦者,棄禮儀而上首功之國也,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戰(zhàn)國策·趙策》)

東向坐,西向?qū)?,師事之。(《史記·淮陰後列傳》?/p>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

4、表示比喻。例: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

天下雲(yún)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有狼當?shù)溃肆⒍?。(馬中錫《中山狼傳》)

子產(chǎn)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以外,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還有形容詞用作名詞、數(shù)詞用作動詞等用法本節(jié)不予介紹,大家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要注意歸納。

編輯切換為居中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東,逕巫峽。(《水經(jīng)注·巫山巫峽》)

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滑稽列傳》)

編輯


A-古代漢語知識點整理大全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年辖:市辖区| 屯门区| 梓潼县| 迁安市| 綦江县| 贵阳市| 乌拉特前旗| 敦煌市| 灯塔市| 伊春市| 都兰县| 达州市| 淳化县| 长宁县| 沽源县| 和田县| 万宁市| 池州市| 大新县| 玛纳斯县| 盐津县| 随州市| 鹤岗市| 巴林左旗| 嘉黎县| 金乡县| 庆云县| 汤原县| 土默特右旗| 南投市| 博爱县| 化德县| 文水县| 普格县| 容城县| 冀州市| 仁化县| 皮山县| 洛扎县| 石景山区| 吉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