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一《學而》

2022-01-16 00:56 作者:D-E-D  | 我要投稿

一切邏輯都是因相信而成立。

?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應該可以做兩種說法①:學可以致用,不使人振奮嗎?有朋友從遠處來,難道不快樂嗎?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發(fā)愁,難道稱不上君子嗎?

這是通俗的解釋,但僅以此解釋,似‘說’、‘樂’、‘不知’、‘不慍’,尚有許多不通的地方,故需第二種解釋,且理解時,應兩相對照,不可獨取其一。

②:學以致用的辦法,不該講出來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該以禮樂歡迎嗎?人什么都不知道,卻不怨恨什么,不就是君子嗎?

這里把原文的幾個字直接以白話來譯注,依然是講得通的,道理境界也分毫不減,正是此書的妙處所在。

?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為人上能敬愛父母,下能友愛兄弟,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很少;不喜歡犯上,卻喜歡違法亂紀的人,從來也沒見過。君子務本,本立自然就能看見自己的道路了。敬愛父母、友愛兄弟,不正是‘仁’的根本嗎?”

這一段解釋中,‘犯上、作亂’要單獨講一講,犯上就是搗亂,給誰搗亂呢?給父母、老師、長輩,大一點呢就是領導、君王、國家,現(xiàn)在沒有君王了,就同樣意指人民、社會即可。作亂又比犯上更嚴重一些,開始違法亂紀了,舊時也指謀逆、造反等等。

這段話里的重點很多,首先來看‘本’這個字,什么是本?就是一個人吃飯的本事,有人靠手藝、有人靠德行、有人靠智慧。那么陰謀詭計、偷奸?;悴凰恪尽兀课依斫庖彩撬愕?。

然后我們來看‘立’‘道’,‘立’就是能夠堂堂正正,怎么樣才能堂堂正正呢?就是要過自己的良心這一關,我前面講陰謀詭計、偷奸?;彩恰尽褪沁@個意思,只要無愧天地良心,出發(fā)點是好的,手段上可以變通一些。

‘本’是方法,‘立’是心法,接下來就要講‘道法’了。這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相反這是一個人一生因何而活的原因,有了這個原因才能生死無礙。

生死無礙,這是非常高的境界,可以大見,也可微觀。

比如,有人可以為了一門技藝活著;有人可以為了氣節(jié)活著;有人可以為了國家民族活著;當然也有人可以為了名利活著。

其中的妙處就在于,反過來,把‘活’字改成‘死’字,同樣,講得通,做得到的,這個道才算得上是立住了。

④按順序,現(xiàn)在要講最后一句話了,那么孝敬長輩,兄友弟恭,是不是就是’仁‘的根本方法呢?這里講一句廢話:是也不是。

‘仁’的概念和’君子‘的概念,不僅僅在于’孝悌‘二字,我們要通過整本書來認真仔細的理解,‘仁’和‘君子’也是全書的核心內(nèi)容,不可以通過只言片語來斷章取義。

?

3、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花言巧語,虛偽討好的行為,是沒什么‘仁’在里面的。

①‘仁’:字本從人,把它與人字相通,暫時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參說:“我每天有三件事,要想一想自己做到了沒有,幫別人忙是否盡心盡力了,答應朋友的是不是做到了,老師教的知識和道理,還記不記得,用沒用上?!?/span>

曾參即‘四配’里的‘宗圣公’,作有《大學》《孝經(jīng)》《曾子十篇》等,這里不做詳述。

②‘忠’:是盡心盡力的意思,在《圍爐夜話》中有一句講: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便是‘忠’的意思。

首句中,對‘習’做了兩層解釋,在這里也應做兩層解,一是溫習,二是習用。

?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領導千乘之國,做任何一件事不僅要認真、還要做好,做不好會導致嚴重后果的就不要輕易去做,人民才會相信你。在經(jīng)濟上要能夠節(jié)省,節(jié)省下的,要用來惠民利民。要讓人民在正確的時候,干正確的事情?!?/span>

①‘道’:在這里取領導的意思,但也不失去前文的含義,在讀古文時必要注意這個‘道’字,其含義深廣,不可望文生義。

②‘千乘之國’:字面解釋來說就是有一千輛馬車的國家。古時候有一千輛馬車,就是十分富足的國家了,這里的馬車不是民用的,專指打仗用的戰(zhàn)車。這里就以原文解釋,或者理解為兵強馬壯的國家就可以了。

③本節(jié)最難的點是‘使民以時’:第一解:可以通‘食’,是說要讓民春種秋收,有飯吃。第二解:是要有閑時,要給民留下自己的時間,能夠去處理自身或者家里的事情,現(xiàn)在整天996甚至007的工作時長,顯然就違背了這一點。第三解:是時機,就是對上述兩點的概括,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弟子求學拜師要尊師如父,學成出徒了也要亦師亦友,能夠謹慎不失去信任,能夠一視同仁的去關愛別人,就和這個‘仁’字沾邊了,如此為人還有精力,那么就可以做學問、寫文章了?!?/span>

①首先來看看‘出入、‘孝弟’的問題,出入就是始終的意思,這里就涉及一個師道的概念,學生拜進門來,理所應當?shù)囊⒕磶熼L,學生學成離去,老師也不能就此放任,雙方的這個責任和情感,是要相隨一生的,不可半途而廢。

②‘謹而信’:信是責任和信任的意思,一個人要謹慎且讓人信服才可以。過于謹慎就變成了‘隱士’,什么也不做當然足夠謹慎,不做就不錯嘛,但大家也就不會相信你了。

③‘泛愛眾’:簡單來講,就是有大胸襟,對一切生命都能平等對待,而且平等的關愛。當然只是字面意思,其內(nèi)在的涵養(yǎng)也是一個很深奧的境界。然而在字面意思上還有一個注意!‘平等’這兩個字也有講究的,同樣的一碗飯,給饑餓的人吃,他當然很開心;但一個人不餓,這碗飯你給了,人家還要罵你,這里的學問也是‘泛愛眾’中的重要一環(huán)。

以上幾點都做到了,或者說基本做到了,才可以學文,‘學文’就是做事,學以致用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欲做事,先做人。做人是一個要用一生來研究的課題,單單‘泛愛’和‘平等’兩條就已經(jīng)很難研究了,還有‘君子’和‘仁’在后面等著,那么就不能做事了嗎?那不是餓死了嗎?

這個事和前面的‘本’,本事是不一樣的,吃飯的本事要盡早掌握,后來做‘學文’的這個事,是在‘立’、‘道’之后的工作。在佛家講出世再入世就是這個道理,人都沒做好,就要來做事,那真是害人又害己。

?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賢賢易色;對父母的事,能夠竭盡全力;對工作上的事,能夠切實合理;對朋友的交代,答應了而且做到。這個人雖然說他沒上過學,我也要說他是學問的?!?/span>

這句話的重點是‘賢賢易色’,要解釋它,我們先要看子夏后面說的話。首先在孝敬父母能夠竭盡全力的這個‘竭’字上,要有深刻的體會。

②‘君’:我們前面有過一次解釋,這里可以理解為工作或者社會,‘身’在這里字面上表副詞,不妨理解做‘合理’的意思,上文講‘平等’也舉過一個類似的例子。重點在這個‘致’上,同前面的‘竭’一樣,絕不是簡單的學問。

③‘朋友’:很簡單的兩個字,大家都很清楚。但這兩個字后面,代表的社會關系,社會屬性,是大家要知道的。

還要講一下這個‘信’字,信也是論語里很重要的概念。但它本身并不難理解,所以我原來是不想聊這句話的。但是古今以來整本《論語》由于種種因素,大家對它的所思所感都大有不同,沒有人敢說哪一種解釋是絕對正確的。就是子夏自己,聽到后來的這些解釋,可能難免也對自己最初的感受生出模糊來。

所以究根問底,自己相信哪一種解釋,大家又相信哪一種解釋,才是最重要的。我在最開頭寫了一句話——一切邏輯都是因相信而成立。這里我們要再次用上了,把大家的心從質(zhì)疑與懷疑里收一收,我們在這里對學問的討論本事一件好事,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

然后我們來看‘賢賢易色’。第一個‘賢’表動詞,是少有爭議的解釋,但這個詞是怎么動的呢?我以為是尊重與感嘆的意思,賢!賢易色,斷句時加上了一個感嘆號。

第二個‘賢’則表名詞,是少有爭議的解釋,這個詞又表了個什么名呢?我以為是‘賢人’的意思,對于這個概念,后文還有提及,我們也到后面再來解釋。

‘易色’:上的爭議就很多了,其他的解釋我們不做提及,就我個人觀點,來表達一下?!@里從南懷瑾先生的解釋,同做態(tài)度和神色的解釋?!住瘎t做容易解,我以為這是最簡單的理解,也最可得子夏的本意吧。

為了理解‘賢賢易色’這四個字,我們再最后總結(jié)一下:把子夏說的父母、朋友、工作,這三點上做得別人挑不出毛病來,還樂在其中,不見分毫為難,這樣的人就是有學問的賢人啦!

?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君子,不莊重、沉穩(wěn)就沒有氣質(zhì)上的改變,學問也是做不出來的。用忠信做主導,就會知道世上沒有誰是不如自己的,自己犯了錯誤也不會因為害怕丟面子,而不去改正了?!?/span>

這里開始提出君子的標準了,首先是學習和做人方面的。‘不威’字面講呢是沒有威嚴的意思,但我們應該聽過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氣自華’就是威的含義,也就是氣質(zhì),這個氣質(zhì)的來源就是‘重’,怎么叫重?心里有底,肚子里有詩書,腦子里有見解,骨子里有堅持,這個底就有了,心里有了底,氣質(zhì)自然就出來了。

②‘固’:又是什么意思?是牢靠的意思,一個人學問做的如何,總是要講出來大家才知道,實踐出真知。于是上去一講,講得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大家聽著難受,直接根據(jù)的你的表現(xiàn)就可以打分了:一竅不通。大家覺得你不牢靠,不相信你了嘛。

在講完‘重’和‘威’之后,孔子立馬就跟上講這兩點做到了會有什么表現(xiàn),首先就是‘主忠信’,其次是尊重別人,而后是反省自己。不僅把一個人自重、自信的表現(xiàn)描寫出來了,還把這個榜樣立在你的面前,照著這個榜樣去做,學問就很難做得自得、自傲了。

所以為什么說孔子是圣人呢,可不是空穴來風,和現(xiàn)在說的‘炒作’一點兒也不搭邊,人家是有真學問的。短短一句話,孔子不僅教我們樹立信心,更教我們戒驕戒躁,把你在學習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前都幫你想到了,并且給出了解決辦法,當真是了不起。

?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對后果有所思慮,對前人的經(jīng)驗可以學習,那么大家的品德就都好了?!?/span>

①‘慎終’:本意就是對事情的后果要負責,在道德上約束,在方法上立規(guī)。但不是說我勇于承擔責任就好了,講一句“都是我的錯,你們來懲罰我吧”就可以了,這依然是不負責的態(tài)度。還是引用《圍爐夜話》中的句子: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

對于思慮再三,還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盡力而為,就可以不留遺憾了。

‘自然’二字,在古文中也有深刻的含義,于此不多詳述,只是讀時多琢磨。

②‘追遠’:一般來講是表示對先人的追思,但其實可能許多人在心里還是有所疑問的,為什么要追憶、祭祀先人呢?對先人的緬懷之情從何而起的呢?這也是‘孝悌’的主旨。

對于學問,有時候我們講得太大,捧得太高,下意識的忽略了它的根基。學問不是高高在上難以捉摸的,反而是從最樸素的生活經(jīng)驗里總結(jié)出來的。

因為先人通過勞動和努力,把更好的生活留給了下一代人的這種犧牲、奉獻,乃至于啟迪,(注意!這里不是講精神文化,而是實實在在的事情。)讓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謝、動情,才有了‘孝悌’的基礎。在這里我把‘追遠’的意思,表達為學習,而不是追思、祭祀,一來是因為本篇的主旨是《學而》;二來則也是為了還原其本來面貌。

?

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要打聽那里的政治,這是想要求個一官半職的,還是想要為他們做些什么呢?”子貢說:“你說的這些啊,其實夫子通過溫、良、恭、儉、讓已經(jīng)得到了。夫子的辦法,和其他人是不是不太一樣呢?”

子禽:原名陳亢;子貢:原名端木賜,詳跡于此不述。夫子:原是一種尊稱,后來他的學生們用來特指孔子,沿用至今。

子禽比子貢小一些,是師弟對師兄因他們的老師的行為,提出了一個問題。子貢這位師兄呢,則沒有正面回答,通過反問的辦法引導、啟發(fā)師弟。

因此子貢的回答,是本節(jié)的難點,對此也是眾說紛紜。我在初讀論語時,對這些解釋都不太滿意,少了一些啟發(fā)的意味在里面。因此我也腆著臉來寫一篇注解,給自己加深印象,也把自己的一點理解表達出來。

單以譯文講,多了啟發(fā)的意味,卻讓大家看得云里霧里,不知道我在說什么,現(xiàn)在我來一點點解釋自己的想法。

對于子禽的提問沒有太多的分歧,總結(jié)起來就是:“老師是想先做官呢,還是想先做事呢?”孔子的學生們,對于老師的初心是沒有懷疑的,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人,但凡人家做了官或者發(fā)了財,就總把人家往壞處想。

③基于子禽的問題,子貢說‘以得之’,得什么?得‘聞其政’嗎?為了一點情報,我想沒有必要專門在這里討論一番。得的是這行為背后孔夫子的志向和理想,這樣才值得用筆墨記下來。

所以子禽問的其實是孔子的志趣所在,于是子貢答到:這些東西啊老師已經(jīng)得到了。怎么得到的呢?溫良恭儉讓!不僅是‘方法’,也是‘心法’,然后再反問,讓子禽這個師弟往學問上下心思,才有啟發(fā)的意味在里面,更是沒有偏離《學而》的主題。

?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父在,看他的志向;父沒,看他的行動;三年不改變父之道,那這個人就很赤誠了?!?/span>

①這一節(jié)里其實沒有特別的難點,相信大家看一眼就能理解了。但為什么我還要在這里多寫幾個字呢?因為但就字面意思,我讀來有些不服。

我們講讀書不能太死板,《論語》的時代距離我們太遠了,必須要結(jié)合現(xiàn)在的一些新的觀點和思想,來重新理解一番。還是最開篇的話,不論那種解釋,愿意去相信才能提高自身,一味的持懷疑態(tài)度,是毫無益處的。

②過去把‘父’理解為父母,應當是不錯的;后來增解為老師,也是合理的,但如今可能要把這個字再理想化一些。將一個尊稱,提升至綱領、道理、學問的地步,解釋起來就可以使今人信服了。

‘孝’字把他理解為‘赤誠’,也是根據(jù)對‘父’字的再解釋做的新解。前面解釋到‘孝悌’是人心之所發(fā),所以現(xiàn)在把赤子之心的意境挪用到這里,個人覺得是比較合適的。

?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作用和精神,都在一個和字上,先古的風氣,那么好就是因此。大小事物都以禮為最高標準,過于較真了是不可行的;心里有了和的境界,為人處事便不拘小節(jié)了,不再用禮的基礎標準來要求,也是不可行的?!?/span>

先把幾個名詞解釋一下‘有子’:有一個有學問的人,具體是誰已經(jīng)記不清了,故以此代稱,和現(xiàn)在的‘佚名’類似。

‘先王’:于此講是代指周朝,對于周現(xiàn)在已難以詳記,只把他當一個‘桃源鄉(xiāng)’來想象即可,是得眾多大家所推崇的朝代。這里也便以‘古風’解。

‘和’:要先對這個字有所了解,后文才能行得通。當然解釋它還是得從細微處、簡單處著手,若捧得太高失了本意,文章也看不清、讀不懂了。

②‘禮之用,和為貴’:和是從禮中來的,也是禮的目標。在這一節(jié)里其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來《禮記》中的思想,因為這里首次對‘禮’做了內(nèi)外之分。

外在表現(xiàn)稱作‘禮’,通過‘禮’而達到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稱作‘和’,要行文達意,這顯然是不夠的,于是一路行來對此多有曲解。

外在的禮當時有繁復的講究,如今簡化了許多,今人對此有個了解,用現(xiàn)行的禮節(jié)即可。但內(nèi)在的含義是亙古不變的,這里引《禮記》中的一句話以此詳述1: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這就是對‘和’的描述,也可以按照前文的解釋把‘禮’理解為‘辦法’;‘和’理解為‘心法’。

2:安民哉!。這是和前一句話同一節(jié)的,這是要通過‘禮’的內(nèi)外含義,所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道法’。我前文講‘道法’時,說了‘生、死’的問題,這里可以套用一下,看看是否能行得通。

此處再引《草廬目錄》中的一句話,讓大家通過詩意能夠大致體會到一點‘和’的意味——‘淡如秋水貧中味,和若春風靜后功?!?/span>

對‘和’的含義有了大概的了解了,文章繼續(xù)到‘知和而和’,即是本節(jié)的難點,這句話好像有些前言不搭后語,但恰恰證明了這個‘有子’有非常豐厚的人生閱歷和思想境界。

有一些人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性格好,德行也好的(這里不含諷刺的意味,只是方便理解),這種心態(tài)就叫‘知和’;‘而和’呢則是有了這種心態(tài),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拘小節(jié)了,覺得我已經(jīng)懂了,可以隨意一些了,這樣也是不可行的。

最后引用《圍爐夜話》中的一句話,做一個歸納:慎大德,不矜細行,行跡終可疑也。

?

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信用好得近乎于一種道理了,這個人肯定是有本事的;有禮貌得近乎于禮的本質(zhì)了,又怎么會被欺辱呢;有事了能夠顧及親人家人,也可以把家族交給他了?!?/span>

①‘義’:這個詞,現(xiàn)在讀來里面總充斥著一點江湖氣,但《論語》不是武俠小說,解讀起來要跳出這個成見,引一句《孟子·告子上》的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恢Z千金’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里解讀為道理,我認為是比較合適的。

‘言’:首先這里有個詞性的問題,后面的‘遠’是動詞,所以這里也該是動詞,而不是名詞。

‘可復’:既然‘恥辱’是名詞,‘可復’就也該是名詞了,寫來才算工整,這里也是古文里一個小竅門。以易解之句反推難解之句,便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了。譯文里用‘有本事的?!瘉矸g,也可以理解為‘可以依靠的,信得過的?!?,只是在作文時有變化。

②說句題外話,據(jù)我個人的無根據(jù)猜測,此節(jié)的‘有子’和上節(jié)的‘有子’可能是同一人。上節(jié)講‘禮’是層層遞進的,到了這一節(jié)似乎有一點解釋的意味在里面,此節(jié)的‘禮’是層層遞減的。但這里要注意的是!里面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是一個學習順序的問題,與從格物到平天下是一樣的。如果要分類的話,上一節(jié)可分到治國里,這一節(jié)則可分到齊家里。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span>這就是‘禮’外在的體現(xiàn),俗話講:伸手不打笑臉人,開口不罵送禮人。意思也跟這個相近,這是人們后來總結(jié)的話。

③‘宗’:家族,長輩,一個家庭的主心骨,能擔起一個家責任的人,如此理解就可以了。

④‘因不失其親’:是此節(jié)的難點,字面上的意思譯文里已經(jīng)給出來了,但這里面涉及一個錯枉曲直的概念,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也與此句意思相近,在后文還會提及這個概念這里先把它暫且放在一邊,只要知道說的是齊家的道理就可以了。

?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求吃的多好,也不求住的舒適,要多做事少說話,通過對學問的思考和探究來端正自己,這就叫好學了?!?/span>

?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对姟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但不諂媚,富貴但不驕蠻,怎么樣?”孔子說:“還可以。但不如貧窮且善良,富貴但有禮的人。”子貢說:“《詩經(jīng)》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意思嗎?”孔子說:“啊賜!我可以開始和你討論《詩經(jīng)》了,你已經(jīng)能舉一反三了?!?/span>

①《詩》:即是《詩經(jīng)》不是孔子所作,但是孔子搜集整理出來的。

‘賜’:子貢本名端木賜。

②‘貧而無諂,富而無驕?!?/span>‘無諂’和‘無驕’與‘樂’和‘好禮’是遞進關系,《禮記》中的二、三兩節(jié)也與此相應,如朱子所說,前者為禁戒之辭。意思為這不是應該做的事情,要時刻警醒。

③‘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span>需要時刻反思、惕厲自身的,當然還是次一等的境界,所以孔子也給出了更高的目標。

‘樂’:在此處譯為善良,用‘安貧樂道’解釋當然是更準確一些,但讀來未免有些朦朧意味。此也僅為我個人的觀點表達,旨在更易理解一些,把《論語》瞧得更真切一些。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本節(jié)的要點,只要是上過學的對這八個字都不難理解,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qí yù》,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這首詩。

子貢這句話,是說他通過前面的一問一答有所明了了,道理和學問上有了更深的層次,就是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對已經(jīng)懂得的還要反復推敲、思考才行。這里用疑問句,是作學生的一點小心思,希望老師表揚一下,孔子后面也確實表揚了子貢。

這里再多提一句,前人包括孔子在內(nèi)對《詩經(jīng)》都是很推崇的。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來講,讀詩經(jīng)對個人的寫作水平和文學素養(yǎng)都大有益處。初時讀來,一首詩幾十個字,大半都不認得,確實是晦澀難明,但理解過后再細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都是很了不起的作品,其中的字詞,句子充滿了想象力和思想感情。

⑤‘告諸往而知來者’:字面意思是:告訴已知的推導出未知的,和數(shù)學解方程的道理是一樣的,但解方程這還夠不上學問。以數(shù)學的角度,比如世界三大數(shù)學猜想,就是通過前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出新的東西來,這就是學問了。

數(shù)學我是不太懂的,胡說兩句方便理解,以我一個語文腦的人來說,就歸納為舉一反三,有這個思維了,學問才做得出來。

?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但怕自己不了解別人?!?/span>

①此句無難點,但要知道這是此篇學而的總結(jié),也是基礎所在,首尾兩節(jié)中的‘不知’于此呼應。

②我們要知道做學問啊,其實是非常寂寞,痛苦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很難遇到懂你理解你的人,更是很難以此謀生的,我個人體會是,現(xiàn)在做學問比古人還要難一些。古人說知己難求,首節(jié)‘有朋自遠方來’于此呼應,既有鼓勵的意味在里面,也是要大家把心安定下來,心態(tài)謙虛下來。

③貧而樂,為什么不在前節(jié)中講這個問題,現(xiàn)在來講呢?因為在這里面還有個做學問的精神問題,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精神,但其中的酸楚非親歷不能體會。常有人說‘腐儒’、‘偽君子’,讀書人沽名釣譽,書袋氣是重了,做起事來百無一用;講視金錢如糞土,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實際上不就是啥也不會,啥也沒有嗎?這確實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學而時習之’也于此呼應,故而最后有幾句話想說一說。

?

整篇《學而》講完,大家了解了一點要學什么,怎么學的知識。但還有一個為什么學的問題沒有解決,白話來講就是學了能不能吃得飽飯。

這是一個大家避而不談的話題,甚至講談及色變也不為過,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大家都知道要學習,只要學習了總是對的!但學來吃不吃得飽飯,誰也不敢肯定。還有人說,《論語》乃至一切精神文明,都是建立在吃飽飯之后才來研究的問題,對此我不敢否定。

但有一句話,想與諸君聊一聊:本從荊棘來,何復原路還。茍言生死處,安顧天地間。

?

?

?

?

?

?

?

?

?

?

?

?

?

?

?

?

?

?


一《學而》的評論 (共 條)

使用qq登录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时尚| 安国市| 白城市| 太仆寺旗| 朝阳县| 汤原县| 正镶白旗| 施秉县| 凯里市| 汉中市| 沙湾县| 泰和县| 营山县| 含山县| 龙山县| 马关县| 巫山县| 沙洋县| 仙居县| 巧家县| 扶沟县| 乌拉特中旗| 垦利县| 南川市| 南京市| 绥化市| 依安县| 桦南县| 长葛市| 闻喜县| 宁明县| 化德县| 名山县| 惠水县| 许昌市| 惠东县| 津南区| 邯郸市| 贵州省| 延寿县| 浦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