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喧囂——法國“貝亞恩”號航空母艦始末

上世紀一二十年代,是“航空母艦”思想啟蒙的時代,世界各國都在這一時期紛紛推出了自己最早的“航空母艦”。而在這些航空母艦中,法國的“貝亞恩”號則顯得尤為特別。作為法國最早的一艘“航空母艦”,她建成服役的時間不算晚,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法國海軍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與同時代的外國“同行”們相比,她尺寸不大、速度不快、載機不多,紙面戰(zhàn)斗力顯得并不高,而且其最為突兀的一點則是裝備了其余“同行”均未有裝備的魚雷發(fā)射管。不過,就是這樣一艘在消極的方面顯得“特別”的航空母艦,卻是所有同時代的“同行”中最為長壽的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大多數時間,“貝亞恩”號均在遠離戰(zhàn)場的加勒比海度過,而整場戰(zhàn)爭中,她也從未參加過任何一場哪怕只是小規(guī)模的戰(zhàn)斗。究其一生,這艘遠離喧囂的“航空母艦”從未出于作戰(zhàn)目的——哪怕僅僅是戰(zhàn)斗偵察——而放飛過任何一架飛機。
1.半路出家
1912年底,法國海軍設計完成了一型全新的超無畏艦,并計劃在5年內建成服役5艘,即為“諾曼底”級戰(zhàn)列艦。不過,盡管“諾曼底”級5艦均在計劃內的日期開工,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這5艘戰(zhàn)列艦在1914年全部停止了建造以節(jié)省資源。1918年一戰(zhàn)結束時,盡管法國海軍一度打算續(xù)建5艘“諾曼底”,但是不久后便被海軍部高層以經濟理由拒絕。由于戰(zhàn)時,船體進度較高的前4艦均為了騰出船塢空間而被強制“下水”,因此這4艦在續(xù)建工作廢棄后直接就地拆解,而唯一留在船臺上的,便是停工時只完成了不到10%進度的5號艦——“貝亞恩”號。

法國人起初并未想好該如何處理“貝亞恩”號的艦體。由于“貝亞恩”號工程進度較低,更改建造方案也顯得比較容易,并且也不會花費太多資金,但是如何更改則是個問題。先前的“諾曼底”級續(xù)建方案盡管是因為經濟原因被廢棄,但是海軍總參謀部在此之前便已經提出,“諾曼底”級的主要假想敵是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卡拉喬洛”級戰(zhàn)列艦,面對裝備38cm口徑主炮的對手,即便是“諾曼底”的續(xù)建方案也不能夠應對。然而,如果想要將“諾曼底”修改成能與“卡拉喬洛”一戰(zhàn)的對手,法國現有的船臺和船塢也不足以應付這種戰(zhàn)艦的建造和維護工作。

就在法國海軍左右為難的時候,STCN(法國海軍技術及建設部)提出了一項新方案——將“貝亞恩”號改造成航空母艦。這個思路來自于英國人。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便開始了將一些船只改裝為擁有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的工程,而到了一戰(zhàn)結束時,除了已經完工的全世界第一艘擁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外,英國人還啟動了將“柯克蘭海軍上將”號戰(zhàn)列艦(原本為智利建造)和3艘“大型輕巡洋艦”(“暴怒”、“勇敢”、“光榮”)改裝為帶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的工程。1920年初,一個法國代表團訪問了英國,參觀了“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英國人同時還展示了“鷹”號航空母艦(即“柯克蘭海軍上將”)改建計劃的圖紙。此行之后,法國海軍部就提出了將“諾曼底”級戰(zhàn)列艦按照同英國人相同的理念改裝為航空母艦的設想。不久之后,海軍參謀部也提出了對于航空母艦的具體指標要求:
能攜帶盡可能多的輪式起落架飛機,同時有操作水上飛機的能力
至少長150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最好沒有上層建筑
單層機庫,擁有兩個長20米寬12米的升降機與飛行甲板相連
機庫尾部應有至少20米寬的開放空間以用于操作水上飛機
速度與續(xù)航力應與“布列塔尼”級戰(zhàn)列艦維持一致(21節(jié),6000海里/10節(jié))
水下應有輕度的裝甲防護以抵御水雷和魚雷攻擊

1920年4月,“貝亞恩”號的船體被強制“下水”以騰出船臺空間,隨后海軍部便決定在現有的“貝亞恩”號船體基礎上直接安裝一塊臨時飛行甲板,以驗證起降艦載機的可能性。1920年10月,經過簡易改裝的“貝亞恩”號在土倫進行了測試,此時的“貝亞恩”只是簡單安裝了一個長43米的臨時飛行甲板,阻攔索也是用沙袋進行固定緩沖的臨時產品,測試用飛機則是一架索普威思“1?1?2 Strutter”式偵察機(這個怪異的名字來源于這個飛機連接機體和機身用的支撐桿,英文是Strut,是一長一短兩根為一組的)。不過,盡管測試較為成功,但是海軍部仍未能決定,“貝亞恩”號是應該如STCN提議一樣改裝為一艘航空母艦,還是等待船塢擴建后再以戰(zhàn)列艦身份建造。

最終為法國海軍做決定的不是任何一個法國人,而是1922年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由于條約規(guī)定各締約國在條約簽訂后的10年內不得新建戰(zhàn)列艦,因此“貝亞恩”號作為戰(zhàn)列艦服役的道路直接被堵死,如果不想被拆解,那么以航空母艦建成服役是其唯一的出路。由于其余的“諾曼底”級船體工程進度都在50%以上,改裝起來工程量過大,難度也較高,因此即便法國獲得了60000噸的航母配額——足夠改造3艘“諾曼底”——法國人最終還是決定只改裝“貝亞恩”號一艘,其余的“諾曼底”維持拆解的決定,同時也可以將可用的部件提供給“貝亞恩”。1922年4月,將“貝亞恩”號改建為航空母艦的決定正式由海軍部下達。
2.師從英國
在航空母艦剛剛起步的1920年代,由于英國是世界上幾乎唯一一個有海軍航空兵應用經驗的國家,因此法國人對于英國方面對于航空母艦的理論基本是全盤照搬。英國人認為航空母艦應該分為兩類——伴隨主力艦隊以提供防空、彈著觀測和魚雷攻擊任務的艦隊航母,和伴隨戰(zhàn)列巡洋艦分隊/偵察分隊以擴大偵察范圍的偵察用航母。由于法國海軍并沒有戰(zhàn)列巡洋艦的編制,因此偵察航母對他們來說沒有實際意義,而且“貝亞恩”號由于諾曼底級戰(zhàn)列艦的底子也很難超越其21節(jié)的設計航速,因此法國海軍決定,“貝亞恩”號應作為伴隨戰(zhàn)列艦隊行動的艦隊航母。不過相比于英國方面為艦隊航母設定的“防空、彈著觀測和魚雷攻擊”的任務,缺少戰(zhàn)列巡洋艦的法國人決定,“貝亞恩”號應更多地承擔偵察任務。

STCN在1920年末完成艦載機起降試驗后,即根據參謀部的指標開始設計航空母艦,計劃編號171。按照STCN的構想,主要擔負偵察任務的“貝亞恩”號應該能夠攜帶兩個偵察機中隊,第一個中隊下轄12架偵察機和8架戰(zhàn)斗機,第二個中隊則將戰(zhàn)斗機更換為魚雷機,共32架飛機。不過,在獲得了更多英國方面的資料后,法國人決定為“貝亞恩”號也安裝一個雙層機庫,以增加載機數量,同時為了提升運作效率,甲板升降機的數量也增加至3座。不過,法國人并未打算在二層機庫停放飛機,而是將其用作修理整備室和備用飛機存放室。因此,使用了雙層機庫的“貝亞恩”號載機數量只是小幅提升至36架(不計算備用飛機),編制也變?yōu)槿齻€中隊(偵察、戰(zhàn)斗、魚雷攻擊各一個),每個中隊12架飛機。

盡管法國人起初受到“百眼巨人”號的影響而不想給“貝亞恩”號安裝艦島,但是“百眼巨人”號在風洞測試和實際使用中均暴露出了排煙會影響甲板氣流進而影響飛機起降的問題,再加上艦橋視野不佳的問題,因此哪怕是英國人自己后來都在本沒有艦島的“百眼巨人”和“暴怒”號上安裝了一個小艦島,雖然無法改善排煙問題,但是最起碼可以改善艦橋視野。法國海軍在獲得了英國的經驗后,決定依照“鷹”號航空母艦,在右舷設置一個大型艦島,兼顧煙囪和艦橋的安裝,但是為了不影響飛行甲板寬度,艦島的寬度被盡可能地壓縮,同時位置也外飄于艦體之外。同時參照英國人的經驗,法國人也準備在艦體最前端安裝一個導航用的可升降艦島,用于在能見度不高時進行導航——畢竟,大型艦島距離艦艏的距離還是有些遠。

除去航空設施,法國人在為“貝亞恩”號配備艦載武器時也大量參考了英國人的經驗。由于在英國人的設想中,航空母艦,尤其是伴隨戰(zhàn)列艦行動的艦隊航空母艦,會因為航速的劣勢而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與敵方巡洋艦近距離交火的情況,因此除了要安裝有能夠對抗巡洋艦的裝甲外,還應有足夠的火炮火力?;诖?,英國人無論是專門設計的“競技神”號,還是改裝而來的“鷹”號,均計劃裝備巡洋艦級別的6英寸火炮作為自衛(wèi)火力(“百眼巨人”因為商船的底子因此未有安裝計劃),因此法國人也準備為自己的“貝亞恩”號安裝155mm火炮用作自衛(wèi)火力,數量為8門,兩門為一組,分置于艦體4角,單側齊射火力為4門炮——與英國同行維持相同水平。不過,為了更有效打擊近身的艦艇,法國人除了借鑒英國人思路外,還額外開發(fā)了更強力的方案——為航空母艦安裝魚雷發(fā)射管。起初,STCN計劃為“貝亞恩”號安裝12具發(fā)射管,但是不久后便因為擠占機庫空間而修改為6具,至1925年定案時,則再度縮減至4具,這4具發(fā)射管固定安裝于二層機庫的隔板上,各擁有兩發(fā)魚雷備彈。由此,“貝亞恩”號也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艘擁有魚雷發(fā)射管的航空母艦。

盡管在航空設施和艦載武器方面,法國人可以照搬英國人的現有經驗,但是其他部分的改裝則依舊需要法國人自己搞定。船體方面除了在中部留出機庫空間外,沒有做任何改變,不過原本“諾曼底”級上厚重的裝甲防護自然是不需要的了,因此“貝亞恩”號主甲板(即一層機庫甲板)從“諾曼底”上的13mm結構背板+13mm表面裝甲板改為“12mm+12mm”,原本300mm水線裝甲帶的位置則計劃安裝83mm厚的主裝甲帶,用以抵御輕巡洋艦攻擊,主裝甲帶向水線下延伸的部分相比“諾曼底”上的水線裝甲帶也有所延長。至于原本“諾曼底”艦體底部的“14mm+14mm”布置的穹甲(傾斜部分還有額外的42mm裝甲)和三層10mm厚的防雷縱壁則得到保留——因為在“貝亞恩”號上,這些部位已經建造完畢。動力方面為了節(jié)省成本,則沿用“諾曼底”級兩臺蒸汽輪機(驅動艦體內側兩根動力軸)和兩臺往復式蒸汽機(驅動外側的兩根軸)的混合布置,并且這套輪機系統(tǒng)則直接用首艦“諾曼底”號的成品——在“諾曼底”停工時,準備安裝至其上的輪機系統(tǒng)已經接近完工。鍋爐原本計劃也按照原樣使用原定的油煤混燒鍋爐,但是隨后由于燃油鍋爐技術成熟,“貝亞恩”號在建造過程中即決定全面換裝效率更高的燃油鍋爐。

3.建造與改進
1923年8月4日,STCN提交的貝亞恩改裝方案被正式接受,訂單下發(fā)至位于濱海拉塞納的地中海造船廠。1925年8月14日,海軍部下達了合同修訂案,決定為“貝亞恩”號換裝燃油鍋爐,同時魚雷發(fā)射管減少為4具,也即為“貝亞恩”號的最終方案。1927年12月5日,“貝亞恩”號正式建成服役。建成的“貝亞恩”號船體尺寸相比于“諾曼底”級戰(zhàn)列艦并無變化,但是由于安裝了一個180m×27m的飛行甲板以及外飄的艦島,因此總體尺寸要比“諾曼底”稍大(長×寬×吃水為182.5×35.2×8.86,諾曼底為176.4×27×8.84,單位米),噸位也稍大(滿載28400噸,諾曼底滿載28270噸),動力系統(tǒng)由于沿用自“諾曼底”,因此指標完全一致,出力40000馬力,最高航速21節(jié),續(xù)航力6500海里/10節(jié)。武備除去反艦用的155mm火炮和550mm魚雷發(fā)射管外,還擁有對空的6門75mm火炮和8門37mm高炮,以及12挺8mm哈奇卡斯重機槍。155mm火炮和魚雷發(fā)射管均可由位于艦島上的統(tǒng)一射控裝置指揮射擊,不過由于空間有限,主測距儀只能使用3米級,4個主測距儀分別安裝于艦體中部和艉部的左右舷平臺上,位置相比于飛行甲板高出0.5米。75mm高炮也擁有統(tǒng)一射控裝置,為其服務的兩套3米級測距儀和測角器則分別位于艦島前端和左舷平臺上。

對于航空母艦來講,最重要的武備莫過于艦載機。盡管法國人計劃為“貝亞恩”號配備36架艦載機,但是由于法國艦載機研制和建造的進度都不盡如人意,因此在“貝亞恩”號1928年5月正式編入地中海第一戰(zhàn)列艦分隊時,其只接受了6架艦載機,為隸屬于偵察中隊和魚雷攻擊中隊的勒瓦瑟PL.4型偵察機——作為艦載魚雷機設計的勒瓦瑟PL.7此時尚未服役,因此魚雷攻擊中隊只得先用偵察機湊數。至5月底,戰(zhàn)斗機中隊裝備的一架利維-比奇LB.2戰(zhàn)斗機也上艦,不過這型飛機在訓練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7月份即在一次訓練中因機械故障迫降損壞,隨后法國海軍也決定換用更為先進也更為可靠的德瓦蒂納D.1戰(zhàn)斗機。至1928年10月份,“貝亞恩”號前往北非進行訓練時,其載機只有2架D.1和7架PL.4。此次訓練結束后,“貝亞恩”號入塢進行了一些小改裝,為了能讓艦載機自艦艏降落,“貝亞恩”將原本平直的艦艏甲板改為向下傾斜4.5度,原本使用沙袋固定的臨時阻攔索也被新設計的機械式阻攔索替代。1929年底,勒瓦瑟PL.7魚雷機開始上艦測試,不過不久后由于該機發(fā)生了空中解體事故,因此該機實際上1932年才正式加入“貝亞恩”號的魚雷機中隊服役。至1933年8月,“貝亞恩”號入塢進行例行維護時,她已經擁有了28架艦載機的陣容:10架D.1戰(zhàn)斗機(計劃不久后換裝維堡74)、9架PL.10偵察機(不久后換裝改進型PL.101)和9架PL.7魚雷機。

“貝亞恩”服役后不久,便在一次訓練將航速過慢的缺點展露無疑——為了放飛飛機,“貝亞恩”號不得不脫離編隊迎風行駛,但是完成放飛兩架飛機的任務后,“貝亞恩”號用16節(jié)的航速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回到了其在編隊中原本的位置。彼時,法國艦隊的航速只有12節(jié)而已。1931年,“貝亞恩”號又暴露了更多問題,中央升降機的艙門卡住(“貝亞恩”號飛行甲板的升降機開口處安裝有一個對開式的艙門,以保證升降機落下時飛行甲板保持完整),以及鍋爐的過度損耗都使得“貝亞恩”號使用效能大大降低。部隊對于“貝亞恩”號的種種缺點怨聲載道,因此在1931年10月份,海軍部命令STCN研究“貝亞恩”改進方案,要求包括替換鍋爐、改進升降機設計以及換裝新式的Mle 1927型100mm高射炮。不久后,要求又增加了三點:①將蒸汽輪機直接驅動動力軸的形式更改為蒸汽輪機+齒輪傳動減速箱驅動動力軸的形式;②在艦體底部增加防雷突出部;③加強飛行甲板的裝甲防護,以應對越來越大的航空炸彈威脅。

不過,在進行了技術研究后,STCN表示一些改裝要求無法做到。由于艦體太老,更換輪機系統(tǒng)和加裝防雷突出部都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成本,而海軍部認為在老艦上不值得花重金改造,給的撥款根本不夠做如此改動;加強飛行甲板的防護也是強人所難,不僅會影響艦體的重心和穩(wěn)定性,錢同樣也不夠用。最終,當“貝亞恩”號于1934年2月駛入船塢進行改裝時,僅僅進行了如下的改進:
將原有的12座老式鍋爐替換為6座新式高壓細管鍋爐
改進通風系統(tǒng),使其鼓風量相比原來增加約50%
拆除可升降艦島和魚雷發(fā)射管
將12挺8mm哈奇開斯重機槍替換為6座雙聯13.2mm哈奇開斯重機槍
更換了新型的火控計算機和測距儀
1935年11月,“貝亞恩”號改裝完成,由于其航速過慢,不足以伴隨已經以高速巡洋艦為主力的地中海艦隊作戰(zhàn),因此“貝亞恩”號在1936年被從土倫調往布列斯特,繼續(xù)跟隨由“布列塔尼”級戰(zhàn)列艦組成的第二戰(zhàn)列艦分隊行動。值得一提的是,在1936年3月,一架安裝了著艦鉤的波特茲56式郵政機成功在“貝亞恩”號上完成了起降,因此“貝亞恩”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艘成功實現雙引擎飛機起降的航空母艦。

4.遠離歐洲的日子
1939年9月2日,由于德國入侵波蘭,法國人對德國宣戰(zhàn)。宣戰(zhàn)后一天,“貝亞恩”號即編入以兩艘“敦刻爾克”級戰(zhàn)列艦為核心的突襲艦隊,但是盡管“突襲艦隊”的任務是在大西洋搜索不知所蹤的德國“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裝甲艦,“貝亞恩”號卻未與“敦刻爾克”們一同出海,而是留在了布列斯特港內進行改裝,以能夠為一些水上大艇進行加油。1940年4月,“貝亞恩”號終于迎來了出海的機會,但是任務依舊不是與德國人作戰(zhàn),而是前往土倫,以將法蘭西銀行的儲備黃金運至美國。從布列斯特出發(fā)時,“貝亞恩”號攜帶了幾架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的V-156F(SB2U的法國編號)俯沖轟炸機和PL.101偵察機,不過為了執(zhí)行運載黃金的任務,這些艦載機和相關的裝備在土倫被卸下。1940年5月18日,裝載了147噸黃金的“貝亞恩”號自土倫啟程,開往北美?!柏悂喍鳌碧栐?1日抵達卡薩布蘭卡時,兩艘“布干維爾”級殖民地炮艦開始為其提供護航,至25日在馬德拉群島附近與兩艘執(zhí)行相同任務的巡洋艦(“圣女貞德”號與“埃米爾·貝爾當”號)匯合后,兩艘“布干維爾”返回卡薩布蘭卡,剩余的三艦則結伴前往北美。6月1日,這支小艦隊抵達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港,完成卸貨后,“貝亞恩”號在6月3日收到了自美國購買的飛機:寇蒂斯H-75A(P-36的法國編號)、斯廷森105、F2A“水?!焙蚐BC“地獄俯沖者”?!柏悂喍鳌碧柕娜蝿帐菍⑦@些飛機運回法國。6月16號,接收飛機完畢的“貝亞恩”和兩艘巡洋艦啟程返回布列斯特,但是途中接獲了布列斯特被德軍攻占的消息。依據海軍高層命令,三艦折返至法屬西印度群島,停泊于馬提尼克島的法蘭西堡港。

不過,在馬提尼克島停泊的這三艘戰(zhàn)艦此后卻被困在了這里——由于法國和德國在6月22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議,法國政府也變更為維希政府,因此美國人出于對德國人控制法國軍艦的擔憂,不允許“貝亞恩”號和兩艘巡洋艦返回本土。9月份,由于泰法戰(zhàn)爭的爆發(fā),維希法國政府希望美國能夠放行“貝亞恩”號,以可以用其運載的飛機支援東南亞戰(zhàn)場,但依舊遭到了美方的拒絕。1942年4月,由于親德國的皮埃爾·賴伐爾開始執(zhí)掌維希法國政權,美國開始向法屬西印度群島的長官施壓,要求所有駐泊在這里的軍艦自斷雙腿,放棄行動能力。經過一個月的談判,法屬西印度群島選擇了妥協,“貝亞恩”號卸下了船上所有的燃油,將4臺鍋爐封閉,同時艦上的火炮大部分也移至岸上

1943年5月,由于德國已經占領法國全境,“貝亞恩”號接到了來自海軍部高層的自沉命令,“貝亞恩”號于是在1943年5月19日自沉,并擱淺于法蘭西堡港內。不過不久之后,位于馬提尼克的法國海軍便決定加入盟軍對德作戰(zhàn),這里的艦艇均歸屬自由法國海軍指揮?!柏悂喍鳌碧栠M行簡單的修復后,便被拖至波多黎各進行維修。由于“貝亞恩”號身為老式航空母艦已經沒有太多實用價值,改造為作戰(zhàn)艦艇的成本又太高,因此自由法國海軍決定將其改裝為一艘飛機運輸艦,以向本土運送盡可能多的美制飛機。1945年1月,“貝亞恩”號的修復工作在新奧爾良完成。1945年3月,在紐約完成接收飛機任務的“貝亞恩”號和“圣女貞德”號一同啟程返回法國,她攜帶了40架P-51戰(zhàn)斗機、41架P-47戰(zhàn)斗機和3架SBD俯沖轟炸機?!柏悂喍鳌焙叫型局幸虼箪F不慎與一艘美國運兵船相撞,因此不得不前往卡薩布蘭卡進行維修。這一修就是6個月,等到“貝亞恩”號出塢時,戰(zhàn)爭已經結束了。

完成修復的“貝亞恩”號并沒能在本土停留太長時間。1945年9月,法國想要恢復自己在曾經的東南亞殖民地上的統(tǒng)治,開始向越南派遣遠征軍,而“貝亞恩”號則作為物資運送艦,自10月份便啟程前往越南,執(zhí)行后勤運輸任務。1947年10月,在將一批傷員自越南運送回土倫之后,“貝亞恩”號在東南亞的任務便結束了。
5.平靜的晚年
回到歐洲后的“貝亞恩”號并未結束她的使命。1948年12月,“貝亞恩”號被指定為地中海反潛部隊的旗艦,用于給小型的獵潛艇和潛艇提供補給、艇員住宿等后勤支援任務,儼然一艘“獵潛艇/潛艇母艦”。1960年,這個部隊編制被取消,“貝亞恩”號則由于較為優(yōu)秀的住宿條件而轉為兵營船繼續(xù)服役。不過,由于“貝亞恩”號已經服役了40多年的船體老化日趨嚴重,平日的運行維護成本水漲船高,因此在1966年,法國海軍決定將“貝亞恩”號除役。1967年,“貝亞恩”號被出售給拆船公司拆毀,這艘服役時間長達39年的初代航空母艦的故事也就此落下帷幕。盡管“貝亞恩”號在其一生中,從未在戰(zhàn)斗中承擔身為“航空母艦”的本職工作,但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樣,她才有幸能夠成為同時代的戰(zhàn)艦中最為長壽的一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