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雅稱 | 「茶」那些既清且雅的名字
碧霞、松風、云腴、凌霄芽、瑞草魁...... | 關于茶的奇特別稱你知道多少?【摘抄/文學積累】
【茶】
?
1、「荼」(chá、tú)
“茶”的假借字或古體字,中唐以前對茶的最主要稱謂。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荼,古茶也,從艸,余聲,同都切。”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諸書說茶處,其字仍作荼,至唐陸羽作《茶經(jīng)》,始減一畫作茶。”
清·顧炎武《唐韻正》:“荼荈之荼與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荼荈字亦只讀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減一畫為‘茶’字?!?/p>
?
2、「槚」(jiǎ)
茶樹的古稱。
《爾雅·釋木·槚》:“槚,苦荼?!?/p>
晉·郭璞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名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唐·陸羽《茶經(jīng)·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薄捌渥只驈牟荩驈哪?,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p>
?
3、「茗」
云南地區(qū)的“茶”之土音,約在東漢時期始用于茶,為茶的雅稱。
專指茶芽,或指晚收的茶葉,后泛指茶。也指用茶葉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飲料。
《說文解字·艸部》:“茗,荼芽也。從草名聲,莫迥切。”
《魏王花木志》:“茶,葉似梔子,可煮可飲,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
?
4、「蔎」(shè)
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也是茶的別稱,古時四川西部對茶的俗語。
西漢·揚雄《方言論》:“蜀西南人謂茶曰蔎。”
?
5、「荈」(chá、chuǎn)
茶的別稱,常與茶或茗合稱。指茶的老葉,即粗茶。
唐·陸羽《茶經(jīng)·五之煮》:“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p>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義·爾雅音義》:“荈、荼、茗,其實一也。”
?
6、「碧霞」
青色的云霞,多用以指隱士或神仙所居之處。也指茶。
元·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紅爐石鼎烹團月,一碗和香吸碧霞?!?/p>
?
7、「不夜侯」
茶的雅號。
西晉·張華《博物志》:“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p>
?
8、「茶荈」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孫晧]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
?
9、「春風」
指茶。
宋·黃庭堅《謝送碾賜壑源揀牙》:“春風飽識大官羊,不慣腐儒湯餅腸?!?/p>
宋·陸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詩以謝》之三:“誰遣春風入牙頰,詩成忽帶小山香。”
?
10、「滌煩子」
指茶。古人謂茶能消除煩惱,故稱。
《唐國史補》:“常魯公隨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蚝舨铻闇鞜┳印!?/p>
唐·施肩吾逸句:“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
11、「芳芽」
指香茗,即香茶。
元·徐世隆《送天倪子還泰山》:“牛膝藥靈斟美醞,兔豪盞浄啜芳芽。”
?
12、「甘草」
指茶。
宋·陶谷《清異錄·甘草癖》:“草中之甘,無出茶上者。宜追目陸氏為甘草癖。”
?
13、「橄欖仙」
對茶的美稱。
宋·陶谷《清異錄·茗荈》:“猶子彝,年十二歲。予讀胡嶠茶詩,愛其新奇,因令效法。近晚成篇,有云:‘生涼好喚雞蘇佛,回味宜稱橄欖僊?!?/p>
?
14、「葭萌」
茶的別稱。
明·楊慎《郡國外夷考》:“《漢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斗窖浴罚骸袢酥^茶曰葭萌,蓋以茶氏郡也?!?/p>
?
15、「苦口師」
指茶。
宋·陶谷《清異錄·茗荈》:“皮光業(yè)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請嘗新柑……纔至,未顧尊罍而呼茶甚急,徑進一巨甌,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眾噱曰:‘此師固清高,而難以療饑也。’”
?
16、「苦荼」
指茶。
唐·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華佗食論》:‘苦荼久食益意思?!?/p>
?
17、「酪蒼頭」
茶的別名。
宋·楊伯巖《臆乘·茶名》:“豈可為酪蒼頭,便應代酒從事。”
?
18、「酪奴」
茶的別名。北魏人不習慣飲茶,而好奶酪,戲稱茶為酪奴,即酪漿的奴婢。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王)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chǎn)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常云: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彭城王勰謂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
19、「龍芽鳳草」
古人對茶的喻稱。
宋·吳潛《遏金門·和韻賦茶》:“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七碗徐徐撐腹了。盧家詩興渺?!?/p>
?
20、「凌霄芽」
茶的別稱。
元·楊維楨《煮茶夢記》:“鐵龍道人臥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紙帳。梅影亦及半窗,鶴孤立不鳴。命小蕓童汲白蓮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為飲供。道人乃游心太虛……白云微消,綠衣化煙,月反明予內間,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隱隱于梅花間,小蕓呼曰:凌霄芽熟矣。”
?
21、「茗荈」
泛指茶。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三》:“令訪昌祚在湖南遭變之時,亡失綱運之數(shù),命依數(shù)償之,給茗荈萬八千斤。”
?
22、「茗柯」
指茶。
清·朱彝尊《洞仙歌·橄欖》:“更憶夜闌時,配取茗柯,消殘醉,滿傾壇盞。”
?
23、「甌蟻」
甌中的茶沫,借指茶。
《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引晉王浮《神異記》:“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蟻之余,不(必)相遺也?!?/p>
?
24、「清風使」
茶的一種。
據(jù)史籍《清異錄》記載,五代時期,有人稱茶為清風使。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p>
宋·陶谷《清異錄·茗荈》:“大理徐恪見貽卿信錠子茶,茶面印文曰‘玉燀膏’,一種曰‘清風使’。”
?
25、「清人樹」
茶的別稱。
宋·陶谷《清異錄》:“偽閩甘露堂前兩侏茶,郁茂婆娑,宮人呼為清人樹。每春初,嬪嬙戲摘采新芽,堂中設傾筐會?!?/p>
?
26、「清友」
茶的雅稱。
唐·姚合《品茗詩》:“竹里延清友,迎風坐夕陽。”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
?
27、「瑞草魁」
茶的美稱。
唐·杜牧《題茶山》:“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p>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茗曰酪奴、瑞草魁?!?/p>
?
28、「森伯」
茶的別名。
宋·陶谷《清異錄·茗荈》:“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然嚴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p>
?
29、「山芽」
即茶。
宋·曾幾《述侄餉日鑄茶》:“寶胯自不乏,山芽安可無?子能來日鑄,吾得具風爐?!?/p>
胯,胯茶,產(chǎn)于廣西。
?
30、「水豹囊」
茶的別稱。
宋·陶谷《清異錄·水豹囊》:“豹革為囊,風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滌滯思而起清風,每引此義稱茶為‘水豹囊’。”
?
31、「水厄」
三國魏晉以后,漸行飲茶,其初不習飲者,戲稱為“水厄”。后亦指嗜茶。
《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晉司徒王蒙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蒙,必云:‘今日有水厄?!?/p>
?
32、「松風」
指茶。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紙窗兒明,僧房兒雅,一椀松風啜罷,兩個傾心地便說知心話?!?/p>
凌景埏校注:“松風,指茶?!?/p>
?
33、「晚甘侯」
茶的異名。
宋·陶谷《清異錄·晚甘侯》:“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
?
34、「先春」
茶的異名。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p>
宋·沉遘《七言贈楊樂道建茶》:“建溪石上摘先春,萬里封包數(shù)數(shù)珍?!?/p>
?
35、「消毒臣」
據(jù)唐朝《中朝故事》記載,唐武宗時期李德裕說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該茶一甌,澆于肉食內,用銀盒密封,過了一些時候打開,其肉已化為水,因而人們稱茶為消毒臣。
唐·曹鄴飲茶詩:“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p>
?
36、「香茗」
香茶。
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p>
?
37、「渲老」
茶的別稱。中原方言。
清·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中原市語》:茶曰渲老?!?/p>
?
38、「瑤草」
茶。
《民說·物記》:“茶在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醫(yī)藥學中,均視為珍品,古來有瑤草之稱。”
《載敬堂集》:“茶,或歸于瑤草,或歸于嘉木,為植物中珍品?!?/p>
?
39、「葉嘉」
《葉嘉傳》是蘇軾以擬人化手筆為茶葉所寫的一篇傳記文,葉嘉實指茶葉。
?
40、「余甘氏」
茶的雅號。
宋·李郛《緯文瑣語》:“世稱橄欖為余甘子,亦稱茶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p>
宋·陶谷《清異錄·茗荈》:“五代胡嶠《飲茶詩》有云:‘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p>
?
41、「玉川」「玉川子」
玉川,本為井名,在河南濟源縣瀧水北。
唐代詩人盧仝喜飲茶,嘗汲井泉煎煮,因自號“玉川子”。后世詩文中常以“玉川”“玉川子”代稱茶,“玉川子”亦指嗜茶者。
宋·陸游《晝臥聞碾茶》:“玉川七盌何須爾,銅碾聲中睡已無?!?/p>
宋·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故人分送玉川子,春風來自玉皇家?!?/p>
?
42、「云膏」
指茶。
宋·辛棄疾《水龍吟·用些語再題瓢泉歌以飲客》:“冬槽春盎,歸來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團龍片鳳,煮云膏些?!?/p>
?
43、「云華」
茶的別稱。
唐·皮日休《寒日書齋即事》:“深夜數(shù)甌唯柏葉,清晨一器是云華?!?/p>
?
44、「云腴」
茶的別稱。
唐·皮日休《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青欞子》:“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腦圓?!?/p>
?
【茶葉】
?
1、「茶生」
指茶的鮮葉。廣東方言。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棵,謂之河南。其土沃面人勤,多業(yè)藝茶。春深時,每晨茶枯涉珠江以鬻與城,是曰河南茶。好是者或就買茶生自制。葉初摘者曰茶生。”
?
2、「愁草」
即春草,人見春草而感懷發(fā)愁,因此稱春草為愁草。但此處“愁草”指茶葉。
唐·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光色。”
?
3、「金葉」
茶葉的美稱。
宋·朱敦儒《好事近·茶》:“從容言笑醉還醒,爭忍便輕別。只愿主人留客,更從斟金葉?!?/p>
?
4、「冷面草」
茶葉的異稱。
宋·陶谷《清異錄·茗荈》:“符昭遠不喜茶,曰:‘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tài),可謂冷面草也?!?/p>
?
5、「離鄉(xiāng)草」
茶葉的俗稱。
清道光末年,粵商在荊莞一帶大量收購紅茶外銷,因此四山俱種茶,山民借以為業(yè)。所制均采嫩葉在暴日中揉捻,不用火燒,雨天用炭烘干。茶商以風柳木做箱,外封加印,提上嘉名。
清同治《崇陽縣志》:“茶出出則香,俗呼離鄉(xiāng)草。”
?
6、「靈芽」
指茶葉。
唐·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p>
宋·黃儒《品茶要錄》:“前此茶事未甚興,靈芽真筍,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p>
?
7、「翹英」
指香醇的茶葉。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嘉客?!?/p>
?
8、「青瓊」
即碧玉。喻指茶葉。
唐·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灶》:“青瓊蒸后凝,緑髓炊來光?!?/p>
?
9、「霞腳」
指經(jīng)煮泡后沉至杯底的茶葉。
唐·曹鄴《故人寄茶》:“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
10、「仙芽」
茶葉的美稱。
清·胡懷琛《春日寄家兄閩中》:“海扇占春信,仙芽問武夷?!?/p>
?
11、「小草」
指茶葉。
宋·張祁《答人覓茶》:“內家新賜密云龍,只到調元六七公;賴有家山供小草,猶堪詩老薦春風?!?/p>
?
12、「一旗半槍」
指極細嫩的茶葉。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這茶呵采的一旗半鎗,來從五嶺?!?/p>
?
13、「一槍一旗」
指幼嫩的茶葉。
宋·趙佶《大觀茶論·采擇》:“凡茶如雀舌谷粒者為斗品,一鎗一旗為揀芽,一鎗二旗為次之。”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蓋茶味雖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謂之槍,稍敷而為葉者謂之旗。旗非所貴,不得已取一槍一旗猶可,過是則老矣?!?/p>
?
14、「雨后」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葉。
《宋史·食貨志下五》:“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十一等?!?/p>
?
15、「玉爪」
指茶葉。
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
【茶芽】
?
1、「碧芽」
指翠綠色的茶芽。
清·唐孫華《試院煎茶次東坡韻》:“湘潭碧芽許同煎,武彝紫筍潑清泉。”
?
2、「茶旗」
茶的嫩葉。茶展開的芽。
唐·皮日休《奉賀魯望秋日遣懷次韻》:“茶旗經(jīng)雨展,石筍帶云尖?!?/p>
?
3、「茶槍」
茶未展的嫩芽。
宋·蘇軾《儋州》:“茶槍燒后出,麥浪水前空。”
?
4、「黃金牙」
指金黃色的茶芽。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牙。”
?
5、「金芽」
泛指各種植物金色的芽,金色的茶芽,比喻茶葉極為珍貴。
唐·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p>
?
6、「麥顆」
指茶芽。形似麥粒,故稱。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p>
?
7、「麥?!?/strong>
比喻茶芽。
宋·曾鞏《嘗新茶》:“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p>
自注:“丁晉公《北苑新茶詩序》云:‘茶芽采時如麰麥之大者?!?/p>
?
8、「乳茗」
芽茶。
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憶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p>
?
【時節(jié)·茶】
?
1、「火前茶」
指寒食節(jié)禁火以前采制的新茶。
唐·韓偓《己巳年正月為閩相相召卻請赴沙縣郊外泊船》:“數(shù)醆緑醅桑落酒,一甌香沫火前茶。”
?
2、「柳眼茶」
指新茶。因采嫩茶葉尖制成,故以為喻。
唐·路半千《賞春》:“呼童遠取溪心水,待客來煎柳眼茶。”
?
3、「青翦」
指初采的新茶。
宋·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建安太守置書角,青翦包封來海涯?!?/p>
?
4、「陽芽」
春茶。
宋·梅堯臣《王仲儀寄斗茶》:“資之石泉味,特以陽芽嫩?!?/p>
宋·周必大《茶詩》:“遠向溪邊尋活水,閑于竹里試陽芽?!?/p>
?
5、「早春」
指秋日所摘的茶。
明·許次舒《茶疏·采摘》:“往日無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p>
?
【品種·茶】
?
1、「蟬翼」
古代茶名,產(chǎn)自蜀州(今四川一帶)。為極薄嫩茶葉新制上好散茶,因葉嫩薄如蟬翼而得名。
五代前蜀·毛文錫《茶譜》:“蟬翼者,其葉嫩薄如蟬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p>
明·張謙德《茶經(jīng)》:“蜀州之雀舌、鳥嘴、片甲、蟬翼,……其名皆著。”
?
2、「顧渚春」
指顧渚產(chǎn)的茶。以清明谷雨摘茶為最佳,故稱。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宋·蘇軾《送劉寺丞赴馀姚》:“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p>
?
3、「岕茶」
茶名。產(chǎn)于浙江省長興縣境內的羅岕山,故名。為茶中上品。
明·袁宏道《龍井》:“岕茶葉粗大,真者每斤至二千余錢?!?/p>
清·余懷《板橋雜記·軼事》:“厚予之金,使往山中販岕茶,得息頗厚?!?/p>
?
4、「老婆茶」
舊時浙江茶葉俗名。流傳于寧波一帶,指立夏節(jié)采制的茶。
清光緒《鄞縣志·歲時》:“清明后,近山婦女結伴采茶,以谷雨前所采曰雨茶,以立夏節(jié)所采曰老婆茶。
?
5、「漏影春」
古代特制茶名。以茶為主,加以其他果物,堆塑成花卉形。
宋·陶谷《清異錄·茗荈》:“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以花身,別以荔肉葉,松石、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p>
?
6、「瀘茶」
古茶名。瀘州(今四川瀘州市)產(chǎn)的茶的通稱。
五代前蜀·毛文錫《茶譜》:“瀘州之茶樹,毎登樹采摘茶芽,心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竅(很快將瓢口塞上)。比歸,必置于暖處。其味極佳。又有粗者,其味辛行酸,彼人云,引之療風。通呼為瀘茶。”
?
7、「茗雪」
呈青白色的茶。
宋·蘇軾《虔守霍大夫監(jiān)郡許朝奉見和復次前韻》:“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p>
?
8、「片甲」
古代茶名,產(chǎn)自蜀州(今四川一帶)。
五代前蜀·毛文錫《茶譜》:“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黃茶,芽葉相抱,如片甲也?!?/p>
?
9、「雀舌」
茶名。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唐·劉禹錫《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詩:“添爐烹雀舌,灑水浄龍須?!?/p>
?
10、「仙掌」
唐代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詠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人仙掌茶》,寫名茶“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詩”最早的詩篇。
明·袁宏道《玉泉寺》:“閑與故人池上語,摘將仙掌試清泉。”
?
11、「雪芽」
白芽茶。產(chǎn)于峨眉。
宋·陸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東丁院汲泉煮茶》詩之二:“雪芽近自峨嵋得,不減紅囊顧渚春?!?/p>
錢仲聯(lián)校注:“《宋史》卷一八四《食貨志》:‘蜀茶之細者,其品視南方已下。惟廣漢之趙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頂,土人亦珍之?!?/p>
?
12、「陽羨」
借指宜興出產(chǎn)的茶。宜興,在今江蘇。秦漢時稱陽羨,故名。
宋·梅堯臣《得雷太簡自制蒙頂茶》:“顧渚及陽羨,又復下越茗?!?/p>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張蕓叟《畫墁録》云:‘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
?
13、「紫琳腴」
茶名。
宋·黃庭堅《子瞻以子夏丘明見戲聊復戲答》:“喜公新賜紫琳腴,上清虛皇對久如?!?/p>
?
【團茶】
?
1、「春團」
指春季制作的團茶。
唐·薛能《謝劉相寄天柱茶》:“兩串春團敵夜光,名題天柱印維揚。”
清·金農《憶茶》:“兩串春團三道印,不知茶宴赴何人?!?/p>
?
2、「金餅」
茶葉餅的美稱。
唐·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唐·皮日休《茶中雜詠·茶焙》:“初能燥金餅,漸見乾瓊液?!?/p>
?
3、「龍鳳茶」
即龍鳳團茶。泛指名茶。
宋·顧文薦《負暄雜錄·建茶品第》:“本朝開寶末下南唐,太平興國初時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p>
清·鄭燮《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書》:“此時坐水閣上,烹龍鳳茶,燒夾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曲,真是人間仙境也。”
?
4、「龍鳳團」
即龍鳳團茶。
宋·蘇轍《鳳咮石硯銘》序:“北苑茶冠天下,歲貢龍鳳團,不得鳳凰山味潭水則不成。”
?
5、「龍團鳳餅」
即龍鳳團茶。
宋徽宗《〈大觀茶論〉序》:“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婺源之品亦自此盛?!?/p>
清·梁章巨《歸田瑣記·品泉》:“然所謂龍團鳳餅,皆須碾碎,方可入飲,非惟煩碎弗便,即茶之真味恐亦無存?!?/p>
?
6、「團圈」
指團茶。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東坡九》:“建茶絶亡貴者,僅得掛一名爾。至江南李氏時漸見貴,始有團圈之制,而造作之精,經(jīng)丁晉公始大備。”
?
7、「團香」
即團茶。
宋·梅堯臣《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團香已入中都府,斗品爭傳太傅家?!?/p>
?
8、「研膏」
謂研磨茶葉成團。指團茶。
明·謝肇浙《五雜俎·物部三》:“宋初閩茶,北苑為之,最初造研膏,繼造臘面?!?/p>
清·梁章巨《歸田瑣記·品茶》:“《畫墁録》云:‘有唐茶品以陽羨為上供,建溪、北苑不著也。貞元中,常袞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茶?!?/p>
?
9、「圓月」
指團茶。
宋·秦觀《茶臼》:“呼奴碎圓月,搔首聞錚鏦。”
?
10、「月團」
團茶的一種。
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p>
宋·秦觀《秋日》詩之二:“月團新碾瀹花甆,飲罷呼兒課《楚詞》?!?/p>
?
【茶水】
?
1、「花乳」
煎茶時水面浮起的泡沫,茶湯別稱。唐宋飲茶多將團餅研末煮泡,湯面浮沫渤如乳,隱現(xiàn)變幻如花。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欲知茶乳清冷味,須是眠云跋石人?!?/p>
?
2、「雋永」
茶味至美之意,煮茶時第一泡出來的茶湯,以備曾味和止沸,有時也直接用來奉客。
唐·陸羽《茶經(jīng)·五之煮》:“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p>
?
3、「綠乳」
指綠茶泡出的液汁。
五代前蜀·貫休《書倪氏屋壁》:“茶烹綠乳花映簾,撐沙苦筍銀纖纖?!?/p>
?
4、「茗飲」
茶湯。以茶為飲料的簡說。
三國魏·張揖《廣雅》:“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p>
宋·蘇軾《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周詩記苦荼,茗飲出近世?!?/p>
?
5、「茗汁」
茶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報德寺》:“[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p>
?
6、「香乳」
茶湯的贊稱。唐宋人飲茶以茶湯沫多為佳,沫白如乳。
宋·楊萬里《謝符尚書惠茶啟》:“遠餉新茗,當自攜大瓢,走汲溪泉,束澗底之散薪,燃折腳之石鼎,烹玉塵,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p>
?
7、「雪浪」
指鮮白的茶水。
宋·黃庭堅《西江月·茶》:“已醺浮蟻嫩鵝黃,想見翻成雪浪?!?/p>
宋·黃庭堅《阮郎歸·茶》:“消滯思,解塵煩,金甌雪浪翻?!?/p>
?
8、「雪乳」
白色濃厚的漿液。指茶水。
宋·李子儀《滿庭芳·有碾龍團為供求詩者作長短句報之》:“新秋初雨過,龍團細碾,雪乳浮甌。”
宋·曹冠《朝中措·茶》:“金筯春蔥擊拂,花甆雪乳珍奇?!?/p>
?
9、「雪濤」
指湯色鮮白的茶水。
宋·陸游《夢游山寺焚香煮茗甚適既覺悵然以詩記之》:“毫盞雪濤驅滯思,篆盤云縷洗塵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