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瓦胡同村明墓出土古錢幣
西安瓦胡同村明墓出土古錢幣
《西安金融)2003年第6期
2002年6期《文博》雜志刊文,1997年2月18日至5月18日,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所為配合西安財(cái)政管理干部培訓(xùn)中心的基本建設(shè),在西安市雁塔區(qū)長延堡瓦胡同村清理古墓56座其中,明代墓葬7座,其余均為秦藩郃陽王家族成員墓葬在明墓M2出土隨葬品主要有錢幣、戒指、墓志。出土錢幣4枚開元通寶2枚。皆光背,元字首劃較短,次劃左挑錢文清晰,制作精美徑2,3,郭寬0,15,穿徑0.8厘米(圖1)。熙寧重寶1枚,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3.1,郭寬0.4,穿徑0.85厘米(圖2)。弘治通寶1枚光背,錢文楷體,徑2.5,郭寬0.3,穿徑0.7厘米(圖3)。
M3墓出土隨葬品有錢幣、瓷罐、金幣、買地券磚等。出土錢幣46枚共有16種:開元通寶6枚皆光背,元字首劃較短,次劃左挑。錢文清晰,制作精美徑2.4,郭寬0.1,穿徑0.8厘米(圖4)。乾元重寶1枚。背有一月紋,錢文楷體,元字首劃較長,次劃左挑,對讀。徑2.5,郭寬0.12,穿徑0.9厘米(圖5)。太平通寶1枚光背,錢文楷體,對讀徑2.5,郭寬0.3,穿徑0.65厘米(圖6)。咸平元寶1枚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2.5,郭寬0.3,穿徑0.7厘米(圖7)。景德元寶1枚。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2.4,郭寬0.2,穿0.64厘米(圖8)。祥符元寶3枚。皆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2.55,郭寬0.32,穿徑0.8厘米(圖9)。景祐元寶1枚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2.5,郭寬0.21,穿徑0.65厘米(圖10)?;仕瓮▽?枚光背,菱花形穿,錢文篆體,對讀。徑2.4,郭寬0.2,穿徑0.8厘米(圖11)。嘉祐元寶1枚光背,錢文篆體,對讀徑2.5,郭寬0.3,穿徑0.8厘米(圖12)。治平元寶2枚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2.3,郭寬0.15,穿徑0.8厘米。熙寧元寶5枚。皆光背,錢文楷、篆兩體,旋讀,穿有方、圓之分。徑2.3,郭寬0.2,穿徑0.8(圖15)。紹圣元寶3枚。皆光背,錢文行、篆兩體,旋讀。徑2.3,郭寬0.2,穿徑0.7厘米(圖16)。元符通寶2枚。皆光背,錢文篆體,旋讀。徑2.3,郭寬0.3,穿徑0.7厘米。圣宋元寶1枚。光背,錢文篆體,旋讀。徑2.4,郭寬0.3,穿徑0.75厘米(圖17)。政和通寶1枚。光背,錢文篆體,對讀。徑2.4,郭寬0.1,穿徑0.7厘米(圖18)。洪武通寶1枚。背“三錢”,錢文楷體,對讀。徑3..3,郭寬0.21,穿徑1.1厘米(圖19)。
M28墓出土主要有瓷缸、錢幣、壙志等。出土錢幣7枚。太平通寶1枚。光背,錢文草體,旋讀。徑2.4,郭寬0.2,穿徑0.7厘米(圖7-1)。至道元寶1枚。光背,錢文草體,旋讀。徑2.4,郭寬0.3,穿徑0.7厘米(圖7-2)。景德元寶1枚。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2.3,郭寬0.2,穿徑0.65厘米(圖7-3)。祥符元寶2枚。皆光背,錢文楷體,旋讀。徑2.3,郭寬0.2,穿徑0.7厘米(圖7-4)。元豐通寶1枚,光背。錢文行書,旋讀。徑2.5,郭寬0.3,穿徑0.8厘米(圖7-5)。元祐通寶1枚。光背,錢文篆體,旋讀。徑2.3,郭寬0.2,穿徑0.75厘米(圖7-6)。
這次發(fā)掘的7座明代墓葬,有5座是明秦藩郃陽王家族成員墓,4座的墓主人身份清楚。明代的郡王墓葬以弘治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以晉郡王朱濟(jì)熇為代表,后期郡王墓葬資料較少,此次發(fā)掘的郃陽安僖王墓,以及出土錢幣,對研究時代史料有一定的價值。
泛議開元錢(四))
唐會昌開元以錢背眾多的州郡名,而為研究與收藏者所關(guān)注"而它的面文與背字在版別、字位與字形上則變化更多,但長期以來卻少有注意"面文上如圖13為“短一元”,圖9為“小字元右挑”;背字上圖1為大“昌”,圖2為小“昌”;圖4為大“越”,圖5為小“越”;背字變異如圖8為右“廣”,圖7為異書“廣”。
分析會昌開元背州郡名,我認(rèn)為是由二種方法鑄成的"第一種是母錢壓印后,背字由加戳形成,稱“加戳錢”。會昌開元中這類錢占絕大多數(shù)0其特征是背字高或低于錢內(nèi)外郭(圖3、9)、字間筆劃不清晰(圖7、10)、字位升降俯仰無定規(guī)(圖1、8)。第二種稱“刻制錢”,其背字與面文同時刻制。發(fā)現(xiàn)量極少。特征是字較前者略大而有變異,背字與內(nèi)外郭同樣平整,字與錢體結(jié)合為一整體(圖4、6)。這二種鑄法在鑄期上也許會有先后之分0“刻制錢”的發(fā)現(xiàn),為會昌開元品種上的新發(fā)現(xiàn)。而加戳在鑄錢上的應(yīng)用,是活字法鑄錢的源頭,它應(yīng)該是受到了印章的啟發(fā)與影響。
唐會昌五年武宗廢佛寺銅像等歸鹽鐵使鑄錢,其后至唐亡近五十年間!應(yīng)該都在鑄造與使用背鑄州郡名的$開元通寶”。橫貫唐代三百年歷史的“開元通寶”錢文與形制,對周邊地區(qū)及其后世的影響是深遠(yuǎn)的"五代十國時期,“開元通寶”(包括會昌開元)在某個時期或某些地區(qū)也應(yīng)該在使用或鑄造中"眾所周知,閩、南唐均鑄行“開元通寶”;楚馬殷目前所見均為銅鐵大錢,估計(jì)低面值的小平錢仍是“開元通寶”。《金泉錢幣*2002年11月第4期中有一枚$開元通寶”背月孕星錢,主要特征為開字關(guān)門,與開元背“閩”錢面文如出一轍,故作者認(rèn)為它仍是五代閩錢。本文圖12開元背右“桂”左肥月錢,其面文也類似上述兩錢0另有一類面文與普通會昌開元有極大差異,如圖10背“益”、圖11背“宣”;其面文書法看似幼稚,實(shí)卻放逸渾樸,無造作之感,與五代十國的眾多錢幣面文極雷同;這類錢幣,推測當(dāng)為此時仿鑄。有趣的是這類錢幣背州郡均為南方諸地,應(yīng)該看到,唐安史之亂后,經(jīng)濟(jì)重心從北南移;會昌開元除$永”字外的二十二個州郡中,淮河秦嶺以南地域的鑄錢州郡即占了十六處,五代十國情況依然。
由于鑄造原因,確有一些會昌開元背字不清,如圖14如“工”、圖15如“王”,分析當(dāng)是背$平”與背左“洪”漏銅所致0而圖16、圖17之背字紋卻不能識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