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篇
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里。
——老舍《小病》

一、信
外勤,午餐后。
心血來潮,趁閑暇,同漂亮姐姐借紙三張,《西游》一本襯底,伏臺書信。
眾人休憩之時,此間無他,四下無聲。
然落筆點墨,尋詞擇字,又持桿摩挲,終不成言。
二、如果
這一年,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事情,但無論暴雨也好,疫情也罷,都不能引起絲毫害怕。甚至看著大雨沒街,滿路警鳴,也躍躍欲試想要重拾小學下水游泳的記憶,包了手機,準備泅水渡歸。
疫情來了,不能出門,在家呆著,要求檢測,按部就班。
從來不想如果......那么我們該怎么辦,沒有那些如果、假設、倘若,因為想得不長遠,也就明后天。
未來是喜馬拉雅山一樣龐大的東西,看不過去,只能一步步走,僅僅希望自己不會太倒霉掉下懸崖去。就算天“又”不測風云了,反正也想象不到會是什么,等真有再說。
世間意外千千萬,哪有一次備周全。
就這么想著,接近了2022年。
三、口罩
每次看到疫情的新聞,就會想起一條網(wǎng)友評論:我可不想告訴我的下一代,我們那時候出門是不用戴口罩的。
其實并不排斥戴口罩,反而認為罩起半張臉更舒服一點。
疫情原因,出門需要戴上口罩,從商場到公交,從長街再到酒店。以前從未設想過,無紡布做成的口罩將以這樣的方式,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皆“猶抱琵琶半遮面”,看上去好像人與人更疏遠,我卻有些心安。
躲在口罩之下,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置于人群中的慌張感,和陌生人搭話時,順利且果斷,不會有太多緊張和遲疑。
如同,有一張面具,把自己遮蓋起來,防護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雖然不能像盔甲,刀槍不入,水火不侵。
四、朋友圈
發(fā)了好多朋友圈,一天一條,至少。
走在路上,坐在地鐵上,公交車上,高鐵上,順風車上??粗饷婊蚯缁蛴辏茲庠频?,霓虹閃閃,人來人散,就開始想,今天寫點什么呢?
剛剛跟我擦肩而過的那個人?還是那條沖我聞了兩鼻子的小白狗?
寫完之后,發(fā)送,不會再看第二遍。
因為,每次重新翻出來,總有一個聲音在說,這什么東西?。课覟槭裁匆獙戇@個?
強忍著刪掉的沖動,然后繼續(xù)想,今天有什么值得寫下來的東西。
寫這篇時下意識想:今天發(fā)什么?搖搖頭,把這個干擾思維的意識丟出去。打開網(wǎng)易云要換首歌聽,結(jié)果聽歌報告給了一個驚喜,春天最愛《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夏天是《Soviet March》,秋天聽《斯拉夫人的告別》,冬天聽《海浪》。
這是可以當作一條不錯的朋友圈。
五、信
不作思量,遂下筆。
所聽所見,所處所感,無可糾結(jié),至不能行筆,停。
兩頁,約800字,歸家火漆封之。
當夜寄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