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譯叢補(bǔ)》② 魯迅全集 魯迅翻譯作品
《魯迅全集》━譯叢補(bǔ)(魯迅譯)
目錄
食人人種的話 法國 腓立普
關(guān)于綏蒙諾夫及其代表作“饑餓”日本 黑田辰男
一
二
三
農(nóng)夫 蘇聯(lián) 雅各武萊夫
坦波林之歌 日本 蕗谷虹兒
跳蚤 法國 亞波里耐爾
LEOV TOLSTOI 俄國 Lvov-Rogachevski
食人人種的話 法國 腓立普
?
這話,是食人人種的話。關(guān)于吃人的人,一向就寫得很不少了,但我相信,這些記錄和故事,都未必怎樣確實。果然,最近我所實現(xiàn)了的中部亞非利加內(nèi)地的旅行,竟教給我了別人所說的閑話之類,是決不可信的。無論怎樣的敗德的人的心底里,也總剩著一點神圣之處。為要竭力表明這事實,所以我在這故事里,就專著重于人類的本性,勉力隱去了和事實相連的地方色彩,用我自己所得的材料,將食人黑種的生活的一面,照樣敘出來。
稱為“謨泰拉司”的一個黑人部落,所以成為好戰(zhàn)的部落的理由,并不因為這部落的喜歡戰(zhàn)爭;這不過是不喜歡勞動的結(jié)果。要去戰(zhàn)斗,原也須費去許多勞力和勇氣的,然而當(dāng)戰(zhàn)爭時,發(fā)大叫喊,跳過溝渠,砰砰的放槍,凡這些事,雖在本不喜歡戰(zhàn)斗的人們,也覺得好象在玩一種什么戶外運動。以運動而論,自然也未免有多少過激之處,但倘若看作一種手段,借此來達(dá)體育保健等類體面的目的的,那就當(dāng)然成為應(yīng)該的事了。
在謨泰拉司部落中,一定也有奸細(xì)的,因為最近他們向鄰接的部落去遠(yuǎn)征之際,他們不過發(fā)見了住民逃走之后的空部落。那是一定有誰去通知了他們的來襲,所以敵人便逃跑了。黑人是決不加害于自己們的一伙的。這個謨泰拉司的勇士們,也沒有在敵人的村子上放火。而他們向故鄉(xiāng)凱旋的時候,只將一個女人和她的孩子作為俘虜,合計帶了兩個人。這在他們,也并非有什么另外的惡意,不過要表示他們所化費的時光之正當(dāng)?shù)睦碛闪T了。
謨泰拉司的勇士們當(dāng)凱旋之際,從本部落的女人和老人們受了非常的薄待。無論那里的老人,是都象法國的千八百四十八年的共和黨的。他們看著我們造成的共和國,顯著幾乎要說“現(xiàn)在的人們是做不出一件滿足的事了呀”的臉相。至于女人呢,她們是,無論在什么時代,總向男人這樣說,
——你還是在家里看看孩子的好,因為你的事情,我能更好的給你辦的。
他們還被嘲罵為敗北者,因為他們尋不出可戰(zhàn)的對手,所以也沒有背了戰(zhàn)勝來。勇士們對于這辱罵,恰如對于不名譽(yù)似的,辯解了一場。他們這時候記起了一件事。就是在白人渡來以前,他們曾經(jīng)吃過敵人的肉。他們以為提起這傳統(tǒng)來,一定能博父老的歡心的;況且講到吃,也該可以給貪嘴的婦女們的感情高興。他們自己,原也并非樂于做食人人種的,然而事出于不得不然。
他們的回答,是這樣說,
——我們雖然只捉了兩個俘虜來,但這是為了將兩個都吃掉的。
看起來,俘虜來的女人是出色的女人。她二十歲。她是胖胖的。她的肉色,是帶紫的黑色,腰的周圍尤其肥。她為大家所中意了。人們說,
——是的,她該是很好吃的。
然而,那孩子呢,(她不過上了七歲,)就是骨頭粗,手腳卻又小又細(xì)。因為先前的食料太不好了罷。恰如專吃不消化東西的人們的肚子一樣,她的肚子鼓起著。僅有的一點肉,也很寬松,不堅緊。
多數(shù)的人們?nèi)缕饋恚?/span>
——這樣的孩子,那里有可吃的地方呢!
謨泰拉司的勇士們,決不是殘忍的人們,他們還在專心避開紛爭的,所以用了調(diào)停的口氣回答,
——沒有法子,留著吧。好好的養(yǎng)起來,會肥也難說。
他們對于決計吃掉的孩子的母親,他們也決不蠻來的。不用屠牛者,卻使一個巫女來殺。這巫女,同時也是一位神官。他們決不將這俘虜?shù)呐樱瑏碜鲆靶U的本能的犧牲,是用她來報復(fù)愛秩序和正義而強(qiáng)有力的諸神的。所以吃這受難者的肉的祝祭,特地不在平常日子舉行,卻選定了宗教上的祭日。
黑人是信仰很深的人。沒有一個遲到的。祝日的早晨,便聚集在村的廣場上的面包樹蔭下,老幼男女,和酋長的家眷一起,等候時間的到來。
規(guī)定的時間一到,執(zhí)事人便分送了各人的份兒。
大家吃了。
然而這祝典,卻沒有大家所高興地豫料著那樣的快活。
雖是會眾中最殘酷的人們,一聽到那做了犧牲的女子的遺體的女孩的哭喊聲,也不禁有一些不舒服,好好的祭日,給一個不做美的女小孩弄糟了。憤怒的私語,從各處發(fā)出,
——那賤種,也得放了血才好!
然而許多女人們,和嘗過了人生的苦辛的經(jīng)驗的幾個男人們,卻回答道,
——不要說那樣的話,那娃兒,就給這樣靜靜地放著罷。
大家都被這女孩子分了心。慣于撫慰小兒的母親們,從自己的碟子里挾出煮透了的美味似的肉片來,送給那孩子,一面說,
——瞧這個哪,很好吃的,來,好孩子,吃罷。
可憐的孩子卻誰的話都不聽。她將小小的自己的指頭插在眼睛里,只是哭,仿佛她要取出更多的眼淚,撒在四方上下似的。當(dāng)啜泣中,她間或叫喊。她說,
——要母親呀!給我母親!
——對你說過,你的母親是死掉了的。好不懂事的孩子呀。女人們回答說。
因為太不聽話了,誰都生氣,想呵斥她一通。無論怎么說,她總不吃。大家惱怒起來了。將一聲不響的別的小孩給她看,
——看那個男孩罷,他不哭,在和大家一同吃哩。你也莫哭了,來吃呀,呵,吃起來有那么好味兒呢。
但這說諭也無益,那愚蠢的女孩只說著,
——要母親呀!還我母親來呀!哭得不肯歇。
一個男人來搖著女孩的肩膀,指教道,
——喂,不要和肚子鬧脾氣,吃罷,吃罷。
就是這樣,從宴會的開頭到煞尾,她總是哭。因為她發(fā)了非常的大聲,到后來,竟至于大家的耳朵也痛起來了。但是雖然如此,看她哭著專慕母親到這樣,便是平日不很喜歡孤寂人物的人們,也不禁漸漸發(fā)生感動。母親們告訴自己的孩子,說那是很好的女孩。誠然,在這女孩的悲痛里,是有著很美的一面的。
——看那女孩罷,不哭著么。那是因為她的母親,遭了不幸的事呵。
向著不孝順的孩子,便是
——即使我死掉了,你也不見得那么哭罷。
有些人流著淚哭了,那從小便是孤兒的男女,和經(jīng)了不幸的少年時代的人們。他們說,
——我很懂得那孩子的悲痛。真的,在那孩子,這世上已經(jīng)沒有一個肉親了,當(dāng)那么幼小時候,當(dāng)然,那是凄慘的。
其中竟還有了向部落的勇士們說出不平來的人們。
——你們?yōu)槭裁床痪蛯⑦@可憐的兩個人,留在她們的故鄉(xiāng)的呢!
多話的女人們即刻說,
——瘋話呵!即使我們遭了殺掉的那個女人似的殃,你們是也以為不要緊的哩。
勇士們知道對于他們的詰責(zé)是重要的,竭力辯解道,
——這不是我們的罪過呀。今天的祝祭,是因為我們從遠(yuǎn)征回來時,大家都是很不高興的樣子,實在也不能不開這樣的罪過的筵宴了。原來是想討大家的歡喜的,但到現(xiàn)在,便是我們,也象你們一樣的在后悔。
的確,這筵宴,是凄涼的筵宴。一個孩子的眼淚,就夠在國民全體的心里,喚起道德之念來。酋長站起身,說,
——不要為這女孩哭泣了罷,因為我感于她的誠心,要收她為義女了??蓱z,死了的母親,是已經(jīng)遲了,一點法子也沒有!只有因為她的死,弄出來的這悲哀的事,但愿作為我們的規(guī)誡。我們永遠(yuǎn)不要忘卻,人肉的筵宴是悲哀的,而不給一點高興的事罷。
會眾都垂了頭,而在心底里,是各在責(zé)備自己,竟犯了那么可恥的口腹的罪過。
?
(一九二九年四月,《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1)《奇劍及其他》所載。)
?
關(guān)于綏蒙諾夫及其代表作“饑餓”日本 黑田辰男
?
一
?
小說《饑餓》的作者綏蒙諾夫(Sergei Alexandrovitch Semionov),據(jù)他的自傳,是在一八九三年的十月,生為彼得堡的旋盤工人的次男。兄弟姊妹很多,連死掉的也算上去,說是竟有十三個。他的父親,是在一個工廠里,連做了四十年的工人,但于一九一九年“為了饑餓”死掉了。
綏蒙諾夫是在喧嚷的,湫隘的家庭中,和兄弟們爭鬧,受著母親的打撲,過了那少年時代的。他從孩子時候以來,似乎就很活潑,愛吵鬧,出了初級學(xué)校,四年制的高等科一畢業(yè),他便在喀筏尼大野上,鬧了一場人數(shù)在五百人以上的大爭吵。這十年之后,喜歡爭鬧的他,便跳在“國家戰(zhàn)爭”這真的爭鬧里了。爭鬧了三年,因為負(fù)傷——打擊傷,就被送到克隆司泰特的冰浴場去。復(fù)籍于赤軍的時候,右眼是壞了的。十月革命之于他,說是“向炫耀轟動的生活去的不可制馭的飛躍?!笔恰翱臻g開辟了”——而且“在那空間中,是閃爍著饑餓和人們和工作的奇怪的幾年。”冰浴以后,生了很重的肋膜炎。既經(jīng)醫(yī)好,則被任命在彼得堡的地方委員會里,做改良工人生活的工作;但幾個月后,舊病復(fù)發(fā)了,被送入薩契來尼的療養(yǎng)院。在這里,他的作為著作家的生活開頭了。其時是二十八歲。
?
二
?
他的處女作,是細(xì)敘傷寒癥的流行的小說《傷寒》,登在一九二二年的《赤色新地》一月號上。其次發(fā)表的是《戰(zhàn)爭道上》,第三種是寫明是日記小說的《饑餓》,這是登在年報《我們的時代》一月號上的。這小說,忽然在讀書界——尤其是共產(chǎn)黨員之間,引起了頗大的興味。而這興味,說是對于作品本身呢,似乎倒是對于工人出身的作者為較多。但是作品,畢究是被指為綏蒙諾夫的代表作的,已經(jīng)翻成英文和布喀維亞文,聽說還翻成了捷克文,或正在翻譯——
《饑餓》也如《傷寒》一樣,是生活記錄的小說。借了十六歲的少女菲亞的日記的形式,來記錄一九一九年的饑饉年間,在彼得堡的一個工人的家族的生活的。
一九一九年——這是施行新經(jīng)濟(jì)政策的大前年,蘇維埃俄羅斯于政治革命是成功了,但接著是國內(nèi)戰(zhàn)爭和反動,所以很疲乏;而經(jīng)濟(jì)方面,尤當(dāng)重大的危機(jī),又加以可怕的饑饉襲來了的“艱苦的時期”。在這時期中,俄國的勞動者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共產(chǎn)黨員是怎樣地,市民是怎樣地——那生活的一部分——是有限得很的一部分,但這卻懇切地在這小說里面描寫著。
然而,當(dāng)描寫這艱苦的生活之際,作者卻并不深求那生活的不幸的原因,那《饑餓》的悲劇的緣起。而對于那原因的批判之類,自然就更不做了。這小說,在這一點,實在是無意志,無批判似的。有工人(——菲亞的父親),有少女菲亞的哥哥叫作亞歷山大的利己主義底小資產(chǎn)階級的職員,有叫作舍爾該的哥哥的共產(chǎn)黨員。但他們?nèi)槐砻髂且庵?,那意識。而作者對于他們的存在,也實在很寡言。他們的行為,是懇切地(并且干練地,以頗為藝術(shù)底完成)描寫著的。然而他們的魂靈,的情緒,的觀念形態(tài),卻并不以強(qiáng)大的力,來肉薄讀者。——這對于生活的現(xiàn)實的無意志性——這,是我們常在“同路人”那里會看見的,而且豈不是正為此,所以我們難于就將他們看作真的無產(chǎn)階級作家的么?綏蒙諾夫呢,正是工人出身,赤軍出身的作家。然而要從他那里看出那特異性和優(yōu)越性來,卻似乎不容易。
但是,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是錯的。他是自然主義者,他的作品,應(yīng)該作為自然主義的作品看,——如果說得過去——那時候,便自然只得說——是了,對的,他是自然主義者——了。然而對于他的我們的不滿,豈不是委實也就在此么?
綏蒙諾夫是不消說,不象有產(chǎn)者作家那樣,受過組織底的文學(xué)教育的。表現(xiàn)——這事情,似乎很辛苦了他。他說過——
“象出現(xiàn)于現(xiàn)代的許多無產(chǎn)者作家們一樣,我在三年前走進(jìn)俄國文壇的時候,是并無一點作家所必需的修養(yǎng)的暗示,也全不知道想想藝術(shù)作品上的形式的意義;精勤地來寫作品的事,是全不知道,也并不愿意的。在短的時期之間,我投身于Proletcult(無產(chǎn)者教育處)了,然而那地方什么也沒有教給我。我先前是學(xué)習(xí)于俄國的古典作家們(并含戈理基在內(nèi)),現(xiàn)在也還在學(xué)習(xí)著。但較之這些,從革命以后的俄國的現(xiàn)代作家們(但那作家們之中,我們是也將‘同路人’的不正當(dāng)而不必要的書籍放在里面的)學(xué)習(xí),以及正在學(xué)習(xí)之處,卻更其多?!?/span>
他大約是太過于“學(xué)習(xí)”了——在這一端,他大約也是體驗了過渡期的無產(chǎn)者作家的不幸之一罷。
《饑餓》的梗概——要講這個,是煩難的。這是日記,是生活記錄。其中并無一貫的,小說的線索似的東西。如果一定要簡單地講起這小說的內(nèi)容來,那么——一個少女菲亞,懷著對于修學(xué)的憧憬,到彼得堡去。但在那里等候她的,卻并非實現(xiàn)這憧憬的幸福,而是利己主義和饑餓的黑暗的現(xiàn)實。可憐的少女的幻影,在一到彼得堡的第一天,便被破壞了。于是環(huán)繞著這少女,而展開了由父母、兄弟所形成的家庭生活,展開了這少女在辦事的郵政局的生活。然而一貫這一切生活,投給不幸和悲慘的陰影者,是“饑餓”。為了“饑餓”,父親和親生的孩子和妻隔離,變成冷酷,于是為了“饑餓”死下去。為了“饑餓”,女兒憎惡父親,妻憎惡夫。為了“饑餓”,幼兒的心也被可怕的悲慘所扭曲。——一切為了“饑餓”,為了“饑餓”而人的生活悲慘,偏向,墮落,衰亡。這便是這部小說的主題。這戰(zhàn)時共產(chǎn)時代的心理生活,便是這部小說的主題。在這里,有可怕的現(xiàn)實。有雖然狹,然而懇切地描寫出來的生活。而這作品的藝術(shù)底價值,大約也就應(yīng)該在這一點上論定的了。
?
三
?
臨末,就將他的著作,順便列舉出來罷——
?
1單行本
《家政婦瑪希加》 一九二二年
《百萬人中的一個女人》(小說集) 一九二二年
《饑餓》(小說) 一九二二年
《兵丁和小隊長》(手記) 一九二四年
《裸體的人》(小說集) 一九二四年
《是的,有罪》(小說集) 一九二五年
小說集二卷(集印著絕版的作品的) 一九二五年
2載在雜志上的
《階前》—“Mor Gvardja” 一九二二年,四—五號
《順著舊路》—“Nash Dni” 一九二三年,三號
《薩克萊對我說了什么?》—“Zvezda” 一九二四年,一號
《同一的包的輪索》—“Kovsh” 一九二五年,一號
《饑餓》這一部書,中國已有兩種譯本,一由北新書局印行,一載《東方雜志》。并且《小說月報》上又還有很長的批評了,這一篇是見于日本《新興文學(xué)全集》附錄第五號里的,雖然字?jǐn)?shù)不多,卻簡潔明白,這才可以知道一點要領(lǐng),恰有余暇,便譯以餉曾見《饑餓》的讀者們。
?
十月二日,譯者識。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一日《北新》第二卷第二十三號所載。)
?
農(nóng)夫 蘇聯(lián) 雅各武萊夫
?
辛苦的行軍生活開頭了。在早晨,是什么地方用早膳,什么地方過夜,一點也不知道的。市街,人民,虛空,聯(lián)隊,中隊,叢莽,大小行李,橋梁,塵埃,寺院,射擊,大炮(依兵卒的說法,是太炮),篝火,叫喚,血,劇烈的汗氣——這些一切,都云一般變幻,壓著人的頭。也疑心是在做夢。
有時也挨餓。以為要挨餓罷,有時也吃得要滿出來,從小河里直接喝水。這四近的水——小河——非常之好,簡直是眼淚似的發(fā)閃。身子一乏,任憑喝多少,也不覺得夠。
互相開炮的事情是少有的。單是繼續(xù)著行軍。
一到晚上,兵卒因為疲勞了,就有些不高興——大家都去尋對手,發(fā)發(fā)自己的牢騷。
“奧太利的小子們,遇見了試試罷,咬他……”
但這也大抵因為行軍的疲勞而起的。
休息到早晨,便又有了元氣了。玩笑和哄笑又開頭——青銅色的臉上,只有牙齒象火一般閃爍。
“畢理契珂夫,喂,你,晚上做什么夢了?”
就在周圍的人們,便全部——半中隊全部——全都微笑著,去看畢理契珂夫。但那本人,卻站在篝火旁邊,正做著事。從穿了沒有帶的綠色小衫,解著衣扣看起來,好象是一個壯健的漢子。拿了人臂膊般粗細(xì)的樹枝來,喝一聲“一, 二呀,三!”抵著膝蓋一折,便擲入火里去。這人最以為快活的,就是燒篝火。
“昨夜呵,兄弟,我呀,是夢到希哈努易去了。就是帶著兒子,在自己的屋子里走來走去……那小畜生偷眼看著我呀。那眼睛是藍(lán)得嚇人,險些要脫出來的——這究竟是什么兆頭呢?”
畢理契珂夫暫時住了口,蹙著臉吹火去了——火花聚著飛起,柱子似的。
“那是,一定又要得勛章了?!庇腥擞夼频恼f。
“唔,那樣的夢,有時也做的。但是,得到勛章的時候,我覺得好象是討老婆……”
“阿唷,阿唷……要撇了現(xiàn)在的老婆,另討新的了么?”
“不是呀,我自己也著了慌的。我說,我已經(jīng)有老婆的。可是大家都說,不,你再討一個罷。一個老婆固然也好,但有兩個,是好到無比。這時我說了。我們是不能這么辦的。我有一個老婆就盡夠。因為是俄羅斯人,不是韃靼人呀……這么說著,硬不聽……他們也說著先前那些話,硬不聽??墒堑降捉o逼住了。早上,醒過來,我呀,自己也好笑,心里想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但不久,中隊的命令書來到了,是給畢理契珂夫勛記的。不過這些事由它去罷……無論什么,好不有趣呵。”
兵卒們嘲笑他。但已經(jīng)沒有疲勞,也沒有牢騷了。
于是集合喇叭響了起來。
——準(zhǔn)備!
于是又是行軍,新的地土,再是道路,市街,大炮,塵埃,叫喚,射擊——疲勞。
然而——畢理契珂夫是不怕的。他這人就是頑健??偸呛軕┣?,愛幫忙,一面走,一面納罕地看著四處的叢林,園圃,房屋,而且總將自己的高興的言語,拉得曼曼長。
“有趣,呀——”
并不是說給誰的,就是發(fā)了聲,長長地這么說。
但是,忽而,又講起想到的事來,別人聽著沒有,是一向不管的。
“喂,兄弟,怪不怪?瞧呀,——寺院也同俄國一樣;便是臉相,不也和我們一樣么?只有講話,卻象滿嘴含著粥或是什么似的,不大能夠懂。不過,那寺院呵?!@幾天,我獨自去看過了,都象我們那里一樣,畫著十字;圣像也一樣的,便是描在圓房頂上的薩拉孚神,也是白頭發(fā),大胡子哩。
“‘開爾尼謨天使’也和我們那里一樣的。這樣子了,大家卻打仗……真奇怪呵!”
于是沉默了。用了灰色的,好事的眼,環(huán)顧著四近。忽然又象被撒上了鹽一樣,慢慢深思起來。
“有趣,呀……”
有一回,枝隊因為追趕那退卻的敵人,整天的行軍。
敵人,依兵卒的用語來說,是“小子們”,似乎還在四近。他們燒過的篝火,還沒有燒完。道路的灰塵上,還分明看見帶釘?shù)男拥挠≯E。有時還仿佛覺得有奧太利兵所留下的東西的焦氣味和汗氣,從空中飄來。
“瞧呀,瞧呀,是小子們呀?!?/span>
到晚上,知道了“小子們”的駐處了。大約天一亮,就要開仗。
中隊和聯(lián)隊,便如堰中之水似的集合起來;開始作成戰(zhàn)線,好象墻壁。
畢理契珂夫的中隊,分布在一叢樹林的近旁,這林,是用夾著白的石柱子的木柵圍繞起來的。一面,有一所有著高棟的頗干凈的小屋子——在這里,是中隊長自己占了位置。疲勞了的兵卒們,因為可以休息了,高興得活潑地來做事,到樹林里拖了干草和小樹枝來,發(fā)火是將木柵拗倒,生了火。但在并不很遠(yuǎn),似乎是樹林的那一面的處所,聽得有槍聲。然而在慣透了的他們,卻還比不上山林看守人的聽到蚊子叫。那樣的事,是誰也不放在心里的。
畢理契珂夫正在用鍋子熱粥。
在漸漸昏暗下去的靜穆的空氣中,彌漫著煙氣。從兵卒們前去采薪的樹林里,清清楚楚地傳來折斷小枝的聲音。
遠(yuǎn)處的樹林上,帶綠的落日余紅的天際的顏色,已經(jīng)燒盡,天空昏黯——色如青玉一般。在那上面,星星已經(jīng)怯怯地閃起來了。兵卒們吃完晚餐,便從小屋里,走出那聯(lián)隊里綽號“鯉魚”的濃胡子的曹長來。
“喂,有誰肯放哨去么?”大家都愕然了。
“此刻不是休息時候么?況且在這樣的行軍之后,還要去放哨?。坎恍醒?。腳要斷哩?!?/span>
誰也不動,裝著苦臉。笑影一時消失了。但總得有一個人去,是大家都很明白的。
因為很明白,所以難當(dāng)?shù)暮浯虻闷つw發(fā)冷。
曹長從這篝火走到那篝火邊,就將這句話,三翻四復(fù)地問。
“有誰肯放哨去么?”
“有了,叫畢理契珂夫去!”有誰低笑著,說。
“畢理契珂夫?”曹長回問?!暗?,畢理契珂夫在那里呢?”
“叫畢理契珂夫,叫畢理契珂夫去!”兵卒們都嚷了起來。因為尋到推上責(zé)任去的人了,個個高興著。
已經(jīng)如此,是無論愿否,總得去的。
“畢理契珂夫,在那里呀?”
“在這里呀?!?/span>
“你,去么?”
“去呀……”
“好,那么,趕快準(zhǔn)備罷。”
不多久,一切都準(zhǔn)備了。畢理契珂夫出了樹林;在平野中,從警戒線又前進(jìn)了半俄里,于是漸漸沒在遠(yuǎn)的昏黃中了。
右手,有一座現(xiàn)在已為昏暗所罩,看不見了的略高的丘。中隊長就命令他前去調(diào)查,看敵軍是否占據(jù)著這處所的。
畢理契珂夫慢慢地前進(jìn)了大約三百步,便伏在柵旁的草中。柵邊有爛東西似的氣味。有舊篝火的留遺的氣息。心臟突突地跳了起來——非鎮(zhèn)靜不可了。已經(jīng)全然是夜——一切都包在漆黑的柔軟的毯子里了。
樹林早已在后面。在樹林中,有被篝火和群集所驚的,既不是貓頭鷹,也不是角鷹,連名字也不知道的夜鳥,不安地叫著。
左手的什么地方,在遠(yuǎn)處有槍聲。那邊的天,是微見得帽子般的樣子上,帶一點紅色——起火罷。畢理契珂夫放開了鼻孔。有泥土和草的氣息——慣熟的氣息。和在故鄉(xiāng)希哈努易,出去守夜的時候,是一樣的。
在前面,遠(yuǎn)的丘岡的那邊,浮著落日的臨終的余光,四近是靜靜的,單是漆黑?!靶∽觽儭本驮谶@些地方。也許還遠(yuǎn)。或者一不湊巧,也會就在旁邊,和自己并排,象畢理契珂夫一樣的伏著,也說不定的。專等候和自己相遇,要來殺,裝著恨恨的臉,躲在那里,也說不定的。
“記著罷,如果遇見敵人,萬萬不要失手呵!”中隊長命令說?!耙皇?,不但你死,我們也要吃大虧的。”
尼啟孚爾·畢理契珂夫自己也知道,失手,是不行的,不是殺敵,便是被殺于敵的。
旁邊的什么地方,有貓頭鷹在叫,黑暗似乎更濃重了。心臟跳得沉墊墊地,砰,砰,砰。
畢理契珂夫幾乎屏了呼吸,再往前走。木柵完了,此后是寬廣的路。路的那邊,堆著谷類,如墻壁一般。畢理契珂夫用指頭揉一揉穗子看。
“是小麥呵?!?/span>
但是,這時候,跨進(jìn)一步去,田圃就象活的東西一樣,氣惱地嚷起來了——“不要踏我!”忽然覺得害怕。也覺得對不起。因為比踐踏谷類的根更不好的事,是再沒有了的。
“跟著界牌走罷”,畢理契珂夫就決計在左邊走。
中隊長曾囑咐他數(shù)步數(shù)。畢理契珂夫數(shù)是數(shù)的。但數(shù)到七十,就一混,是出了八十步呢,還是九十步呢,一點也不清楚了。一面數(shù)步數(shù),一面?zhèn)蓴橙耍中牡竭@邊來,自然也是萬萬辦不到的花樣,只好彎著身子,聳起耳朵向前走。并且尋出界牌來。道路忽然成了急坂,走進(jìn)洼地了,界牌就在那洼地的盡頭。潮濕的空氣,從下面噴起,這里的草潤著露水,是濕的。
因為濕氣,還是別的原因呢,畢理契珂夫驟然顫抖起來了。脊梁上森森的發(fā)冷,牙齒打得格格地響。心臟是仿佛上面放了冰塊似的,停住了。畢理契珂夫在心里,覺得了自己現(xiàn)在完全是一個人,在全世界,只一個人,在這星夜之下,在這昏暗之前,完全只是一個人。即使此刻被殺了,誰也不知道……
恐怖使他毛發(fā)直豎了。
黑暗忽而變了沉悶的東西,似乎準(zhǔn)備著向他撲來,將他撕碎的敵人,就滿滿地充塞在這些處所。
畢理契珂夫驟然之間,就挫了銳氣。
他仿佛被從下面推翻,軟軟的坐在地面上。周圍很寂靜,黑暗毫不想動彈。樹林里面,還有禽鳥在叫。遠(yuǎn)處的天空中,已不見火災(zāi)的微紅了。略一鎮(zhèn)靜,畢理契珂夫便豎起一膝,脫下帽子,側(cè)著耳朵聽。從不知道那里的遠(yuǎn)處,聽到有鈍重的轟聲。
畢理契珂夫?qū)⒍渚o貼在地面上。
這是向來的農(nóng)夫的習(xí)慣。
夜里一個人走路的時候,用耳朵貼著地面聽起來。說是凡有路上是否有人,是遠(yuǎn)是近,并且連那數(shù)目,也可以知道的。
現(xiàn)在呢,地面是平穩(wěn)地,鈍重地在作響。
他這樣地聽了許多時。于是仿佛覺得遠(yuǎn)遠(yuǎn)的什么處所,散布著呻吟聲,故意按捺下去似的呼吸的聲音。
嗚,嗚,嗚……
畢理契珂夫發(fā)抖了,拚命緊靠著地面。
兵卒們說過,地面是每夜要哭的。
他從一直先前起,就想聽一聽地面的哭聲,但還沒有這機(jī)會。然而現(xiàn)在,如果靜靜地屏住呼吸,便分明聽到那奇怪的呻吟。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也許遠(yuǎn)處正在放大炮罷……但他不能決定一定是這樣。他相信地面真在啼哭了。況且地面也怎能不哭呢?每打一回仗,基督的仆人不是總要死幾千么?地面——是一切人類的生身母親……自然覺得大家可憐相……
嗚,嗚,嗚……
“嗡,哭著呀?!?/span>
畢理契珂夫直起上身來。
“母親在哭哩。地面在哭哩?!?/span>
他感動了,親熱地向暗中看進(jìn)去。有母親在,有大地在,自己并非只是一個人。這又怕什么呢?有愛憐自己者在,有自己的生身母親在,有大地在。
他即刻勇壯起來,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如希哈努易一樣的親熱的東西,無論是地面,是草氣息,是天空的星星。
心臟跳得很利害,使畢理契珂夫想要用手來按住它。觸著灰色的外套,觸著扣子,觸著那得到以后,從未離身的小小的若耳治勛章。
但是,輾轉(zhuǎn)之間,這也平靜了。于是在黑昏中,浮出中隊長的臉來。
“要檢查那丘岡上可有敵人的呵?!?/span>
黑暗便又成了包藏敵意的東西。尼啟孚爾又覺得自己是一個人,沒有一些幫助。他忍住呼吸,縮了身子,并且將中隊長的命令放在心上,再往前面走??植烙忠稽c一點來動他的心。他兩手捏著槍,沿著界牌,走下洼地去,是想從這里,暗暗走近丘邊去的。他現(xiàn)在分明知道,友在那里,敵在那里了。周圍的幽靜,也可怕起來了。靜到連心跳也可以聽到。靴子作響,野草氣惱地嚷。為了疲勞和緊張,眼睛里時時有黃金色的火星飛起。
忽而聽到異樣的聲音。好象在那里的遠(yuǎn)地里,轉(zhuǎn)動著機(jī)器一般的聲音。那聲音,每隔了一定的時光,規(guī)則整然的一作一輟。是什么曾經(jīng)聽得慣熟了的那樣的聲音。在尼啟孚爾,是極其親熱的聲響,只是猜不出是什么,他便一面?zhèn)戎?,一面向前走。聲音逐漸清楚起來了。似乎就從這丘的斜坡上的草里面發(fā)出來的。
“是什么呢?”畢理契珂夫十分留心地側(cè)著耳朵想。
平常是一定知道的聲音——但是,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于是他忽而出驚,就在那里蹲下了。
“阿阿,有誰在打鼾呵!”
全身騷擾起來。
“逃罷!”
然而,好容易又站住了,好象周身澆了冷水。他緊張著全身,側(cè)著耳朵,是的,的確是有誰在打鼾。健康的鼾聲,真正老牌的農(nóng)夫的鼾聲。畢理契珂夫野獸似的將全身緊張起來,爬近打鼾的處所去。進(jìn)一步,又停一回,上兩步,又住一次,一面爬,一面抖。他準(zhǔn)備著無論什么時候都能夠開槍,以及用刺刀打擊。兩只手象鐵鉗一樣,緊緊地捏著槍。
黑暗中微微有一些白,就從這里,發(fā)出粗大的,喇叭似的鼾聲來。是睡得熟透的人的,舒服的,引得連這邊也想睡覺的鼾聲。
畢理契珂夫又放了心。他一直接近那睡著的人的旁邊去。
是這小子。是這小子。這小子就是了。撒開了兩條臂膊,仰著,歪了頭。但是,究竟是什么人呢?也許是俄國兵呀。畢理契珂夫的鼻子,嗅到了不慣的氣味。
“是奧太利呵。我們,是沒有那樣的氣味的?!?/span>
他蹲在那里,開始向各處摸索。
旁邊拋著槍枝和革制的背囊。
槍上是上著槍刺——開了刃的家伙——的。在夜眼里,也閃得可以看見。畢理契珂夫拖過槍枝來。這么一來,就是敵人已經(jīng)解除武裝了。
“哼,好睡呀。有趣呵……”畢理契珂夫想著,凝視那睡著的人。
是一個壯健的奧太利兵。生著大鼻子。嘴大開著,喉嚨里是簡直好象在跑馬車。這打鼾中,就蘊(yùn)蓄著一種使畢理契珂夫憐愛到微笑起來,發(fā)生了非常的同情的聲響。
“乏了呀。也還是,一樣的事情?!?/span>
他決不定怎么辦才好,便暫時坐在睡著的人的身旁,忍住呼吸,聳著耳朵聽。除遠(yuǎn)遠(yuǎn)的槍聲之外,沒有一點聲音。
他于是慢慢地背了背囊,右手拿了奧太利兵的槍,左手捏著自己的槍,很小心的,退回舊來的路上,走掉了。自己十分滿足,狡猾地微笑著——但敵人還是在打鼾。
當(dāng)站在中隊長的面前時,尼啟孚爾幾乎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有腳沒有了。嚇!也許又要得一個勛章哩。因為奪了奧太利的步哨的軍器來,實在也并不很容易呀……
但是,在中隊長的面前笑,是不行的,于是緊緊地閉了嘴,一直線幾乎要到耳朵邊。臉上呢,卻象齋戒日的煎餅一般發(fā)亮。
“查過了么?”
“唔,查了,隊長,查過了。隊長說的那丘上呵……”
“唔?”
“那丘上呵,是有奧太利的小子們的。”
他的臉,是狡猾地在發(fā)亮。他挨次講述,怎樣地自己偷偷的走過去,貓頭鷹怎樣地叫,在什么地方遇見了敵人。
“將槍和背囊收來了?!?/span>
中隊長取起槍枝來,周身看了一遍。收拾得很好,還裝著子彈。
“嗡,辦得好。背囊里面,查了沒有?!?/span>
“不。還沒有看呀?!?/span>
打開背囊來看。裝著小衫褲,食料,還有小小的書。
“唔——”中隊長拉長了聲音說。
“但是,將那奧太利兵,竟不能活捉了來么?”
“那是,到底,近旁就有聽音呀。雖然悉悉索索,可是聽得出的。要是打醒了拖他來呢,雜種,就要叫喊……”
“那倒也是。好,辦得不錯?!?/span>
“辦妥了公事,多么高興呵,隊長?!?/span>
“但是,那小子怎么了?”
“唔?”
“又‘唔’什么呢?”軍官皺了眉。“我問的是,將那小子,那敵人,怎樣處置了?!?/span>
“將槍和背囊收來了?!?/span>
那我知道。我說,是將那敵人怎樣辦了?”
“那小子是還在那地方呵。”
“還在那地方,是知道的,問的是,你怎樣地結(jié)果了那小子?!?/span>
畢理契珂夫圓睜了吃驚的眼睛,凝視著軍官的臉。他是微麻的頑健的漢子,而浮在臉上的幸福的光輝,是忽然淡下去了。微微地張著嘴。
“你,將他結(jié)果了的罷?!?/span>
“不?!?/span>
“什么?竟沒有下手么?。俊?/span>
“因為他睡著呀,隊長?!?/span>
“睡著,就怎樣呢,蠢才!”
軍官從椅子站起,大聲吆喝了?!澳銘?yīng)該殺掉他的。看得不能捉,就應(yīng)該即刻殺掉的。那小子究竟是你的什么?是親兄弟,還是你的老子么?”
“不,那并不是?!?/span>
“那么,是什么呢?敵人不是?”
“是呀?!?/span>
“那么,為什么不將那小子結(jié)果的?”
“所以我說過了的……那小子是睡著的,隊長。”
軍官顯出恨恨的暗的眼色,凝視著尼啟孚爾的臉。
“這樣的木頭人,沒有見過……。唔?我將你交給軍法會議去?!?/span>
軍官從桌子上取了紙張,暫時拿在手里,但又將這拋掉了。他滿臉通紅?!瓣犻L還沒有懂——倘不解釋解釋……”畢理契珂夫想。
“隊長,奧太利的小子,是睡著的。打著鼾。一定是乏了的。如果沒有睡著,那一定不是活捉,就是殺掉。但是,那小子睡著,還打鼾哩。好大的鼾。只要想想自己,就明白。我們乏極了,不知道有腳沒有的時候,一伙的小子們在營盤里,也是這么說的。尼啟希加,不要打鼾哪?!?/span>
軍官牢牢地注視著畢理契珂夫的臉。看眼睛,便知其人的。
操典上也這樣地寫著。
灰色眼珠的壯士,什么事也能做成似的臉相,在胸膛上,是閃著若耳治勛章。
忽然之間,軍官的唇上浮出微笑來。并不想笑,但自然而然地笑起來了。
“唉唉,你是怎樣的一個呆子呢!蠢才!你也算是兵么?你是鄉(xiāng)下人罷了。好了,去罷!”
畢理契珂夫就向右轉(zhuǎn),滿心不平的走到外面去。一出小屋,便是一向的老脾氣,不一定向誰,只是大聲的說。
“因為那小子是睡著呀。大半就為此呀。是睡著,還在打鼾的?!?/span>
?
雅各武萊夫(Alexandr Iakovlev)是在蘇維埃文壇上,被稱為“同路人”的群中的一人。他之所以是“同路人”,則譯在這里的《農(nóng)夫》,說得比什么都明白。
從畢業(yè)于彼得堡大學(xué)這一端說,他是智識分子,但他的本質(zhì),卻純是農(nóng)民底,宗教底。他是稟有天分的誠實的作家。他的藝術(shù)的基調(diào),是博愛和良心。他的作品中的農(nóng)民,和畢力涅克作品中的農(nóng)民的區(qū)別之處,是在那宗教底精神,直到了教會崇拜。他認(rèn)農(nóng)民為人類正義和良心的保持者,而且以為惟有農(nóng)民,是真將全世界聯(lián)結(jié)于友愛的精神的。將這見解,加以具體化者,是《農(nóng)夫》。這里敘述著“人類的良心”的勝利。但要附加一句,就是他還有中篇《十月》,是顯示著較前進(jìn)的觀念形態(tài)的。
日本的《世界社會主義文學(xué)叢書》第四篇,便是這《十月》,曾經(jīng)翻了一觀,所寫的游移和后悔,沒有一個徹底的革命者在內(nèi),用中國現(xiàn)在時行的批評式眼睛來看,還是不對的。至于這一篇《農(nóng)夫》,那自然更甚,不但沒有革命氣,而且還帶著十足的宗教氣,托爾斯泰氣,連用我那種“落伍”眼看去也很以蘇維埃政權(quán)之下,竟還會容留這樣的作者為奇。但我們由這短短的一篇,也可以領(lǐng)悟蘇聯(lián)所以要排斥人道主義之故,因為如此厚道,是無論在革命,在反革命,總要失敗無疑,別人并不如此厚道,肯當(dāng)你熟睡時,就不奉贈一槍刺。所以“非人道主義”的高唱起來,正是必然之勢。但這“非人道主義”,是也如大炮一樣,大家都會用的,今年上半年“革命文學(xué)”的創(chuàng)造社和“遵命文學(xué)”的新月社,都向“淺薄的人道主義”進(jìn)攻,即明明白白證明著這事的真實。再想一想,是頗有趣味的。
A. Lunacharsky說過大略如此的話:你們要做革命文學(xué),須先在革命的血管里流兩年;但也有例外,如“綏拉比翁的兄弟們”,就雖然流過了,卻仍然顯著白癡的微笑。這“綏拉比翁的兄弟們”,是十月革命后墨斯科的文學(xué)者團(tuán)體的名目,作者正是其中的主要的一人。試看他所寫的畢理契珂夫,善良,簡單,堅執(zhí),厚重,蠢笨,然而誠實,象一匹象,或一個熊,令人生氣,而無可奈何。確也無怪Lunacharsky要看得頂上冒火。但我想,要“克服”這一類,也只要克服者一樣誠實,也如象,也如熊,這就夠了。倘只滿口“戰(zhàn)略”“戰(zhàn)略”,弄些狐貍似的小狡獪,那卻不行,因為文藝究竟不同政治,小政客手腕是無用的。
?
(一九二九年九月,《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2)
《在沙漠上及其他》所載。)
?
?
坦波林之歌 日本 蕗谷虹兒
?
作者原是一個少年少女雜志的插畫的畫家,但只是少年少女的讀者,卻又非他所滿足,曾說:“我是愛畫美的事物的畫家,描寫成人的男女,到現(xiàn)在為止,并不很喜歡。因此我在少女雜志上,畫了許多畫。那是因為心里想,讀者的純真,以及對于畫,對于美的理解力,都較別種雜志的讀者銳敏的緣故?!钡揭痪哦迥?,他為想脫離那時為止的境界,往歐洲游學(xué)去了。印行的作品有《虹兒畫譜》五輯,《我的畫集》二本,《我的詩畫集》一本,《夢跡》一本,這一篇,即出畫譜第二輯《悲涼的微笑》中。
坦波林(Tambourine)是輪上蒙革,周圍加上鈴鐺似的東西,可打可搖的樂器,在西班牙和南法,用于跳舞的伴奏的。
?
敲起來罷 坦波林
還是還是 春天呀……
跳舞的 跳舞兒
還是還是 春天呀……
?
拋掉了的 坦波林
怎么一下 踏破了……
跳舞的 跳舞兒
怎么一下 踏破了……
破掉罷 坦波林
淚珠兒的 跳舞呀……
拋掉了的 坦波林
淚珠兒的 跳舞呀……
拾起來罷 坦波林
還是還是 春天呀……
跳舞的 跳舞兒
還是還是 春天呀……
?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奔流》第一卷第六期所載。)
?
跳蚤 法國 亞波里耐爾
?
Guillaume Apollinaire是一八八○年十月生于羅馬的一個私生兒,不久,他母親便帶他住在法國。少時學(xué)于摩那柯學(xué)校,是幻想家;在圣查理中學(xué)時,已有創(chuàng)作,年二十,就編新聞。從此放浪酒家,鼓吹文藝,結(jié)交許多詩人,對于立體派大畫家Pablo Picasso則發(fā)表了世界中最初的研究。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盧佛爾博物館失竊了名畫,以嫌疑被捕入獄的就是他,但終于釋放了。歐洲大戰(zhàn)起,他去從軍,在壕塹中,炮彈的破片來釘在他頭顱上,于是入病院。愈后結(jié)婚,家庭是歡樂的。但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因肺炎死在巴黎了,是《休戰(zhàn)條約》成立的前三日。
他善畫,能詩。譯在這里的是“Le Bestiaire”(《禽蟲吟》)一名“Cortège d’Orphèe”(《阿爾斐的護(hù)從》中的一篇;并載Raoul Dufy的木刻。
?
跳蚤,朋友,愛人,
無論誰,凡愛我們者是殘酷的!
我們的血都給他們吸去。
阿呀,被愛者是遭殃的。
?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奔流》第一卷第六期所載。)
?
LEOV TOLSTOI 俄國 Lvov-Rogachevski
—“最近俄國文學(xué)史略的”一章
?
Leov Tolstoi——俄國文學(xué)的長老——生存八十二年,從事于文學(xué)五十八年,比及暮年,而成為“兩半球的偶象”了。他獲得吾俄文士所不能遭逢的幸福,他處女作一成就,我們的第一流的藝術(shù)家、詩人、批評家等,對于他之出現(xiàn),無不加以歡迎。
一八五二年九月,在高加索青年軍官的處女作《幼年時代》,以L. N. T. 三字的署名,出現(xiàn)于《現(xiàn)代人》雜志上,次月二十一日,那編輯者Nekrasov就寫信給Turgeniev(都介涅夫)道:“倘有興致,請一讀《現(xiàn)代人》第九號所載的小說《幼年時代》罷,這是新的活潑的天才的杰作?!?/span>
一八五四年《少年時代》發(fā)表后,Turgeniev便函告Karbashin(美文家兼評論家)道:“我見了《少年時代》之成功,非常欣喜,惟祝Tolstoi的長生。我在堅候,他將再使我們驚駭?shù)牧T,——這是第一流的天才?!备鼉赡旰?,作了《奇襲》、《森林采伐》、《舍伐斯多波里戰(zhàn)記》時,Turgeniev寫給Druzhinin(文人兼批評家)的信里,有云:“這新酒倘能精煉,會成可獻(xiàn)神明的飲品的。”
以上,是未能圓滿的斷片發(fā)表之際,就已得了這樣的稱揚(yáng)?!渡岱ニ苟嗖ɡ飸?zhàn)記》不獨在文士之間,也使Tolstoi出名于廣大的讀書社會里。
描摹戴雪群巒的秀氣的未完之作《哥薩克兵》,象是合著Beethoven(貝多芬)的音樂而動筆的溫雅華麗的詩底長篇《家庭的幸福》,作者自稱為俄國的“Iliad”的大作《戰(zhàn)爭與平和》,受Pushkin的影響而且隨處發(fā)著Pushkin氣息的悲劇小說“Anna Karenina”等,都是偉大的天才的大飛躍,又使Tolstoi成為十九世紀(jì)后半的思潮的主宰者的?!段业膽曰凇贰ⅰ癒reutzerova Sonata”、《復(fù)活》等,則全歐的雜志報章,視同世界底事件,評以非常的熱情。
Pushkin(普式庚)在生存中,僅見自己的文集第一卷的刊行,Turgeniev見了那文集的第三版,Dostoievski全集,則在其死后漸得刊行的,而Tolstoi全集,卻在他生存時,已印到十一版。作品印行的冊數(shù),他死后數(shù)年間,達(dá)于空前的數(shù)目,在一九一一年,賣出四、六一○、一二○本(據(jù)托爾斯泰紀(jì)念館的統(tǒng)計)。更將從一九一○年十一月七日至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七日之間的賣出本數(shù),合計起來,實有六百萬本,而其書目,是六百種。
這數(shù)字,即在顯示Tolstoi的作品的全民眾底,世界底意義,在俄國,則茍識文字,便雖是七齡的兒童,也是Tolstoi的愛讀者。
但自《戰(zhàn)爭與平和》和《我的懺悔》發(fā)表以來,Tolstoi的名聲和勢力,便遠(yuǎn)越了俄羅斯的界域。倘說,Turgeniev是使歐洲的讀者,和俄國接近的人,則Tolstoi不但使西歐,且使東亞的注意,也顧到俄國文學(xué)。和Tolstoi通信的,不僅英、法、美的讀者,連印度、中國、日本的思想家,也在其中。Katiusha Maslova的小曲,且為日本的民眾所愛唱。恰如約翰·藉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曾為世界所注目一樣,Iasnaia Poliana的圣者,是成為享受著現(xiàn)代最高文化的人們的注意的焦點的。Iasnaia Poliana,是成了真理探究者的圣地了。
及于全世界的文人,尤其是俄國文人的Tolstoi的影響,非常之大,迦爾洵(Garshin)、萊斯珂夫(Leskov)、藹爾臺黎(Ertel)、契訶夫(Chekhov)、庫普林(Kuprin)、威壘賽耶夫( Veresaev)、阿爾志跋綏夫(Arzybashev)、戈理基(Maxim Gorki)、希美略夫(Shmelev)、舍而該也夫·專斯基(Sergeiev–Zenski)等,皆各異其時代,各受著各樣的印象,玩味了這文豪之在那社會觀,寫實主義,Tolstoi式表現(xiàn)法上,所以動人的大才能的。而俄國的文人,且視Tolstoi為宗教底偶像,雖是自愛心深的Dostoievski,讀完“Anna Karenina”后,也絕叫為“這是藝術(shù)之神”;Maxim Gorki也稱Tolstoi為俄國的神,坐于金菩提樹下的玉座上。
“這青年軍官,使我們一切都失了顏色”者,是Grigorovitch的半開玩笑的苦言。這青年軍官,是成為我們的荷馬(Homeros),我們的國寶,成為十九世紀(jì)末及二十世紀(jì)初的新盧梭,在他面前,全世界的文人,洋溢著不雜羨望的純凈的歡喜之情,無不俯首了。
這卓絕的文豪,即繼續(xù)著竭盡精力的勞作,在后世遺留了美文的寶玉。Tolstoi的文學(xué)底遺產(chǎn),至今還難以精確地計算,雖當(dāng)現(xiàn)在,尚在無數(shù)的文籍中,發(fā)見重要價值的斷章;在那日記和信札之中,則潛藏著可以驚嘆的文學(xué)。關(guān)于Tolstoi的各國語的評傳,肖像及遺物,是搜集于在墨斯科、列寧格勒及Iasnaia Poliana的托爾斯泰紀(jì)念館中,而惟這些紀(jì)念館,乃是說明著否定了不平等的舊世界的,真理的偉大的探求者,且是永久不忘的生死的表現(xiàn)者的他的一生和創(chuàng)作,為俄國和世界,是有怎樣的價值的。
Leov Tolstoi并非借著述為業(yè)以營生的職業(yè)底文學(xué)者,他可以不急急于作品的刊布。關(guān)于所作《幼年時代》,他在一八五二年寫給姑母Iergolskaia的信里,有云,“我將久已開手了的這小說,改作過幾回了,為得自己的滿意計,還想改定一回。大約這就是所謂Penelopa(譯者按:Ulysses之妻,出荷馬史詩)的工作罷,然而我是不厭其勞的。我并不求名,是乘興而作的。在我,寫作是愉快而有益,所以寫作的?!?/span>
他的情熱的大部分,即耗費于用以表白內(nèi)在思想的這愉快的創(chuàng)作事業(yè)上……。熱狂的獵人,熱狂的賭客,Tsigan(譯者按:民族名)歌的熱狂底愛好者的他,一轉(zhuǎn)而成為乘興揮毫的熱狂底文士,以著作之際,涌于內(nèi)心的善良而寬容的感情為樂的人了。
他,在文章的每一行中,都注進(jìn)新生活的渴望和噴溢似的精力去,一面利用閑暇,從事著作,逐年加以修正。他在《關(guān)于戰(zhàn)爭與平和》這一篇的冒頭上,就寫著“當(dāng)刊行我費了在最良的生活狀態(tài)中,五年間不絕的努力的作品……”的辭句,但這樣的事,不消說,是須在得了物質(zhì)底安定的Iasnaia Poliana,這才做得到的。
和Tolstoi完全不同的社會的出身者Dostoievski,曾經(jīng)告訴自己的弟弟說,“沒有錢,須急于起草。所以文章上是有瑕疵的?!盌ostoievski所作的《博徒》,以一個月脫稿,那是因為怕付對于完成期限的遲延罰款,而且那時,他為債主所逼,不得不走外國了。那時候,Dostoievski急于作品的完成,從親友之勸,雇了速記者,作為一月告成的助手,但倘是Tolstoi,則這樣的作品,大概是要乘著感興,利用閑暇,在一年之間徐徐寫好的罷。
輔助了Dostoievski的女速記者Anna Grigorievna Snittkina,成為他的妻,Iasnaia Poliana鄰村的地主的孫女Sophia Andreievna Bers,是做了Tolstoi的夫人了。前者是為履行那契約期限之故,做了速記,后者是為大文豪要發(fā)表杰作,將二千余頁的《戰(zhàn)爭與平和》謄清過七回。如《戰(zhàn)爭與平和》、“Anna Karenina”、《復(fù)活》那樣的大作,大概惟在得了生活的安定的時候,這才始是可能。
Tolstoi是陶醉于自然之美和生活的歡樂的,他敘述結(jié)構(gòu)雄大的光景,且描寫地主的莊園的如夢的生活。
在“Anna Karenina”里,描出一百五十個人物來,而毫無紛亂撞著之處,各人有各樣的特殊的性格和態(tài)度;篇中的一切事物,都應(yīng)了脈絡(luò)相通的思想群的要求而表現(xiàn)著,那一絲不紊的脈絡(luò)之力,是使我們視為藝術(shù)上的神秘,加以驚嘆的。
“藝術(shù)上的作品的善惡,是由從心底說出的程度之差而生的”,這是Tolstoi寫給Golzev的話。他所要求于藝術(shù)家者,是在和時代相調(diào)和,通曉隸屬于人類的一切事物,不但通曉而已,還須是人類的共同生活的參加者。他又要求著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的技巧和才能,且以為凡藝術(shù)家,尤當(dāng)愛自己的天職,關(guān)于可以緘默的事物,不可漫為文章,惟在不能沉默時,乃可揮其鋼筆云。他是要求著口的發(fā)動,當(dāng)以溢于心的思想為本的。而他自己,便是這樣的藝術(shù)家。
他是當(dāng)時最有教育的人物,只由Iasnaia Poliana的圖書室里有著書籍一萬四千卷的事,便足以證明。而這些書籍的一半,為外國語所寫,他是通曉希臘語,以及英、法、德語的。他所自加標(biāo)注的許多書,便在說明他以如何深邃的趣味,研究了人類的思想。他站在那時代的最高智識的水平上,又常是一般人類生活的參加者。創(chuàng)造了又素樸,又純正,然而壯麗的文章的他,是決不以濃艷的辭句和華麗的文體為念的,但他所描寫的人物及其他,卻備有不可干犯的尊嚴(yán)和令人感動的崇麗。如Bordina戰(zhàn)斗的敘述,《戰(zhàn)爭與平和》中的Andrei Bolkonski之死,Kitty的誕生及Anna Karenina和兒子的會見,記在《復(fù)活》里的 Katiusha的愛的醒來和教會的儀式的描寫,在世界的文學(xué)里,不能見其匹儔。我們的眼前,有實現(xiàn)了美的世界的一個大文豪在。
描寫在《哥薩克兵》或《家庭的幸?!分械淖匀坏墓饩?,《戰(zhàn)爭與平和》里的Bolkonski的愛情的發(fā)生及逢春老橡的開花,盛大的狩獵,Natasha Rostova,Maria Bolkonskaia,Pierre Bezukhov和別的人物的形容,是鐫刻在讀者的胸中的……。而充滿在作者Tolstoi兩眼中的贊嘆,同情和歡喜之淚,也盈盈于讀者的眼里。這是因為相信著“無愛之處,不能生詩”的作者的熱情,以愛和詩的力量,打動讀者了。以“不能沉默”為動機(jī)的他的文章,是震撼我們的,但這是因為,例如當(dāng)描寫死刑的光景之際,想象了“浸過了服皂水的繩子,繞上他的又老又皺的頸子了”的他那一句一言,乃是充溢于同情的心的叫喊的緣故。
Tolstoi常寫些破格的文句,恰如喜歡有特色的破格的人物一樣,他也喜歡破格的文句的,那一言一語,是活的魂靈。Gorki在追懷Tolstoi的一篇文章里說,“要懂得他的文章的有特色的卓越之美,則他那以同一語的許多破格的卑俗的調(diào)子,用于敘述之處,是必須注意的?!边@是適切的評語。
Tolstoi在那處女作《幼年時代》的序文上,載著關(guān)于自己修辭上的粗野和沒有技巧的說明,以為這是因為不用喉嚨,而用肚子唱歌的緣故。據(jù)他自己說,則從喉所發(fā)的聲音,較之腹聲,雖頗婉曲,而不感動人。腹聲卻反是,粗野則有之,但徹底于人的精神。Tolstoi說:“在文學(xué)亦然,有腦和腹的寫法。用腦寫時,那文辭是婉轉(zhuǎn)滑脫的,但用腹來寫,則腦中的思想,集如蝟毛,思念的物象,現(xiàn)如山岳,過去的憶想,益加繁多,因而抒寫之法,缺劃一,欠暢達(dá),成拮倔了?;蛘呶业囊娊庖苍S是錯誤的罷,但當(dāng)用腦寫了的時候,我是常常抑制自己,努力于僅僅用腹來寫的。”
由這尊貴的告白,不但Tolstoi的文質(zhì),連那魅人的句子之所以產(chǎn)出的原因,也明白了。 Tolstoi之所有的,不是“腦的思想”,而是“腹的思想”。他有驚人的腹的記憶力,他的創(chuàng)作,常包著溫暖的感情,響著牽惹我們的腹聲?!耙蛔x你的作品,每行都洋溢著活活潑潑的感情。令人恍忽的你的辭句的本質(zhì)就在此”者,是評論家Strakhov給與Tolstoi的言語。
Tolstoi是從小就現(xiàn)了銳利的敏感性的,曾得“薄皮孩子”的綽號。他的《狂人日記》,帶著自傳底性質(zhì)無疑,其中便載著他的敏感性的顯著的實例。這性質(zhì),似乎是從母親得來的,他自己尊重著這特質(zhì),在寄給姑母Iergolskaia的熱烈的信里,常常講起它。
他在《幼年時代》的序文上,便說著愿讀者先須是敏感。他的創(chuàng)作中,毫無遮掩,露出著這敏感性的,是《幼年時代》、“Albert”、“Lucerne”、《計數(shù)人(撞球的)日記》等。到了中年,他將敏感性自行抑制,得了大結(jié)果,但及暮年,則這特質(zhì),又使重之一如他的意志的我們,為之感動了。
Tolstoi喜歡那贊嘆之淚,懺悔之淚,同情之淚,一九○九所作的《路人的故事》,是用這樣的句了開端的——
“早晨,一早到外面去。心情是壯快的。是美麗的早晨。太陽剛從茂林里出來。露水在草上,樹上發(fā)亮。一切都和婉,一切物象都依然。實在很舒服,不愿意死了?!?/span>
其次,是接著遇見老農(nóng),和關(guān)于吸煙之害及思索之益的敘述,又這樣地寫道——
“我還想說話,但喉嚨里有什么塞住了。我很容易哭了。不能再說話,便別了那老人,也別了歡樂的和婉的感情,含淚走掉了。住在這樣的人們之間,怎會有不高興的道理呢,也怎能有不從這樣的人們,期待那最出色的工作的道理呢?”
在逝世的三個月前,他將從一個農(nóng)家青年得來的感情,寫在日記上,用了和上文一樣的言語,證明著自己的敏感性。那日記是這樣寫著的——
“為了欣喜,為了生病,還是為了兩樣相合的原因呢,我很容易下同情和喜悅之淚了。這可愛的,思想堅固的,強(qiáng)有力而愿做善事的孤獨的青年的單純的話,動了我的心,嗚咽之聲幾乎出口,我便一句話也不能說,離開他的旁邊了?!?/span>
然而這善感的稟性,是現(xiàn)于Tolstoi 一生中的特色,讀者是不看見這眼淚的罷,但他卻常抱著甚深的感慨。
Tolstoi的母親,愛讀盧梭,《愛彌兒》是她的案頭的書籍,Tolstoi最所愛好的人物,乃是使感情的詩美,來對抗擬古典主義的批判的約翰·藉克·盧梭其人者,實在并非無故的。
Tolstoi在一九○一年,向在巴黎的俄語教授M. Boyer這樣說——
“我將《盧梭全集》二十卷熟看了,其中最喜歡的是《音樂字典》,我感謝盧梭。”
“我十五年間,帖身掛著雕出盧梭肖像的牌子,以代“十字架”。而盧梭的著作的大半,是恰如我自己所寫一般,于我非常親切的?!?/span>
一九○五年Tolstoi應(yīng)允推選為日內(nèi)瓦的盧梭協(xié)會會員的通告,寄信到日內(nèi)瓦云,“盧梭是十五歲時代以來的我的教師。于我一生中,給與一大裨益的,是盧梭和《舊約》。”
那協(xié)會的會員班爾裨,在協(xié)會年報上,載《托爾斯泰是盧梭的后繼者》一文(一九○七年),論云——
“Leov Tolstoi是十九世紀(jì)的盧梭,或是具體化的愛彌兒。盧梭的精神,透徹于Tolstoi的全創(chuàng)作里。Tolstoi是現(xiàn)代人的評釋者。恰如盧梭是十八世紀(jì)的或者一般,Tolstoi是現(xiàn)世紀(jì)的或者?!?/span>
從托爾斯泰協(xié)會,贈給盧梭協(xié)會的答文云——
“Jean Jacques Rousseau所理想的思想的獨立,人類的平等,諸國民之統(tǒng)一,以及對于自然美之愛,是和我們頗為近密的。我國民底智識的代表者的Tolstoi,將全生涯,貢獻(xiàn)于上述的理想之發(fā)揚(yáng)和宣傳了?!?/span>
贊嘆,同情或懺悔之淚,是表象Tolstoi的社會觀的,昂奮的敏感之淚,則濕透著他的世界觀。那天稟的敏感性,洞察了發(fā)榮于榨取的條件上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虛偽,且促他愛好自然的法則和自然人了。他是作為盧梭的后繼者,而用盧梭以上的情熱和真摯和確信,抉剔了一切虛偽和不誠實的現(xiàn)象的。
他將對于人生的愛情,對于正義和樸素的憧憬,對于虛偽的憤怒與其敏感性,織在和真摯自然相融合的真摯的自己的構(gòu)想之中了。
然而,為十九世紀(jì)的盧梭的Tolstoi,是觀察了紛亂的世紀(jì)的后半期的社會底矛盾的現(xiàn)象的。詩圣Pushkin,未曾知道這樣的大矛盾,據(jù)Bielinski所說,則“階級的原則,乃永久的真理”云。但Tolstoi卻并不相信自己的階級的一定不動性。他目睹Sevastopol之陷落,遇見尼古拉一世之死,觀察革新時代的情形,知道那砍斷了的大連鎖的一端,打著地主階級,而別一端,則嚇了賤農(nóng)(Muzhik)。他又目擊了所謂民眾啟蒙運動,經(jīng)驗過和都市的發(fā)達(dá)一同激增的可驚的矛盾的現(xiàn)象,而他自己,則成為最后的貴族了。他于一八七○及八○年代,宣說那將其生活狀態(tài),加以詩化,美化而謳歌了的莊園的沒落,恰如Gogol的杰作(譯者按:“Taras Bulba”中的人物Bulba,向Andrei(譯者按:Bulba的兒子)所說的“我做成了你,這我也來殺掉你”一樣,也說給了莊園。于是他將自己的思想一變,成為一向遮著藝術(shù)的華服的丑穢現(xiàn)象的曝露者了。
《懺悔錄》、《愛彌兒》、《新藹羅若》的著作者盧梭,生于小資產(chǎn)階級的手工業(yè)者的家庭里,歷經(jīng)辛苦而生長,感到十八世紀(jì)的虛偽底生活,遂如古代羅馬的賤民似的,向貴族階級宣戰(zhàn)了。
《幼年時代》、《哥薩克兵》、“Lucerne”、《我的懺悔》的著者,則生于貴族人家,父系是德意志人,那母系,是遠(yuǎn)發(fā)于留烈克(俄國的始祖)的。
而這白馬金鞍的貴公子,遂和自己抗?fàn)?,?jīng)思索多年的結(jié)果,竟曝露了貴族階級的腐敗。所以那抗?fàn)幨菓蚯椎氖拢钦l都可以直覺到的。
Tolstoi 一離母胎,便即包圍在舊貴族的氛圍氣里,為許多男女侍從所環(huán)繞,在Iasnaia Poliana的幸福的生活,是全靠著七百個農(nóng)奴的勞動的。至于教育未來的文豪者,則是長留姓名于《幼年時代》里的德國人和法國人,他的父親的圖書室中,也如在Pushkin的父親的圖書室中一樣,有許多十八世紀(jì)的法國人的著作。從十三歲到十九歲之間(一八四一——一八四七),他受著Kazan知事之女,退職胸甲騎兵大佐之妻,他的姑母Perageia Ilinishna Iushkova的監(jiān)督,住在那家里。這家庭,是常是佳節(jié)般的熱鬧,為Kazan的上流社會的聚會之所,法蘭西語的社交的會話,是沒有間斷的時候的……。
青年大學(xué)生(Tolstoi)將全世界分為二大階級,即上流社會和賤民;那姑母則要使Tolstoi成為外交官,或皇帝的侍從,且希望自己的外甥和交際場中的貴女,意氣相投。她以和富家女結(jié)婚,為他的最大幸福,就是夢想著由這結(jié)婚,而Tolstoi能有很多的農(nóng)奴的。
據(jù)Zagoskin的《回憶錄》,則青年的Tolstoi,是一個道地的放蕩兒的代表者。
跳舞,假裝會,演戲,活人畫,大學(xué)畢業(yè)后的打骨牌,流人(Gipsy)歌等,是這青年貴族的生活。關(guān)于這生活,后來他在《我的懺悔》里,是不能沒有悔恨和恐怖之念,記載出來的。
慣于蔑視本階級以外的人們的青年,離墨斯科,赴高加索,在等候著做第四炮兵中隊的曹長的任命了,其時他穿了時式的外套,戴著襞積的峨冠,套了雪白的鞣皮的手套,在 Tifris的市街上散步。一看見不戴手套的路人時,他便用了嘲笑的調(diào)子,對他的弟弟尼古拉這樣說——
“他們是廢物呵?!?/span>
“為什么是廢物呢?”
“為什么?不是沒有帶手套么?”
在高加索,青年Tolstoi也竭力減交游,避朋友,守身如遁世者。那時他在寄給姑母的信里,說,“我并非自以為高,取著這樣的態(tài)度的。這是自然而然之勢,將我所遇見的本地的人們和我一比較,在教育上,在感情上,又在見解上,都有非常的差異,所以無論如何,和他們不能相投了?!?/span>
他于一八五四年,在Silisria(勃加利亞的山地)為司令官屬副官時,也是同樣的紈袴子;又其處女作出版后,進(jìn)了Turgeniev,Druzhinin,F(xiàn)et,及其他的文士之列的時候,也還是這樣的人。
然而這青年有世襲的領(lǐng)地,有自己的農(nóng)民。因此他覺得可以做善良的主人,知道學(xué)位證書和官階,都非必要。而且他感到了恰如《地主的早晨》中的主人公Nekhliudov一般,有著安排七百個農(nóng)民的幸福和對于神明,負(fù)有關(guān)于他們的運命的責(zé)任……。
在放蕩生活中度了青年時代的Tolstoi,到三十四歲,這才成了家庭的人。立農(nóng)村經(jīng)濟(jì)的計畫,是他的無上之樂,曾將其經(jīng)營的辦法,向好友Fet自夸。他又為利己底感念所驅(qū),竭力要給家族以幸福,嘗醉心于勞動者Iufan的敏捷的工作,而想自行Iufan化。未來之母 Sophia Andreievna響著鎖匙,巡視谷倉,大家族的未來之父的他,則到處追隨其后……。經(jīng)年積歲,殆十九年間浸漬于快活的蟄居生活的Iasnaia Poliana的地主,是經(jīng)營農(nóng)村,增加財產(chǎn),牧畜場中,有豚三百頭,Samara的莊園里,則馬群在騰躍……。這樣地,富是日見其增大了,但在一八五六年頃寄給Fet的信中,卻寫道,“我們的農(nóng)業(yè),現(xiàn)在宛如藏著那交易所所不要的廢票的股東。情形很不好。我決計加以經(jīng)營,以不損自己的安靜為度。最近自己的工作,是滿足的,但有饑饉襲來的征候,所以日日在苦慮?!?/span>
一八八二年,參加了墨斯科市況調(diào)查時,僅用于調(diào)查一個Riapinski客棧的幾小時,卻將較之Iasnaia Poliana生活的幾年更有意義的影響,給與Tolstoi了。以這調(diào)查為動機(jī)而作的《我們該做什么呢?》(一八八二)的冒頭上,是用這樣的句子開始的:“我向來沒有度過都會生活。一八八一年轉(zhuǎn)入墨斯科生活時,使我吃驚的,是都會的窮困。我早知農(nóng)村的窮困,但都會狀態(tài),在我,是新的,而且不可解?!?/span>
都會的貧民,是赤貧,不信神,看那眼色,讀出了這樣的質(zhì)問——
“為什么,你——別世界的人——站在我們的旁邊的?你究竟是誰呀?”
從別世界來的Tolstoi一經(jīng)觀察這不可解的新的都會生活,一向以為愉樂的奢侈生活,在他便反而成了煩悶的根苗。既經(jīng)目睹了忍寒苦饑,而且被虐的多數(shù)人,于是也明白了僅靠博愛,難以解決這問題;又在都會里,也難如村落一般,容易創(chuàng)造愛和協(xié)同的氛圍氣;并且鎮(zhèn)靜“以自己的生活為不正當(dāng)?shù)淖杂X心”的苦惱,有所不能的理由了。他曾這樣地寫——
“都會的缺乏,較之村落的缺乏為不自然,更急需,更深酷。而主要之點,是在窮困者群集于一處,那情形,實給我以惡感,在Riapinski客棧所得的印象,使我覺得自己的生活的骯臟?!?/span>
村落生活者的第一的思慕,是Iasnaia Poliana的安靜和幽棲??嘤趧∩醯亩紩畹臒┈嵉乃銖哪箍婆艿酱迓淙?。到一八八二年的所謂“苦痛的經(jīng)驗”(市況調(diào)查)為止,他是為了子女的教育,住在墨斯科的;這之前,在一八七七年,他曾向好友Fet這樣地訴說墨斯科生活?!拔业哪箍粕睿浅A鑱y。神經(jīng)紛擾,每一小時中,每一分有不同之感。為了妨害我面會必須相見的人們,無須的人們是故意地出現(xiàn)……?!?/span>
墨斯科的市況調(diào)查后,他從Riapinski客棧,恐怖地跑到Iasnaia Poliana的羽翼之下,一八八二年四月,寫信給Sophia夫人云——
“總算已從都會的繁雜之極的世界,復(fù)歸自己,讀古今書,聽Agafia Michalovna的純真的饒舌,非念孩子,而念上帝,在我是心情很舒服的。”
Tolstoi之跑到Iasnaia Poliana去,也不但為厭了都會生活的煩勞。他是要避開社會問題的通俗底解決,并且遠(yuǎn)離深酷的急需底的都會的窮困。而他較之Iasnaia Poliana的生活,倒在跑向農(nóng)民的生活去的。
社會問題在Toistoi的面前,將那悲劇底實相展開了。他想個人底地,消極底地,將社會問題來解決,以為一切病根,全在傭雇別人,加以榨取,所以應(yīng)該不去參加榨取別人的事,自己來多作工,而竭力少去利用別人的勞動。
一八八二年他遇見了加特力教派農(nóng)民Siutaev;Siutaev者,是扶助別人,顯示自己的實例,以說“同胞愛”而想緩和社會的矛盾的。Tolstoi又讀了Bandarev的《論面包的勞動》,大有所感,便將那為村民作殉道底勞動,借以得自己的良心的和平的主意打定了。社會問題固未能仗這樣的個人底出力而解決,但于怠惰豪華的地主生活上,加了打擊;是并無疑義的。
Iasnaia Poliana的地主,成為Iasnaia Poliana的隱者;Iufan化了的主人,變作文化底耕作者了。恰如十八世紀(jì)的盧梭,拋掉假發(fā),脫白襪,去金扣,居環(huán)堵蕭然的小屋中,做了Montmorenci的隱者一樣,十九世紀(jì)的Tolstoi也脫去華美的衣裳,加上粗野的農(nóng)服,委身于所謂“面包的勞動”了。于是從現(xiàn)代國家的社會底矛盾脫逃的隱者,便進(jìn)了“樅樹下的精舍”,個人底地奉著農(nóng)民底基督教,依照Siutaev的方式,以度生活了。也就是他Tolstoi,成為改悔的Anarchist,以中產(chǎn)的勞動農(nóng)民的精神為精神了?!笆袥r調(diào)查和Siutaev之說,教了我許多事”,是他屢屢說起的話。
以尋求Stenka Razhin,尋求社會主義為目的的向著農(nóng)民團(tuán)的革命底行進(jìn),在八十年代的Tolstoi的作品上,變?yōu)閷で竽呛娃r(nóng)民一同不抗惡的Karadaev式人物的巡禮了。
“我們的周圍的生活——富豪及學(xué)者的生活——不但反于我的意志而已,且也失了意義。我們的一切動作、考察、科學(xué)、藝術(shù),在我是成了新的意義的東西了。我將這些一切,解釋為游戲。所以不能在這些里面,去尋求生活的意義。惟勞動者,即創(chuàng)造生活的人類的生活,這才有真正的意義的。我以這為真的生活,認(rèn)附帶于這生活的意義為真理,所以我將這采用了?!?/span>
這是他的《我的懺悔》里的話。
由母親得來的遺傳底敏感性,在少年時代的盧梭的研究,農(nóng)村的印象,與自然和樸素的人們的接觸,兩個姑母的感化,Arsamas的旅行,死之恐怖和有意義的生活之渴望,社會的矛盾和不平之感知,將赤貧之苦和犯罪來曝露給他的墨斯科的市況調(diào)查,一八八○年和 Siutaev的交際及Bandarev的著作的統(tǒng)讀等,都會合起來,使Tolstoi回顧民眾了。
然而與對于都會和農(nóng)村的矛盾的深酷所抱的恐怖,以及舊文化崩潰的豫感,同來苦惱他的,是一切生物之無常和必滅。死的觀念,成為恐嚇這芳春和復(fù)活的樂天詩人的惡夢了,他相信要免除這惡夢,即在將自己的生活加以農(nóng)民化,基督教化,舍生活的歡樂,離魅惑底藝術(shù),用以贖罪,而凈化已黷的精神。蓋無常的生活,不但借“面包的勞動”,成為神圣而已,并且使如神的愛的要素,和人類相交融。死之恐怖,使社會問題力懈;個人的利害,壓迫了社會底利害;動搖的觀念,便轉(zhuǎn)向個人底完成和個人的變革去了。
一八六九年,為購置有利的新莊園,旅行Pensenskaia之際,Tolstoi在Arsamas一宿,體驗了死之恐怖。是年九月,在寄給Sophia Andreievna的信里,說道,“前夜我止宿于Arsamas,遇了非常的事。這是午前約五點鐘,我為了疲勞,很想睡覺,各處是毫無痛楚的。然而驀地起了不可言喻的悲哀。那恐怖和驚愕,是未曾嘗過的程度。關(guān)于這感覺,待將來再詳說罷。但如此苦痛的感覺,是一向沒有覺到過的?!倍@感覺的詳細(xì),Tolstoi是用了可驚的真實和魅力,敘在一八八四年之作《狂人日記》中。
他獨在旅館的骯臟的一室里,開始體驗了無端的劇烈的哀愁,即死之恐怖的侵襲,此后又屢次有了這樣的事,他稱之為“Arsamas的哀愁”。
但是,他的深味了死之恐怖,也不獨這一事,他是作了《三個死》、《伊凡·伊立支之死》、《主人和工人》的。
他在搖籃時代,不已和死相接近了么?有著“發(fā)光的眼睛”的他的母親的去世,是他生后一年半的時候。父親之死,是九歲時。還有姑母兼保護(hù)者Alexandra Ilinishna的去世,他是十二歲。她便是常為飄泊者所圍繞,為了要得其死所,而往“Optin Pustvini”道院的人……。此后,弟弟尼古拉夭亡了,那死,就在“Anna Karenina”中現(xiàn)實底地描寫著。這一切不幸的現(xiàn)象,是都刻鏤在活力方熾的貴族底青年的心上的。
一八六○年,在Sodene,抱在他臂膊上,愛弟尼古拉永久瞑目了。尼古拉是富于天才的出色的人。那時失望傷心,感了死之戰(zhàn)栗的他,寄信給Fet道,“明天也將以可憎的死亡,虛偽,自欺之日始,而以自無所得的空零終。是滑稽的事。”……“倘從Nikolai Nikolaevitch Tolstoi(弟)的曾經(jīng)存在這事實,一無遺留,則將何所為而勞心,何所為而努力呢?”他的弟弟因為不能發(fā)見足以把握的何物,對于“汝歸于空零”這觀念,曾經(jīng)怎樣懊惱的事,Tolstoi懂得了。那時Tolstoi還未曾結(jié)婚,不能把握家庭的幸福,而Iufan式的工作,也不能把握,只捉著了學(xué)術(shù)的研究……。暗云似乎消散了……。然而發(fā)生了一八六九年的Pensenskaia旅行和Arsamas的恐怖,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之間的近親五人(三個孩子和兩個姑母)。的死殤。而且這又是替生母撫育Tolstoi,使他知道了愛的精神底慰樂的姑母Iergolskaia之死;是保護(hù)人的八十歲老婦人Perageia Ilinishna之死……。在Iasnaia Poliana早沒有光輝燦爛的生活,死在拍著黑色的翅子了。要逃出這翅子,該往那里呢?赴Pensenskaia,去買為自無耕地的貧農(nóng)所圍繞的莊園呢?還是增加Iasnaia Poliana的富,以度奢華的生活呢?做這樣的事,是良心,廉恥心,憤社會之不平等的精神,都所不許的。
一九一三年所刊行的《托爾斯泰年鑒》上,載著題為《我的生涯》的Tolstoi夫人的最有趣味的一斷片,當(dāng)敘述托爾斯泰伯的“Optin Pustvini”道院四次朝拜的巡禮底行為時,夫人這樣地寫著——
“Tolstoi在那長久的一生之中,徒望著死的來近,且關(guān)于死,懷了幾回陰郁的觀念,都不知道。入于永是怕死的觀念里,并非容易事,但精神上肉體上,皆稀見如Tolstoi的強(qiáng)健的人,要將難避的生的破壞,分明地想象,并且感得,是不可能的?!?/span>
在陶醉于生活的藝術(shù)家那里,酒醒的時候來到了。對于生活的疑念發(fā)生了。當(dāng)計畫農(nóng)村經(jīng)濟(jì)時,這問題突然浮在腦里了——
“唔,是了,你在Samara有地六千畝,有馬三百匹。但是,此外呢?”
他于是完全茫然,不明白此后該想什么了。(《我的懺悔》參照。)
地主的經(jīng)濟(jì),與《家庭的幸?!?、《戰(zhàn)爭與平和》和“Anna Karenina”的著者的精神是不相容的。然而他不做游歷歐洲的所謂“消谷,”又不做貴族的漂浪者,而成為農(nóng)民的巡禮者,土地耕作者,以及“上帝的仆人”了。
新生活的計畫,又和家族及主婦的計畫不相合,且反于Iasnaia Poliana的精神。舊貴族家里的居人,只能用了《家庭的幸福》中的“我們的家,是村中第一的舊家,幾代的子孫,相愛相敬,在這家里過活”的話頭,向了隱者而有智識的農(nóng)夫(Tolstoi)說。
但將有可怕的打擊,加于這幾代子孫的家風(fēng)之上了。一九一○年,在將作托爾斯泰紀(jì)念館的這舊家中,又發(fā)生了決勝底爭斗。而反對Iasnaia Poliana而起者,卻正是在其地誕生,生活,且遺囑葬于舊教會旁的人,并且仗沃土之力而發(fā)榮,確立,而放了爛熳之花的作品的作者自己。
Sophia Andreievna夫人在她的自敘傳里記載著:“一八八四年夏,Tolstoi熱中于野外工作,終日和農(nóng)人們割草,大概總是疲乏之極,傍晚才回家來,但因為不滿于家族的生活,便很不高興模樣,坐在椅子上。Tolstoi是為了家族的生活,和自己的主張不同而煩悶著的。有一回,Tolstoi曾想同一個村女,跟移民們暗暗逃走,這事他向我告白了……。于是這事成為事實,七月十七日之夜,和我大約是為了關(guān)于馬匹的事的口角之后,便背上內(nèi)裝什物的袋子,說是到美洲去,不再回來,走出門外了……。一八九七年也有一回想出家,但關(guān)于這事,沒有一個人知道?!?/span>
終于,一九一○年十月的有一夜,他毫無顧惜地拋棄了自己的莊園。這之先,還瞞著 Sophia夫人寫好遺囑,將世襲領(lǐng)地讓給Iasnaia Poliana的農(nóng)民們。
他的行蹤不定的出奔和領(lǐng)地的自愿底的推讓,是明明白白地表現(xiàn)了貴族時代的最后,舊貴族制度的崩潰,以及夢似的舊莊園的沒落的……。這樣的個人的生活樣式,即“自己所必要的,是獨自生活獨自死掉”的思想,給貴族底家族制度以對照了。
身穿竭盡時式的奢華的外套的青年貴族,和肩負(fù)旅行用袋,與漂泊者之群同赴“Optina Pustovini”道院的老翁,或赤腳耕田的傖夫之間的距離,實在是很大的。然而這并非改換衣裝的戲文,也不只是變美衣為農(nóng)服而已,這是更生的劇曲,是排斥傳統(tǒng)底習(xí)慣,趣味,觀念的苦悶的表現(xiàn),也是莊園和茅舍的兩世界的沖突,且又是從地主底世界觀,向著農(nóng)民底基督教的見解方面的遷移。
這樣的對于更生的準(zhǔn)備,他的一切創(chuàng)作,便在說明著。這正如Lermontov仗著做詩,脫離了苦惱他一生的懷疑和否定的惡魔一般,Tolstoi仗著《懺悔錄》,從奢侈生活,Iufan化以及貴族制度逃出了。
在我們的面前者,不是大文豪的文集,而是一部連接的日記,又是首尾一貫的懺悔錄。
在這日記,懺悔錄或是傳道錄中,描寫著各樣的人物,但這是為了贖罪而譴責(zé)自己,輾轉(zhuǎn)反側(cè)而煩悶著的一個貴族的豐姿。那各種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如Irteniev,Nekhliudov,Teresov,Olienin,Sergei Michalovitch, Pierre Bezukhov,Andrei Bolkonski,長老Sergei等,都是表現(xiàn)了一個煩悶的人物的異名,以及各樣的境遇和各樣的轉(zhuǎn)換期的。而顯露于一切轉(zhuǎn)換期中的一特色,乃是善的理想的崇拜,精神的常存的潔白和完全美的渴望,家系以及階級的傳統(tǒng)底事物的排斥等。而各種作品的重心,則在描寫精神底危機(jī)和精神底照明之所以發(fā)生的機(jī)緣,當(dāng)達(dá)于精神底照明的高度時,便顯現(xiàn)著死和覺醒,換一句話,即死和復(fù)活。
《幼年時代的回顧》(一九○三——一九○六)是探討Tolstoi的創(chuàng)作底計畫之跡的貴重的資材,那是《幼年時代》印行后五十年所寫的,在這書中,Tolstoi便從善惡的差別觀,更來通覽自己的一生,將這分為四期,即(1)幼年時代,(2)獨身時代,(3)到生活一轉(zhuǎn)期為止的家庭時代,(4)精神底更生時代。這分類法,在依了基本底題目,來分別Tolstoi的遺文之際,是頗便于參考的。
天真,愉快,而且詩底的幼年時代,長留在他的處女作《幼年時代》和《少年時代》中。那時候,Tolstoi是將脫離墨斯科生活,住在嵐氣迫人的高加索山中,幸福的過去的回憶,寫了下來,不獨使自己的精神,且使讀者的精神也都凈化高超了。自作的小說印行之年,他在Tifris途次,從“Mozdock”車站寄信給姑母Iergolskaia道,“我精神上起了很大的變化;這不只一次,有好幾回。一年以前,我以為在世俗的娛樂和交際場里,是可以發(fā)見自己的幸福的,但現(xiàn)在卻相反,愿得體力上精神上的安靜?!?/span>
這Tolstoi的處女作,充滿著“使自己完成的不斷的努力,乃是人類的使命”的信念。又在這里,交織著真實和架空。例如幼而失母的他,要從那記憶上,挽回朦朧的母親的模樣來,推敲意想時的敘述就是,但那設(shè)想,往往是蒼白而無力的。
他的處女作,又時時極其感傷;那敘述法,則顯示著英國文人Sterne的《法意兩國游記》和盧梭的《愛彌兒》的大感化。
在《幼年時代》的序文上,Tolstoi向著有心的讀者,望不僅以為有趣的文章,而發(fā)見會心的處所,且要求著不因嫉妒之情而蔑視了周圍。
《青年時代》是未完之作,可作續(xù)編看者,是《地主的早晨》。在《地主的早晨》里,用了從大學(xué)的三年級回村來的十九歲的Nekhliudov,將《少年時代》的十六歲的Irteniev替換。
Nekhliudov是小農(nóng)。他以為農(nóng)村的弊病的根原,在于小農(nóng)的赤貧生活,若用勞動和忍耐,便可匡救這弊病的。于是立起“農(nóng)村經(jīng)營的法則”來,要在那經(jīng)營和提高勞動者的精神上,實現(xiàn)自己的計畫。就是,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個“地主的早晨”的農(nóng)奴的村落的光景來。
Nekhliudov傾聽了麇集的小農(nóng)的訴說和要求,或者詢問事實,或者答允改良,抱著疲勞,羞愧,無力,悔恨的糾紛的感情,走進(jìn)自己的住房里去了。
故事驟然變?yōu)镹ekhliudov的關(guān)于Iliusha的感想。Iliusha是有豐饒的金發(fā)和發(fā)亮的細(xì)細(xì)的碧瞳的人,往Kiev搬運物件去了。Iliusha的Kiev之行,為Nekhliudov所羨慕,為什么自己不是Iliusha似的自由人呢,是這時他腦中所發(fā)生的思想……。
“幼年時代和少年時代”的時期,連續(xù)計十四年(一八二八——一八四二),其次,就起了思想的大變化。
生活于高加索的兵村,擁在自然的懷抱里,更在Sevastopol出入于生死之境的Tolstoi,便從向來的貴族底思想脫離,將追逐外面底光輝的卑俗的欲望拋掉了。作為這時的作品,可以舉出來的,是《襲擊》、“Sevastopol”、《青年時代》、《部隊中和墨斯科舊識的邂逅》、《計數(shù)人日記》、《兩個胸甲騎兵》、“Albert”、“Lucerne”等。
描在《計數(shù)人日記》里的上流階級出身的純潔的青年Nekhliudov,逐漸陷入墮落社會的深處,成為撞球場的熟客,作不正當(dāng)?shù)慕柝敚譃閻河阉T,涉足娼家,終于將精神的純潔和無垢全都喪失了,然而悔悟之念一起,莫知為計,便圖自殺,寫了下列的句子,留下遺書來——
“神給我以人類所能望的一切,即財產(chǎn),名譽(yù),智慧和高尚的觀念。而我要行樂,將在自己心中的一切善事,捺入泥土,加以蹂躪了。我不作無恥事,也不犯什么罪,然而做了最厲害的事,殺卻了自己的感情,智慧,和青年的意氣……。打骨牌,香賓酒,賭博,吸煙,妓女,這是我的回憶……?!?/span>
Nekhliudov的苦悶,是后悔了青年時代的放蕩生活的罪惡的Tolstoi自己的苦悶。
恰如Pushkin的“Aleko”,詛咒著氣悶的都會的束縛,游歷Bessarabia,而憑吊了Tsigan人的古城遺跡一般,墨斯科人的Olienin (《哥薩克兵》的主角)也和虛偽絕緣,為要融合于自然的真理中,便離開了喧囂的都會。對著嵯峨的山嶺的他,在想要寄給所謂交際社會人類這都會的上流文化人的信里,是這樣地寫著——
“你們是無聊的可憐人。你們不知道幸福的本質(zhì),生活的要素是什么??v使只一次,也必須嘗一嘗不加人工的自然美的生活的。我每日仰眺著嚴(yán)飾群巒的千秋的皓雪,和成于太古之手照樣的自然美相親,你們也不可不眺望這大自然之美,而有所領(lǐng)悟,待到領(lǐng)悟了誰在埋葬自己,誰在營真的生活的時候……。
“真理和真善美是什么,必須觀察而領(lǐng)悟的。一經(jīng)領(lǐng)悟,則你們現(xiàn)今在談?wù)f和考察的事,以及希望著自己和我的幸福的事,便將成為骨灰而四散罷。所謂幸福者,乃是和自然偕,看自然,而且和自然共語?!?/span>
讀者的眼里,映出都會人和山中人來了罷。在Olienin即Tolstoi的回憶和空想中,蘊(yùn)蓄著大自然的嚴(yán)肅之感;在那時他所想,所感的一切物象中,常有山岳出現(xiàn)。馳神思于山巔,涵泳了如水的嵐氣的Olienin即Tolstoi,便從哥薩克的Novomlinskaia村,伸出手去,和日內(nèi)瓦的哲學(xué)者而藝術(shù)家的盧梭握手了。
后來,在發(fā)抒公憤的“Lucerne”中,Tolstoi則將溫泉浴湯的所謂“富有的文明人”們,和他們所嘲笑的唱小曲者相對照,這短篇,乃是痛罵了不以象人的溫暖的心,來對個人的工作的十九世紀(jì)文明人的檄文。
委身云水的乞兒,唱小曲者,Sevastopol的兵丁,樸訥的哥薩克人Ieroshka和Lukashka,《雪暴》中的車夫,Ignat等,都是太古的人,“接觸自然的漂泊者,Tolstoi所喜歡描寫的人物。
第三期是從結(jié)婚起,到開手和周圍的人們絕緣的十九年(一八六二——一八八○)。這之間,幸福的丈夫,父親,主人的Tolstoi,是度著正當(dāng)?shù)臐嵃椎募彝ド?,利己底地賞味著生活的快樂,增益資財,享著家庭的幸福的。這時Tolstoi是盡全力要成文人,向姑母 Alexandra Andreievna,屢次寄了自述意見的有特色的貴重的信札。
一八六三年九月,在寄給這姑母的信中,他這樣寫——
“我不穿鑿自己的心境,即自己的感情了。而家族的事,則單是感,并不思。這精神狀態(tài),給我以很廣闊的智識底地域。我一向未曾感到過,自己的精神力竟能如此自由,而且致力于作品?!?/span>
一八五九年所寫的《家庭的幸?!?,是跨進(jìn)這一期去的序言。這小說,是用溫雅的Turgeniev式語調(diào)寫出的,但篇中的Turgeniev式處女,卻究竟成著Tolstoi式筆法的婦人和母親。而結(jié)婚,家族,生產(chǎn),做父母的義務(wù),愛情等問題,則是我們的文豪的注意的焦點,于是各二千頁的兩巨制,《戰(zhàn)爭與平和》和“Anna Karenina”,便成為描寫那在豪侈的貴族生活中,時運方亨者的家庭和生產(chǎn)的狀態(tài)的力作而出現(xiàn)了。
倘若《幼年時代》,《少年時代》及《青年時代》的材料,利用著鄰村的地主Isrenev一家,Sophia Andreievna的母親,家庭教師列綏勒和圣多瑪,則《戰(zhàn)爭與平和》的材料,是利用著Tolstoi的三血族的家譜的。不獨外祖父Volkonski,生母,姑母Iergolskaia,祖父Tolstoi,祖母和父親而已,連自己的新婦Sophia Andreievna,也描寫在這大著作里,各人的面目都躍如,連合起來,使我們感動。
這小說的內(nèi)容的十分之九,是用一九一二年的祖國戰(zhàn)事為背景的貴族及地主生活的描寫,貴族的各層的狀態(tài),都被以非常之正確和深邃,表現(xiàn)出來。而每行每頁中,都映出著貴族社會的出身,且徹骨是貴族的作者的姿態(tài)。
在這長篇小說中,沒有描寫農(nóng)奴法的黑暗面,是令人覺得奇異的,Tolstoi將主人對于傭人的族長關(guān)系,加以詩化了。
有人向Tolstoi,非難他描寫時代精神之不足,太偏于敘述光明方面了的時候,Tolstoi這樣地回答說——
“我知道時代精神是什么,也知道讀者在我的創(chuàng)作上,看不出時代精神來。時代精神者,是農(nóng)奴的黑暗面,是妻女的抵押和苦痛的呻吟,是笞刑,是兵役以及別的種種。
“留在我們想象上的這時代精神,我不以為真實,也不想描寫它。我曾研究了歷來的文件,日記類和傳記,沒有發(fā)見過比現(xiàn)在,或我在有一時期所目睹似的更殘忍,暴戾的事實。
“那時的人們也尋求真理和道德,且也嫉妒,迷于情欲了。精神生活也復(fù)雜的,但那生活,比起現(xiàn)在的上流社會來,卻優(yōu)美而高尚……?!?/span>
“那時有一種特質(zhì),是起于上流社會和別社會的非常的間隔,也起于教育,習(xí)慣,用法國話和別的關(guān)系的。我是竭盡所能,使這特質(zhì)明示于人世。”
這樣子,本來未嘗著眼于社會的矛盾沖突的他,在《戰(zhàn)爭與平和》里,也念及上流下流兩社會的懸隔了。
在小說“Anna Karenina”里,則對照著莊園和都市,地主的Levin和豪華的都人。起于離Iasnaia Poliana不遠(yuǎn)的Tuliskaia縣的悲劇——地主某的愛人,不耐其地主的愛情的日薄,自投火車之下而轢死了的事件——給Tolstoi以關(guān)于結(jié)婚、家庭、愛和嫉妒的材料。小說中的人物Oblonski,Vronski,Karenina,Konstantin Levin,Kitty Nikolai Levin和Levin的愛人而因痘疤變丑了的女人,以及交際社會的紳士等,是都用以顯示真正的宏大的自己犧牲之愛的模樣,并且據(jù)自己的體驗和回憶,來表現(xiàn)都會的貴族和鄉(xiāng)村的地主的生活的。
Konstantin Levin的不安,戀愛,企業(yè),都會生活的嫌惡,計畫自殺的精神上的危機(jī),以及Nikolai Levin與其愛人的言動等,凡出現(xiàn)于這小說中的一切的現(xiàn)象,是都經(jīng)了有家族底親睦的Iasnaia Poliana的氛圍氣化的。
在這長篇中,也如在《戰(zhàn)爭與平和》里一樣,將陷于戀愛的動機(jī),生產(chǎn)的重要關(guān)頭,以及對于子女的母性愛等,用了空前的巧妙,描寫出來。終不委身于墨斯科交際社會的一青年的那為人母者的豐姿,分明地在讀者眼前出現(xiàn)。而描寫了這姿態(tài)的Tolstoi,則一八八○年頃,已經(jīng)是九個孩子的父親了。有讀了Anna Karenina和她的兒子Seriujia相會的場面而不哭的么?……在Konstantin levin的世界觀上,是明明地顯著地主階級的利害的反映的。
Tolstoi將“精神底更生”之年的那一八八○年以后,作為創(chuàng)作的第四期。但恰如一八五九年所作的小說《家庭的幸?!肥羌彝ド畹男蜓砸粯?,一八七七年所作的“Anna Karenina”,是從一八七九年到一八八二年之間所寫的《我的懺悔》的豫告。
喪弟的結(jié)果,而深思生命的意義的Levin,為死之恐怖所襲,凡手槍和繩索之類,是不放在手頭的,但這是表現(xiàn)著晚年的Tolstoi所自曾經(jīng)驗之處,Tolstoi當(dāng)精神底更生之際,想自殺者許多回。這樣,而十九歲的青年Nekhliudov便讓位于Levin,而Levin帶著許多孩子,不但一個早晨,竟終生在農(nóng)民之間過活了。
然而Levin對于農(nóng)民,不過消極底地公平而已。他沒有壓迫農(nóng)民,但永久的弊病這耕地問題,也未曾解決。
Stiva Oblonski對于Levin所說的農(nóng)民問題和社會的不平等,慫恿他將土地分給農(nóng)民,算作解答的時候,Levin便說自己沒有推讓土地之權(quán),對于耕地和家族負(fù)著責(zé)任云云,駁斥了他的話。
而Levin遂回避了社會問題的解決,入宗教界,為要拯救自己和自己的精神,想從劇甚的生活的矛盾中脫出,并且歸依宗教,以得安心立命之地。
Tolstoi自己也進(jìn)了宗教界,永久地拋掉華美的貴族生活了。關(guān)于《戰(zhàn)爭與平和》中的一個女人Maria Bolkonskaia,他已經(jīng)這樣地寫著——
“她屢次聽到巡禮的故事。這在巡禮者,不過是單純的照例的話罷了,但于她,卻意味深長,感動的結(jié)果,便好幾回想舍了一切家財出走。于是她自行設(shè)想,自己在和身纏粗衣,拄著杖子,頸懸進(jìn)香袋,步行著沙路的Fedoshka 一同走。她又自行設(shè)想,自己將嫉妒、愛戀、希望,全都舍棄,只是遍歷圣地,終于到了悲苦俱無,輝煌著永久的歡喜和幸福的樂土?!?/span>
但在后來,看見年邁的父親,尤其是見了年幼的孤兒這外甥時,她就難行她的計畫,吞聲飲泣,覺得是愛父與甥,過于上帝的罪人了。
作為足以記念這第四期的碑銘,將Tolstoi所愛誦的Pushkin的詩《追懷》鈔在這里,是最為確當(dāng)?shù)牧T。
這有名的《追懷》,曾成了Tolstoi的悔悟和嗟嘆的根源,Tolstoi是極愛讀典麗而遒勁的詩歌的——
喧囂的白晝銷聲,
夜的半明的影子
擴(kuò)充于寂然的衢路,
晝?nèi)涨趧谥n的
夢成時,
在我是
來了苦惱不眠的時候,
我的胸中,趁著夜閑,
嚙心的蛇正在蜿蜒。
空想噴涌于滿是哀愁的腦中
沉重的思惟填塞了胸底,
回憶在我面前
將長卷展開,靜悄悄地。
于是不得已而回顧我的平生,
我咒詛而且戰(zhàn)栗,
我長嘆以淚零,
但悲哀的印象不能蕩滌。
發(fā)揮獸性的華筵,
不自然的自由的耽溺,
束縛和困窮和飄泊大野,
這是我所耗的往日。
而今的我又是酒池肉林,
聽儕輩的謊語,
冷的理智之光,
使我心感到難除的愧恥。
我沒有歡娛……。
?
Tolstoi的回憶,便是將這詩的“悲哀的數(shù)行”,換以“污濁的數(shù)行”的,而他的《懺悔錄》,也和Pushkin的《追懷》相匹敵。
在取材于民眾生活的故事中,Tolstoi所用的平易的文體,也酷似Pushkin當(dāng)圓熟時代所表示的單純的寫實主義底文體的。
在這第四期,Tolstoi寫了許多宣傳底文章。即《我的懺悔》(一八七九—八二)、《論墨斯科的市況調(diào)查》(一八八二)、《我的信仰》(一八八四)、《我們該做什么呢?》(一八八六)、《論生活》(一八八七)、《論Bandarev》(一八九○)、《懶惰》(一八九○)、《十二使徒所傳的主的教義》(一八九五)、《圣書的讀法及其本質(zhì)》(一八九六)、《論現(xiàn)在的制度》(一八九六)、《藝術(shù)是什么?》(一八九七)、《論托爾斯泰主義》(一八九七)、《自己完成論》(一九○三)、《互相愛呀!》(一九○七)、《論虛偽的科學(xué)》(一九○九)、《不能緘默》(一九○七)等。
這時期,我們的Tolstoi將象征那生活的歡樂的藝術(shù),加以排斥了。他以為藝術(shù)的使命,是在建設(shè)那為人類最高目的的“愛的王國”。
他反了自己的稟性,想做禁欲主義者。“這一年,我大和自己戰(zhàn)斗了,但世界之美,將我戰(zhàn)勝?!边@是被魅惑于春天的自然美的他,寫在有一封信里的話。
一八八四年以降,Tolstoi為Chertkov所主宰的“Posrednik”出版部,做些創(chuàng)作,到一八九四年為止,印行了下列的書。就是《神鑒真理》、《人靠什么過活》、《高加索的俘囚》、《舍伐斯多波里的防御》、《蠟燭》、《二老人》、《有愛之處有神》、《呆子伊凡》、《開首的釀酒者》、《必需許多田地么?》、《雞蛋般大的谷子》、《受洗者》、《三長老》、《悔悟的罪人》、《黑暗之力》、《教化的效果》等。后來,又印行了“Kreutzerova Sonata”、《Ivan Ilitch之死》和《跋辭》。
凡這些作品,目的都不在有識及上流社會的讀者,而以灰色的大眾為主眼的;那內(nèi)容,則在關(guān)涉農(nóng)民,并且啟發(fā)農(nóng)民。那文章,已非以法文文格為本的Pierre Bezukhov的口調(diào),而是最良的通俗的俄國話,純粹透徹的確,而又端麗,這是Agafia Michalovna,Plaskovia Isaievna,巡禮者,Iasnaia Poliana的農(nóng)民,兵卒等的通用語……。
在一九○五年,作了一篇在體格,在簡質(zhì),在深邃,并且在明白之點,無不卓出的短篇“Aliusha Gorshok”。
在這一期,也有取上流社會的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例如《狂人日記》(一八八四)、《惡魔》(一八八四)、《復(fù)活》(一八九八)、《長老Sergius》(一八六八)、《夜會之后》(一九○三)、“Hajji Murad”(一九○四)、《活尸》(一九○○)等是。
然而表現(xiàn)于這些作品里的Tolstoi的根本觀念,并非嘗味上流社會的生活的歡樂的心情;對于社會的奢華放恣的利己底生活,乃是銳利的否定底的摘發(fā)底的態(tài)度。
《復(fù)活》里的下文的幾句,是表現(xiàn)著Tolstoi的這觀念的——
“訪了Masrenikov一家之后,尤其是旅行了鄉(xiāng)村之后,Nekhliudov并非已經(jīng)定了心,但對于自己所居的社會,非常厭惡了。那社會中,秘藏著為了少數(shù)者的安定和便利,而無數(shù)的大眾所蒙的苦惱,人們因為沒有看,也看不見,所以到底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的造孽和殘酷。
“Nekhliudov早已不能不自咎責(zé)而和那社會的人們相交際了?!?/span>
Nekhliudov竟和自己所居的社會及自己的過去絕緣,同情于身纏囚服的人們,走入兩樣的社會里去了。這樣銳利的果決的寫法,是Tolstoi所未前有的。
然而不要忘記了盧梭之徒的我們的文豪,是從幼年時代以來,無意識底地留心于無產(chǎn)者。D. V. Grigorovitch的作品,是和Turgeniev的《獵人日記》,同是感動了少年的Tolstoi的東西,后來在寄給Grigorovitch的信里,他自己這樣說——
“我還記得十六歲時候,讀了“Anton Goremika”(Grigorovitch之作)時所得的感嘆和歡喜之情。使我對于養(yǎng)活我們的俄羅斯的Muzhik (賤農(nóng)),起了愿稱為師之念者,是這一篇小說;又知道了不為惹起興味,不為描寫野趣,不獨是愛情,且竟應(yīng)該以尊敬和畏懼之念,明細(xì)地來描寫Muzhik者,是這一篇之賜?!?/span>
在我們的Tolstoi的胸中,是常有對于教師Muzhik的無意識底敬畏之念的。屬于他的創(chuàng)作的《日記》中,那從貴族的血統(tǒng)傳來的固有的性質(zhì),和幼年時代以來由接觸了農(nóng)民及巡禮者而感得的第二天性,雖在貴族子弟不顧平民的時代也曾顯現(xiàn)的傾向,以及Nikolenka Irteniev冷笑為“他的臉象Muzhik”時代的精神狀態(tài),都互相錯綜而表現(xiàn)著。
表現(xiàn)在《日記》里的Muzhik的臉,逐漸將法蘭西人家庭教師的教子的他的臉掩蔽了。
Turgeniev嘗戲評Tolstoi,說,“他宛如孕婦一般,對于農(nóng)民,歇斯迭里地?fù)磹壑!?/span>
蔑視了貴族主義的Tolstoi,是摯愛民眾,想仗民眾以救自己的。這正與《復(fù)活》里的被Katiusha Maslova說是“你是想要憑我來救自己的呀”的Nekhliudov的心情相同。
Tolstoi是學(xué)于民眾,學(xué)于哥薩克人Epishka,受教于Sevastopol的要塞兵,Iufan,Siutaev,Bandarev等的。他在民眾之前懺悔,謝自己的祖先之罪,使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與民眾同。民眾的力,是偉大的。驅(qū)逐了拿破侖者,非亞歷山大一世,也非諸將軍,而是灰色的民眾。Kutusov之得了勝,就因為他是平民主義。
Sevastopol之役之際Tolstoi屈膝于無智無欲的英雄這農(nóng)民之前,寫道:“俄國的民眾演了主角的這大事件,是永久留偉績于俄國的罷?!?/span>
和民眾,尤其是和農(nóng)民大眾的關(guān)聯(lián)逐漸擴(kuò)大起來,Tolstoi就逐漸舍掉了法蘭西式觀察和思想的發(fā)表法。這和Pierre Bezukhov會見了Platon Karadaev之后的思想,正復(fù)相同;更加適切地說,則和Pushkin在Michalovskoe村的傍晚,聽乳母的往日談,而說“修正了自己的討厭的教育的缺點”的心情是同一的。在文章圓熟的第四期所寫的農(nóng)村生活的簡素的故事類,都洋溢著農(nóng)村的質(zhì)樸的情緒。
在Tolstoi的一切作品上,顯著之點,是將那為精神上的煩惱所苦,永久不滿于自己的人們,和單純的,雖在暴風(fēng)雨中,也含微笑,言行常是一致的素樸的人物,兩相對照起來。
不答話的“Aliusha Gorshok”,是始終愉快的……。在欺凌他的商人那里,親戚那里,他總是忠實地作工,總是含著微笑。Aliusha Gorshok的微笑,是使他的一生明朗的,而農(nóng)民的俄國,則以這微笑,凝眺Tolstoi,Tolstoi是由這微笑,描寫了農(nóng)民。
Pierre Bezukhov走近前去,看見在篝火邊,忠厚的Platon Karadaev法衣似的從頭上披著外套,用鄉(xiāng)下口音的,悅?cè)说?,然而柔弱的聲音,對兵卒們講著照例的話。
Platon在蒼白的臉上,浮出微笑來,欣然地眼睛發(fā)著光,接著說——
“唔,兄弟,那么!兄弟?!保▍⒖础稇?zhàn)爭與平和》。)
從這臨終的兵卒的身體上,流著輝煌的歡喜之情。他沒有死,他是消融在光明的世界里了。
陰郁的滿懷疑惑的Levin,當(dāng)刪刈枯草時,到野外去,村女們唱著俚歌,到他旁邊來,這在Levin覺得好象是載著歡樂之雷的濕云,向自己飄過來了……。伴著叫喊聲和夾雜口笛的愉快而極粗野的歌調(diào),萬物都靜靜地跳躍起來。于是現(xiàn)在正因為枯草的事,和村農(nóng)相爭了的Levin,便神往于共同動作之美和豐饒的詩趣,羨慕這樣過活的人們,羨慕Ivan Parmenov和他年青的妻子了。
為什么Nekhliudov不能成Iliushka,為什么Olienin不能成Lukashka的呢?為什么 Maria Bolkonskaia不能成巡禮者,為什么Pierre Bezukhov不能成Karadaev的呢?為什么 Iasnaia Poliana的地主的府邸,不能變狹窄的溫暖的小屋的呢?“為什么”者,是Tolstoi說起過幾十回的問題。
亞歷山大三世的宮內(nèi)女官,他的姑母Alexandra Andreievna到Iasnaia Poliana來作客,看見從世界各地寄來的信件、報章、雜志之多,她吃驚了,半是戲謔,以警Tolstoi的驕慢心道,“這樣地被崇拜,燒香,不至于塞住呼吸么?”
“姑母以為我在因了這樣的事自慢么?在我的大的世界里,是還沒有聽到我的名聲的?!边@是Tolstoi的回答。所謂大世界者,并非亞歷山大三世的宮廷,而是Tolstoi周圍的人們,然而并非學(xué)者和文士,而是熏蒸的小屋的無數(shù)的居人。
他是用這大世界的見地和趣味和利害之念,以陶冶自己的精神的?!拔冶饶愀銶uzhik些,更其Muzhik式地感著事物。”這是伯爵的貴族Tolstoi,對著半勞動者出身而喜歡書籍的Maxim Gorki所說的話。
抬了自己的教師,又是教子的故Tolstoi的靈柩的Iasnaia Poliana的農(nóng)民,是怎地批評 Tolstoi呢?雖然是老爺,但是想得深的“Muzhik”者,是他們的話。
倘若畫了Tolstoi肖像的畫伯Riepin,已經(jīng)寫出那想得深的Muzhik的有特色的容貌,則讀者在“地主的話”里,容易看出勞動農(nóng)民的俄國的模樣的罷。俄國藝術(shù)家之中,以如 Tolstoi在小說“Anna Karenina”里所表示那樣的歡喜之情和詩底威力,來高唱耕作勞動之美者,此外更無一個。
Tolstoi描寫了幾世紀(jì)間教養(yǎng)下來的順從的抱著勞動精神的農(nóng)民。而他的農(nóng)民,還未能為神之國抗?fàn)帲膊辉缚範(fàn)?,他正如農(nóng)民隱士Siutaev般,宣傳了對于惡的無抵抗主義。 Tolstoi又將Siutaev主義高揚(yáng)起來,提倡了忍耐和服從的美德。
反對這極端的無抵抗主義而起的,是Korolienko和Gorki,以及革命底俄國。
然而無論俄國藝術(shù)家中的什么人,能如Tolstoi,對于皇帝的政權(quán),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的文化,加以致死底打擊者,實未嘗有。秘密警察部和著作檢查委員等之憎惡他,是并非無故的。
Tolstoi作了《我們該做什么呢?》、《黑暗之力》、“Nikolai Borkin”、《復(fù)活》、《往事》、《不能緘默》,這些作品,給了為人類斗爭的革命運動者以絕好的武器。
Tolstoi的“地主的話”,是成為“想得深的Muzhik”的話,將最后的打擊,給了地主制度了,而那些話,是明證了舊生活組織和社會底舊基礎(chǔ)之崩潰的。
?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奔流》第一卷七期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