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歷史沿革(第二十五期)
西班牙國王
十四、伊莎貝爾二世

(一)伊莎貝拉二世(1830年10月10日~1904年4月10日)是指西班牙波旁王朝女王(1833年~1868年在位),她是暴躁王費爾南多七世長女,1830年10月10日生于馬德里。?她的母親是費爾南多七世的第四任妻子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德·波旁-兩西西里,屬于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而且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死的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外甥女。在沒有男性子嗣的費爾南多七世去世后其女兒伊莎貝拉(當時只有3歲)被宣布為西班牙的女王,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則成為攝政(1833年9月29日),在費爾南多死后僅幾周這位王太后就和宮中的一個衛(wèi)隊長戀愛、結婚。伊莎貝拉二世能夠繼承王位有賴于費爾南多七世設法說服西班牙國會廢除薩利克繼承法,在來自法國的波旁王朝于18世紀入主西班牙時他們把法國的薩利克法典也帶到西班牙,并引用其中的王位繼承條例取代西班牙原有的王位繼承法。按照薩利克法典女性無權繼承王位,這很快成為西班牙王室男性親王們反對伊莎貝拉二世統(tǒng)治的借口,引發(fā)長達半個世紀的卡洛斯戰(zhàn)爭。在伊莎貝拉二世繼承王位之后費爾南多七世的弟弟莫利納伯爵卡洛斯·馬里亞·伊西德羅立刻發(fā)動叛亂,即第一次卡洛斯戰(zhàn)爭(1833年10月4日)。卡洛斯認為他自己是最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伊莎貝拉二世作為女人無權成為國王??逅棺苑Q為“卡洛斯五世”,其支持者不在少數。

(二)支持卡洛斯及其后代成為西班牙國王的人被稱為卡洛斯派,主要由舊貴族和天主教教會中的保守分子(如耶穌會)組成,他們的活動成為19世紀西班牙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逅古墒俏靼嘌赖囊粋€政治派別,因支持國王費爾南多七世之弟西班牙王位覬覦者卡洛斯·馬里亞·伊西德羅(自稱“卡洛斯五世”)及其后裔爭奪王位故名。1833—1840年發(fā)動國內戰(zhàn)爭稱卡洛斯戰(zhàn)爭(第一次),1845年失敗后唐·卡洛斯“退位”,其子唐·卡洛斯·卡洛斯·路易斯成為卡洛斯派首領,1860年企圖發(fā)動叛亂奪取王位未果。1868年唐·卡洛斯之孫唐·卡洛斯·馬里亞成為該派首領,稱“卡洛斯七世”。在女王伊莎貝爾二世被廢黜后兩次起事(1869年和1872年)均告失敗,1873—1876年發(fā)動第二次卡洛斯戰(zhàn)爭復敗。1918年組成傳統(tǒng)黨,20世紀30年代唐·卡洛斯的后裔死絕,但該派活躍分子仍繼續(xù)其奪取王位的活動。在西班牙內戰(zhàn)中支持佛朗哥,1969年佛朗哥為排除該派阻力正式宣布胡安·卡洛斯為王位繼承人。伊莎貝拉二世的支持者包括軍隊和國會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些人希望從沒收耶穌會和宗教騎士團財產的行動中獲利,并在西班牙通過一部限制國王權力的憲法,西班牙的資產階級也抱著削弱封建貴族勢力的愿望支持女王。10月17日得到葡萄牙、法國、英國等國支持的攝政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宣布對叛亂者進行討伐,戰(zhàn)事延續(xù)7年,其間卡洛斯曾于1837年進攻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三)1839年卡洛斯派的主力才被粉碎,卡洛斯被迫逃亡法國。1840年7月在西班牙作戰(zhàn)的卡洛斯派分子被全部消滅,伊莎貝拉二世的王位終于獲得穩(wěn)固。在第一次卡洛斯戰(zhàn)爭之后遭受人們反對的王太后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將攝政的權力交給戰(zhàn)爭時期政府軍最有力的將領之一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自己和情人離開西班牙到巴黎去雙宿雙飛。埃斯帕特羅進行一些比較激進的改革,結果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彈,他在兩年之后被納爾瓦埃斯將軍發(fā)動的軍事政變推翻。埃斯帕特羅被迫流亡英國,而納爾瓦埃斯一派則成立由華金·馬里亞·洛佩斯領導的內閣,這個內閣誘使國會宣布伊莎貝拉二世已經成年(實際上是13歲)。3年后來自卡斯蒂利亞的保守派分子又迫使16歲的女王結婚,對象是她的堂兄弗朗西斯科·德·阿西西·德·波旁。弗朗西斯科·德·阿西西·德·波旁(1822年5月13日-1902年4月17日)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二世的丈夫,1822年5月13日出生在西班牙阿蘭胡埃斯,父親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的小兒子,母親是兩西西里的路易莎·卡洛塔,夫妻兩人是舅甥關系。為避免卡洛斯派再度威脅女王伊莎貝爾二世的地位,在卡斯蒂利亞貴族的施壓下當年16歲的女王在1846年10月10日和堂兄成婚,同一天伊莎貝拉的妹妹路易莎·費爾南達和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小兒子安托萬·德·奧爾良成婚。法國國王希望借由這樣的安排讓自己的后代入主西班牙,盡管引來英國的抗議,因為恐有違反烏特勒支條約的可能。

(四)婚后弗朗西斯科和女王有一子四女活至成年,歷史傳聞記載由于他有同性戀傾向,因此盛傳包含國王阿方索十二世在內的(一部分或全部)伊莎貝爾二世的子女皆非弗朗西斯科的親生骨肉,這個謠言尤其被伊莎貝拉叔父莫利納伯爵卡洛斯·馬里亞·伊西德羅的支持者卡洛斯派用來攻擊阿方索十二世的血統(tǒng),1902年4月17日弗朗西斯科去世。其實當時伊莎貝爾二世的求婚者大有人在,弗朗西斯科只是由于法國的支持而勝出,可是伊薩貝爾的確不喜歡這位娘娘腔的夫君,是一位修女佩特希尼的干預才最終答應下來。結婚那天女王郁悶的發(fā)現夫君內衣上的花邊居然比她還多,婚后不久兩人就告分居,公開分居一年之后雙方允許對方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實際上一直有流言說她的所有孩子都不是弗朗西斯科親王生的,因為親王是一個有名的同性戀者。例如很多人相信伊莎貝拉二世唯一活下來的男孩、最終登上西班牙王位的阿方索十二世的父親是女王的一個情夫近衛(wèi)軍長官恩里克·普伊戈-莫爾托。女王淫蕩不拘,一生風流韻事不斷。受罪惡感困擾,她時常陷入宗教狂熱分子,比如修女佩特希尼神父克拉里特一伙人的影響中不能自拔。從1843年到1868年是伊莎貝拉二世親政的時期正值法國革命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涌來,西班牙的自由主義反對派力量也日益擴大,這段時期的特點是宮廷陰謀和政變革命層出不窮。她只好靠頻繁更換政府來應付,25年中西班牙更換34屆政府,頒布7部憲法。發(fā)動15次暴動,形形色色的佞臣集團紛紛上臺執(zhí)政。

(五)伊莎貝拉二世本人過著荒淫頹廢的生活,有時還會用任性且毫無理智的方式干預國內政治。女王似乎對軍隊和教會中的反動分子格外垂青,這就使她在西班牙人的心中更為可憎。她曾兩次險遭暗殺,但都被僥幸躲過。在經歷1843年到1854年的軍人獨裁之后改革派于1854年至1856年間發(fā)動革命使1848年因大赦回國的埃斯帕特羅重新掌權,埃斯帕特羅不久引退,接下來是1856年到1863年“自由聯盟”的統(tǒng)治。隨后“自由聯盟”和軍閥輪番上臺執(zhí)政,他們把改革派和一切進步人士排斥于政治權力之外。在整個伊莎貝拉二世統(tǒng)治時期西班牙人民的生活狀況沒有改善,由奸臣和軍隊把持的政府極其腐敗,而女王的宮廷本身又是一個滋生腐敗的根源,種種原因終于導致1868年西班牙革命的爆發(fā)。改革派將領胡安·普里姆在1866年發(fā)動過一次失敗的軍事政變。經過兩年準備之后加上她平時依賴的兩個將軍的去世,嚴重削弱她的地位。普里姆于1868年再次起事,結果成功地翻政府,伊莎貝拉二世在她的主要依靠保守派軍官們的零星抵抗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普里姆的軍隊粉碎之后于1868年9月末逃亡法國。西班牙1868至1874年革命是西班牙資產階級革命,1868年9月18日爆發(fā)由海軍上將托佩特和進步黨人將軍普里姆等領導的加的斯海軍起義,得到人民支持,不久起義席卷全國。在政府軍鎮(zhèn)壓起義失敗后9月底女王伊薩貝拉二世逃亡法國,10月8日自由派聯盟首領塞拉諾和普里姆領導組成臨時政府。
(六)1869年2月召開制憲議會,6月6日公布憲法,宣布西班牙為君主立憲國。國王世襲,王權受議會兩院制約,男子有普選權。因王位空缺,6月18日首相塞拉諾被任命為攝政,1870年11月16日議會選立意大利薩伏依王族的阿馬德奧為國王。但其政權并不穩(wěn)固,君主派中的阿方索派和卡洛斯派以及共和派反對其統(tǒng)治,工人罷工和農民起義不斷發(fā)生。1872年7月18日國王夫婦在馬德里街頭遭襲擊,幸免于難,卡洛斯派乘機再次發(fā)動叛亂。1873年2月11日阿馬德奧被迫退位后,議會宣布成立西班牙共和國(史稱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由資產階級共和派組成臨時政府。5月10日舉行制憲議會選舉,共和派取勝,6月制憲議會召開,規(guī)定建立聯邦制共和國。7月主張建立自治的“獨立州”的不妥協派發(fā)動反政府起義,在各地建立州政府。共和國政府在對待不妥協派等問題上發(fā)生分歧,同時還面臨來自卡洛斯派的威脅。1874年1月3日首都衛(wèi)戍部隊司令發(fā)動政變,共和國被推翻,塞拉諾建立軍事獨裁,鎮(zhèn)壓各州起義。12月29日馬丁內斯·坎波斯發(fā)動政變,擁立伊薩貝拉二世之子阿方索十二世為國王。翌年1月阿方索十二世回國即位,革命遂以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妥協而告終。西班牙第一共和國(1873年2月11日–1874年12月29日)是西班牙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正式名稱是西班牙共和國。西班牙第一共和國在1874年被顛覆,君主專制復辟。1873年2月11日阿馬戴奧國王迫于國內日益緊張的局勢匆匆退位,議會宣布成立共和國,由資產階級共和派組成臨時政府。

(七)5月10日舉行制憲議會選舉,共和派得勝。6月制憲議會召開,規(guī)定成立聯邦制共和國。7月主張建立自治的“獨立州”的不妥協派發(fā)動反政府起義,在各地建立州政府。共和國政府在對待不妥協派等問題上發(fā)生分歧,同時又面對卡洛斯派新的戰(zhàn)爭威脅,對局面失去控制。1874年1月首都衛(wèi)戍部隊發(fā)動政變,共和國被推翻。法國拿破侖三世迎接伊莎貝爾二世到法國西南部的比亞里茲居住,雖然流亡在外但她一直堅持自己的君主權力,并日夜思念著復辟自己的王位。為此她與政敵卡洛斯派聯系,甚至愿意給他們以財政援助,但是卡洛斯派拒絕她的援助。直到1870年6月25日伊莎貝拉二世在巴黎正式宣布退位,以希望其子阿方索可以繼承西班牙的王冠。但是以弗朗西斯科·塞拉諾為首的攝政團選擇意大利王子阿梅迪奧·德·薩伏依擔任西班牙的君主,當年12月發(fā)生胡安·普里姆遇刺身亡的事件,使阿梅迪奧的處境十分尷尬。由于窮于應付西班牙的混亂局勢,阿梅迪奧一世在1873年主動退位,共和主義者建立西班牙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8日?;逝蓪㈩I阿塞尼奧·馬丁內斯·德·坎波斯發(fā)動政變,迎回伊莎貝拉之子阿方索十二世,波旁王朝得以復辟。在阿方索十二世復辟之后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定居在法國,在一次訪問馬德里期間她卷入當地政客的陰謀活動,結果再次被驅逐出國。伊莎貝拉二世于1904年4月10日在巴黎去世,葬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
十五、阿瑪迪奧一世

(一)阿瑪迪奧一世(1845年5月30日——1890年1月18日)是西班牙薩伏依王朝國王(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在位),即位前是意大利第一任奧斯塔公爵,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與撒丁王后阿德爾海德的次子。阿瑪迪奧一世原名阿梅迪奧·費迪南多·瑪利亞,1845年5月30日生于意大利都靈。阿梅迪奧于1867年5月30日與意大利貴族奇斯泰爾納公主瑪麗亞·維多利亞·達爾波佐結婚,婚后有三子: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1869年生,第二任奧斯塔公爵)、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1870年生,都靈伯爵)、路易吉(1873年生,阿布魯齊公爵)。1868年西班牙發(fā)生政變,胡安·普里姆將軍推翻不得人心的伊莎貝爾二世女王,胡安·普里姆與弗朗西斯科·塞拉諾、胡安·鮑蒂斯塔·托佩特組成三人聯盟政府并于1869年召開立憲議會。立憲議會保留西班牙的君主制,塞拉諾被任命為攝政,他們的任務就是為西班牙挑選一位國王。他們首先選擇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這個提議遭到法國的強烈反對并成為普法戰(zhàn)爭的導火索。1870年11月16日他們選擇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國的二王子,奧斯塔公爵阿梅迪奧為國王,但在12月下旬胡安·普里姆遇刺。阿梅迪奧于1870年12月30日來到西班牙,他來西班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刺身亡的普里姆的葬禮,次年1月2日在馬德里宣誓成為西班牙和西印度國王阿瑪迪奧一世。
(二)阿瑪迪奧一世在西班牙的地位極為尷尬,他的兩黨——進步黨和溫和黨——已沒有群眾支持,群眾大多支持兩個極端——共和派和卡洛斯派。阿瑪迪奧一世既沒有野心也沒有雄心壯志,他只滿足于一個過度君主的地位,他一到馬德里就明白他沒有能力解決西班牙所面臨的問題。西班牙國內一片混亂,尤其是1872年第二次卡洛斯戰(zhàn)爭爆發(fā),加泰羅尼亞地區(qū)已完全不受阿瑪迪奧一世的管轄。1873年由于一位新的陸軍大臣的任命導致炮兵軍官們的集體辭職,政府決定調動其他軍官接替他們,并請出國王阿瑪迪奧一世進行制裁。阿瑪迪奧一世在2月11日簽署一道對炮兵團不利的法令后立即退位,議會得知國王退位后壓倒性通過宣布成立共和國。阿瑪迪奧一世在鞭炮聲中離開馬德里,一身輕松的回到意大利,重新成為奧斯塔公爵阿梅迪奧。他的妻子于1876年11月8日去世,1888年9月11日他續(xù)娶波拿巴家族的瑪麗亞·萊蒂齊婭并有一子——翁貝托。他一直生活在都靈直到1890年去世,在阿梅迪奧宣誓成為西班牙國王的70年后他的孫子奧斯塔公爵艾蒙尼被選為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國王托米斯拉夫二世。克羅地亞獨立國是由納粹德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存在于1941年到1945年間,領土包含克羅地亞(不含達爾馬提亞)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斯洛文尼亞北部及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部份。面積115133平方公里,人口664萬,首都薩格勒布。

(三)1941年4月10日德軍進入薩格勒布后烏斯塔沙運動頭目之一斯拉夫科·克瓦特爾尼克宣布克羅地亞獨立國成立,請薩伏依王朝的王子艾蒙內來當這個新國家的象征性的君主,并且將他冠上克羅地亞建國英雄托米斯拉夫王的名稱,以“托米斯拉夫二世”之名在5月18日即位為國王。因為只是個形式上的國王,托米斯拉夫二世沒有實際上的權力,從未踏入自國的領土,一直留在意大利。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迅速承認新國家,隨后承認的國家有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匈牙利王國、斯洛伐克、丹麥、荷蘭、西班牙、w偽gm政府、偽m洲國和大日本帝國??肆_地亞獨立國成立后立即開始政權的建立工作,安特·帕韋利奇在墨索里尼的授意下從意大利回到薩格勒布奪取政權,并成立政府,他本人任首相及外相。1941年5月18日墨索里尼迫使帕韋利奇簽訂關于“克羅地亞王國和意大利王國之間的保證和合作”條約,同意讓克羅地亞獨立國成為意大利的保護國,同時把克羅地亞沿海地區(qū)、達爾馬提亞從扎達爾到斯普利特的部分地區(qū)以及赫瓦爾、布拉奇和帕格三島以外的全部島嶼都割讓給意大利。

(四)克羅地亞獨立國將不建立海軍,并允許意大利軍隊越過達爾馬提亞的中立地區(qū),克羅地亞還必須承認意大利對未兼并的克羅地亞領土的軍事、外交、政治、經濟的監(jiān)控。烏斯塔沙政權是帕韋利奇按照法西斯模式塑造的獨裁政權,屠殺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以及強迫東正教徒改信天主教的事件不斷發(fā)生,禁用西里爾字母印刷書籍,宣布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卜賽人不受法律保護。在這個傀儡政權存在的4年間有33萬到39萬名塞爾維亞人,3萬名猶太人被無端地殺害,其中30到35萬人死于號稱“巴爾干的奧斯維辛”的雅塞諾瓦茨集中營。除了“烏斯塔沙—克羅地亞解放運動”外一切政黨都被取締,1941年12月起再也沒有召開過議會會議,持不同政見者都被關押起來。由于烏斯塔沙分子的極端殘暴和腐敗,帕韋利奇向來就不得人心。1943年春克羅地亞大部分為抵抗運動組織所控制,1943年10月12日意大利投降,名義上的國王托米斯拉夫二世也放棄王位。1945年5月8日游擊隊進入薩格勒布,宣布克羅地亞獨立國的滅亡??肆_地亞獨立國參加軸心國集團,奉行納粹德國法西斯政策,最終在1945年被南斯拉夫人民軍殲滅。
十六、阿方索十二世

(一)阿方索十二世(1857年11月28日-1885年11月25日)是西班牙波旁王朝國王(1874年-1885年在位),1857年11月28日出生于馬德里,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之子。在1868年革命中阿方索十二世的母親被廢黜,他被母親帶離西班牙,在巴黎、維也納和英國接受良好教育。伊莎貝拉二世于1870年正式宣布退位,希望此舉能幫助阿方索重獲王冠,但是西班牙議會選擇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的兒子阿梅迪奧·德·薩伏依來充當國王。阿梅迪奧·德·薩伏依在即位后被卡洛斯戰(zhàn)爭、共和主義者的活動和貴族集團的內訌搞得焦頭爛額,1873年阿梅迪奧·德·薩伏依在混亂的局勢下主動退位,為阿方索十二世的上臺掃清障礙,西班牙波旁王朝得以復辟。1874年12月28日?;逝蓪㈩I阿塞尼奧·馬丁內斯·德·坎波斯發(fā)動政變,宣布阿方索十二世為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二世于1875年回國正式執(zhí)政。阿方索十二世于1876年最后鎮(zhèn)壓卡洛斯派的暴亂(第二次唐·卡洛斯戰(zhàn)爭),卡洛斯系的繼承人小唐·卡洛斯(他自稱卡洛斯七世)被擊敗,從此卡洛斯派再未能對西班牙王位構成威脅。在同一年阿方索十二世命令議會起草新憲法,以圖在西班牙政治生活中引入英國式的兩黨制。在阿方索十二世統(tǒng)治時期最有影響的權臣是首相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略(西班牙保守黨的創(chuàng)始人),阿方索十二世于1885年過于年輕地去世,留下還未出生的兒子阿方索十三世。

(二)從那時起直至阿方索十三世成年,西班牙處于阿方索十二世的第二個妻子奧地利的瑪麗亞·克里斯蒂娜的極為混亂的攝政時代。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略(1828-1897)是西班牙政治家和作家,在19世紀末六次擔任首相(1874-1875,1875-1879,1879-1881,1884-1885,1890-1892,1895-1897),創(chuàng)立西班牙保守黨。1828年2月8日生于馬拉加,在馬德里大學學習法律,同時從事文學和新聞寫作維持生活。1854年進入議會,1860-1868年在自由黨內閣中擔任各種職務,國王阿瑪迪奧一世退位和共和國宣布成立后卡諾瓦斯支持波旁王朝復辟。他受德國歷史學派影響認為君主不是根據國家法律意識而設立的政府工具,而是他正統(tǒng)的頭銜就是傳統(tǒng)的繼承。1874年他幫助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士官生阿方索王子草擬繼位宣言,阿方索十二成為國王后由他組織政府,除了兩次很短的中斷外六年中一直擔任政府首腦,他不得不從伊莎貝拉二世時代保守傾向最小的各政黨和比較溫和的革命分子中挑選一批人重新成立一個保守黨。在這些追隨者的支持下他制定1876年憲法和君主政體的一切法律,廢除普遍參政而代之以有限制的選舉權,取消宗教信仰自由、集會和結社權以及報刊自由。
(三)限制自由,規(guī)定軍隊不得參與政治,通過他向梵蒂岡、教會和各宗教教團所提出的建議調停西班牙正統(tǒng)派黨員和天主教徒之間的沖突。采取保護性關稅,在他的國王和一位奧地利公主聯姻以后對外竭力和德奧修好。卡諾瓦斯鼓勵成立以普拉克塞德斯·馬特奧·薩加斯塔為首,塞蘭諾元帥和其他在1881年就職的自由派將軍為輔的自由黨,以此來點綴他的政府,此后薩加斯塔便和他輪流當首相。1895年3月在古巴暴動(古巴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他第六次擔任首相,由于他對政體的獨裁主義觀點,他無法理解殖民地問題,他宣稱:“為了保住古巴,西班牙將付出他以后一個銀幣和最后一滴血。”準備派遣20萬人到西印度群島,執(zhí)行他的不投降、不讓步、不改革的政策。他決心再做一次努力,使魏勒將軍能夠執(zhí)行馬德里政府被迫同意的改革,這種同意主要處于美國的外交壓力,而不是認為不可避免。但就在這時的1897年7月8日在圣塔阿圭達的浴室,一顆無政府主義者射擊的槍彈結束他的生命??ㄖZ瓦斯有許多歷史和其他方面的著作,他在政治方面的著作被收集在《當代問題》(三卷)中,有關19世紀西班牙文化則由《隱士及其時代》一書加以敘述。歷史方面可以一提的是《哈布斯堡統(tǒng)治西班牙史》和《菲利浦四世時代研究》,這兩部書都對17世紀的西班牙衰落進行深刻的分析。
阿方索十三世

人物生平
(一)阿方索十三世(1886年5月17日—1941年2月28日)是西班牙國王(1886年~1931年在位),他是阿方索十二世的遺腹子。在他于1902年成年前他的母親奧地利的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女大公是西班牙的攝政,成年后西班牙的君主制便為革命所擾,阿方索十三世試圖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一戰(zhàn)時阿方索十三世保持中立,避免西班牙被戰(zhàn)火牽連,后來開始支持米格爾·普里莫·德·里韋拉將軍的獨裁統(tǒng)治,結果導致日益衰落的西班牙爆發(fā)革命。阿方索十三世不久下詔退位逃亡,后病死于羅馬,時年54歲。阿方索十三世統(tǒng)治時期發(fā)生的最重要事件是美西戰(zhàn)爭,在這場災難性戰(zhàn)爭中西班牙被新興強權國家美國徹底擊潰,喪失菲律賓和所有美洲領地。1909至1911年阿方索十三世的統(tǒng)治為一系列革命運動所困擾,其中尤以在馬德里和巴塞羅那發(fā)生的革命活動最為劇烈。民眾打出推翻君主制的旗號。阿方索十三世在輿論壓力下在立法、教育和宗教等多方面進行一些改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阿方索十三世保持中立政策,從而使衰弱的西班牙免于戰(zhàn)火。在阿方索十三世支持下米格爾·普里莫·德·里韋拉將軍于1923年9月13日建立獨裁政權。從那時起到1930年阿方索十三世實際上是依靠這個為人民所厭惡的獨裁者維持國王的地位。1931年西班牙爆發(fā)革命,里韋拉政權被推翻,革命的結果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建立。阿方索十三世被迫退位并逃亡,他在流亡生活中于羅馬逝世。
共和國時代
(一)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由尼賽托·阿卡拉-扎莫拉和曼努埃爾·阿扎那領導的中左翼聯盟組建共和國的第一屆政府。雖然政府成員起草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軍事改革、農業(yè)改革、經濟改革等等,但普里莫·德·里韋拉政權遺留下來的經濟混亂問題和巨額債務,以及乖張多變的執(zhí)政聯盟導致政局持續(xù)的動蕩不安。1933年右翼的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執(zhí)掌政權,1934年10月爆發(fā)大規(guī)模工人武裝起義,緊張局勢在阿斯圖里亞斯和加泰羅尼亞地區(qū)達到定點,最后起義被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政府強力鎮(zhèn)壓下去。這又在西班牙全境引發(fā)大規(guī)模政治運動,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卡洛斯派死灰復燃,同時長槍黨也已經出現。在第二共和國時期婦女首次獲得普選投票權,同時共和國向巴斯克自治區(qū)和加泰羅尼亞地區(qū)下放相當大的自治權。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政壇呈兩極分化的局面,左翼與右翼針鋒相對,左翼熱衷于階級斗爭、土地革命、推行地區(qū)自治和打擊教會以及?;庶h勢力,而右翼政黨(其中右翼天主教聯盟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為最大黨)則對所有議題都持反對意見。1936年人民陣線中的左翼聯盟獲得選舉勝利,但是這個由中左翼所主導的聯盟卻被兩方面的力量所削弱,一方面是以無政府主義的全國工人聯盟和伊比利亞無政府主義聯盟為代表的革命團體,另一方面是以長槍黨和卡洛斯派為代表的反民主的極右翼團體。前些年的政治暴力又重新出現,槍戰(zhàn)取代罷工,無地勞動者開始強占土地,教會官員被殺,教堂被焚毀等等。

(二)同時右翼軍事組織和雇傭槍手開始大批刺殺左翼活動分子,共和民主制下各個政治派別之間從未達成和平所必須的一致意見和相互信任,最終整個國家滑入內戰(zhàn)的深淵。右翼和軍隊高層開始策劃一場政變,并將長槍黨政客何塞·卡爾沃·賽特羅被共和派政府警察槍殺一事作為起事信號。1936年7月17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率領摩洛哥的殖民地軍隊攻入西班牙本土,同時由Sanjurjo將軍率領的另一支軍隊從納瓦拉向南攻擊,各地的部隊都被調動起來接管政府機構。佛朗哥意欲立即攫取權力,但是遭到如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和巴斯克自治區(qū)等地區(qū)共和黨人的有效抵抗,這意味著西班牙即將面臨一場漫長的內戰(zhàn)。不久之后西班牙南部和西部都處于民族主義者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正規(guī)軍非洲兵團是戰(zhàn)爭雙方職業(yè)兵的最大來源。戰(zhàn)爭雙方都擁有國外的援助,民族主義者從納粹德國、意大利和葡萄牙得到援助,而共和派則獲得蘇聯及墨西哥和由志愿者組成的國際縱隊的支持。戰(zhàn)爭初期共和派對阿爾卡扎的圍困是戰(zhàn)爭的轉折點,民族主義者長期堅守之后等來佛朗哥的援軍后圍困被解,民族主義者獲勝。盡管民族主義者在1936年11月發(fā)動突襲,共和派還是成功的守住馬德里。1937年前者又在加拉瑪和瓜達拉哈拉地區(qū)發(fā)動攻擊,皆以失敗告終。但是不久民族主義者又開始攻擊共和派的陣地,切斷馬德里的補給,并在馬德里東面發(fā)動攻擊。北方的巴斯克自治區(qū)于1937年后期陷落,不久阿拉貢前線也崩潰。

(三)民族主義者對格爾尼卡城的轟炸可能是戰(zhàn)爭期間最著名的事件,此時的西班牙戰(zhàn)場成為納粹德國空軍禿鷹軍團的武器實驗場。1938年7-11月間的埃布羅河戰(zhàn)役是共和派試圖扭轉局勢的最后一擊,最終以失敗告終,巴塞羅那在1939年初落入民族主義者的手中,戰(zhàn)爭很快就要結束了。1939年3月共和派的其余陣地全線崩潰,馬德里也最終陷落。西班牙內戰(zhàn)造成100萬人的死亡,共和國消亡,佛朗哥則離其獨裁者的夢想又近一步。佛朗哥將所有的右翼政黨整合為改組后的長槍黨,并禁止左翼和共和政黨以及工會的活動。戰(zhàn)爭期間雙方都是殘酷無情的,平民被屠殺或監(jiān)禁的情況隨處可見。戰(zhàn)后的1939年至1943年成千上萬的共和派遭到監(jiān)禁,高達15.1萬人被處死,許多共和派遭到流放,直到佛朗哥時期結束之后才回到國內。西班牙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中都保持中立,但在內戰(zhàn)期間仍然遭受戰(zhàn)火之苦。佛朗哥執(zhí)政期間西班牙在經濟和文化上基本與外部世界隔絕,但是隨著經濟的復蘇,它邁出追趕其鄰國的步伐。佛朗哥時期西班牙曾積極尋求從英國手里收回直布羅陀海峽,并在聯合國中尋找支持。60年代西班牙開始對直布羅陀地區(qū)施加限制措施,并最終于1969年關閉國境線,并直至1985年才重新開放。西班牙在摩洛哥的統(tǒng)治至1967年宣告終結,雖然在1957-1958年的伊夫尼戰(zhàn)爭中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西班牙仍逐漸地放棄非洲的殖民地。

(四)1968年它同意西屬幾內亞獨立成為赤道幾內亞,1969年它又將位于摩洛哥內的飛地伊夫尼割讓給摩洛哥。佛朗哥統(tǒng)治后期開始實行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催生西班牙奇跡,其中就包括旅游業(yè)的繁榮。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國家統(tǒng)治權被交予胡安·卡洛斯一世,佛朗哥時期結束。佛朗哥逝世前幾個月西班牙的政府陷入癱瘓狀態(tài),從而使得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從中獲益,他發(fā)動“綠色進軍”迫使西班牙放棄其最后一塊殖民地——西撒哈拉。佛朗哥時期是指西班牙在1930年至1975年間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實行獨裁統(tǒng)治的時期,他的民族主義軍隊在1939年1月26日西班牙內戰(zhàn)中成功占領巴塞羅那宣告勝利并成立獨裁政權,以法西斯主義統(tǒng)治西班牙。直到1975年10月30日將軍政大權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監(jiān)督管理,但這個法西斯體制大致上維持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國會并公告唐·胡安·卡洛斯王子成為西班牙國王,是為胡安·卡洛斯一世,并于11月27日舉行受膏登基的儀式,成為實際上的西班牙國王。在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生前胡安·卡洛斯一世曾答應這個法西斯政權會持續(xù)下去,但到他病逝后卻違背諾言并實行民主改革,解除維持36年的黨禁。他帶領西班牙走向民主,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國會制定新憲法,統(tǒng)治西班牙39年的法西斯政權正式垮臺,而胡安·卡洛斯一世正式成為西班牙王國國王,直到2014年禪位給費利佩·胡安·巴布羅·阿方索。
西班牙工人社會黨
(一)西班牙工人社會黨是西班牙中左翼執(zhí)政黨,成立于1879年,現有黨員62萬。西班牙工人社會黨于1879年5月2日成立,創(chuàng)始人巴勃羅·伊格萊西亞斯·波塞,該黨曾加入第二國際。1936年曾與西班牙共產黨等左翼力量組成共和政府,同年7月西班牙出現武裝叛亂,最終平叛努力宣告失敗。工社黨和共產黨一起被宣布為非法,領導人長期流亡國外。1918年召開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通過反對武裝干涉蘇俄的決議,1920年6月黨內發(fā)生分裂,一部分黨員參加西班牙共產黨。1936年1月該黨參加人民陣線,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工人社會黨曾與共和黨、共產黨一起組織聯合政府。佛朗哥實行獨裁統(tǒng)治后,宣布西班牙工人社會黨非法。該黨被迫轉入地下,主要領導人流亡國外 。1974年10月在法國召開的代表大會上以費利佩·岡薩雷斯為首的“更新派”戰(zhàn)勝“歷史派”,取得黨的領導權。1976年4月獲得合法地位,1976年該黨27大決議還宣稱:“黨是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的黨,因而也是群眾性的黨。”還強調階級斗爭、消滅私有制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張對西班牙社會實施激進的改造,并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真正的民主的。1977年6月參加大選,在眾議院獲124席,成為國內最大的反對黨。1978年同人民社會黨合并。在1982年10月的大選中該黨獲眾議院350席中的202席,成為執(zhí)政黨,1986年、1989年和1993年三次大選中蟬聯執(zhí)政。

(二)該黨主張實行多元制的社會主義,采取務實溫和的改良路線,強調發(fā)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主張聯邦共和制,但接受現行君主制。對外主張和平、安全、合作,開展以歐洲為重點的全面外交。西班牙工人社會黨黨報《社會主義者》,黨刊《社會主義論壇》。西班牙波旁王朝復辟后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在意識形態(tài)上淡化蘇式馬克思主義色彩,岡薩雷斯認為社會主義者不能受教條束縛,而應履行符合自己時代的任務,工社黨要為成為執(zhí)政黨作思想和路線準備。在他積極的說服下最終在后來的非常代表大會上,工社黨界定自己為階級的、群眾性的、民主的聯邦黨。放棄全面國有化主張,1979年非常代表大會黨綱強調,工社黨的目標是要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要尊重市場經濟,不搞全面國有化。1981年29大工社黨提出要推行與企業(yè)主和工會共同商定的計劃經濟,在1982年大選之前岡薩雷斯又承諾10年內不實行銀行國有化政策。在斗爭手段上也有所變化,在28大上工社黨還將動員群眾斗爭作為重要的政治手段,但幾個月后的非常代表大會上便不再有這一提法,轉而強調議會合法斗爭。在29大上該黨進一步聲稱它的綱領是消除現存政治生活中的弊病,而不是階級斗爭。黨的社會基礎也發(fā)生變化,民主轉型以后工社黨逐漸淡化無產階級政黨的色彩,努力擴大選民基礎。該黨29大綱領強調自己不僅是勞苦大眾的黨,還是一個所有被剝削和被壓迫的階級的廣大集團,它既包括中小商人也包括知識分子和科技專家。

(三)此外它的競選綱領更是充分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和需要,1996年因為在政治、經濟治理方面沒有明顯起色導致該黨一度下野,經八年反思與調整后始得重返執(zhí)政。在野期間該黨進一步充實調整黨綱,盡管沒有能在90年代中期挽回失敗局面,但卻為以后的發(fā)展指出正確方向。調整有兩個方面,一是轉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工社黨副總書記阿方索·格拉在一篇比較新舊社會主義的文章中指出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原則和觀點進行梳理和革新,社會主義更應突出民主的原則精神。1990年該黨32大通過的《2000年綱領》提出社會主義是爭取解放的政治方案,其目的是要人人自由、平等,人人達到最高限度的個人獨立,以便在社會中實現各自的生活方式。2001年7月黨的政治會議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的主要價值觀,即平等、自由、多元主義、社會正義和團結,其中尤為強調自由,重申工社黨早在流亡海外時就曾提出過的主張和口號:“社會主義就是自由?!?004年36大工社黨又提出建立“公民社會主義”的理論,放棄從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角度談論社會主義,轉而從“民本主義”角度來定義社會主義,認為公民社會主義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必須建立一種“透明、對話和尊重他人”的氛圍,減少政治上操縱,關注弱勢群體,幫助困難地區(qū)。而工社黨的責任就是“服務于公民總體利益”,維護社會團結、增強社會互助、保持與公民的密切關系則是黨的重要任務。

(四)二是改變對黨的性質、目標的闡述,關于黨的性質在1990年32大黨章強調黨是勞動階級和反對一切剝削制度的人們的一個政治組織。2000年35大決議強調要力爭將黨改造成為“公民黨”,2012年38大章程指出工社黨是勞動人民反對剝削,致力于建設自由、平等、團結與和平社會的政治組織。在黨的目標上因應1990年代初西班牙經濟持續(xù)低迷,社會團結問題特別是巴斯克、加泰羅尼亞地區(qū)和民族分離情緒有所抬頭的形勢。該黨強調黨的目標是要改造社會成為一個自由、平等和互助的社會,以爭取各族人民的進步。到了35大鑒于腐敗問題導致下臺及在選舉中連遭敗績的現實,也出于對執(zhí)政的人民黨相關問題的批評,工社黨更加強調責任政治、責任政府,宣示黨的新領導人將努力推動在西班牙建立起負責任的民主政府。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時期黨內就因路線上嚴重分歧而分裂成三派,以卡瓦列羅為代表的一派堅持開展工人運動,維護工人利益,反對與共和派聯合;以普列托和里奧斯為代表的一派主張走議會民主道路,支持共和政府;以巴斯特羅為代表的另一派則反對以任何形式參加共和政府。錯綜復雜的紛爭嚴重削弱共和力量,助長叛軍氣焰,直接導致第二共和的失敗。佛朗哥時期工社黨轉入地下,領導人流亡國外。

(五)即便如此黨內仍然派系林立、紛爭不斷,革新派(國內派)和歷史派(國外派)齟齬不止。在70年代國內反獨裁力量逐漸壯大及呼吁社會改革的時候工社黨還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搞內斗和分裂上,僅1972年就因此流失30%~35%的黨員,一直到70年代中期革新派才順應國內反專制及要民主的潮流,倡導所有反獨裁力量聯合爭取民主改革,因而最終戰(zhàn)勝守舊的歷史派。1974年革新派岡薩雷斯當選總書記,與副書記阿方索·格拉(岡薩雷斯的同學、朋友)密切合作,終于實現領導層的團結。但在1988年到1996年間黨內又出現“激進派”與“溫和派”斗爭,原因有三:1988年爆發(fā)工人總同盟罷工后黨內有小團體要求實現黨內民主、改變政府政策;受歐洲經濟增長緩慢影響導致西班牙經濟開始滑坡,人民的不滿在黨內有所反應;在如何對待工人運動等問題上黨內分化成主張溫和改良的岡薩雷斯派和帶有激進色彩的格拉派,兩派后來又因權力分配不均、反腐敗態(tài)度相左等原因反目成仇。1991年格拉因其弟涉嫌經濟丑聞被迫辭去副首相職務,二人矛盾更趨表面化,不僅黨內團結遭到破壞,政府工作也深受掣肘,1990年除預算法案外議會只通過一項完整的法案。
第三國際
(一)第三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又稱共產國際,存在于1919~1943年。第三國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理論基礎,它為自己規(guī)定的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tǒng)治。確立世界范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第二國際陷于分裂,1918年11月由布爾什維克發(fā)起在彼得格勒召開歐美各國左派社會黨人代表會議,作出籌建第三國際的決議。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開8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小組及左派社會黨的代表會議,并以8個黨的名義發(fā)出召開第三國際成立大會的邀請書。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召開國際共產主義者代表會議,即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有來自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52名代表參加,中國、朝鮮以及其他東方國家無產階級的代表作為觀察員列席大會。列寧作《關于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和報告》,會議通過列寧的報告作為共產國際的政治綱領,還通過列寧起草的《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第三國際宣告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大會選出由拉科夫斯基、列寧、季諾維也夫、托洛茨基和普拉廷組成八人執(zhí)行局,由俄、德、奧、瑞士、瑞典及巴爾干聯盟黨的代表組成執(zhí)行委員會,季諾維也夫任主席。第三國際是統(tǒng)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作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領導。

(二)它是高度集中的領導中心,統(tǒng)一領導各國革命運動,各國黨必須執(zhí)行它的決定。它有權決定各國黨的路線、策略和各國黨的領導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國黨的決定,開除和解散任何一個支部,向各國黨派出常駐代表。唯獨聯共在國際中占有與眾不同的地位,號稱是共產國際最強有力的領導支部。1919年3月匈牙利成立蘇維埃共和國,4月德國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第三國際發(fā)揮積極作用,1919年11月建立的青年共產國際(少年國際)也成為第三國際的支部。從1919年3月至1924年1月列寧逝世是第三國際活動前期,也是在列寧領導下成就顯著的時期。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前列寧發(fā)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會上列寧作了《關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基本任務的報告》以及《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大會通過《加入共產國際的21個條件》堵塞當時各國工人政黨中的右翼和中派參加共產國際的道路。大會對鞏固共產國際和指導各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成長起了重要作用,但對世界革命形勢的估計過于樂觀,不切實際地提出建立世界蘇維埃共和國的目標。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列寧作了《捍衛(wèi)共產國際的策略的演說》和《關于俄共的策略報告》,大會認為在國際階級力量對比暫時處于均勢的情況下共產黨應從直接進攻轉而采取迂回的策略,向各國共產黨提出爭取工人階級大多數的任務和到群眾中去的口號。
(三)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第三國際舉行第四次代表大會,大會著重討論工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批評左、右兩種傾向,通過關于策略問題的提綱肯定到群眾中去的口號。還討論東方民族殖民地問題,要求東方各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并領導民族民主革命。列寧作了對共產國際的最后一次演說《俄國革命五周年與世界革命前途》,由于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執(zhí)政,大會討論法西斯主義問題,但對法西斯威脅的嚴重性估計不足。從1924年6月第五次代表大會到1934年為第三國際活動中期,也是領導人多次變動、工作中失誤較多時期。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五次代表大會,大會指出資本主義已進入局部的、相對的、暫時的穩(wěn)定時期,各國共產黨面臨新的任務。各國黨都應按照列寧的建黨原則來建黨,提出使各國黨真正布爾什維克化以及進一步發(fā)展和整頓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號召。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提法,布爾什維克化的口號對各國黨學習聯布的經驗起了一定作用,但滋長把一國黨的經驗絕對化的傾向。甚至把聯共布黨內斗爭國際化,要求各國黨照搬,產生不良后果。1928年7月17日至9月1日第三國際舉行第六次代表大會,大會著重討論國際形勢、戰(zhàn)爭危險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運動等問題,批準《共產國際綱領》和《共產國際章程》。

(四)大會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進一步發(fā)展五大以來左的傾向,錯誤地將社會民主黨同法西斯主義相提并論,并作為主要打擊目標,影響20世紀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爭。1935年第七次代表大會到1943年解散是第三國際活動后期,也是在季米特洛夫領導下糾正某些失誤、較有成就而又有若干嚴重錯誤的時期。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第三國際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制定第三國際和各國黨在反法西斯斗爭中的策略方針。第三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主義的進攻和共產國際為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中的任務》的報告,深刻揭露法西斯主義的反動本質,指出共產黨應當吸取的教訓和面臨的任務。指出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戰(zhàn)爭的關鍵是建立在工人階級統(tǒng)一戰(zhàn)線基礎上的廣泛的人民陣線,而共產黨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必須保持無產階級政黨的特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共產黨首要任務是建立廣泛的反帝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爭取國家的獨立而斗爭。面對法西斯主義日益猖獗的侵略活動時各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建立人民陣線,在歐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家中阻止法西斯上臺執(zhí)政的企圖。

(五)西班牙人民在1936~1939年英勇抗擊德意法西斯支持下的佛朗哥的武裝叛亂,各國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組成著名的國際縱隊,第三國際派出許多優(yōu)秀干部與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戰(zhàn)。隨著國際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各國內部情況和國際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原有的組織形式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fā)展。由一個國際中心來領導和解決每個國家共產黨遇到的問題不僅不可能,而且往往有害。各國黨已經成長壯大,完全能夠根據本國實際情況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為了有效地組織一切國家的反法西斯斗爭,第三國際執(zhí)委會主席團于1943年5月15日擬定關于解散第三國際的提議書,提交各國支部討論,在得到各國共產黨的同意后1943年6月10日第三國際正式宣告解散。第三國際對許多國家建立共產黨,對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對各國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對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但是第三國際過分強調集中統(tǒng)一領導,忽視各國革命斗爭的民族特點,將一國經驗和國際領導機構的決議教條化。有時要求各國黨的工作以某一國黨的活動為轉移,在反傾向斗爭若干問題上混淆甚至顛倒敵我界限和是非界限等是它比較突出的缺點和錯誤。盡管如此但第三國際還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壯大起了推動作用。
第四國際
(一)第四國際是托洛茨基分子的國際聯合組織,全稱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1938年由流亡海外的前蘇聯領袖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創(chuàng)建,以與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國際相抗衡。自1953年起第四國際發(fā)生過幾次分裂,后來世界上有個別國際托派組織,如第四國際統(tǒng)一書記處派、朗貝爾派等仍繼續(xù)沿用這個稱號,主要分布于西歐和美洲,一般提到第四國際是指統(tǒng)一書記處派。第四國際于1938年9月由蘇聯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組成的國際性聯合組織,又稱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自稱第四國際。托洛茨基于1929年被蘇聯驅逐出境后創(chuàng)辦《反對派公報》,建立國際左翼反對派組織。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執(zhí)政后國際左翼反對派認為斯大林主義已經完全控制共產國際,而共產國際已經完全墮落,因而左翼反對派宣布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共產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準備籌建第四國際。第四國際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30年代后半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冷戰(zhàn)時期其力量有較大發(fā)展,主要分布于西歐、北美和拉丁美洲。1953年以后該組織多次發(fā)生分裂,2000年后在亞洲發(fā)展較快。列夫·托洛茨基于1929年被蘇聯驅逐出境后創(chuàng)辦《反對派公報》,建立國際托派組織,號召各國的支持者留在共產黨內作為一個左翼反對派以“糾正”黨的路線。

(二)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執(zhí)政后托洛茨基認為受斯大林主義支配的共產國際已不可救藥,宣布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共產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認為蘇聯需要一場政治革命來切除官僚專權集團這個惡性腫瘤,并開始籌建第四國際。最終于1938年9月在巴黎舉行第四國際成立大會,宣布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托洛茨基為大會起草題為《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過渡綱領》)的文件,宣稱建立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不僅已經成熟,而且已經開始有些腐爛,人類現階段出現的危機是“革命領導的危機”。第四國際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他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終而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他反對“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之間的劃分,認為這是一種孟什維主義。托洛茨基提出“過渡綱領”,即根據十月革命的經驗提出從怎樣計算工時,維護工人的基本權益到建立勞動者政府的一系列過渡性的要求。國際托派在其興起(30年代初期)以后的十余年里伴隨著世界革命高漲而一度壯大,例如在比利時、法國、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都有一定力量,在智利、古巴甚至有好幾年爭取到左翼力量的多數(智利托派甚至參與總統(tǒng)大選,提出十分激進的綱領)。30年代后半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冷戰(zhàn)時期其力量有較大發(fā)展,但直到90年代東歐劇變事件之前國際托派一直是一個規(guī)模不大但十分活躍的派別,有著人數雖少但思想力量很大,僅僅在局部地區(qū)擁有顯著優(yōu)勢的特點(例如在斯里蘭卡)。

(三)據托洛茨基日記在30年代中期第四國際分子有3000多人,在希特勒上臺前德國的托派有750人。二次大戰(zhàn)極大地損傷了第四國際的多數支部,因為托派也積極參與了各種反壓迫斗爭因而被迫害。在歐美和拉丁美洲,托派思想和活動卻漸漸復蘇。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深受托派思想及其活動的影響。而第四國際的組織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飛速發(fā)展,其法國支部人數增長數十倍,英國支部曾多達一千多人。70年代托派的傳統(tǒng)核心據點第四國際法國支部開始派出人員投入法國總統(tǒng)大選,盡管得票率很小但造成很大轟動和社會影響。出于歐洲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評估,第四國際“統(tǒng)一書記處派”(這是長期以來最正統(tǒng)也最大的一個國際托派)的主要負責人社會活動家和理論家曼德爾曾說:“七、八十年代的資本主義歐洲已具備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條件,但為何事實上并未出現新的歐洲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這是值得第四國際分子乃至所有左翼社會主義分子反思的?!钡诙问澜绱髴?zhàn)后第四國際內以巴勃羅為首的一部分領導人認為工人民主革命在很長時間內難以真正成功,所以主張第四國際各國支部打入所在國的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黨活動。以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領導人坎農為首的一部分人反對這種主張,這場爭論最終導致1953年時第四國際分裂為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和第四國際書記處兩個國際。

(四)后因很多組織在打入共產黨活動時受到損失,第四國際書記處內巴勃羅的主張不再占主導,加上新的形勢發(fā)展促使第四國際國際書記處和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合并。此后的第四國際也因其領導機構而被人稱為第四國際統(tǒng)一書記處,或被稱為第四國際(之前重新統(tǒng)一的)。不過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內以大衛(wèi)·諾斯、希利為首一小部分人不贊同統(tǒng)一,他們繼續(xù)以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的名義活動活。第四國際國際書記處的波薩達斯派則在1962年脫離第四國際國際書記處,建立第四國際(波薩達斯派)。1965年巴勃羅領導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傾向”同第四國際分裂,成立第四國際革命馬克思主義傾向,該國際后來在1995年并入第四國際。1979年莫雷諾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派脫離第四國際,后來發(fā)展為第四國際-托洛茨基主義派和第四國際-國際工人聯合。相對過去而言90年代“東歐劇變發(fā)生初第四國際力量也遭受不小的損失,但1995年后經過十年左右的反思和整合后反而取得更大的發(fā)展。2000年在亞洲的發(fā)展較快,在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均有第四國際的活動。托洛茨基在臨死前留下遺囑:“我堅信第四國際必勝?!钡缘摹暗谒膰H”與其說是一個不變的政治組織,毋寧說是一種必勝的歷史前景(任何馬克思主義者都不相信存在永恒不變的事物)。正如當年托洛茨基盼望并力促群眾性的社會革命,以推動無產階級先鋒黨的革新和前進那樣。
西班牙長槍黨
(一)西班牙長槍黨又稱長槍會黨,是西班牙政黨。1933年10月由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創(chuàng)建,為西班牙合法的法西斯政黨。1934年與“國家工團主義者進軍洪達”合并為“西班牙長槍黨與國家工團主義者進軍洪達”,黨員總數為3000人。內戰(zhàn)中該黨力量被削弱,1937年4月佛朗哥將該黨殘余與卡洛斯派傳統(tǒng)主義者聯合為“西班牙傳統(tǒng)主義者-國家工團主義者進軍洪達長槍黨”,又稱“國民運動”,并自任領袖。從1939年1月25日起長槍黨人身著統(tǒng)一制服,黨徒見面時必須按照“古代羅馬人的方式”(向前伸手)互致敬禮,并擁有自己的武裝民兵和青年組織。佛朗哥統(tǒng)治時期該黨一度扮演主要立法機構的角色,1975年佛朗哥死后黨內發(fā)生分裂,1977年被政府宣布解散。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1903年4月24日 - 1936年11月20日)是西班牙獨裁者米戈爾·普里·德里維拉將軍之子,法西斯政黨西班牙長槍黨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西班牙長槍黨報》(1934年)和《向上報》(1935年)中闡揚他的理論,此后又在全國各地和議會中發(fā)表演說。1935年左派各政黨(包括西班牙共產黨人在內)結成人民陣線后,他攻擊這個陣線,煽動要以暴力對付暴力。1936年他被逮捕,但后來又重新選入議會。人民陣線取得勝利后宣布他當選無效,解散他的政黨,但西班牙長槍黨依然存在并活動,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后他被執(zhí)行死刑。

(二)他被視為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發(fā)動的民族主義運動的烈士,把他的黨和其他各派合并組成西班牙國民運動。普里莫·德里維亞得文章和演說成為國家主義運動的理論,他的全集于1944年出版。1934年11月普里莫·德里維拉為其制定26條綱領,以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主張的政治極權主義和國家機器至上的思想為理論基礎,號召通過民族革命去反對現行制度,建立法西斯專政。為制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展,1936年1月西班牙共產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等民主組織組成人民陣線。1936年7月以長槍黨為核心的反動勢力發(fā)動反對共和政府的叛亂,同年11月普里莫·德里維拉被政府處決。1937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成為該黨領袖,同年4月19日他與自稱為傳統(tǒng)主義者的卡洛斯派和保王派聯合起來,將該黨易名為“西班牙傳統(tǒng)派長槍黨和國家工團主義進攻委員會”。從此長槍黨成為聯合西班牙反革命力量的龐大集團,西班牙內戰(zhàn)結束后該黨成為國內唯一合法政黨。1939年7月底根據佛朗哥簽署的法令制定了的長槍黨章程,要求該組織的成員遵守最嚴格的紀律和絕對服從命令,提倡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希望通過實行極權制度使國家擺脫階級社會的一切“弊病”,建立維持西班牙“傳統(tǒng)”的合作大帝國。該黨控制國家機器和產業(yè)工會、大學生聯合會等組織,企圖使國家政治生活長槍黨化。黨內曾分裂為兩派,庫埃斯塔派支持佛朗哥維持現狀,力求恢復君主政體;另一派反對恢復君主政體,主張保持該黨的至高地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該黨加強同德國納粹黨的聯系,1943年2月長槍黨志愿軍部隊——“藍色師團”參加侵略蘇聯的戰(zhàn)爭,1947年7月31日長槍黨改稱國民運動。1975年佛朗哥死后胡安·卡洛斯登上王位,西班牙從獨裁制度向議會制過渡,一系列政黨取得合法地位,國內廣泛開展反法西斯運動,1977年4月7日該黨被西班牙內閣取締。藍色師團在西班牙陸軍正式名稱為西班牙志愿師,德軍正式名稱為步兵第250師,是二戰(zhàn)時期在東線給德軍助戰(zhàn)的一個西班牙志愿者師。佛朗哥既要報答西班牙內戰(zhàn)德國的支持,又要與西方同盟國保持和平,就約定該師只能與蘇聯軍隊作戰(zhàn)。該師一開始是士兵15492、軍官2612人,但后來通過輪換一共有4.7萬名西班牙軍人參戰(zhàn)。最初報名的很多是內戰(zhàn)老兵,包括長槍黨人還有爭取洗清記錄的原共和黨人。該師正式制服不是西班牙軍服,而是卡洛斯派的紅貝雷帽、西班牙外籍兵團的咔嘰褲還有長槍黨的藍色上衣,因此得名“藍師”,他們在戰(zhàn)場上穿德軍制服加西班牙袖標。1939年大戰(zhàn)爆發(fā)后希特勒曾向弗朗哥頻頻施壓,企圖將西班牙也拉攏到軸心國一邊。但弗朗哥十分狡猾,他并不想卷入到這場戰(zhàn)爭中與英法為敵,并拒絕德國一再提出的借道西班牙,攻占直布羅陀的請求。雖然自稱中立但弗朗哥還是明顯偏向納粹,西班牙外交部長Lamón Serrano Suner向弗朗哥建議組建一支西班牙志愿師,其人員從陸軍和長槍黨黨徒中挑選,以幫助德國在東線的作戰(zhàn)。這個計劃當即獲得弗朗哥的批準,至7月2日征兵站關閉為止竟然得到眾多人的響應,人數遠遠超過組建一個師的需要,不得不打發(fā)多余的一萬多人回家。

(四)這個師最初簡稱為西班牙志愿師,全師的1.8萬名兵員均按照嚴格的征兵制度從西班牙各地征集,均是西班牙現役軍人或長槍黨黨徒。所有軍銜在中尉以上的軍官均為西班牙人,有50%的軍官和士官是職業(yè)軍人。志愿師所屬的作戰(zhàn)單位分別在馬德里、薩拉戈薩、塞維利亞、西屬摩洛哥、巴利亞多利德、科倫那、布爾戈斯、巴倫西亞和巴塞羅那地區(qū)組建,當完成最初的組建后志愿師將通過鐵路運輸穿過法國占領區(qū),抵達德國巴伐利亞的格拉芬沃爾進行訓練。他們從西班牙一路出發(fā),通過Irum的國際橋直達西法邊境,橫穿法國后途經薩爾布呂肯、卡爾斯魯厄、紐倫堡,最后在1941年7月17日至23日抵達格拉芬沃爾。西班牙志愿師于1941年7月20日正式加入德國武裝力量,并獲得第250步兵師的番號。為和其它德國陸軍師加以區(qū)別,一般稱之為第250西班牙師。該師另有一個非正式的別稱——藍色步兵師,此名來源于長槍黨黨徒所穿的藍色襯衫。7月23日藍色師按德國軍隊的標準配發(fā)德制裝備,并身穿德軍制服。但在制服右袖上有一個紅黃相間的西班牙國旗盾形標志,標志頂部題有“Espa?a”的字樣。最初藍色師擁有四個步兵團(按照西班牙陸軍的編制),每個團按各自指揮官的姓名命名。全師由Espalza團、Pimentel團、Vierna團和Rodrigo團共四個步兵團組成,而德軍步兵師只有三個步兵團。在這四個團中Rodrigo團——這個新組建的團不久后被解散,其下屬的三個營被分配給其余三個團。

(五)全師實力不變,只是在編制上發(fā)生變化。其余的三個團按德國團級部隊的標準也獲得各自的番號,分別是262步兵團(Pimentel上校)、第263步兵團(Vierna上校)、第269步兵團(Espalza上校),Rodrigo上校出任副師長。師炮兵團擁有三個中型炮兵連,裝備105mm火炮。還有一個重型炮兵連,裝備150mm火炮,師反坦克營裝備有36門過時的PAK36。全師有641名軍官,2272名士官及15780名士兵,總計為17046人。第250步兵師于7月31日基本完成組編工作,此后開始投入訓練,部隊在格拉芬沃爾接受德國教官嚴格的訓練。德國人素以堅韌性和嚴格的紀律而著稱,西班牙士兵被德國人的一些茍刻條件所激怒,不滿的情緒已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在德國教官檢閱部隊時西班牙士兵明顯是在敷衍了事,而師指揮官關心的是盡可能地縮短訓練時間,爭取用一個月時間完成準備并運往前線。而通常一個新編師需要6個月的時間來訓練,令人驚奇的是藍色師竟然在一個月內完成訓練,并于1941年8月20至21日起程運往東線。在格拉芬沃爾附近的魏登集結128列火車,它們將用六天時間把藍色師送往前線?;疖囘\載著整個師沿途經過拜羅伊特、明希貝格、茨維考、開姆尼茨、瓦登海姆,在柏林附近分為兩組,隨后又在斯德丁會合。最后全師在8月末抵達波蘭的蘇瓦基附近(波蘭-立陶宛邊境),隨即在小鎮(zhèn)Leuss和格羅德諾(今白俄羅斯境內)之間集結。

(六)戰(zhàn)斗序列:第262步兵團、第263步兵團、第269步兵團、第250炮兵團、第250偵察營、第250反坦克營、第250工兵營、第250通信營、第250野戰(zhàn)補充營、第250滑雪連、第250運輸連、第250維修排、第250面包連、第250屠宰連、第250醫(yī)療分隊(2個連)、第250野戰(zhàn)救護隊(2個連)、第250野戰(zhàn)憲兵隊、第250獸醫(yī)分隊、第250野戰(zhàn)醫(yī)院、第250野戰(zhàn)郵局、師補給單位。1941年8月29日第250步兵師向1000英里以外的斯摩棱斯克進發(fā),部隊分為四路行軍縱隊,延伸足有30英里長,每個團的隊伍就有8英里長。每前進6英里部隊可以休息一會,但也就幾分鐘而已。部隊一路經過Vilna、格羅德諾、莫洛杰奇諾、明斯克,最后抵達斯摩棱斯克外圍的奧爾沙。途經的這些城市均已部分或完全毀于戰(zhàn)火,受到德軍的蹂躪和無情炮火的摧毀。9月25日在經過近一個月的艱苦行軍后師先頭部隊在Gusino渡過第聶伯河,在斯摩棱斯克外圍40英里處的Svetitsy宿營,師后續(xù)部隊則停留在奧爾沙休息。這次強行軍使得一些人住進醫(yī)院,另損失不少馬匹,使他們投入作戰(zhàn)的時間表被延誤。第二天該師接到命令,由奧爾沙北上,向100英里外的維帖布斯克行進。第250步兵師脫離中央集團軍群,受命轉隸馮·李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準備參加攻打列寧格勒的戰(zhàn)斗。

(七)1941年9月27日藍色師的行軍縱隊已抵達維帖布斯克,師先頭部隊由此坐火車出發(fā),北上進行450英里,抵達預定的目的地——伊爾門湖畔的諾夫哥羅德。第250步兵師先頭部隊接管德軍第126步兵師的防區(qū),展開部署在諾夫哥羅德以北沃爾霍夫河一線長達40英里的防線上。10月10日藍色師繼續(xù)調整部署,在Shimsk附近接替第18師和第126師一部,占據北起Lubkovko南至Kulisko的一條50英里長的防線。師北翼是第18摩托化師,南翼是第126步兵師的防線。藍色師首次較大規(guī)模的作戰(zhàn)行動是1941年10月12日夜,在Kapella Nova一支蘇軍縱隊試圖過河,遭到第269團2營的阻擊,在一場激烈的交火后封凍的河面上留下50具蘇軍st,另有80余人被俘。在1941年10月期間德軍第18摩托化師、第126步兵師和藍色師的兩個團在Udarnik渡過沃爾霍夫河,試圖在東岸建立一個橋頭堡。10月20日蘇軍投入增援部隊,西班牙志愿兵在Lussa和Sitno兩個村莊遭到蘇軍機槍手的頑強阻擊,2營營長Loman少校及時調整部署,成功地將蘇軍逐出Sitno村。蘇軍在不久后投入新銳部隊,但藍色師的第263步兵團3營和第250野戰(zhàn)補充營也到達東岸,增強守衛(wèi)力量。藍色師盡力在河東岸擴大地盤,10月28日第263團攻占Tigoda,而第250野戰(zhàn)補充營也拿下Dublovka。

(八)29日第263團又攻占Nitlikino,但第250野戰(zhàn)補充營卻在Dublovka以南的Muravji撞上蘇軍猛烈的機槍火力。蘇軍巧妙地以村莊中堅固的石屋為陣地,使西班牙士兵寸步難行,西班牙人把這些建筑稱之為“兵營”。盡管師屬炮兵全力支援,但還是無力啃下這塊硬骨頭,因為傷亡慘重只得撤出戰(zhàn)斗事。1941年11月第250步兵師后繼部隊穿過封凍的沃爾霍夫河,以鞏固他們的新陣地。第269團奉命前去接管Otenski、Possad和Posselok,這些村莊已被德軍第18步兵師占領。Possad和Posselok是蘇軍反攻的重點,在蒙受重大的損失后殘余的守衛(wèi)部隊收縮到Possad死守。第二天村莊即被蘇軍包圍,火炮及迫擊炮反復地向村內傾泄炮彈。傷兵被抬進野戰(zhàn)醫(yī)院(設在一所房子的地窖里),到處都是傷員和死者。交戰(zhàn)似乎又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陣地戰(zhàn)的模式,先是大規(guī)模的炮擊,然后蘇軍步兵在寬大正面上發(fā)起沖鋒。11月12日一波接一波的蘇軍士兵向第250步兵師的陣地猛沖,試圖奪回村莊的控制權,雙方一度陷入膠著狀態(tài)。藍色師經過反復廝殺頂住蘇軍多次反擊,雙方都傷亡慘重。1941年11月14日只剩下180名西班牙士兵還在守衛(wèi)村莊,營指揮官也因負傷被替換。戰(zhàn)斗工兵緊急構筑兩個堅固的核心陣地,準備作殊死一搏,只有傷員被允許用雪橇后送,11月27日西班牙士兵繼續(xù)在Otenski和Schevelevo兩地的石屋內苦苦死撐著。

(九)12月4日蘇軍以四個步兵團的兵力,在重炮、迫擊炮及飛機的支援下對Possad展開強攻,但被Loman少校的部隊擊退。雖然還處于蘇軍的攻勢的威脅下,但西班牙部隊還是鞏固村莊的防御陣地,而早已成為廢墟的Schevelevo守軍也因此減輕壓力。冒著空襲和炮擊,雙方的士兵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中殊死地搏殺。食物缺乏,分發(fā)面包也得用斧子砍開,守軍甚至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但部隊的士氣仍然很高。蘇軍曾向西班牙守軍勸降,但遭到拒絕,最后師長Munoz Glandes中將在得到上級的批準后下令放棄Possad和Otenski兩地。12月7日筋疲力盡的西班牙士兵撤出陣地,第269團在近一個月的防御戰(zhàn)中有120人陣亡、440負傷、20人失蹤。12月10日第250步兵師通過封凍的沃爾霍夫河,返回西岸的出發(fā)陣地休整。自參戰(zhàn)以來該師已有718人陣亡、1612人負傷,另有86人失蹤。在那個可怕的冬季里恐怖的死神時常光顧西班牙志愿兵的駐地,1941年12月24日圣誕夜Udarnik和Golka均遭到蘇軍的進攻,在Lubkovo由一個連的西班牙擲彈兵駐守的陣地遭到蘇軍的突襲。隨后西班牙士兵便發(fā)現Alfelez' Moskoso排的一些死者,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血腥殘忍的景象,他們的st都已被剝去衣服并殘缺不全,被他們自己的刺刀和鎬釘固定在冰冷的雪地上。

(十)不久第269步兵團1營的兩個連實施同樣血腥的報復,在德軍炮兵的支援下他們血洗Lubkovo附近的一營蘇軍,沒有俘虜,留在雪地上的只有st。這種相互的報復無止境的發(fā)生著,這就是沃爾霍夫戰(zhàn)線所上演的戰(zhàn)爭悲劇的一個片段。蘇軍發(fā)起旨在粉碎德軍防線的大規(guī)模鉗形攻勢,目的是突破德軍的防御陣地,以解列寧格勒之圍。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的攻勢獲得部分成功,在諾夫哥羅德以北德軍的陣地上打開20英里長的一個突破口,大量的部隊從這個突破口涌入。與此同時沃爾霍夫方面軍以南的西北方面軍于1月7日在伊爾門湖以南也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在伊爾門湖第290步兵師已被擊潰,543名幸存者躲藏在伊爾門湖南岸的Vzvad城,正被蘇軍一個滑雪營圍困著,而與這些幸存者的聯系也已經斷。藍色師第250滑雪連正位于伊爾門湖西北岸,第250反坦克營5連指揮官Ordas上尉奉命指揮著該滑雪連的204名士兵前去支援這些被困的德軍。1月10日這支滑雪部隊帶著70匹馬并冒著零下56度的嚴寒穿越封凍的伊爾門湖,途中有102人被凍傷。在大雪中掙扎一番后他們到達Ustlika,在這里他們聯絡師長Munoz Glandes將軍,得知那500多德軍還在Vzvad城急等著救援。滑雪連繼續(xù)前進,幾天后這個連就只剩下76人。

(十一)他們最后在Shiloy Tschernez與蘇軍部隊不期遭遇,但西班牙士兵果斷地脫離與蘇軍的接觸。雖然蘇軍出動一輛坦克和滑雪部隊進行追擊,但西班牙和拉脫維亞部隊(來自第81步兵師,在此次行動中擔任聯絡接應)邊打邊退,在Bolshoye Utschno擊退追兵,同時將傷員后送。最后在出發(fā)后的第15天,1月25日他們成功地與Vzvad城的德軍取得聯系,但滑雪連的兵力已減員至34人。但作戰(zhàn)并未結束,這一小批西班牙士兵又隨同第81步兵師的部隊攻占三個村莊,當作戰(zhàn)全部結束時全連只剩下12人,這些人全都獲得西班牙陸軍勛章和鐵十字勛章。此后藍色師于3月下旬再次投入沃爾霍夫河以東的作戰(zhàn),作為第18集團軍一部的該師成功地解救于2月12日被蘇軍包圍的Maloye Samoshie的守軍。3月19日第58步兵師和黨衛(wèi)軍第4“警察”師沃爾霍夫口袋以北會合,蘇軍的突破口已被封閉,弗拉索夫的第2突擊集團軍被裝入沃爾霍夫口袋。德軍第18集團軍隨后開始從西、北、南三個方向肅清口袋中的蘇軍,6月在沃爾霍夫口袋以南的激戰(zhàn)仍在繼續(xù)著,被圍的蘇軍面對德軍的空襲和502重坦克營的虎式坦克仍頑強抵抗,第2突擊集團軍一直堅持到6月25日才被最終擊潰,弗拉索夫等3.3萬余人被俘。在此戰(zhàn)中藍色師俘獲蘇軍5097人,繳獲46門火炮,同時自己損失274人,第18集團軍司令林德曼將軍發(fā)來賀電對藍色師在此次作戰(zhàn)中的表現大加贊揚。

(十二)1942年8月末第250步兵師被調到Krasny Bor,接管第121師的陣地,這是一條左起Puskin右至Krasny Bol的29英里長的防線。1942年11月19日戰(zhàn)略的重心轉移到南方的斯大林格勒,其結果是導致攻占列寧格勒的計劃被取消。此時藍色師的指揮官轉由Emilio Estaban中將擔任,此人在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曾是軍級指揮官。1943年1月12日蘇軍再次向北方集團軍群的防線發(fā)起進攻,以期突破德軍對這座英雄城市的封鎖。第18集團軍的每個師都抽調出一支分隊去支援前線,藍色師派出由Patino上尉指揮的第269步兵團2營。1月22日第2連抵達Poselok并立即投入戰(zhàn)斗,在擊退蘇軍步兵的兩次進攻后才保住陣地。第6、7連的陣地也遭到同樣的猛攻而傷亡慘重,800人的部隊有600人傷亡,但上級還要命令部隊拼死反攻以奪回失守的陣地,奪回陣地后西班牙部隊一直堅持到德軍的增援部隊到達后才被替換下去。在戰(zhàn)斗間隙六名西班牙軍官在陣地上的一個小木屋里開會,一陣突如其來的炮火使他們全部受傷?,F在整個營只有一名軍官,即第2連的Soriano中尉。黃昏時分只剩下他和29名士兵還堅守著陣地,1月28日這個營終于從前線撤回位于Slutz的指揮部,部隊僅存1名軍官、7名軍士、20名士兵,他們均被授予鐵十字勛章。一個月后蘇軍在南方的斯大林格勒全殲第6集團軍,而在北方蘇軍也于2月10日發(fā)動攻勢,目標是打通列寧格勒至莫斯科的公路和鐵路。

(十三)第250步兵師駐守的Krasny Bol靠近Iszora河,正是蘇軍進攻的重點地區(qū)。而在附近的德軍第212步兵師也已準備就緒,可以隨時支援。藍色師將面對蘇軍四個步兵師(第43、72、45、63步兵師)的進攻,這些部隊還可獲得2個坦克團、187個炮兵連、2個迫擊炮營、2個反坦克營、1個摩托化旅和2個滑雪連的支援,而藍色師此時的實力僅為兩個步兵營、1個滑雪連及一些炮兵、反坦克、工兵單位,總計5600人。在三小時的炮火準備后4.4萬名蘇軍和100輛坦克突破西班牙部隊的陣地向Krasny Bol沖擊,防守在十月火車站的第3連傷亡極大,只剩下40人,他們都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他們的指揮官Ruiz de Huidlobo上尉幾天前曾有機會離開此地,但他還是留下來并在戰(zhàn)斗中陣亡,他被追授圣費迪南德十字勛章。周圍的西班牙部隊均被蘇軍分割包圍,只有極少數士兵突出重圍撤回Krasny Bol。在Krasny Bor炮兵、工兵及各種混雜的人員都被組織起來阻擊蘇軍坦克和步兵的進攻,混戰(zhàn)中救護車和野戰(zhàn)醫(yī)院都被幾輛蘇軍坦克碾平,西班牙士兵用上身邊一切可用的武器(如莫洛托夫雞尾酒、手榴彈)將這些蘇軍坦克全部擊毀。戰(zhàn)至下午德國空軍才趕來助戰(zhàn),轟炸科爾皮諾附近的蘇軍陣地。盡管西班牙士兵拼死奮戰(zhàn)但陣地還是漸漸被壓縮,直到當天下午16時德軍第212步兵師及第112步兵師(由拉脫維亞和芬蘭志愿兵組成)趕來支援才給藍色師解圍。

(十四)經此惡戰(zhàn)后藍色師沿Ishora河部署,以防蘇軍合圍已方的陣地。第262團所屬的炮兵、工兵損失嚴重,殘部均已撤離,而留下的一個炮兵組也于當晚撤走。第二天一早蘇軍即在Iszora河附近的造紙廠發(fā)動新的攻勢,第262團3連及其它單位的人員又與蘇軍死纏爛打兩天,陣地基本保持完整。3月19日蘇軍對藍色師的陣地發(fā)起最后一次主要的攻勢,也很快被擊退。至此藍色師已經損失慘重,傷亡率高達75%,3645人傷亡,300人被俘。Iszora河畔的陣地及Krasny Bol都于兩個月后移交給德軍第254步兵師,藍色師轉入休整,這次作戰(zhàn)也是該師在東線最后一次重要的戰(zhàn)斗。弗朗哥眼見德軍在蘇德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局是江河日下,也不想再把藍色師當作賠葬品,于是便下令藍色師回國(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將來的事,得趁早劃清界限)。1943年10月5日至6日該師奉命移交自己的陣地,并于6日至12日完成和第81、123步兵師的換防。10月14日師長Esteban中將獲騎士十字勛章,這天也是正式宣布全師要回國的命令。10月29日在東線戰(zhàn)斗兩年后藍色師的第一批士兵終于回到自己的祖國西班牙,藍色師在東線的最終傷亡數字為3334人陣亡、8466人負傷、326人失蹤、321人被蘇軍俘虜,其中有94人在戰(zhàn)俘營中死亡,其余的230名西班牙戰(zhàn)俘于1954年從蘇聯遣返回國。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一)西班牙第二共和國(1931年4月14日–1939年)是西班牙歷史上第二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長均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時期,第二共和國在阿方索十三世退位之后開始,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建立,由Niceto Alcalá-Zamora領導臨時政府。6月28日舉行立憲議會選舉,共和黨和社會黨聯合陣線獲勝,建立以右翼共和黨人卡拉·薩莫拉為首的臨時政府,12月9日通過共和國憲法。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建立,西班牙第一共和國在1874年被顛覆,君主專制復辟,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嚴重地打擊君主專制的政權。1930年8月爆發(fā)西班牙歷史上的第6次資產階級革命,共和派各政黨組成政治同盟,選出領導機構“革命委員會”,號召人民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1931年4月12日共和派在市政選舉中獲勝,國王阿方索見大勢已去于14日逃亡國外,君主制被推翻。“革命委員會”宣布建立共和國,這是西班牙歷史上的第二共和國。6月28日舉行立憲議會選舉,共和黨和社會黨聯合陣線獲勝,建立以右翼共和黨人卡拉·薩莫拉為首的臨時政府。12月9日通過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實行普選制,建立一院制議會,政府對議會負責??偨y(tǒng)由選舉院選舉,任期6年。首任總統(tǒng)為Niceto Alcalá-Zamora(1931年–1936年),期間巴斯克人和加泰羅尼亞人要求獨立,但他們不曾得到獨立,甚至自治區(qū)也成不了。1933年11月19日的選舉為右翼帶來勝利,按照左派人士的說法此后的第二共和國進入“黑暗的兩年”。

(二)1936年2月16日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經選舉后成為第二任總統(tǒng),左翼的人民陣線政府成立。7月18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和其他軍官突然發(fā)起叛亂,開展西班牙內戰(zhàn)。1939年3月28日叛軍和干涉軍進入馬德里和巴倫西亞,戰(zhàn)爭結束,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覆滅。在1933年的西班牙大選中何塞·馬利亞·吉爾-羅珀斯領導的西班牙右翼自治組織聯合會和亞歷杭德羅·勒羅克斯的激進共和黨兩個政黨分列第一、第二,組成以亞歷杭德羅為首的聯合政府(吉爾-羅珀斯擔任戰(zhàn)爭部長),將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帶入右派統(tǒng)治時期(1933年-1936年)。新政府停止前任政府的大部分改革,1934年10月1日3名右翼自治組織聯合會就職部長,造成10月4日阿斯圖里亞斯的一場由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領導的總罷工。罷工者占領首府奧維耶多,刺殺官員和神職人員,并放火焚燒劇院和大學。動亂持續(xù)到10月19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等人帶領軍隊平息動亂,致使3000人喪生、4萬人被捕,城市也被大規(guī)模毀壞。這次行動亦使佛朗哥得到“阿斯圖里亞斯屠夫”的綽號,在加泰羅尼亞的另一場自治運動也被鎮(zhèn)壓,示威者遭到逮捕和審判。土地改革政策被叫停以及動亂的失敗使得左翼反抗者變得更為激進,尤其是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該黨的新領袖主張社會主義革命,而中間派政黨則在丑聞及權力斗爭中逐漸衰落。西班牙共和國內部的政治分歧越來越大,這在1936年的大選中十分明顯。

(三)1936年1月7日西班牙大選再度開始,大選期間右派政府取消對一些媒體的管制。社會主義者、共產黨員和加泰羅尼亞、馬德里的左翼共和派組成人民陣線,卡洛斯主義者、主張王室復辟者以及各右派政黨組成國民陣線。中間派政黨的地位大大降低。有1000萬人參加投票,棄權率達28%,2月16日人民陣線獲得勝利,左派再度統(tǒng)治西班牙。大選后的數月左右兩派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多,而極右的長槍黨則悄悄崛起。長槍黨領袖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是前獨裁者米戈爾·普里莫·德里維拉之子,長槍黨也是西班牙內戰(zhàn)時期叛軍的主要組成部分。1936年7月12日共和國反法西斯軍事聯盟的何塞·卡斯蒂略被長槍黨成員射殺,第二日作為回擊時反法西斯軍事聯盟的成員刺殺何塞·卡爾沃·索特羅。右派反對黨的主要成員主張王室復辟,他曾對西班牙士兵宣稱他將把國家從共產主義中拯救出來。右派對于索特羅事件表示抗議,這被認為是西班牙政治兩極分化進一步加深的催化劑,但此時長槍黨已開始密謀發(fā)動軍事政變推翻共和國。7月14日法西斯武裝人員與城市警察“突擊衛(wèi)隊”發(fā)生沖突,造成多于4人死亡。三日后(7月17日)西屬摩洛哥發(fā)生軍事叛亂,叛亂很快蔓延到西班牙本土,但大部分主要城市仍在共和國手中。最終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都對西班牙叛軍實行軍事援助,處于新國家獨裁體制的葡萄牙則派遣8000名的志愿軍進入西班牙協助叛軍。
(四)蘇聯則是共和國的最大援助者,他們提供806架飛機、362輛坦克和1555門大炮。此外共產國際組織全球50多個國家的志愿者編為國際縱隊幫助西班牙共和軍作戰(zhàn),墨西哥則提供給共和國200萬美元的援助,包括2萬支步槍、28萬顆子彈、8門大炮和少數美制飛機,英國、法國和美國則宣布不進行干涉。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將軍帶領西屬非洲叛軍自摩洛哥出發(fā)進攻西班牙本土,埃米利奧·莫拉則帶領部隊自納瓦拉南下。加的斯、塞維利亞、薩拉戈薩和布爾戈斯都被叛軍占領,各地的軍事叛亂接連發(fā)生。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陷入混亂,包括總理在內的多名官員辭職,為鞏固地位的佛朗哥在多個叛軍占領區(qū)實行清洗。7月20日另一名叛軍的主要人物荷西·桑胡霍則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遭遇空難喪命,叛軍的統(tǒng)治權轉向北方的莫拉和南方的佛朗哥。9月21日在薩拉曼卡的一場會議中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被選為西班牙國民軍總指揮,9月27日托萊多攻城結束,國民軍獲勝。國民軍很快對馬德里形成南北夾擊的形勢,由于共和軍的拼命抵抗導致國民軍進展緩慢,遲遲無法進攻馬德里,雙方進入膠著狀態(tài)。11月20日長槍黨創(chuàng)始人德里維拉在獄中被共和派的官員下令處決,1937年4月德國禿鷹軍團發(fā)起格爾尼卡大轟炸,經過3小時的密集轟炸后格爾尼卡被徹底摧毀。1937年末巴斯克、阿拉貢等地區(qū)陷落,國民軍在12月末發(fā)起特魯爾戰(zhàn)役至1938年2月結束,對共和軍造成巨大的損失。3月國民軍發(fā)動阿拉貢攻勢,粉碎共和軍的大部分有生力量。

(五)1938年7月-11月共和軍發(fā)起埃布羅河戰(zhàn)役試圖扭轉局勢,但遭到重大失敗。1939年初巴塞羅那陷落,共和國殘余的防線很快被突破,國民軍于3月拿下馬德里。4月1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覆亡,西班牙進入佛朗哥時期。第二共和國覆滅后總統(tǒng)曼努埃爾·阿薩尼亞和總理胡安·內格林流亡法國,1940年11月阿薩尼亞逝世,迭戈·馬丁內斯·巴里奧接任總統(tǒng)。法國淪陷后西班牙共和國流亡政府遷往墨西哥城,胡安·內格林于1945年卸任總理,何塞·基拉爾繼任總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流亡政府希望勝利的盟軍能幫助推翻佛朗哥政權,但希望破滅,流亡政府的影響力大減。1946年流亡政府遷回巴黎,西班牙流亡政府與墨西哥、巴拿馬、危地馬拉、委內瑞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建立外交關系,相反美國、英國和蘇聯則沒有承認流亡政府。1975年佛朗哥去世,胡安·卡洛斯一世重建民主制度,西班牙進入民主轉型期。1977年流亡政府決定承認君主制,7月1日正式解散。西班牙國民軍指的是1936年7月18日至1939年4月1日的西班牙內戰(zhàn)中對共和政府發(fā)動叛亂的軍隊,與國民軍對立的一方稱作共和軍,共和派稱國民軍為煽動者、法西斯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壓迫者,而國民軍稱共和軍為赤色份子、布爾什維克、分裂主義者。

(六)國民軍組成者主要有法西斯主義者、民族主義者、長槍黨黨員、?;逝扇耸浚ǚ肿髦С职⒎剿魇劳跷缓土硪慌尚Q王室“正統(tǒng)派”的卡洛斯一派)、西班牙軍事聯盟、地主階級者、反共產主義者、天主教教權者與信眾,西班牙國民軍起于右翼軍事將領于西班牙各地發(fā)動叛亂和號召群眾與軍隊而成的,也因此在武器裝備上程度不齊,但因為有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的協助彌補起事時裝備上的劣勢。西班牙國民軍在叛亂初僅獲得三分之一的飛機和極少數的船艦,大部分的海軍軍官被忠于政府的水手逮捕處決,奪取指揮權。而飛機則從德意兩國獲得性能遠超過共和軍的軍機,獲得較大的優(yōu)勢。西班牙內戰(zhàn)中與國民軍同一陣線的除了有西班牙本土的民眾、軍官外,還有非洲殖民地的摩洛哥士兵-非洲軍團、德國的兀鷹軍團、意大利的志愿軍團和空軍軍團以及來自葡萄牙、羅馬尼亞王國、愛爾蘭等地的志愿者。1938年與西班牙國民軍一起作戰(zhàn)者有60萬人、600架飛機和 290門火炮,原先國民軍預定的領袖為荷西·桑胡霍,但他在1936年7月20日死于空難。而非洲軍團的指揮官—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則在9月21日被選為國民軍總指揮,隔年6月3日國民軍2號人物埃米力歐·莫拉同樣死于空難。佛朗哥在內戰(zhàn)后成為西班牙唯一的實權者,并將參與國民軍中的所有派系全部統(tǒng)一至具有法西斯主義性質的長槍黨中,對西班牙采取一黨專政、獨裁統(tǒng)治。
國際縱隊
(一)國際縱隊是指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zhàn)時期各國工人階級和進步人士為協助西班牙共和政府,反擊德、意干涉軍和西班牙叛軍而組織的志愿軍。1936年10月國際縱隊正式在西班牙參戰(zhàn),由于英、法、美以中立、不干涉為名縱容德、意法西斯干涉,共和政府終被顛覆,1938年9月國際縱隊被迫撤出西班牙。1936年1月西班牙共產黨、共和黨、社會黨和勞動者總同盟等民主力量組成人民陣線,2月在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聯合政府,實行民主改革。以長槍黨為首的西班牙反動勢力對此極端仇恨,事先與德、意法西斯密謀并經過充分準備后,決心發(fā)動顛覆共和國的武裝叛亂。1936年7月18日駐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軍在佛朗哥、莫拉等將領策動下發(fā)動叛亂,叛亂迅速蔓延到本土加的斯、塞維利亞、薩拉戈薩、布爾戈斯等大中城市。陸軍和空軍的大部分部隊(12萬人)以及摩洛哥人組成的“外籍軍團”參加叛亂,后來德、意法西斯應佛朗哥請求出兵西班牙,干涉西班牙內戰(zhàn)。1936年9月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經西班牙政府同意正式決定招募志愿人員組建國際縱隊,10月14日國際縱隊在西班牙東部山區(qū)的阿爾巴塞特正式誕生。共產國際作出這個決定的目的是履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在軍事上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團結和幫助一切志愿前往西班牙作戰(zhàn)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克服初期的志愿人員缺乏組織的弱點,以便使他們真正成為一支國際主義的戰(zhàn)斗部隊。

(二)國際縱隊先后組建7個國際旅:第11國際旅,主要由德國人和奧地利人組成;第12國際旅,主要由意大利人組成;第13國際旅,主要由波蘭人、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亞人組成;第14國際旅,主要由法國人和比利時人組成;第15國際旅,主要由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和愛爾蘭人組成;第150國際旅由其他英語語系國家的人組成,后來同第13國際旅合并,但仍保留第13國際旅的番號;第129國際旅。另外還有一個國際營編入西班牙人民軍第86旅,一個國際汽車團編入第5軍團,25個國際炮兵連和3個國際游擊營在西班牙人民軍中作戰(zhàn)。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國際縱隊共由54個國家的志愿人員組成,總數4萬多人。從1936年11月至1937年5月國際縱隊主要參加著名的馬德里保衛(wèi)戰(zhàn),在德意兩國干涉軍的配合下叛軍分南北兩路對馬德里發(fā)動第一次攻勢,于1936年11月6日進抵馬德里近郊。11月8日剛組建的第11國際旅直接開赴馬德里前線,打退叛軍在西北和東南兩面的連續(xù)進攻。11月12日第12國際旅又開赴馬德里西北郊戰(zhàn)斗最激烈的大學城,同西班牙共產黨組織的第5團并肩戰(zhàn)斗,從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發(fā)起反攻使馬德里轉危為安,第13和第14國際旅則分別投入特魯坎爾前線和南方的哥爾多巴附近的戰(zhàn)斗。
(三)1937年1月叛軍和德意兩國干涉軍對馬德里發(fā)動第二次攻勢,第11、12、14國際旅和剛編成的第15國際旅參加哈臘馬河的戰(zhàn)斗,粉碎三倍敵人的進攻。第13國際旅則在南方的馬拉加戰(zhàn)線阻擊意大利干涉軍,3月叛軍和德意兩國干沙軍對馬德里東北面的瓜達拉哈拉地區(qū)發(fā)動第三次攻勢,企圖切斷馬德里和西班牙東部的交通線。第11、12國際旅和西班牙人民軍嚴陣以待,給敵人以迎頭痛擊并轉入反攻,取得著名的瓜達拉哈拉大捷,重創(chuàng)意大利干涉軍,沉重打擊墨索里尼的侵略氣焰。從1937年6月至1938年9月國際縱隊主要參加三次重大的戰(zhàn)役,1937年6月叛軍和德意兩國干涉軍在北方加強攻勢,占領巴斯克地區(qū)首府畢爾巴鄂。為了支授北方戰(zhàn)線,第11至15國際旅分別編入西班牙人民軍,全部投入這次戰(zhàn)役。10月西班牙共和國在北方的最后一個據點希洪陷落,叛軍和德意兩國干涉軍的攻勢從北方轉南東方。1938年3月國際縱隊參加沿埃布羅河到地中海一線的阿拉貢戰(zhàn)役,以阻止叛軍和德意兩國干涉軍突破地中海防線。但是隨著萊里達和維納羅斯的先后失守,西班牙政府控制下的地區(qū)被攔腰切斷,卡塔盧尼亞被包圍,馬德里成了一個孤島。

(四)7月西班牙人民軍在埃布羅河地區(qū)發(fā)起強大的反攻,國際縱隊的大部分兵力都投入這次成役并血戰(zhàn)到9月底,這是國際縱隊在西班牙參加的最后一次戰(zhàn)役。1937年3月由英法牽頭組成的國際不干涉委員會開始討論撤退志愿人員問題,直到1938年7月5日這場曠日持久的討論才勉強達成協議,通過撤退所有外國人員的方案。盡管西班牙政府并不相信德國和意大利的誠意,但還是于7月23日接受這個方案。9月21日西班牙政府宣布單方面撤退所有外國志愿人員,并要求國聯派遭一個國際委員會前往現場監(jiān)督。9月25日根據西班牙政府的命令,國際級隊開始從前線撒回后方。11月1日國際縱隊開始撤離西班牙,這一日西班牙政府和人民在巴塞羅那舉行30萬人參加的盛大的送別儀式。國際縱隊自1936年10月誕生以來同西班牙人民一起浴血奮戰(zhàn)兩年多的時間,有1萬多人英勇犧性,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作出巨大的貢獻。他們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已永遠銘刻在西班牙人民的心中,載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史冊。不干涉委員會是西班牙內戰(zhàn)時期若干歐洲國家成立的一個國際機構,1936年7月西班牙爆發(fā)反對共和國政府的法西斯叛亂。
(五)西班牙反政府叛亂得到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當局的積極支持,經過英法等國的一系列磋商后20余個歐洲國家接受英法兩國關于相互承擔義務、不向西班牙或其屬地輸出武器及軍事物資的建議。同年9月3日27個歐洲國家締結《不干涉協議》,為了有效地監(jiān)督協議的執(zhí)行,9月9日上述27個國家在英國首都倫敦成立不干涉委員會,由英國財政大臣摩里遜擔任委員會主席。不干涉委員會成立的原意是要監(jiān)督《不干涉協議》的執(zhí)行,但在英法兩國對德國、意大利兩國推行綏靖政策的總背景下,該委員會無法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干涉協議是西班牙內戰(zhàn)時期若干歐洲國家簽署的一項多邊國際協議,1936年7月在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當局的支持下西班牙爆發(fā)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事件引起歐洲國家的廣泛關注。英國和法國在經過協商之后于同年8月2日建議所有歐洲國家嚴格執(zhí)行不干涉西班牙事務的政策,8月15日英法兩國互換照會并相互承擔義務,不向西班牙或其屬地輸出武器及軍事物資。9月3日包括英、法、德、意、蘇等在內的27個歐洲國家締結《不干涉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禁止向西班牙輸出武器及軍用物資,禁止西班牙所購買的武器過境,各參加國應就此交換有關情報。盡管德意參加該協議但它們根本無意真正執(zhí)行協議,故此不干涉西班牙的國際協議實際上僅對佛朗哥法西斯叛軍有利。

西班牙歷史沿革(第二十五期)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