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逛商場,家長這樣做,勝過口頭教育100倍!
90%的父母帶娃逛超市,最頭疼的就是:明明出發(fā)前說好只買最想要的,結果孩子一進超市后,這也想要、那也想要……
怎么避免孩子進超市亂要東西?如何讓孩子有規(guī)劃地購物,還能通過購物學到各種知識、鍛煉各項能力?
?帶娃逛超市的小技巧,寶爸寶媽們一起來學習下吧~
超市,就是一本隱形的數(shù)學教科書?,如果把超市當成一本數(shù)學教科書,琳瑯滿目的商品就是最生動的教具。逛一趟超市,不僅能培養(yǎng)數(shù)感,還能鍛煉孩子的各項數(shù)學能力。

01.培養(yǎng)數(shù)感:要培養(yǎng)數(shù)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感官刺激。
比起認卡片上的數(shù)字,商品的包裝可能對孩子會更有吸引力;比起硬教孩子數(shù)數(shù)、認計量單位,逛超市的時候告訴TA“我們要買3個蘋果、4根香蕉”,帶孩子一個一個的去感受重量、長度、升和毫升,可能要更直觀。
比起讓孩子通過畫圖感知形狀,逛超市時直接觀察貨物的包裝盒,可能更加簡單有效。
當孩子參與到購物過程中,不僅能迅速穩(wěn)定玩鬧的情緒,觀察能力也能提高,還可以讓TA對數(shù)學、形狀等有簡單的認識,建立起數(shù)字和實物對應的關系。

02.學比較:認識商品的過程中,寶媽們還可以順便考考孩子對輕重、大小、多少、粗細的感知程度,也就是鍛煉孩子的數(shù)學比較能力。
最直觀的,比如在水果區(qū)讓孩子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水果;進一步,把感觀和數(shù)字對應起來,稱一稱是一個蘋果重還是一個橘子重?邊逛邊實踐,孩子學完立馬就能用上。

03.學計算:難度再升級一點,可以考考孩子,是三塊錢一斤的橙子便宜,還是十塊錢三斤的蘋果更劃算?
這就是低年級數(shù)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等量代換題。小到“1個西瓜換2個菠蘿,1個菠蘿換3個蘋果,2個西瓜能換幾個蘋果”,大到方程、函數(shù)、解析幾何等等,都離不開等量思維。
逛超市時多做這樣的練習,等孩子遇到同樣類型的數(shù)學題時,就不會毫無頭緒了。如果是基礎運算不扎實的孩子,在超市用數(shù)量、價格來幫助孩子練習加減運算,是再合適不過的。練習加法,可以讓孩子口算,購物車里的商品加起來一共要多少錢;練習減法,可以讓孩子計算,收銀員的找零有沒有出錯。

再比如,孩子想吃菠蘿、草莓等水果,但今天的預算只有50元,可以買什么?買多少?還可以讓孩子根據(jù)購物籃里的東西估計一下,裝滿這些一共需要幾個購物袋?大的還是小的?看似簡單的一次超市購物,其實里面學問大著呢,這樣逛是不是很有教育意義?
去一趟超市,不僅家長收獲滿滿,孩子也很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而除了對孩子進行數(shù)理啟蒙,家長們還可以變著法地引導孩子學習其他很多東西。
帶娃逛超市,從小做好金錢教育和財商啟蒙
電子支付時代,很多孩子甚至不認識紙幣。所以對于小孩子來講,首先要讓他們對金錢有基本的認識。
01.金錢教育:購物之前,家長們可以先教會孩子辨認不同面額的貨幣單位,知道貨幣的作用,簡單明白“錢”的概念。
購物的時候,可以盡量讓孩子參與進來,小到選什么牛奶,大到商討買車、購置大型家電,其過程都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
結賬的時候,可以考考孩子今天帶的錢夠不夠,讓孩子知道多大面額可以買多少東西??赡芤婚_始孩子并不理解商品真正的價值,也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有限的,但是經(jīng)過父母多次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是可買可不買的。

02.財商啟蒙:孩子對金錢有了基本認知之后,媽媽們就可以嘗試給孩子1元、5元,讓TA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從而逐漸培養(yǎng)財商。
下次購物,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列購物清單,讓TA在超市里一項一項地找到相應物品。
甚至可以適當透露下家庭收入情況(比較模糊的那種),讓孩子和支出做對比,切實地去體會:家里的收入有多少會花在全家的吃穿用度上,每一餐飯大概要花多少錢,一件漂亮的衣服等于多少餐飯的價格等等。
這樣做,也是在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財商理念。因為財商教育遠遠不止“錢是什么”、“怎么買東西”等簡單的常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應該把錢花在哪里”、“什么是想追求的幸?!?、“怎么賺錢”等理念。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爸媽腦子里一直裝有“得教娃學點數(shù)學”的意識,逛超市時多留心、多思考,就能在生活中培養(yǎng)起孩子的財商。
在「超市」這么生動的課堂上,就只有這些可學嗎?當然不是!
超市,還是一本生活指南?:有研究表明,逛超市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方面的知識:
統(tǒng)計學、語文課、數(shù)學課、勞動課、繪畫課、課外閱讀課、社會課、體育課、超市經(jīng)濟學、啟蒙財商意識、以及交通安全知識。
比如各式各樣的商品包裝,就是最生動形象的字卡,去華人超市購物的時候就可以教孩子認漢字,而且,超市里時時刻刻都很熱鬧,音樂聲、交談聲……于孩子而言都是語言的“有效輸入”,去一趟超市,保準孩子能學會一些日常交流的中文。
還有像水果蔬菜一類的,雖然孩子吃過,但現(xiàn)實長什么樣還真不一定清楚,這時家長就可以給孩子上一堂生活常識課。

甚至可以讓孩子規(guī)劃購物路線,看看怎么走是最省時、也最合理的……
如果孩子平時比較害羞內斂,出入超市這樣的公共場合,正好可以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
問價、稱重、結賬,都是非常適合孩子表達的情境。

所以要想孩子在超市里學到東西,就看父母有沒有用心啦~
有意義的教育并不完全是書本上的,只要用心觀察生活,一切事物都能用來作為育兒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