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晚年的不幸,是從40歲開始鑄就的:3大問題,最好早點做準(zhǔn)備
人生苦短,但如果遭遇不幸,那人生就會變得漫長而痛苦。 特別是在人生晚年的時候,如果過得很不幸,那往往就是后悔莫及。因為無論時間還是精力和能力,都跟不上了。 而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又顧不上考慮以后,反正我在40歲前,就覺得自己會永遠(yuǎn)年輕,看五六十歲的人跟另一個世界的人一樣,認(rèn)為“老”跟自己沒關(guān)系。 等我到了40歲的時候,認(rèn)識了幾個老人,從他們身上的故事慢慢意識到,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無人能幸免。 通過他們的故事,我知道了中年的重要性,特別是有3大問題,如果不處理好,就可能導(dǎo)致晚年的不幸。 人老了,身邊不行了!
老家的張大爺就是這樣,他年輕時候胡吃海喝,四海為家,生活作息混亂,原來仗著身體素質(zhì)好,并沒有把健康當(dāng)回事。 但等到60歲后,身體積累的一些毛病陸續(xù)引發(fā),每年光買藥和打針就要花很多。 我記得有次他酒后突然昏迷,送到醫(yī)院搶救了兩三天才醒過來,醫(yī)生告訴他以后再喝酒就沒希望了,這樣才算是把幾十年的酒癮戒掉。 戒酒后,身體還是留下了很重的痕跡,走路一瘸一拐,從此成為了一名需要人照顧的老年人。 “唉,人老了就成廢物了”,張大爺經(jīng)常這樣感嘆,他恨自己的身體怎么變成這個樣了呢。
人老了,錢也沒了!
還有一位老人,我是在醫(yī)院碰到的,聊天時候他說自己原來也賺到過錢,但因為年輕,而且家里花錢的地方也多,所以一直沒有攢下多少錢。 等到一場大病過后,一點薄薄的家底也被掏空了,現(xiàn)在只能完全靠子女接濟(jì)。 但老人的自尊心很強(qiáng),有次我聽到他給朋友打電話,問有沒有需要看大門的活兒,錢不要太多,夠給孫子孫女買零食就可以。 這也是很多老人的心理,他們渴望親情,也希望能夠借著花錢來表達(dá)自己的感情,他們怕自己變得沒用起來。 所以,不要怪老人貪財,他們只是需要借助錢來證明自己。
人老了,親情卻淡薄了!
如果一個老人疾病纏身,也沒錢,那子女還能每天陪在身邊的可能性其實不大。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很有道理的。 我有個老友,他活得就很通透,他說自己在乎家人,渴望親情,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奢望太多: 兒女有自己的小家庭,原來的他們跟現(xiàn)在的他們是兩回事,這就像原來的我跟現(xiàn)在的我也不一樣,父母對兒女不能有“挾恩圖報”的心理。
親情淡薄是自然的,人越成熟就越獨立,這個世界永遠(yuǎn)是喜歡年輕人,所以老年人要懂得識趣,要理解年輕人的想法和訴求。 人生如戲,千萬不要以假為真。
后果皆有前因
晚年的身體疾患,都是壯年時候招惹的。老了后一貧如洗,也跟過去種種有關(guān)。至于親情淡薄,更是在于原來的所作所為。 比如我知道某個老人在年輕時候瀟灑快活,一切光顧著自己,拋妻棄子,自由自在,等到人生到了晚年,一事無成,這時還想著子女照顧,就比較為難。 當(dāng)然,人到中年,特別是四五十歲的時候,壓力確實非常大,身邊都是需要你出力出錢盡責(zé)任的人,對此你當(dāng)然可以逃避,但如果你當(dāng)時逃避了,那你以后憑什么要求別人對你好呢?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以不吃“血緣和傳統(tǒng)孝敬觀念”這套。 有些東西不是錢可以買到的,有些事情也不是后悔就可以彌補(bǔ)的,有些因緣過去就是過去了,沒有人可以重頭再來。因此,我們才需要心存敬畏,從自己和別人身上吸取教訓(xùn),盡量做到無愧于心,好好修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