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外國美術簡史(七)

2022-10-02 17:07 作者:你介潑猴  | 我要投稿

外國美術簡史

邵大箴?編

?

第五章.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 ? ? ?第十一節(jié).19世紀東歐諸國繪畫

? ? ? ?如果從地理觀念上講東歐,僅指原蘇聯的歐洲部分,但習慣上我們通常把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諸國統稱為東歐國家。從歐洲歷史進程看,東歐諸國的近代史發(fā)展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這些國家在19世紀里都掀起了蓬勃的民族解放運動。不過各國的斗爭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在19世紀70年代基本形成了獨立的國家,而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諸國在整個19世紀都未能取得完全的獨立,只是進入20世紀初才最后完成了民族解放的任務??偟膩碚f,東歐諸國的民族藝術品的復興開始得比較晚,大多是在19世紀中期以后。

? ? ? ?如果把東歐的繪畫和西歐的繪畫作一比較,它們之間固然有著不少共同點,但也存在諸多差異。其共同點是:東歐有些國家如波蘭、捷克、匈牙利等也經歷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羅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等幾個主要階段,在這些階段里受到了西歐藝術的影響。但它們彼此之間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不同的歷史命運和民族傳統造成的,主要表現在:東歐民族藝術的繁榮期要比西歐晚得多,尤其是巴爾干半島的幾個國家。這是因為它們主要受土耳其的控制,中世紀藝術的殘余積淀尚深,當時在其國內還沒有繪畫學校,這影響了本民族繪畫人才的培養(yǎng),有的藝術家長期流亡在國外,形不成統一的民族畫派。只是在19世紀中期以后,各國的民族藝術才開始有了發(fā)展。在民族解放斗爭的激勵下,在西歐和俄國的先進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這些國家里一些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出現了萌動和覺醒,為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打下了民族思想意識的基礎。這時的畫家一方面結合傳統,一方面借鑒西方的經驗開始創(chuàng)立獨立的民族畫派。東歐諸國的藝術從一開始就缺乏宮廷性質和宗教性質,而與廣大的平民生活和斗爭有著廣泛的接觸。當時東歐的大部分藝術家都很明確自己的藝術使命,他們要用自己的藝術為民族獨立服務,為反對國內封建壓迫、解放農奴制而服務。有很多的藝術家既是畫家和雕刻家又是革命家,不少人因此遭到官方的迫害,甚至獻出了生命。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東歐各國的歷史畫、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特別發(fā)達。在歷史畫中主要是歌頌民族獨立的歷史,以此激發(fā)民眾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在肖像畫中主要是表現一些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和其他優(yōu)秀人物,很少畫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在風俗畫中主要是展示下層民眾特別是農民的生活狀況,這些作品往往具有批判的色彩。在風景畫里主要是描繪富有地方特色的大自然美景,作品中寄托著作者的理想和希望,蘊含著對祖國熱土的深情。因此,東歐的藝術家們(尤其是在民族繪畫復興時期)要比西歐的藝術家更有時代的責任感,他們的作品更具有鮮明的民族、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東歐諸國的繪畫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在世界繪畫史上占有相對獨立的地位。

一.保加利亞繪畫

? ? ? ?保加利亞地處黑海沿岸,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但在土耳其人長達近五世紀的統治下,保加利亞很多有才華的藝術家避居國外,以致其繪畫、建筑均不景氣。18世紀末19世紀初土耳其的統治由盛轉衰,保加利亞出現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在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民族開始覺悟,文學藝術開始了復興時期。這時的宗教建筑上出現了宏大的古典風格,世俗建筑也出現了變化,呈開放型,大都面向街道,在墻上門窗和天花板上裝飾著富有民族色彩的木刻雕花。復興時期藝術有三個主要的特點:一是藝術走向世俗化,逐漸掃除拜占庭圣像畫的遺風,藝術家把目光轉向世俗生活和自然風光;二是強調民族特色,宣揚愛國主義的精神;三是打破封閉狀態(tài),向西歐和俄國吸收經驗,有不少人去法國、德國、俄國學習藝術。概括地說,世俗、民族、開放是保加利亞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主要特征。

? ? ?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地方畫派與卓有成就的繪畫家不斷涌現,其中扎哈里·扎格拉夫(З.ЗоГРаφ,1810-1853)是民族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代表之一,被人稱為保加利亞肖像畫和主題繪畫的先驅者。他曾為不少教堂寺院畫過壁畫,作品有著鮮明的民俗和生活的特色。扎格拉夫的肖像畫盡管還顯得有些呆板,但他已注意到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代表作有《自畫像》等。

? ? ? ?19世紀中期,保加利亞民族解放運動繼續(xù)高漲,繪畫有了新的發(fā)展。在民族畫派形成過程中,俄國和法國19世紀先進藝術思想的傳入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個時期涌現出新一代的藝術家,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并帶有一種時代的迫切感。其中突出的代表畫家有尼·巴甫洛維奇(H.Павлович,1835-1894)、斯·道斯別夫斯基(C.ДocПeBcкц,1823-1877)和赫·曹蓋夫(X.Цокев,1847-1883)等人,他們都是當時民族藝術復興運動的關鍵人物。尼·巴甫洛維奇擅于創(chuàng)作歷史題材畫,他的作品大多是宣揚愛國主義,歌頌民族的光榮歷史,盡管這些作品在今天看來有點粗糙,但是作者的熱情是十分可貴的。他還畫了不少同時代人的肖像,克服了扎格拉夫時期圣像畫的殘余影響,在人物內心刻畫和個性自由的描繪上比前輩們更進了一步。斯·道斯別夫斯基是位著名的肖像畫家,受過嚴格的學院派教育。他的藝術與巴甫洛維奇的作品有所不同,他的肖像畫更加重視人物內心的刻畫,色調也比較柔和抒情,特別是他筆下的婦女形象,委婉綺麗,自由活潑。赫·曹蓋夫曾在莫斯科學習,受莫斯科畫派的影響,使他的肖像畫更具有突出的風俗性質,人物形象樸實動人,從其作品中可以看到畫家有著準確、結實的素描基礎。

? ? ?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zhàn)爭后,保加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民族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建立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畫派成為藝術家迫切的任務。這一畫派的使命是把藝術與國家的命運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作品中要表現出民族的特點和愛國主義的精神。

? ? ? ?1896年保加利亞建立了第一所繪畫學院,為今后培養(yǎng)本民族的藝術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時,畫家隊伍在不斷地壯大,新一代藝術家正在成長,同時又有很多過去流亡國外的老藝術家回到了苦難的祖國,他們有的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有的在繪畫學院執(zhí)教。

? ? ? ?新一代藝術家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伊萬·梅爾克維奇卡(И.Мырквичка,1856-1938)。他是油畫家和版畫家,擅長作風俗畫和肖像畫。他的原籍是捷克,保加利亞成為他的第二個故鄉(xiāng)。他熱愛這里的土地和人民,這從他一系列精彩的風俗畫和肖像畫中可以得到證實。他的代表作《手帕舞》(又音譯《魯切尼察舞》,1894),饒有風趣地描繪了保加利亞山區(qū)人民歡樂的舞蹈和豪爽的性格,極具有鄉(xiāng)土趣味。一對舞蹈著的農民處在畫面中心,他們腳步輕快,節(jié)奏感強烈,手里那塊小手帕在不斷地抖動,吸引著房子里看熱鬧的群眾,從畫中人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畫家對農民有著深厚的同情心和熾烈的情感。梅爾克維奇卡的作品雖然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如缺乏社會傾向性,對農村生活的描寫有點理想化等,但總的說來,他是當時一位了不起的風俗畫家,對保加利亞后來風俗畫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 ? ? ?安米托夫(A.Митов,1862-1930)也是位在民族繪畫上有著突出貢獻的畫家。他是位畫家,又是位藝術史家、藝術教育家,曾寫過一些堅持現實主義的藝術評論文章。他擅長風俗畫、肖像畫,還作過一些壁畫。他的藝術受到過印象派的影響,在著名的代表作《索非亞市場》一畫中,他熱衷于對外光的追求,畫面上的人物和風景描繪得極其生動,頗有生活氣息。

? ? ? ?隨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現實主義作品逐漸出現并日益受到人們歡迎。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有亞·維申(Я.Βешин,1859-1915),安格洛夫(И.Анеλов,1864-1924)等人。

? ? ? ?亞·維申原籍捷克,1897年來到保加利亞,并成為該國著名的風俗畫和軍事畫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他把自己的藝術和保加利亞民族的命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一系列思想鮮明、藝術技巧精妙的作品?!囤s集歸來》(1898)是他在風俗畫方面的代表作。此圖描繪在漫天風雪的荒野里,正走著一個趕集歸來的農民,他那孤獨的身影讓人聯想到當時保加利亞農民貧困悲慘的命運。他的軍事畫擅于表現戰(zhàn)爭的宏大場面,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性,抒發(fā)愛國主義的熱情。巴爾干戰(zhàn)爭是其軍事畫的主要題材,他用畫筆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他和法國的熱里科一樣極擅于畫馬,筆下的軍馬動態(tài)千變萬化,或靜止,或馳騁,或躍起,十分生動。他的軍事畫不受程式化的約束,也不以將帥為主體,熱情地歌頌普通士兵,把戰(zhàn)爭和千百萬民眾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和維申同時代的伊·安格洛夫對農民生活題材更感興趣,他像法國畫家米勒一樣,畫風質樸,富有人情味,如《簸豆》(1919)中的農婦形象和米勒的人物很相似,她身穿保加利亞民族服裝,體態(tài)自然大方,顯得健壯美麗。

三.羅馬尼亞繪畫

? ? ? ?18世紀末,羅馬尼亞的資本主義已經萌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進入19世紀特別是1829年《亞德里亞堡條約》簽訂以后,土耳其在羅馬尼亞的經濟統治進一步削弱了,本國的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同時國內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日益加強,先進的愛國知識分子積極地宣傳進步思想。他們對振興民族,促進民族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 ? ? ?19世紀初宗教藝術逐漸走向衰落,而新興的世俗藝術日益發(fā)展起來。當時,大批外國藝術家進入羅馬尼亞,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后來長期定居在這里,為羅馬尼亞的藝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來自捷克的阿·赫拉捷克(A.Chladek,1794-1882),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主要是肖像畫。盡管他在人物的刻畫上有些地方還顯得很不成熟,但其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的特色,與傳統的圣像畫有所不同,而且在畫法上更加自由及現代化,打破了固定的舊模式。赫拉捷克在布加勒斯特設有他的畫室,有不少羅馬尼亞的青年藝術家到這里學習藝術,著名的19世紀繪畫大師尼考萊·格里戈雷斯庫就曾經做過他的學生。他為羅馬尼亞培養(yǎng)了眾多的藝術人才,是羅馬尼亞近代繪畫的重要先驅。

? ? ? ?1848年,羅馬尼亞在歐洲動蕩形勢的影響下也發(fā)生了革命,這次革命雖然在俄國和土耳其軍隊的干涉下被鎮(zhèn)壓下去了,但是它的影響是巨大的,對喚醒民族獨立意識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1848年革命前后,本民族的年輕藝術家成長起來了,他們有不少人既是藝術家,同時也是革命活動家。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他們?yōu)槊褡逅囆g的復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近代民族畫派形成中最早的藝術先驅者有伊·涅古里奇(l.Negulici,1812-1851)、康·羅森塔勒(C.Rosenthal,1820-1851)、喬治·塔塔列斯庫(G.Tatlarescu,1820-1894)等。

? ? ? ?伊·涅古里奇是位杰出的肖像畫家。他曾為當代的一些進步知識分子、革命活動家畫過一系列肖像畫。畫家在作品中重視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揭示,充分而真實地表現所繪對象的氣質、個性諸方面的特點。從他的作品中可略窺當時廣大知識界共同的風貌??怠ち_森塔勒是1848年革命的參加者,他在短促的人生歲月里所獲得的藝術成就是巨大的?!陡锩牧_馬尼亞》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制作這幅畫時,革命形勢已處在低潮階段,但是畫家心中仍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激動地回憶著剛剛過去了的斗爭年代。畫面上是一個身穿羅馬尼亞民族服裝的美麗婦女,她是國家和民族的化身。據說這個婦女是照著他美麗的妻子畫下來的。畫中的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她的目光正視著前方,面部洋溢著堅定不屈的表情,一手緊握紅、藍、黃三色旗,另一只手握著復仇的短劍,仿佛在號召羅馬尼亞人繼續(xù)前進。這個形象很像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人民》中的自由女神。畫面強烈的明暗、鮮明有力的色彩,更增添了作品激動人心的力量。羅森塔勒在談到關于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說:“我只能,也應當在作品中塑造這種婦女、母親的形象,讓這種形象來復興世界,讓這種形象和壓迫者作斗爭?!傲_森塔勒的作品中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是羅馬尼亞最早一位使用象征、寓意手法作畫的優(yōu)秀畫家。

? ? ? ?民族畫派中另一位出色的畫家是喬治·塔塔列斯庫。他的作品以細膩柔和,色彩豐富著稱,在思想內容上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熱情。代表作是《尼·伯爾切斯庫肖像》(1851)。

? ? ? ?19世紀下半期,羅馬尼亞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1859年羅馬尼亞人不顧列強的反對,在瓦拉幾亞與摩爾多瓦都選舉了庫扎為國王,從此奠定了統一的基礎。1862年又成立了單一議會,組成單一內閣,開始通用羅馬尼亞的國名。1864年在庫扎大公的主持下,頒布了土地改革法令,廢除了農奴制度與封建義務。1877年至1878年,在俄土戰(zhàn)爭時期,羅馬尼亞直接參戰(zhàn)反對土耳其,終于完全擺脫了土耳其的長期控制,從此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這時,民族藝術的發(fā)展也同樣出現了新的局面。畫家捷·阿曼(T.Aman,1831-1891)正是站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的第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多才多藝,在肖像畫、風俗畫、歷史畫、版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1863年至1864年,他直接參加創(chuàng)辦布加勒斯特繪畫學校的工作,同時是“現代繪畫協會”每年巡回展覽的重要組織者之一。阿曼是個充滿了復雜矛盾的畫家。他生活在上層社會,這使他不得不去描繪那些顯貴名流,但他作為這個階層中最激進的代表,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又力求把目光轉向下層,因此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現出了對貧苦者的同清?!洞膶恕?1884)富有生活氣息,有著濃郁的泥土味和時代感,和他創(chuàng)作的沙龍味的作品迥然不同。圖中的農家婦女有著紫銅色的面孔,身著白衣紅裙,姿態(tài)自然,顯露出茨岡人特有的粗放性格和豪爽活潑的表情。畫面上的色調豐富明亮,這證明他是一位擅于著色的能手?!董h(huán)舞》(1890)描繪的是農民們正在歡樂舞蹈的場景。畫面上充滿了健康清新的氣息。阿曼的歷史畫洋溢著充沛的愛國主義情緒,他在作品中總是強調普通民眾在歷史活動中的地位。從阿曼為1821年革命起義領袖突多爾·弗拉基米列斯庫所作的肖像中可以看到,阿曼有著對人物刻畫的高度塑造能力和出色技巧。在《突多爾·弗拉基米列斯庫》中,他把起義的領導者表現成為一個具有平民本色的英雄人物,形象樸實而有力,沒有一點傳統肖像畫中所常見的矯揉造作和過分裝飾的氣息。他所塑造的農民形象和法國藝術家米勒筆下的農民不同。阿曼筆下的農民是一個還未被貧困所征服的形象,人物具有一種潛在的、隨時可以起來進行反抗的力量。在羅馬尼亞藝術走向成長和繁榮的過程中,阿曼的藝術好比是一個前奏曲,真正把羅馬尼亞民族藝術推向高峰的藝術家,則是格里戈雷斯庫(N.Grigorescu,1838-1907)和安德烈埃斯庫(Ion Andreescu,1850-1882)那樣出色的大師。

? ? ? ?尼考萊·格里戈雷斯庫的藝術有著承前啟后的意義。一方面,他繼承了1848年以來羅馬尼亞藝術的民族傳統,另一方面,他對民族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了有力的推動。他擅于吸收外國的經驗,使羅馬尼亞的藝術更加現代化,技巧更加完善。他是一個專門描繪農民題材的畫家。他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民主性的特色,對后來的一些畫家都頗有影響。

? ? ? ?格里戈雷斯庫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10歲時進入作坊當學徒,12歲滿師后開始獨立生活。最初只是畫一些木版圣像畫,拿到市場上去賣。曾兩次參加爭取出國助學金的藝術競賽,可是都失敗了。1858年至1861年,為修道院繪制壁畫,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早年非常欣賞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藝術,畫出的人物色彩柔和鮮明,并富有生活情趣,因此其宗教壁畫一掃拜占庭圣像畫的遺風,顯露出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1861年秋天,在一些進步人士的支持下,格里戈雷斯庫得到一筆助學金到了巴黎。1861年至1877年是他創(chuàng)作上的第二個時期。在這一段時期里,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擺脫學院派的約束,向巴比松畫派學習,面對大自然進行寫生。此后,他每隔幾年都回國一次,在全國各地旅行。他把農村看作是自己藝術的根,把農民看作是主要的描繪對象。1867年,他給在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送去了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描繪喀爾巴阡山的風景畫和人物畫。這一次展出,他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873年他參加了國內的“藝術之友”展覽會,同年底在羅馬尼亞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展,展出了300多件作品。這次展覽是他出國12年的總結,展出作品多以農民肖像和農村生活題材畫為主,表現了他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和先進的美學觀點,標志著他的藝術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他畫農民和阿曼不同,他不是旁觀者,而是以平等的眼光看著自己描繪的對象,更確切地說他像米勒一樣,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畫農民。他的畫從不粉飾現實,而是以真實為基礎,揭示了農民的外在與內心的美。從他描繪的農民、農婦的身上可以看到這些人物不完全是有著悲慘命運的受壓迫者,而且也是對未來從未失去信心的希望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者。從1877年起,格里戈雷斯庫的創(chuàng)作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年發(fā)生了俄土戰(zhàn)爭,羅馬尼亞人民為了擺脫土耳其的控制,進行了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得到這一消息后,格里戈雷斯庫立即回國并走上前線,在前線日日夜夜的繁忙戰(zhàn)斗中,他畫了大量的戰(zhàn)地速寫并創(chuàng)作了一些優(yōu)秀作品。其軍事題材畫的最大特點是,歌頌士兵(身穿軍裝的農民)而不是統帥,他認為廣大民眾才是戰(zhàn)爭最大的貢獻者。格里戈雷斯庫創(chuàng)作的反映戰(zhàn)爭題材的出色作品是表現1878年1月13日羅軍攻克斯美爾塘要塞真實情景的《斯美爾塘的沖鋒》(1885),整個畫面為冷調子,以藍灰、白色為一。畫家重點刻畫了前景里幾個奔跑的羅軍士兵,盡管是側影,但形象甚為生動。他們向敵人沖擊,步履堅定敏捷,表情嚴肅而沉著,那一雙握槍的手完全是農民的手,碩大而有力。此外還有《驃騎兵》、《警報》(1885)等。

? ? ? ?1887年,格里戈雷斯庫回國定居,開始了他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個時期。這期間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表現農民生活的題材,從中寄托了他對祖國始終不渝的深情。這時期創(chuàng)作的《愉快的農家姑娘》(1894)無疑是一件非常杰出的作品。該畫表現了年輕的農家女的活潑、天真。這個姑娘的外表雖然并不美,但是她樸素大方、生機勃勃,有著農家姑娘所特有的那種爽快勁兒,是一個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鄰家姊妹的形象。他的代表作還有《大門口的農家姑娘》(19世紀90年代)等。

? ? ? ?伊安·安德烈埃斯庫是格里戈雷斯庫的同代人。他的藝術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果說格里戈雷斯庫是運用了詩一樣輕快抒情的調子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那么安德烈埃斯庫在表現同樣的題材上卻顯得比較憂郁和傷悲。畫家的一生都在哀愁和疾病中度過,同時由于他生活在社會底層,這使他有可能對現實社會中尖銳的矛盾和斗爭有著較深刻的理解。

? ? ? ?安德烈埃斯庫生于布加勒斯特。1869年,他進入了布加勒斯特繪畫學校學習,曾受到在這里教學的阿曼的指導,畢業(yè)后曾在一些中等學校里教授繪畫。從19世紀70年代起,他不斷參加國內的繪畫展覽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間特色。隨著他的藝術逐漸成熟,他的作品日益顯露出對社會批判的鋒芒。在他筆下的農民形象,經常是真實而毫無粉飾氣息的。這些農民和手工業(yè)者住在低矮潮濕的茅屋中,從事著艱苦的勞動。畫家絲毫不加粉飾地表現了.1864年農奴制度廢除后農民仍然過著的一貧如洗的生活狀況。在揭露農村的貧困面貌批判社會的黑暗方面,當時沒有任何一個畫家在尖銳程度上能超過安德烈埃斯庫。從這一個角度來看,連格里戈雷斯庫也不如他?!洞骶G色圍巾的農婦》(1880-1881)是幅肖像畫。他和格里戈雷斯庫一樣,畫這些普通人物時都帶有一種深厚的感情。在畫面上,畫家著力于揭示人物的內心情緒。從這個農婦眼睛里可以感受到她內心的憂傷與嘆息。這是一個真實而又復雜的形象,她既有憂傷,同時又讓人感到她也是一位意志堅強的女人。安德烈埃斯庫的風景畫和靜物畫也很出色。他的風景畫很接近法國巴比松畫派的風格,真實質樸,富有生活氣息,能夠運用色調微妙的變化準確地反映不同季節(jié)里的不同氣候情調。安德烈埃斯庫死時年僅32歲。顯然,他的才能還沒有得到很好發(fā)揮。他留下的作品大約有300多件。在戰(zhàn)前由于統治者的歧視,安德烈埃斯庫的名字快要為人們遺忘了,直到戰(zhàn)后才恢復了他作為一個偉大藝術家應有的光榮地位。

? ? ? ?19世紀末,資本主義繼續(xù)發(fā)展,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藝術中的批判現實主義因素也在不斷加強。假如說在阿曼、格里戈雷斯庫時代,藝術是以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為主要題材,那么現在則以揭霹和批判封建殘余和資本主義的不合理制度為主要內容。在這一階段的第一個代表畫家就是格里戈雷斯庫最直接的繼承者之一,畫家斯·魯克揚(S.Luchian,1868-1916)。魯克揚不僅忠實地繼承了先輩們的現實主義傳統,而且又有新的發(fā)展。

? ? ? ?斯·魯克揚最早在布加勒斯特繪畫學校學習,后來又在慕尼黑和巴黎得到進一步的深造。1892年,魯克揚從國外回來,建立了自己的畫室并參加了“藝術小組”的展覽會。后來,他又多次積極參加了“獨立藝術家展覽會”和“少壯派藝術家展覽會”。魯克揚是一位題材極廣泛的畫家,他關注社會,有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批判色彩。他是當代青年畫家的領袖,創(chuàng)建了不少藝術組織,如1898年,他和一些畫家創(chuàng)建了“伊里納”(иλяна)協會,并參加了該協會舉辦的展覽。這些組織旨在反對官方的學院派,主張藝術面向生活,繼承阿曼和格里戈雷斯庫的現實主義傳統。魯克揚和格里戈雷斯庫一樣,都是把農民題材看作是最主要的表現內容。19世紀下半期,在東歐諸國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他們都把農民題材放在一個突出的地位,這是由于在這些國家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還處在剛剛開始的階段,工人的數量很少,工人階級的力量還很薄弱。當時,最主要的矛盾仍然是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在這些國家里農奴制的殘余還相當嚴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東歐的一些進步藝術家便將描繪農村的貧困,表現農民的悲慘命運和戰(zhàn)爭看成是自已不可推卸的責任?!兑蠹Z食》(1905-1906)是魯克揚作的一幅頗有社會影響的杰作。在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在1907年農民大起義的前夕,饑餓的農民已經是忍無可忍,他們不得不組織起來,向地主階級要回被奪去的糧食。盡管這些運動是自發(fā)的,但他們是有組織地正在向前進發(fā)。走在前列的還有婦女和兒童,這幅畫上的情景不是虛構的??唆敁P為了收集素材,在1905年秋天曾去過布加勒斯特附近的鄉(xiāng)村。從那里回來后,他就立刻著手進行創(chuàng)作。當這件作品在“青年藝術家展覽會”上展出時,曾受到了進步人士的熱烈歡迎,人們把它看作是批判現實主義藝術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這幅畫的色彩也很出色。人物暖褐色的衣服被雪地的反光所映照,產生了奇異微妙的調子。魯克揚在20世紀初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又名《藝術家》,1906-1907)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系列肖像畫中的代表作,成功地表現了人物氣質和個性特征。畫家清瘦的臉上帶有嚴肅的表情,從側面射來的光線照亮了臉部。他兩眼深情地望著觀眾,目光中流露出內心復雜的清緒,應該說它是作者最生動最傳神的真實寫照。1910年以后,魯克揚轉向靜物畫的創(chuàng)作,這可能是由于疾病的關系,迫使他無法再深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尋找靈感。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畫家也并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他在對花卉、靜物的描繪上仍然表現出了自然物象的生機活力,畫面上充滿了明朗樂觀的情調。

? ? ? ?本奇勒(Octav Bancila,1872-1944)是在羅馬尼亞19世紀下半期高舉現實主義藝術大旗的代表人物。他不僅描繪農民的生活,并且在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現代工人的形象,展示了產業(yè)工人在斗爭中的風采。1905年,在俄國革命的影響下,羅馬尼亞國內革命形勢高漲,本奇勒的創(chuàng)作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就是在這個時期,第一次把現代產業(yè)工人的形象搬上了畫布,這無疑是羅馬尼亞美術史上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舉,代表作有《休息的工人》、《工人》(1911)、《罷工工人》(1914)等。在本奇勒的創(chuàng)作中還有大量作品是描繪農村生活和農民革命的,這些作品與工人題材作品同樣重要。他塑造的農民形象多樣,呈現在我們面前是一個真實的、多彩的農民世界:放牧、割草、收獲、紡織、洗衣、舞蹈、談家常、談戀愛,說明他與農民有著息息相關的感情。他的一些作品還刻畫了起義中的農民形象,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進行的壯烈殊死的斗爭,如代表作《1907年》組畫(共六幅),真實地反映了1907年農民大起義的事件。其中第二幅(1907)描繪了起義者與反動派搏斗和被鎮(zhèn)壓的場面,背景上是燃燒的村莊,劊子手們正在屠殺無辜,前景里描繪了一個在槍林彈雨中奔跑的農民,他的眼睛里燃燒著怒火。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對起義犧牲者的同情和對強暴者的不滿。

? ? ? ?整個19世紀是羅馬尼亞現實主義藝術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在這個時期里,人才輩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畫派。這種服務于民族解放斗爭并與本國人民生活相結合的藝術是不朽的藝術。這樣的藝術不僅令羅馬尼亞人引為驕傲,同時也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崇敬。

四.捷克、斯洛伐克繪畫

? ? ?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歐洲中部。9世紀至10世紀建立大摩拉維亞王國,此后在捷克地區(qū)形成捷克王國。16世紀初葉起,兩地先后隸屬于神圣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為反對外來侵略者,捷克和斯洛伐克人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直到20世紀初才取得了獨立,于1918年建立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的共同國家?!岸?zhàn)”后捷克斯洛伐克實行聯邦制組成社會主義共和國,1993年又分為兩個國家。

? ? ? ?捷克繪畫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以前是捷克現代民族藝術的復蘇時期。在反對奧匈統治的過程中,有愛國心的知識分子組織了一些愛國組織,并于1799年建立了捷克自己的繪畫學院。他們在啟蒙主義思想運動的影響,下倡導民族意識,宣揚民族的覺醒精神。從此,捷克藝術進入繁榮的階段。在這階段的早期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們是近代捷克民族藝術復興的先驅者,為民族畫派的奠定做出了貢獻。

? ? ? ?約·納伏拉濟勒(J.NavrátiI,1798-1865)是位受西歐浪漫主義藝術影響的捷克浪漫主義藝術代表畫家,他的浪漫主義作品與西歐的有所不同,帶有更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覺醒的色彩。納伏拉濟勒出生在一個畫匠的家庭,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青年時在布拉格繪畫學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學習。以后他又走訪了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瑞士及法國等國家,從而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開拓了思路。他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在為建筑物創(chuàng)作大量裝飾畫的同時,也創(chuàng)作出眾多風景畫、風俗畫和優(yōu)美的靜物畫。代表作組畫《獵狐》,不僅描繪了捷克山區(qū)的美景,還塑造了獵人的形象,孤獨的獵狐者給畫面增添了一種憂郁的氣氛。他的風景畫大都有著自己情感的流露。

? ? ? ?1848年在歐洲革命形勢的影響下,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捷克民族的文學藝術開始得到迅速的發(fā)展。文學、繪畫和音樂成為宣揚愛國主義和民族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建立民族畫派、壯大民族藝術的力量,成為當時所有進步藝術家的迫切要求。19世紀40年代以后,捷克藝術出現了新的面貌,新的一代藝術家也成長起來了。這時歷史畫和風景畫占有較突出的地位,歷史畫喚起人們愛國主義的熱情,風景畫激發(fā)著民族的自豪感,這種植根于生活并與入民運動相聯系的藝術自然會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

? ? ? ?新時期的第一位畫家首先應該提到的是約瑟夫馬內斯(J.Mánes,1820-1871),他是一位創(chuàng)作題材范圍廣泛,風景畫、插圖畫、肖像畫、靜物畫、風俗畫無所不精的畫家,他更是捷克近代繪畫的重要奠基者。他出生在一個畫家的家庭,從小受到父親和叔父的藝術熏陶。父輩們不僅在藝術上同時也在愛國主義思想方面給了他積極的影響。15歲時,他進入了布拉格繪畫學院。后來他去了慕尼黑并在那里自學了三年,藝術上曾一度受到以恢復純粹的基督教精神為己任的德國拿撒勒畫派的影響。1848年,在歐洲革命的影響下,布拉格也發(fā)生了起義。在起義的日子里,馬內斯毫不猶豫地參加了街壘戰(zhàn)斗。起義失敗后的第二年,他應邀為帝國立法會議的捷克代表畫肖像。在這個時期,他結識了一些先進人物和民族復興運動的領袖,在其先進思想影響下,他第一次深入到捷克農村。他喜歡畫那些身穿民族服裝的農家婦女,表現她們身上流露出的樸素自然之美。他觀察到了勞動者的艱辛和貧困,看到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的悲傷和歡樂。此后,他走遍了大小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從生活中尋求靈感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他也曾到德國波蘭旅行,了解那里的風土人情。由于生活的積累,他在早期創(chuàng)作出了頗有鄉(xiāng)土氣息的《維洛那·丘道娃》(1854)。畫上是一個青春健壯的農家姑娘。她身穿民族服裝,形象逼真生動,令人感到非常親切。這幅畫與學院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作品處處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在這件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畫家在技巧上的一些特色:他擅于運用線描,線條十分流暢洗練,色調柔和鮮明。馬內斯還曾為許多民歌作插圖,為捷克的插圖藝術開辟了新的道路。在這些民歌插圖中,畫家表達了捷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沉熱烈的感情,以及捷克人特有的幽默感。如《搖籃曲》(1856)等民歌插圖讓人感到分外親切。他的民歌插圖和書籍插圖對后來的阿列什等人頗有影響。阿列什繼承了馬內斯的優(yōu)秀傳統,并把這一畫種發(fā)揚光大,使之成為捷克民族藝術中的奇葩。

? ? ? ?1865年至1866年,馬內斯完成了著名的布拉格市政廳的鐘面畫。這套組畫是由12幅大圓形畫面組成并附有12幅小圓形裝飾畫,描繪了12個月不同的農事活動和生活景象,有勞動、有愛情、有風俗習慣、有風土人情,是一幅廣闊的生活畫卷。畫面真實親切,情景交融,有濃烈民歌特色和詩情畫意。線條圓潤流暢,色彩飽滿鮮明,金色的背景使畫面具有莊嚴感和紀念碑性的特色。當鐘面畫揭幕時,布拉格市民極為重視,大家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聚集在老城廣場鐘樓下舉行了熱烈的慶?;顒印?/p>

? ? ? ?約瑟夫·馬內斯的弟弟克維多馬內斯(Q.Mánes,1828-1880)也是一位頗有獨特風格的畫家。他的作品多選材于日常生活,富有一定的情節(jié)和民俗的色彩。《照鏡子的農家姑娘》(1872)是他的一幅頗有代表性的作品。這幅畫可能是取材于捷克民歌,描繪一個農家小姑娘偷偷地穿戴起媽媽漂亮的衣服照鏡子的情景。人物形象稚氣可愛,頗帶幽默味,有趣地表現了小姑娘愛美的性格。

? ? ? ?從19世紀50年代起,民族風景畫在捷克繪畫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涌現出了一大批贊美祖國山河的“歌手”。著名的風景畫家阿·科薩雷克(A.Kosarek,1830-1859)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藝術是直接由約·馬內斯的傳統發(fā)展起來的。他的前期創(chuàng)作具有浪漫主義特色,擅于表現大自然風云變幻的力量。當他游覽了阿爾卑斯山以后,特別是接觸到捷克中西部的自然風光之后,他逐漸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他為一種靜穆莊嚴的美所感動。在寫生的基礎上,他描繪那里的曠野、丘陵、叢林、小溪、教堂等,這種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風景畫,反映了他對祖國土地之愛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他的風保畫多為全景式的構圖,有著廣闊的空間感和大氣回蕩的感覺。他的風景畫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常常帶有民歌和傳說的色彩。這種情調實際上是捷克藝術中共有的特色。其代表作為《有石橋的風景》(約1858),作者在畫面中點綴著一些農民,令作品增添了一種生活氣息,表明了人和土地間的關系。《捷克的風景》(約1858)也是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扑_雷克不僅擅于描繪一望無垠的曠野,還擅于表現天空,如《捷克的農夫》刻畫了寧靜開闊的天空,散布著柔和的陽光,幾朵飄移的白云引發(fā)著觀眾于有限的畫面中產生無限的遐想。

? ? ? ?1866年普奧之戰(zhàn),奧地利失敗,捷克的民族解放運動再一次進入了高漲階段。在這個大背景下,民族復興時期的藝術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民主主義的傾向。具有這種新傾向的第一位畫家就是卡·普爾基涅(K.Purkyne,1834-1868)。普爾基涅出生在今天波蘭的布雷斯勞,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856年去法國巴黎,他除深受庫爾貝和杜米埃的現實主義藝術的影響外,還熱衷于研究魯本斯、委拉斯貴支、倫勃朗等人的作品。從法國回來后,他像庫爾貝一樣,走上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在作品中多揭露社會的黑暗,表現平民的斗爭?!兑招は瘛?1860)描繪的是一位鐵匠。作者在此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現代手工業(yè)工人的形象。畫上的耶赫正在專心地閱讀剛剛出版的捷文報紙,這一細節(jié)表現了時代的特點,說明當時人們都在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這個具有覺醒意識的工人形象的出現,在當時是有著進步意義的。這幅畫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有所革新,畫家像庫爾貝一樣常采用刮刀作畫,表現了力度、運動和色彩的厚重感。普爾基涅還是一位肖像畫家,他曾創(chuàng)作過數幅《自畫像》。在這類作品中,人物的姿態(tài)自由,面部帶有明快、豁達、富有毅力的表情。畫家意在借助自己的形象揭示當時知識分子的典型風貌。普爾基涅還是位靜物畫家。其作品如同法國畫家夏爾丹一樣,畫面質樸、簡潔、靜穆,具有莊嚴的特色。普爾基涅同時也是一位藝術批評家,在現實主義藝術理論方面頗有見地。從19世紀60年代起他在《時間》、《政論家》、《花》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竭力反對學院派藝術和一切保守的觀念。他也是捷克著名藝術團體”藝術家座談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這個組織在復興民族文化、團結進步藝術家和捍衛(wèi)約·馬內斯開創(chuàng)的現實主義傳統方面起過重要作用。總之,普爾基涅無愧是約·馬內斯藝術的繼承者,正是他把民族藝術的道路拓得更寬,使之與西歐的現實主義藝術結合起來。

? ? ? ?19世紀60年代捷克的歷史畫呈現繁榮的局面,其中最有影響的藝術家是雅·切爾馬克(J.Germák,1830-1878)。他是捷克近代民族歷史畫的奠基者,在藝術上從最初的學院派轉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他一生雖然大部分時間在國外,但是他的思想和藝術卻從未離開過苦難的祖國,他的感情是屬于捷克的。切爾馬克出生在一個名醫(yī)的家庭。17歲時進入布拉格繪畫學院。1848年布拉格起義,他是起義的參加者,并為大學生軍團畫軍旗。起義失敗后他帶著懊喪的心情隨家人移居國外,進入布魯塞爾繪畫學院和安特衛(wèi)普繪畫學院學習。從1852年起,他帶著對故土的愛戀多次回國寫生。他深入到祖國各地,在旅行寫生中收集素材,體驗生活。1857年他移居巴黎,在這里受到巴比松畫派的影響,這使他在藝術上更加堅定地走上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在19世紀50年代,他創(chuàng)作了一套由油畫、版畫組成的歷史組畫,其中最出色的一幅是反映胡斯戰(zhàn)爭題材的《胡斯士兵在山口阻擊》,畫家生動地刻畫了三位戰(zhàn)士的形象,他們正在守衛(wèi)著一個山口,面部帶有警惕、堅毅、勇敢的神情。他的歷史畫可貴之處在于用大量的筆墨描繪普通的戰(zhàn)士,熱情地贊頌了士兵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從而使人們體會到胡斯戰(zhàn)爭的正義性和廣大民眾的支持。他的歷史畫不僅描寫了歷史,也體現了時代精神,它和民族復興運動有著密切聯系并以此喚起民族的自豪感,激發(fā)人們斗爭的熱情。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切爾馬克為反映南斯拉夫各地區(qū)民眾的斗爭和生活,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油畫作品。這批作品主題鮮明,藝術水平也比較高。其中表現門的內哥羅人英勇不屈的《受傷的門的內哥羅人》(1874)最具代表性。從戰(zhàn)場上撤下來的傷員雖然生命處于垂危之際,但是他的神情并沒因痛苦而懊惱,而是異常堅定。顯然失敗的陰暗未能將正義的信仰所籠罩。切爾馬克不僅關心南斯拉夫人的斗爭,同時對那里的民眾生活、風土人情也極感興趣,他表現克羅地亞地區(qū)達爾馬提亞人日常生活的《達爾馬提亞人的婚禮》(1878)便是一件優(yōu)秀之作。作者以生動幽默的手法描繪了這個地區(qū)古老的搶親場面。

? ? ? ?繼約·馬內斯和切爾馬克之后,在捷克又出現了一位杰出的畫家,這就是藝術大師米·阿列什(M.Ale?,1852-1913)。他被稱為最具民族特色的捷克畫家。在19世紀70年代后,他獨樹一幟地把捷克的繪畫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從而使民族畫派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阿列什早年在布拉格繪畫學院學習時,就對描繪民族光榮歷史發(fā)生了興趣,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歷史畫的草圖和習作。其歷史畫最大的特點在于從不臆造,而力求真實,因此作品具有生動實際的歷史感覺。1877年他完成了一幅描繪胡斯戰(zhàn)爭的歷史畫《在胡斯士兵墓前》(1877),畫面的前景上,藝術家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年老的胡斯派戰(zhàn)士,此時他正騎馬忙立在戰(zhàn)友的墓前,為死者深深地哀悼。田野上白雪茫茫,更增加了一絲凄楚氣氛。遠處隱隱閃爍著火光,胡斯派的士兵們正欲拔營出征。此情此景,非常真實并令人感動。1880年至1881年,阿列什為民族劇院設計的《祖國》組畫至為重要。作品由炭條畫成,共有14個畫面,線條流暢有力,富有節(jié)奏感和空間感;構圖簡潔、莊嚴,具有紀念碑特色和裝飾趣味。組畫的題材取自民間傳說中一位英雄成長的故事,通過對這個英雄人物的描繪,不僅反映了畫家對捷克光榮過去的懷念,也表現了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訴說出他和當時一些知識分子心里的愿望:希望他們所生存的這塊熱土能重新煥發(fā)出青春的生命力,從而獲得自由與獨立。阿列什這套歷史組畫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就在于它不是為歷史而歷史,而是把歷史傳說與現代民族解放斗爭結合起來。這套優(yōu)秀組畫的命運不佳,最后未能完成,只有一幅上了色,卻由于官方的阻撓和反對,它未能畫在民族劇院休息廳的墻面上。.1882年后,阿列什基本放棄了油畫創(chuàng)作,其創(chuàng)作主要以插圖版畫、裝飾畫為主,這時期他的藝術與民眾生活結合得更加緊密,表現出了更強烈的現實性及民族和民主的特色。阿列什不僅為眾多的文學作品繪插圖,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單幅的民歌、民諺、民間傳說的插圖。這些作品多富有幽默感、抒情性和裝飾趣味,在畫面上除了人物外,還常常點綴著花草和各種美麗的花紋。他的插圖畫如同是一部百科全書,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面既有歡樂、嘆息,也有沉思與激情。這些真實、質樸、生動、幽默的作品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19世紀各國皆有民歌、民間故事的插圖,唯有捷克的這類作品最為突出,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屬上乘,這與約·馬內斯和阿列什等人的功績是分不開的。1907年阿列什的《什巴里切克》出版,這是一本民歌的插圖集,匯總了他為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國民歌所作的插圖,它是捷克插圖藝術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 ? ? ?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捷克的民族風景畫得到繼續(xù)發(fā)展,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尤·馬爾熱克、安·赫都塞、瓦·布羅日克等人。馬爾熱克(J.Ma?ák,1832-1899)是油畫家、版畫家,也是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及擅于描繪歷史古跡的畫家。他曾周游全國收集素材,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他曾為民族劇院創(chuàng)作了一組帶有傳說色彩的風景畫,畫幅莊嚴宏大,具有紀念碑的特色。其中一幅《勒日普的風景》(1881)非常有名。據說捷克的部落最早是在勒日普山上興起,因此這里被稱作民族的發(fā)祥地。畫家在這幅畫上以崇敬的心情描繪了勒日普的山峰,畫幅雖然不大,但給人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感覺。馬爾熱克還是一位描繪森林風光的能手,其畫中參天的大樹、幼嫩的花草都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他擅于表現光線,對外光的表現極感興趣?!渡值脑绯俊?19世紀80年代)一畫中對外光的描繪極其微妙,陽光穿透一切,給大自然的美景罩上了一層迷人的金色。安·赫都塞(A.chitussi,1847-1891)是位在藝術思想上具有更激進的民主主義色彩的畫家。他早期在布拉格繪畫學院學習,后又轉入慕尼黑,在巴黎受到巴比松畫派的影響。赫都塞在藝術上既擅于吸收巴比松畫派的長處,又不失自己獨立的畫風。他擅于表現荒涼寧靜的原始氣息。其反映拉塞尼茨自然風光的《拉塞尼茨池塘》(19世紀80年代)是幅色調柔和而抒情的作品,水草叢生的池塘波光粼粼,天空中有流動的大氣和陽光,陽光反射在水面上造成奇妙的效果。

? ? ? ?瓦·布羅日克(VáclavBrozik,1851-1901)也曾受法國巴比松畫派的影響,畫風質樸,作品充滿生活氣息。他曾在布拉格繪畫學院和慕尼黑等繪畫學院學習,1876年后他長期住在法國。從1893年起回國在布拉格繪畫學院任教。他在19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草地》和《下地》真實生動地描繪了捷克農村的景象。他的風景畫不僅描繪了大自然的美景,從中還可以看到農民們的辛勞,令人聯想到法國畫家盧梭和米勒的作品。從捷克風景畫家們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畫家在表現大自然無限的生命力和美的同時,寄托著對故鄉(xiāng)眷戀的深情。

? ? ? ?斯洛伐克繪畫 長期以來斯洛伐克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比較落后。不過斯洛伐克民族畫派的形成在總的進程上是和捷克一致的。捷克的先進藝術對斯洛伐克藝術家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開創(chuàng)斯洛伐克近代繪畫的先驅者之一彼·包谷(P.Bobúň,1822-1879)在藝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藝術如同約·馬內斯一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在19世紀40年代,包谷創(chuàng)作了不少描繪農民形象和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生活氣息十分濃郁,人物多穿著民族服裝,有著樸實的面貌。受他的影響,他的兒子克·包谷(K.Bobúň,1858-1902)也是一位在當時頗具影響的畫家。他以擅肖像畫聞名。他重視揭示人物內心的深層境界,因此筆下的人物更活潑生動,克服了他父親肖像畫中常見的拘謹畫風。

? ? ? ?19世紀斯洛伐克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同樣得到了發(fā)展,先后出現了不少代表性的畫家。多·斯庫捷斯基(D.Skutecky,1848-1921)是位著名的風俗畫家,從他的代表作之一《市場》(1889-1890)中可以看到市民生活的縮影——繁榮的小市場熱鬧的景況。構圖的中心是一個打著陽傘的婦人,正與道旁的女販搭話。畫面上陽光艷麗,在明媚的陽光下,色調變得瑰麗響亮,從而渲染了小城生氣盎然的生活。作為一位擅于表現外光的畫家,他顯然受到了法國印象派的影響。

五.匈牙利繪畫

? ? ? ?18世紀末,在歐洲啟蒙主義思想運動的影響下,匈牙利努力擺脫奧地利的束縛,提倡民族文學藝術,1784年在布達佩斯上演了第一個用匈牙利語表演的戲劇;1789年在大學里任命了匈牙利文學教授;1792年建立了第一個民族圖書館。這些事件都在表明其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愛國力的增長。匈牙利的近代繪畫藝術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開始步入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 ? ? ?19世紀初,匈牙利民族藝術的先驅者是布洛茨基·卡洛依(K.Brocky,1807-1855),他是著名的肖像畫和水彩畫家,早年在維也納繪畫學院學習,后來流亡到英國。他在肖像畫的創(chuàng)作上沒有古典主義的拘謹,注重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為匈牙利現實主義肖像畫開辟了道路。另一位先驅者是在風景畫創(chuàng)作上卓有成就的老馬爾各·卡洛依(K.Markó,1791-1860)。他是當時最出色的風景畫家。他在維也納繪畫學院畢業(yè)后,便在奧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等地工作。他的風景畫富有地方色彩,色調清新優(yōu)雅,《凡思堡風景》(約1828)便是一幅具有如此風格的作品。

? ? ? ?進入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民族藝術得到更加迅速的發(fā)展,這顯然是與當時日益蓬勃發(fā)展的民族解放運動分不開的。一些有自尊心的畫家在努力克服和擺脫來自維也納影響的同時,追求民族的現代風格。在這方面有著突出貢獻的是40年代歸國的巴拉巴什。

? ? ? ?巴拉巴什·米開洛什(M.Barabás,1810-1898)是位著名的油畫家和版畫家。1829年他進入維也納繪畫學院,畢業(yè)后曾到奧地利、意大利、羅馬尼亞諸地旅行,1840年回到布達佩斯,從事肖像畫和風俗畫的創(chuàng)作。他留下的作品達兩千多件。他為同代人畫的肖像很有特色,畫家不僅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同時表現出這些人身上所具有的時代特色和民族覺醒性,如代表作《比達·伊什特萬夫人肖像》(又名《妻子肖像》,1874)特別精美。這是一個有著自由內心的婦女,體態(tài)生動,神韻逼真。他除了創(chuàng)作肖像畫外,還創(chuàng)作一系列卓越的風俗畫,這類風俗畫盡力克服維也納畫派牧歌式情調的影響,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表現下層人物的生活。他對描繪農村題材也懷有極大的興趣,作品富有強烈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色,畫中的人物多穿民族服裝,畫的背景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自然的寫照,如《趕集的羅馬尼亞農民》(1843)便是幅成功地反映了羅馬尼亞人風俗、風情、風景的優(yōu)秀作品。巴拉巴什是匈牙利民族畫派復興的重要先驅,在擺脫外來影響開拓民族藝術道路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 ? ? ?1848年在匈牙利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在革命的年代里,很多藝術家把自己的藝術與民族解放斗爭結合在一起,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畫家是包爾召什·約瑟夫(I.Borsos,1821-1883)。他早年在維也納繪畫學院學習,畢業(yè)后回到匈牙利工作。在1848年革命運動的影響下,他創(chuàng)作了《國民自衛(wèi)軍》,這是一位革命人物的肖像。人物身著戎裝,臂上有匈牙利的國旗標志,雙手緊握戰(zhàn)刀,氣勢軒昂,富有激情,反映了人物堅定的信念。這類革命者的肖像正如那個如火如荼斗爭年代的縮影。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起義在第二年就被統治者用血腥手段鎮(zhèn)壓下去了。進入19世紀50年代,奧、匈統治者加強了對進步文學藝術家的迫害和控制,使民族藝術的發(fā)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藝術家們在當時不能公開地直接表現生活、批評現實,于是只好借助于歷史題材來反映他們的思想和愿望,從而形成了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歷史畫的繁榮局面。這個時期歷史畫具有新的特色,早期的歷史畫多是從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出發(fā),斗爭性不夠鮮明,而這個時期的作品由于受1848年至1849年革命的影響,充滿了鮮明的斗爭性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表現了畫家對人民英雄主義的熱情歌頌。這類作品在當時起著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馬達拉斯·維克多就是這個時期最杰出的歷史畫方面的代表之一。

? ? ? ?馬達拉斯(V·Madarász,1830-1917)生于一個有著進步思想的家庭里。他18歲時參加了1848年的革命起義,革命失敗后,他逃到國外,此后開始學習繪畫。他先后在維也納繪畫學院、法國巴黎等地學習。他深受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很激進的藝術思想,他的藝術在革命思想影響下不斷地發(fā)展?!抖嗨_的人民》(1868)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幅以歌頌正義斗爭為主題的作品。多薩是1514年農民大起義的領袖,他領導的起義軍曾焚燒地主的莊園,宣布實行普遍平等的法令,并成立了匈牙利共和國。這次起義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畫面上描繪了悲痛的人們正在月夜里偷偷地取下被絞死的多薩。畫家沒有描寫人們的悲痛而是著重地表現了匈牙利人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斗爭精神,表明他們沒有因為多薩的死而停止斗爭。1870年,馬達拉斯回到了多難的祖國,由國內統治者歧視他的藝術,使他心力交瘁,情緒低沉。這使他在創(chuàng)作上經歷了一段危機,差不多將近20年沒有進行大的創(chuàng)作。在他晚年,由于革命高潮即將到來,他才又恢復了信心,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畫作品。有人把馬達拉斯看作是浪漫主義者,他的作品與學院派繪畫有所不同,并有著鮮明的現實主義的傾向,應該把他看作是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

? ? ? ?本祖爾·久拉(G.Benczur,1844-1920)也是一位歷史畫家,早年(1861-1869)曾在幕尼黑繪畫學院學習,此后在慕尼黑繪畫學院和布達佩斯繪畫學校執(zhí)教,并擔任過布達佩斯繪畫學校的校長。他作為學院派的代表,其作品風格與馬達拉斯的畫風有些不同。他的歷史畫帶有改良主義的性質,缺乏尖銳的社會特色,熱衷于描繪歷史事件的戲劇性情節(jié),追求浪漫主義氣息,作品中幾乎看不到馬達拉斯式的激情,人物形象總是溫靜平和的,如《拉洪約提和朋友告別》(1866)。

? ? ? ?奧地利為了收買匈牙利上層階級,1867年后宣布成立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建立后,得到一定權力的匈牙利貴族和資產階級不再熱心提倡愛國主義歷史畫的創(chuàng)作,而是開始追求田園牧歌式的繪畫。今后由誰來擔當復興民族藝術的重任呢?正是在這個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蒙卡奇出現在人們面前。他肩負起時代的重任,把民族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 ? ? ?蒙卡奇·米哈依(M·Munkácsy,1844-1900)出身于貧困之家,6歲成為孤兒,后寄居在舅舅家。他10歲時在一家木匠鋪里作學徒,14歲出師。他曾因病而不得不休養(yǎng),正是在養(yǎng)病期間,他與一些有著先進思想的大學生接觸并深受其影響,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他開始學習繪畫。他先是拜流浪藝人為師,打下了一定的繪畫基礎,1865年他進入維也納繪畫學院學習,接受了正規(guī)的學院派訓練,1866年他又轉到幕尼黑繪畫學院繼續(xù)深造。1867年他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展覽會上看到了法國畫家?guī)鞝栘惖淖髌?,這使他非常激動,從而奠定了他在藝術上革新變法的決心:要讓自己的藝術與時代和社會緊密相聯。他早期的代表作有《打哈欠的學徒》(約1868),該畫真實生動地描繪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學徒工,不堪勞動重負,打著疲憊哈欠的瞬間。觀眾從看到的似乎是作者年輕時的影子。從1870年初到19世紀70年代的中期,是蒙卡奇藝術的輝煌階段。在這個階段里,他日益感到表現小市民趣味的藝術并不是真正的藝術,堅持走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的庫爾貝的藝術才是最偉大的藝術。這一時期代表性的作品是《死牢》。當這件作品于1870年在巴黎展出后,獲得了金質獎章?!端览巍返闹鹘鞘且粋€被叛處了死刑的人,他是位不滿暴政而起來反抗的農民英雄。此時,他正陷入在激憤的深思之中。在最初的草稿上,畫家并沒有畫前來告別的群眾,只畫了兩個人,一個是死囚,一個是衛(wèi)兵,構圖比較單調,色彩也較昏暗,給觀眾的主要印象是:悲慘、孤獨、凄涼、陰森。后來,他在定稿中加入了許多群眾,有掩面痛苦的妻子、無言沉默的農民、表情不安的教師、注目關懷的縫鞋匠和驚訝不己的小徒工等,作者正是以這些來自下層的表情各不相同的群眾,加深了該作品的思想深度。此畫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匈牙利社會的真實面貌,初步顯露了畫家的批判傾向。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表現農民英雄,把理想和希望寄托在農民身上,這是東歐19世紀藝術的重要特點。這個時期的東歐不像西歐,它的資本主義尚未得到發(fā)展,工人階級還處在萌芽狀態(tài),這便成為當時東歐藝術中農村題材十分流行的原因之一。繼《死牢》之后,蒙卡奇又完成了另一幅重要作品《卷繃帶的婦女們》(1871),其主題是歌頌1848年的革命。畫家在這里沒有描繪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而是表現了戰(zhàn)斗的后方。在一間農舍里,從前線下來的傷員正在給農婦們講述戰(zhàn)斗的故事,表明了這場斗爭的群眾基礎。在這里主角與群眾的關系更加密切了,有的悲傷,有的嘆息,也有的為失去中親人而痛哭。在色調上它和《死牢》相比有了點兒變化,色彩更加明亮,褐、藍、灰諸色更加統一、柔和。從1872年起蒙卡奇遷居巴黎,完成了以現代生活為題材的《夜的漂泊者》(1873),這幅畫描繪了一群流浪漢,其實是一些失業(yè)者,他們流浪街頭,被巡邏的士兵逮捕而押向監(jiān)獄。畫面中不僅流浪漢的形象生動,連周圍看熱鬧的人也個個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征。在19世紀70年代上半期蒙卡奇還畫了不少取自底層生活題材的作品,這些畫稿體現了畫家對勞動者深切的同情心并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社會的矛盾。這類作品有《負薪婦》(1873)、《攪乳婦》(1873)等。正像有的批評家所說,蒙卡奇的藝術在真實質樸、道德力量的動人方面可以稱得上是歐洲最突出、最堅決的現實主義者。大約是從1878年到1888年,這十年是蒙卡奇在創(chuàng)作上陷入危機和矛盾的時期。這一時期蒙卡奇在畫商的操縱下,開始制作宗教題材畫。巨幅繪畫《基督在皮拉特面前》(1881)中的主角與配角人物完全處于敵對的狀態(tài),周圍的人群表現出粗暴無知的樣子,而身穿白衣的基督則不被人理解,顯得孤立無援。這幅畫雖然獲得了好評,但是它實在是遠遠地離開了現實生活和時代,因而沒有多大的社會意義,巳無法和前期的《死牢》、《夜的漂泊者》相提并論。它在美國展出時,據說僅門票收入一項就賺了很多錢,這時期蒙卡奇的藝術完全成了商品。在此期間,除宗教畫外,他還完成了一系列沙龍味十足的作品,如《午后閑談》(1879)等一類繪畫技巧很出色而內容很空泛之作。19世紀80年代后期,蒙卡奇從彷徨中走了出來,重新回到人民大眾之中,創(chuàng)作上又煥發(fā)出青春的力量。令他走出低谷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時代的原因,19世紀80年代末期,工人運動再次高漲,這影響了他;二是他逐漸擺脫了畫商的控制,在創(chuàng)作上又擁有了自由。這時期的代表作是《罷工》(1895),此畫的意義在于它第一次反映了匈牙利現代工人的斗爭。畫中的主角不再是農民英雄而是工人的形象。他在作品中生動地描繪正在覺醒的工人形象。在一個小酒館里,有一個工人正在作罷工宣傳的演講,聽眾歡聲雷動,氣氛十分熱烈,但是也有個別工人表現出猶豫樣子,好像是還拿不定主意。蒙卡奇自己對這幅畫很滿意,他表示:盡管這樣的畫賣不出去,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題材。從19世紀90年代起,蒙卡奇的視力開始減退,所以他晚期作品的色調不如前期那么清新明亮,顯得有點兒沉悶,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質量。

? ? ? ?19世紀匈牙利的風景畫同樣有著巨大的發(fā)展,這些風景畫有著鄉(xiāng)土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巴勒·拉斯勞(L.Paál,1846-1879),他是蒙卡奇的好友,當時他有很多的作品是在蒙卡奇直接協助下完成的。巴勒的作品充滿了熱忱的調子,色塊明亮,常常描繪有著豐富變化的云彩的天空。由于他在法國的楓丹白露村住過,這使他在風格上受到了法國巴比松畫派不少影響,優(yōu)秀作品有《羊欄》(1872)。19世紀下半期最偉大的風景畫家當屬西涅依·瑪拉塞(Szinyei.Merse,1845-1920)。他和蒙卡奇的風格不同,如果說蒙卡奇是用深沉悲壯的調子描繪了殘酷的現實,那么西涅依·瑪拉塞卻是以一顆堅定歡樂的心向往著人類美好的春天。他的作品充滿了明朗的色調、充足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其主要作品《五月郊游》是一幅最能反映藝術家全部特色的作品。它像動人的交響樂一樣,奏出了春天歡樂的頌歌,風景和人物都處在詩一般活躍的生命之中。畫家沒有過多地追求人物形象的刻畫,他把自己的任務放在歌頌整個大自然的美和蓬蓬勃勃的生氣上,以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令人向往著自由開闊的天地。西涅依·瑪拉塞也是匈牙利繪畫中最早研究外光的畫家,他對外光的追求并不是簡單地從形式出發(fā),而是和豐富的生活內容結合在一起的。盡管《五月郊游》達到了出色的成就,但是它在當時并沒有立刻獲得保守派的承認。此后作者又完成了著名的《紫衣婦人》(1875),這是為他的妻子畫的肖像。背景是優(yōu)美的風景,前景的人物富有青春的活力,有理想,內心自由。她于田野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到十分愉悅。身上的紫衣與白皙的面部形成強烈的色調對比。

? ? ? ?19世紀末,由于資產階級建立了穩(wěn)固的政權,在早期革命中的民主主義思想顯然已經不再為資產階級需要了。這時匈牙利的風俗畫出現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傾向是主張把風俗畫停留在生活瑣事的描繪上,畫一些膚淺的、迎合小市民趣味的作品,代表這一派的人物主要是慕尼黑學院派的學生;和這種傾向相對立的畫家則主張在風俗畫中保持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強調風俗畫應該繼續(xù)反映平民的疾苦和愿望。后一傾向的主要代表有哈勞什·西蒙(S.Hollósy,1857-1918)、費倫茨·卡洛依(K.Ferenczy,1862-1917)等人。哈勞什·西蒙是納吉巴尼畫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納吉巴尼風景如畫,地處今天的羅馬尼亞,是一個美麗的風景區(qū)。1896年,有一批僑居在羅馬尼亞的匈牙利畫家在納吉巴尼建立了納吉巴尼畫派。這些年輕的藝術家不滿學院派的藝術,為了擺脫學院的約束,他們追求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反對一切臆造,主張藝術的樸實性與真實感。他們像巴比松畫家一樣另辟蹊徑,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在藝術上充滿朝氣。哈勞什·西蒙《剝玉米》鮮明生動地描繪了農民的日常生活和愛情,頗帶點粗野的幽默味和濃郁的鄉(xiāng)土特色,它和學院派莊重高雅的情調完全不同。費倫茨·卡洛依曾在布達佩斯、納吉巴尼、慕尼黑等地工作。他是布達佩斯繪畫學院的教授,也是納吉巴尼畫派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藝術上是位極其矛盾復雜的畫家。他在創(chuàng)作中既受到了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也受到了一些形式主義的干擾。他早期描繪了不少真實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后期由于過多地追求形式上的東西,致使作品內容受到一定的損害。盡管費倫茨是一位復雜的畫家,但還必須承認他是19世紀藝壇上的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其《投石少年》(1890)是幅重視外光表現的作品,色調清新鮮明,很接近印象派的風格。

六.波蘭繪畫

? ? ? ?波蘭于10世紀建立國家,進入19世紀后,民族解放斗爭和反對農奴制的運動日益高漲。在民族、民主思想活躍的時期里,民族的藝術開始步入了復興與繁榮的階段。波蘭民族藝術的發(fā)展和整個民族的苦難命運緊密相連,它經歷了一條艱辛曲折的道路。1830年的革命曾使民族藝術開始復興,令之有過一段短暫的繁榮,但是1830年革命失敗以后,民族藝術又遭到了外國統治者進一步的摧殘和壓制。由于領土被割據,從而使波蘭長期不能形成一個強大統一的民族畫派。國內培養(yǎng)藝術家的學校被關閉,不少著名的藝術家被迫流亡國外。

? ? ? ?波蘭19世紀上半期浪漫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首先應該提到的是彼·米哈沃夫斯基(P.Micbayowski,1802-1855)。他的作品常常充滿激情,特別擅于描繪人物的不同動態(tài)。他畫的一些騎手的形象用筆奔放,色彩鮮明,頗似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他在刻畫人物時往往不重視臉部精確的描繪,而是著重地表現出一種氛圍,代表作《騎手》便是如此。

? ? ? ?19世紀中期,1846年至1848年的革命激勵了國內的許多知識分子,當時有很多文學家、藝術家投身于革命運動。這個時期最有影響的人物是密茨凱維奇,他不僅用筆來戰(zhàn)斗,并且直接拿起了槍為祖國的解放而戰(zhàn)。雖然革命活動最后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巨大。在動蕩的年代里,波蘭涌現出了一批年輕的藝術家,蓋·羅達科夫斯基(H.Rodakowski,1823-1894)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畫家,他的肖像作品富有時代的激情,曾多次在巴黎沙龍展出,獲得過金質獎章。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在自己的日記中曾提到過他的作品,并指出他是巴黎沙龍中最優(yōu)秀的肖像畫家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母親肖像》(1853)是一幅非常生動的作品。畫家極有感情地描繪了一位飽經風霜、慈祥善良的老婦人。他的藝術沒有夸張造作的痕跡,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真誠。他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揭示人物崇高的內心和道德力量上。

? ? ? ?19世紀下半期,特別是1863年起義后,波蘭的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19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開始迅速發(fā)展,在整個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波蘭的民族畫派亦得到壯大和發(fā)展。由于國內外民族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在藝術上出現了現實主義運動,這時在繪畫的題材上有兩大體裁特別受到重視:一個是具有批判色彩的風俗畫,另一個是宣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畫,在這兩方面都涌現出不少杰出畫家。如尤·赫里蒙斯基(J.Chetmoski,1849-1914)是位擅于運用色彩的能手,他的作品色調特別微妙豐富。他也是位擅于表現農村生活的畫家,其作品對農民充滿了一種質樸真誠的感情?!掇r婦的夏天》(1875)就是幅很抒情很有生活氣息的作品,描繪了一個在田野里休息的農婦,躺在草坪上正愜意地呼吸著清新空氣的情景。畫面上人物和風景間有著和諧的統一,色調清澈明亮,陽光下的大自然充滿了生機。

? ? ? ?19世紀下半期,在風俗畫方面占有突出地位的畫家是蓋雷姆斯基(Gierymski)弟兄。長兄馬克西米連·蓋雷姆斯基(M.Gierymski,1847-1874)是位著名的油畫家和版畫家,早年于華沙和慕尼黑學習,他擅于描繪農村和城市的下層生活。弟弟亞歷山大·蓋雷姆斯基(J.Gierymski,1850-1901)相對其兄來說藝術成就更顯著。他早年曾在華沙和意大利學畫。其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批判色彩,比較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尖銳矛盾,對生活在下層的民眾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心。他早期在風格上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的一些影響,特別是威尼斯畫派對他的影響尤為顯著。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是《塞納河的黃昏》(19世紀90年代)。在亞歷山大·蓋雷姆斯基的創(chuàng)作中還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這些畫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農民的棺木》,在這幅作品中,畫家描繪了一個空蕩蕩的農家庭院,院子里停放著棺木,在破舊的屋檐下坐著一對因失去孩子而痛苦的農民夫婦,畫面氣氛十分凄涼和壓抑。這幅感人的作品很有深度地反映了19世紀90年代波蘭農村的真實情況。由于國內政局的不穩(wěn)定,畫家無法靜下心來作畫,于是晚年流亡到國外進行創(chuàng)作。19世紀90年代波蘭流行的是象征主義藝術,亞·蓋雷姆斯基能堅持現實主義的方向在當時極其難能可貴,他的藝術在19世紀無疑有著積極和進步的意義。

? ? ? ?19世紀下半期在歷史畫方面獨樹一幟的畫家是揚·馬泰伊科(J.Matejko,1838-1893)。他為民族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人們常把他和密茨凱維奇、肖邦并列為19世紀波蘭三大名人。揚·馬泰伊科14歲時進入了克拉科夫繪畫學校。他的老師不僅教授他藝術,同時使他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1858年后,他又在慕尼黑和維也納繪畫學院得到進一步深造。揚·馬泰伊科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852年至1862年;第二階段是1863年至1883年;第三階段是1884年至1893年。

? ? ? ?第一階段是他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技巧的準備時期。1854年、1858年在克拉科夫前后舉辦了兩屆藝術展覽會,在展覽會上陳列的歷史畫曾使年輕的揚·馬泰伊科非常激動,從這時起,他為了成為一名歷史畫家廣泛收集歷史資料和素材,畫了兩千多幅素描稿,他把這些作品稱作“小寶庫”。他的第一幅比較有影響的作品是《斯坦奇克》(1862)。這幅畫取材于1514年的歷史,描繪了皇宮里的一個小丑斯坦奇克。斯坦奇克在波蘭歷史上并沒有多大名聲,可是在民間他卻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畫面上的他身穿丑角的衣服,正坐在那里痛苦地沉思,面部帶著憂郁的神情,因為他在后臺看到了一份報道前方斯摩棱斯克失守的戰(zhàn)報,這使他憂心如焚。國家處于危險的關頭,大貴族們還在尋歡作樂(從他的身后可見前臺的人們正在參加皇后巴納的舞會)。一邊是憂國憂民的小丑,一邊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王公貴族,這種對比非常耐人尋味。這個小丑的形象描繪得十分生動,作者把他滑稽的外形與莊嚴的內心很好地統一起來,他不再使人發(fā)笑,而令人起敬。這幅畫作于波蘭人民舉行游行示威的第二年,在作品中宣揚的民族主義精神,很顯然與當時動蕩的時代有關。

? ? ? ?1863年民族大起義開始,揚·馬泰伊科的創(chuàng)作進入第二階段。在這一時期,他以藝術為武器,積極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大型歷史畫《斯卡爾加的宣教》(又名《第三國會宣傳》)反映的是1592年波蘭國會里的斗爭。這是一個多人物的構圖,畫面上有三十余人,在這個人物眾多的構圖里突出了正在演講的斯卡爾加神甫。他的兩手高高舉起,像一個樂隊的指揮統率著全場的人物。斯卡爾加的形象甚為生動,他有著一張蒼白而神情堅定的面孔,雙目有力地盯視著人們。他正在發(fā)表激動人心的演講,警告那些不關心祖國命運搞無政府主義的大貴族們。整個畫面氣氛逼人,緊張熱烈。畫家對其他人物也有著細致的描繪,有的猶豫,有的懷疑,有的贊嘆,有的沉默。據說歷史上的斯卡爾加并沒有在國會里作過演講,畫家不過是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借用這一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幅畫于1867年在巴黎展出,并獲得金質獎章,從此這位29歲的波蘭歷史畫家名振一時,受到了西方藝術界的尊敬。揚·馬泰伊科創(chuàng)作的《雷坦》(又名《雷坦-波蘭的衰落》,1866)是幅繼續(xù)宣揚波蘭不死這一主題的歷史畫。此圖表現的是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的情景,波蘭的議會大貴族代表正要走向簽字大廳去簽署其國領土被瓜分的條約,而雷坦卻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撕開胸前的衣服,表明了他寧死不屈的態(tài)度。畫面上每一個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復雜的心理描繪。尤其愛國者雷坦的形象被描繪得十分生動,他正怒目圓睜地盯著止步不前的議員們。據歷史記載,雷坦這個人并沒有參加過最后一次批準瓜分波蘭條約的會議,他只是在其他的會議上反對過瓜分。畫家這樣安排,完全是出于藝術上的需要,這樣做可以使作品更強烈更具有典型性。為了做到對歷史真實環(huán)境的再現,畫家對道具,衣服、帷幄、器皿等都作了極其細致甚至有點繁瑣的描繪?!独滋埂纷l責了大貴族的背叛行為,同時也歌頌了普通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它展出后立即引起官方的警覺,一些大貴族紛紛控告畫家,他們誣蔑他丑化了他們的先人,并指責畫家才是有叛國嫌疑的人。此后,揚·馬泰伊科的歷史畫有了一些變化,他沒有沿著批判的道路前進,而是著重表現波蘭歷史的光榮,這當中他并沒有忘記歌頌普通人的力量。

? ? ? ?揚·馬泰伊科在第三階段的創(chuàng)作是有爭議的,有些作品的思想性不再那么尖銳,而在藝術技巧上過分追求表面效果。揚·馬泰伊科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約一百幅油畫,其中主要是歷史畫。他是波蘭近代歷史畫的先驅。在他的歷史畫作品中,不僅描繪了歷史事件,同時蘊含著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和飽滿的政治熱情,宣揚著民族的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在這些作品中做到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創(chuàng)作了和學院派作品不同的新歷史畫。他的部分歷史畫旨在表現“波蘭是扼殺不了的”的主題思想。在他之前的畫家們創(chuàng)作的歷史畫,多局限于歷史情節(jié)的描繪,囿于歷史本身,而他的歷史畫往往不為某一個具體情節(jié)所約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不違背歷史基本事實的情況下,他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并融進了作者的激情,從而使作品更富有生氣,更有思想的深度,更本質地表現了歷史。馬泰伊科作為一名中小貴族階層中的愛國主義畫家,雖然未能完全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在他的作品中沒有批判的因素和鮮明的人民性。這些批判的因素往往是和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揉合交織在一起的,這就是其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色。

? ? ? ?七.阿爾巴尼亞

? ? ? ?阿爾巴尼亞又叫什克別里亞,意即“山鷹之國”,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但是,在奧斯曼帝國長達近五個世紀的統治下,其民族藝術受到了壓抑和摧殘,當時有不少有才華的藝術家流亡國外。直到19世紀下半期,阿爾巴尼亞才顯露出民族文化藝術復興的端倪,揭開了近現代藝術的帷幕。

? ? ? ?19世紀下半期,民族獨立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有了進一步的加強。當時一些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積極地提倡學習西歐,企圖打破阿爾巴尼亞閉塞落后的狀態(tài)。這時的繪畫不局限于宗教題材,而開始把目光投向現代生活,渴望掌握新的繪畫技巧,于是產生了架上繪畫。這時新藝術的主要任務是掃除拜占庭藝術的殘余影響,把藝術為宗教服務轉向為現代生活和斗爭服務,提倡藝術宣揚民族的意識,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精神。與此同時,歷史畫、肖像畫、風景畫也開始得以發(fā)展。

? ? ? ?阿爾巴尼亞近代美術的先驅者有考·伊德羅敏尼(K.ldromeni,1860-1939)、西·勞達(C.Rrota,1887-1961)、斯·德濟格(S.Xega,1863-1953)、萬·米奧(V.Mio,1891-1957)等。伊德羅敏尼是阿北方的庫斯臺畫派的畫家,也是一位建筑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學習藝術,回國后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同時也熱心于本民族的藝術教育事業(yè),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些藝術人才。他的肖像畫已有現代藝術的一些特色,筆下的人物比較生動,特別是他把目光轉向下層,描繪了一些貧苦農民及身穿民族服裝的普通平民的肖像,代表作有《扎得里姆的農民》、《我的姐妹》(1883)、《斯庫臺的農婦》(1898)、《庫斯臺的婚禮》(1917)等。這些作品有一種淳樸的鄉(xiāng)土特色,畫面上的人物顯得真實、自然且富有親切感。此外,他還畫過一些頗有世俗味道的宗教題材畫,如斯庫臺教堂的《最后的審判》、《獻給圣母瑪利亞》等。

? ? ? ?勞達是風俗畫的先驅者,也是斯庫臺人。他早年在意大利學習,1914年畢業(yè)于米蘭的美術學院。他在意大利期間就曾經畫過一些表現反抗土耳其統治的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熱情。他不僅是藝術家,也是民族解放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勞達的作品是與本民族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的,無論是人物亦或風景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情調和鄉(xiāng)土特色,尤其表現了山區(qū)人民的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質樸的日常生活。代表作有《山區(qū)農婦進城》、《母親像》、《父親肖像》(約1933)、《一路平安》、《站在大門口的斯庫臺婦女》(1954)以及《斯坎德培的最后日子》等。

? ? ? ?科爾察畫派的斯·德濟格是一位優(yōu)秀的肖像畫家。他早期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學習繪畫,回國后在科爾察工作。他的作品帶有一定的浪漫主義氣息。他也是一個愛國主義的畫家。他在《斯坎德培騎馬像》一畫中很生動地描繪了一位15世紀反抗土耳其統治的民族英雄。這位斯坎德培大公騎在馬上,顯得神采飛揚,好像正在指揮軍隊與敵人作戰(zhàn)。畫面上的人物和戰(zhàn)馬略帶些夸張,這樣更增加了畫面的緊張和戲劇氣氛。他的代表作品還有《雙親》、《斯坎德培的到達》(1933)、《多尼卡·卡斯特里奧基肖像》(20世紀20年代)等。

? ? ? ?米奧也是科爾察畫派的畫家,又是阿爾巴尼亞風景畫方面的先驅者之一。早年在布加勒斯特美術學院學習,后又去羅馬繼續(xù)深造,曾受印象派美術的影響,作品中擅于表現外光。他在《科爾察的街道》(1948)和《莫拉瓦的風景》(1954)等作品中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那里寧靜優(yōu)美的風景,色調絢麗而抒情,明亮的陽光布滿了畫面。

? ? ? ?19世紀,阿爾巴尼亞的近代美術僅僅是復興的開始,真正的發(fā)展與繁榮是在20世紀。


謝絕一切形式的轉載和商用

外國美術簡史(七)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扎兰屯市| 辰溪县| 库伦旗| 仙桃市| 连云港市| 贵南县| 巢湖市| 张家港市| 和顺县| 延庆县| 德令哈市| 宣汉县| 阳朔县| 咸丰县| 望江县| 宁武县| 体育| 兴业县| 高青县| 大名县| 青岛市| 抚宁县| 思南县| 涟水县| 太白县| 衢州市| 永昌县| 抚州市| 奇台县| 嵊泗县| 左贡县| 凌海市| 襄樊市| 特克斯县| 兴国县| 贵阳市| 梓潼县| 宜宾县| 什邡市| 两当县|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