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括地圖·化民》解讀
《括地圖·化民》
化民食桑,三十七年,以絲自裹,九年生翼,十年而死。其桑長千仞[1],蓋蠶類也。去瑯琊[2]二萬九千里。
注釋:
[1] 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一說八尺)為一仞?!2] 瑯琊(yá):郡名,瑯又作“瑯”,琊又作“邪”。秦時治瑯邪(今山東膠南瑯邪臺西北),西漢移治東武(今諸城),以后又移治開陽(今臨沂北)、即丘(今臨沂東南)。
賞析:
本篇出自《括地圖》?!独ǖ貓D》是大致出于西漢的一部志怪小說,作者失考。它受《山海經(jīng)》影響,專記殊方絕域的遠國異民、禽獸怪物,反映出古人的地理觀念,充滿荒怪古樸之趣。
化民傳說是個關(guān)于蠶的古老傳說。蠶的傳說還有兩個也很有名,一個記載在《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中:“歐(嘔)絲之野……一女子跪據(jù)樹歐絲?!卑研Q想象成一個靠在桑樹上吐絲的女子。另一個是蠶馬神話,記載在《搜神記》,說是馬皮卷女子化為蠶。這兩個傳說的相同處都是把蠶與女子聯(lián)系起來,《荀子·蠶賦》說“身女好而頭馬首”,也是用女子的白膩肌膚來形容蠶的身體?;駛髡f不同,它把蠶納入遠國異民傳說系統(tǒng),設(shè)想出一個蠶國——化民,就像《山海經(jīng)》中的羽民國,是以鳥為國一樣。這個蠶國遠在瑯琊二萬六千里之外,荒渺遙遠。
化民的習(xí)性和蠶全同:食桑、吐絲作繭、化蛾生翼,最后死去。但又不是完全等同于自然狀態(tài)的蠶,它三十七年才吐絲作繭,過九年才化蛾生翼,再過十年才死亡,一生經(jīng)歷五十六年,顯然是有意夸張,以見其異。與之相配,它所食的桑也被大大夸張了——“其桑長千仞”。這種夸張手法是為了充分表現(xiàn)化民之異乎常蠶,實際上反映出遠古蠶民對于蠶的美妙幻想。中國蠶桑業(yè)至少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出現(xiàn),遠古蠶民以蠶為生,依照原始崇拜的一般規(guī)律,必有對蠶的崇拜,蠶神必是異常碩大的,化民傳說恐怕正包含著這種原始蠶崇拜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