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叼球制作和使用方法指南

之前,發(fā)叼球相關東西。好像有許多人對此很有興趣。
所以我就簡單的在本文中說一下。 叼球的制作和訓練方法。
首先是叼球功法的來源。
是八極拳六世武師霍殿閣,跟一位姓高的道士(高老道)學習的。
同時也學習了,終南山一百零八式太極拳。
叼球這個功法,并不是的霍傳單有的?;舻铋w的一些師兄弟的后學,也有流傳。
這里不詳細贅述。
其次叼球這個名稱,一般寫成刁球、吊球等。
我個人覺得叼字,本意是用嘴叼含之意。比較貼合雙手十指插入泥球的樣子,所以用叼作為正字。
功法訓練,目的。
重點是:指力,腕力,小臂,臂膀等上肢體力量。
腰腹力
因為需要下肢站馬步,所以馬步的訓練目的也飽含在內。
同時因為運動幅度較大,也對拉伸筋骨有一定幫助。
====================================================================
制作流程:
準備材料,黃泥 六斤或是九斤
(注:多買一些也是可以的,畢竟最后要練到四十斤)
麻刀(沒有麻刀,可以用麻繩,棉線來代替。)
食用鹽
水
洗臉盆。
以上材料,某寶都有。
備好之后,開始制作:
首先將,黃泥(六斤),放入盆中,倒水。
同時用手攪拌黃泥,使其充分的與水融合。并將黃泥中的砂石挑出。

充分攪拌之后,靜止幾天。
這一步的目的,是讓黃泥沒有任何小土塊,變成細膩的泥水。
幾天過后,撈出準備制作泥球。
將麻刀與黃泥混合。(麻繩或棉繩剪成段,每段一到兩厘米即可。)
這一步的目的,是為讓這些植物纖維,在黃泥里形成強化筋,讓泥球,更加的結實,陰干之后不容易散開。
混合時,要順著一個方向,給黃泥上勁兒,同時放上少許的鹽。
這一步的目的,是為給讓黃泥更加堅固,少于的鹽,可以防止黃泥板結。
揉好泥團之后,取兩斤半黃泥,并制成饅頭狀。(初始,單球兩斤半或是五斤)
趁球未干時,在球的上圓端,用張開的五指(如抓饅頭狀)直插下去形成五個孔(可以在手上抹點食用油,防止黃泥沾手),注意是用指直插,不能去抓出孔來。插到底后,也就是手心靠實球面后,指尖再向內稍稍一摳,但不可向里過深摳。
一只手做完之后,換另一只手,同樣步驟做出另一手的泥球。
(注:可以根據(jù)自身力氣來制作,初始泥球的重量,但不要貪多。)

這些都有做完后,將其放到陽光直射不到的地方陰干。
另備一此攪拌好的黃土,每日以四錢的重量去抹。(原始版始三錢)
只要堅持,功力自然會提高很快。
=============================================================
二、泥球訓練方法
叼球之所以稱為叼球,是因為它的基本功是叼腕,它要求只用腕力而不可以用臂力。
叼球的練習有一個套路,可合練也可拆練,但歸根結底要先拆練。
叼球是雙手做動作,練全身的整體之力,需要下肢力量,所以之前要先站好馬步。
馬步有一定基礎(能站住十分鐘),再開始練習刁球功法。

訓練目標:叼球分,活球死球。
死球,可以理解成極限力量。腕子之類的無法轉動。我記得70斤達標
活球是,可以任意活動。40斤達標。
叼球具體練法口訣如下:
刁球傳自高老道,黃泥指插直不凹。
雙球并放無極式,身撥體松氣無濤。
俯抓直起平臂刁,屈臂刁球腕挑高。
俯身反托送襠后,直刁高舉挺直腰。
側分托球雙臂平,合舉再分走三遭。
開臂轉身出右球,仰首向右撥轉腰。
一順一背轉三回,轉腰俯手刁十遭。
仰起旋臂不間斷,左右三換指上翹。
雙臂平托與地平,突變俯刁球莫掉。
雙臂并攏前直刁,俯身放球不急躁。
氣隨球走體松沉,騎馬蹲襠步要牢。
不輟每日增三錢,不可貪功使命糟。
=================================================================
與其他類似功法的區(qū)別。
提罐功:先是提空罐,然后倒水,水滿了,換成沙子。
還有抓圓錐體(無尖)等。
叼球功法,其中的死球練法與這些功法訓練上,大同小異。
兩者可以直接互用訓練方法。
例如提著罐子,走行步。
活球功法則是更加細膩一些。用罐子等物品,是無法訓練的。
==========================================
優(yōu)點是比這些功法,鍛煉的更加細膩,可以給肌肉充分的鍛煉,
而且不會因出汗或是肌肉無力而導致打滑,相對來說不容易傷到手腕。
因為受力面積較大和受力均勻,也不大容易,在手部磨出繭子。
缺點是制作步驟比較繁雜,需要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時間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