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題:如何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宗教觀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是以反對和抨擊教會和僧侶聞名的,但他們的這種反對,并非是出于一種非宗教的個人精神而是出于對宗教的個人主義,出于對上帝的愛。當應該代表純潔和神圣的教會墮落時,那些抨擊責罵它的,才是真正維護它的。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基督宗教在信徒身上和靈魂里打下的不可磨滅的烙印。
無論是怎樣的批判,也不能掩蓋人文主義者本身濃厚的宗教情懷。關(guān)于這例子有很多。著名人文主義者薄伽丘堅決反對禁欲主義,但他仍堅信上帝是一切善的源泉。他認為,雖然在羅馬,從教皇到紅衣主教到一般的僧侶,無惡不作,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但是天主教作為一種宗教以及它的教義仍然是偉大的,是正確的,在他的著名小說《十日談》中,一位名叫楊諾的異教徒在改信天主教,接受了天主教教義后,成為了一個高尚虔誠的善人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只要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繪畫與雕塑的題材與表現(xiàn)形式,也可以深知人文主義者的深厚的宗教情結(jié)。布洛克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指出“在文藝復興的文人中間,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是很少見的……神圣的東西仍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最宏偉的建筑是奉獻給上帝的教堂,如由布拉曼特、拉斐爾、帕魯齊、小莎迦洛及米開朗琪羅等著名藝術(shù)家前赴后繼地設計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最優(yōu)秀的繪畫與雕塑主要是描寫宗教題材的,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爾的《西斯丁圣母》,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天頂畫》,提香的《哀悼基督》等等,喬托在創(chuàng)作他的藝術(shù)作品時,滿腦子是《圣經(jīng)》的內(nèi)容,正因為如此,才使他筆下的《圣經(jīng)》人物栩栩如生,不僅拉近了人與上帝的距離,而且更加激發(fā)了人們的宗教情感。固然,這時期的宗教畫洋溢著濃厚的世俗氣息,但它們畢竟不是現(xiàn)實的世俗生活。而且,正是這種宗教情結(jié)使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雖然世俗化,卻不失崇高與莊嚴,成為后世不可企及的藝術(shù)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