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科菲耶夫交響曲全集
D大調(diào)第一交響曲“古典”,作品第25號
普羅科菲耶夫作于1916-1917年。為所作七部交響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受人歡迎的一部。1918年4月21日由作曲家指揮在列寧格勒首演,題獻給摯友阿薩菲耶夫。這部作品屬于作者早期的習作,有明顯海頓風格的影響,但仍不失為一部杰作,作者也因為這部交響曲而獲得聲譽。
?

D小調(diào)第二交響曲,作品第40號
普羅科菲耶夫作于1924-1925年,1925年6月6日由庫塞維茨基指揮在巴黎首演,同年由俄國音樂出版社出版。盡管作品的俄羅斯旋律隱含著無限抒情性,但由于機械性的節(jié)奏顯得極不協(xié)和,以致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未被人理解而遭冷遇。但作者始終堅信這是一部“鐵和鋼所鑄成”的交響曲。

C小調(diào)第三交響曲,作品第44號
普羅科菲耶夫作于1928年。根據(jù)所作歌劇《火天使》中的一個主題發(fā)展而成,翌年5月17日由蒙特指揮在巴黎首演,1931年由俄國音樂出版社出版,題獻給作曲家米亞斯科夫斯基。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普羅科菲耶夫在歐洲完成的一部佳作,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僅反映在取材的特殊性方面,同時還體現(xiàn)在各種表現(xiàn)手法的精益求精和對表現(xiàn)主義戲劇性風格的追求上。
C大調(diào)第四交響曲,作品第47/112號
普羅科菲耶夫作于1930年。受波士頓交響樂團之托,為紀念該團建立五十周年而作。同年11月14日由庫塞維茨基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在波士頓首演,但未獲好評;1939年在莫斯科演出,反映仍然冷淡。后來作者作了較大的改動,并增添了不少新內(nèi)容,直到1957年1月5日由羅杰特文斯基指揮在莫斯科首演時才獲得成功。1962年在莫斯科出版。它是作曲家交響曲中較有影響力的一首。

降B大調(diào)第五交響曲,作品第100號
普羅科菲耶夫作于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的1944年,是作曲家回國后所作的第一部交響曲。1945年1月13日由作曲家指揮,為慶祝列寧格勒擺脫德軍的包圍和莫斯科舉行反法西斯的勝利在莫斯科首演。它與肖斯塔科維奇的《列寧格勒交響曲》初演一樣獲得了空前成功,它們的首演均成為國家的一個重大事件。1946年榮獲斯大林文藝獎金。這部交響曲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是部英雄史詩性的巨作,代表了作曲家的最高創(chuàng)作成就,體現(xiàn)了蘇聯(lián)人民大無畏的國際主義熱忱和意志堅定的樂觀主義精神。

降E小調(diào)第六交響曲, 作品第 111號
普羅科菲耶夫作于1945-46年。1947年10月10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列寧格勒首演。作品戲劇對比尖銳,題材豐富,音樂形象多樣,呈現(xiàn)出史詩般的悲劇色彩,洋溢著俄羅斯民族的英雄氣質(zhì),盡管如此,作品并未得到當局的好評,反而受到了所謂形式主義的嚴厲批判,很久之后才被恢復名譽,成為公認的音樂佳作。

升C小調(diào)第七交響曲 ,作品第131號
普羅科菲耶夫作于1951-1952年。1952年10月18日由沙莫蘇德指揮在莫斯科首演。這是第六交響曲受到所謂“形式主義”批判后所作的最后一部交響曲,也是作曲家極力按照“社會主義寫實”路線的要求所作的最后一部交響曲,因而手法簡單,情緒明朗愉快,通俗易懂很受人們歡迎。作者說:“這是有感于我們青年有可喜的前途而產(chǎn)生的樂念”,故本曲又名“青年交響曲”。作者逝世四年后作品獲列寧獎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