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5_L-PoXfts1CkErsPGJTng?pwd=xufx?
提取碼:xufx

菲利普·津巴多中文版序言 xv
第19 版中譯本序言 xvi
第16 版中譯本序言 xviii
致中國讀者 xxi
前言 xxii
1 生活中的心理學 1
2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21
統(tǒng)計學附錄 43
3 行為的生物學和進化基礎 53
4 感覺和知覺 86
5 心理、意識和其他狀態(tài) 128
6 學習與行為分析 157
7 記 憶 191
8 認知過程 232
9 智力與智力測驗 275
10 人的畢生發(fā)展 304
11 動 機 350
12 情緒、壓力和健康 381
13 理解人類人格 421
14 心理障礙 460
15 心理治療 502
16 社會心理學 538
練習題 585
專業(yè)術語表 603
參考文獻 628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以下摘自《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第一章“生活中的心理學”:
心理學為何獨具特色
要領略心理學的獨特性和統(tǒng)一性,你必須考慮心理學家們界定這一領域的方式,以及他們從事研究與實踐的目的。在本書的結尾,我們希望你能像一個心理學家那樣去思考。在第一節(jié)里,我們將就此給你一個清晰而充實的概念。
定 義
許多心理學家尋找下面這個根本問題的答案:什么是人性?心理學通過著眼于發(fā)生在個體內(nèi)部的過程以及從自然或社會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力量來回答這個問題。有鑒于此,我們把心理學(psychology)正式定義為關于個體的行為及心智(mind)過程的科學研究。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定義中的關鍵部分:科學,行為,個體,以及心智。
心理學的科學性要求心理學結論建立在依據(jù)科學方法原則收集到的證據(jù)基礎之上??茖W方法(scientific method)包括一組用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步驟。這種方法用客觀收集到的信息作為得出結論的事實基礎。我們將在第2 章探討心理學家如何操作他們的研究,屆時會更加詳細地闡述科學方法的特點。
行為(behavior)是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行為就是行動。心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可觀察行為。微笑、哭泣、奔跑、攻擊、交談以及觸摸,這些都是你所能觀察到的行為的常見例子。心理學家探索在既定的行為情境和更廣泛的社會或文化環(huán)境中從事什么,以及如何行事。
心理學分析的對象往往是個體——一個新生嬰兒,一名青少年運動員,一個正在適應宿舍生活的大學生,一位面臨中年轉行的男士,或者一位因丈夫患阿爾茨海默氏癥正逐漸惡化而面臨壓力的女士。但是,研究對象也可能是一個正在學習用符號進行交流的黑猩猩,一只走迷宮的白鼠,或者一只對危險信號做出反應的海兔。個體既可能在其自然棲息地也可能在實驗室的控制條件下接受研究。
心理學的許多研究者也認識到,不理解心智過程,即人類的心理活動,就無法理解人類行為。許多人類活動是在個體內(nèi)部發(fā)生的——思考、計劃、歸因、創(chuàng)造以及做夢。很多心理學家相信,精神過程代表了心理學探索的最重要的方面。稍后你將看到,心理學研究者們已經(jīng)設計了許多巧妙的方法來研究心理事件和過程,從而得以揭示這些隱秘的體驗。
這些關注點的結合闡釋了作為獨特領域的心理學。在社會科學中,心理學家主要關注個體的行為,社會學家則研究人們在群體或組織中的行為,而人類學家關注不同文化中行為的廣泛背景。即便如此,心理學家們也汲取其他學者們的見識。心理學家們與生物科學的研究者特別是研究行為的大腦過程和生物化學基礎的研究者們有著許多共同的研究興趣。心理學作為新興的認知科學領域的一部分,針對人類的心智活動如何與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和應用數(shù)學的研究和理論相關聯(lián),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問題。作為一種健康科學,心理學與醫(yī)學、教育、法律和環(huán)境研究都有聯(lián)系,它尋求提升每個個體和集體的幸福感。
盡管現(xiàn)代心理學這種非同尋常的廣度和深度對心理學家來說是樂趣的源泉,但對那些第一次探索這個領域的學生來說,無疑成為了一種挑戰(zhàn)。心理學研究遠比你最初期待的要多得多,因此,你也將從這本心理學導論中得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學習這個領域的最佳方式是學會分享心理學家的目標。那么,就讓我們開始細細思量這些目標。
心理學的目標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專業(yè)的基礎。實現(xiàn)每一個目標都包括哪些內(nèi)容呢?
描述發(fā)生的事情 心理學的第一個任務是對行為進行準確的觀察。心理學家通常把這種觀察稱為他們的數(shù)據(jù)。行為數(shù)據(jù)(behavioral data)是關于機體的行為以及行為發(fā)生條件的觀察報告。當研究者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時,他們必須選擇一個適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設計出能保證客觀性的行為測量方法。
為了研究個體的行為,研究者可能使用不同的分析水平——從最寬泛的整體水平到最細微的具體水平。比如,假設你試圖描述你在一個博物館里看到的一幅油畫(見圖1.1)。在整體的水平上,你可能用標題“浴者”和作者“喬治·修拉”來描述它。而在具體水平上,你可能會敘述這幅畫的特征:一些人在岸邊曬太陽,其他人正在戲水,等等。在一個非常具體的水平上,你可能會描述修拉為創(chuàng)造這個場景而使用的繪畫技巧——畫中細微的小點。每一個水平上的描述都回答了關于這幅畫的不同問題。
心理學描述的不同水平也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在心理學分析的最寬泛的水平上,研究者探索復雜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中人作為整體的行為。在這個水平上,研究者可能研究暴力、偏見的根源、精神疾病影響的跨文化差異。在下一個水平上,心理學家關注較為狹窄和精細的行為單元,比如對交通燈的反應速度、閱讀過程中的眼動以及兒童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的語法錯誤。心理學家還可能研究更小的行為單元。他們可能通過確定大腦中存儲不同記憶類型的部位、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生的生物化學變化以及負責視覺和聽覺的感覺通路來探索行為的生物基礎。每個水平上的分析都提供所需的基本信息,最終通過整合之后,才能呈現(xiàn)心理學家所希望描繪的關于人類本性的完整因素。
不論觀察的焦點寬窄如何,心理學家都在努力客觀地描述行為。按照事實的本貌而不是研究者的期待或希望去收集它們,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每一個觀察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觀觀點——偏差、偏見和期望——帶進觀察中,因此,防止這些個人因素混淆和扭曲數(shù)據(jù)是非常重要的。你將在下一章看到,心理學研究者已經(jīng)發(fā)展出很多技術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
解釋發(fā)生的事情 描述必須忠實于可察覺的信息,而解釋卻需有意地超越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的許多領域,其中心目標是找到行為和心理過程的規(guī)律模式。心理學家希望發(fā)現(xiàn)行為是如何運作的。當接下來發(fā)生的情形出乎意料時,為什么你會大笑?什么情況會導致一個人企圖自殺或作奸犯科?
心理學的解釋通常承認大多數(shù)行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一些因素在個體內(nèi)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構成、動機、智力水平或自尊。這些內(nèi)部決定因素是關于機體的一些特殊內(nèi)容。而其他因素則在外部起作用。例如,一個孩子試圖取悅老師以贏得獎勵,或者一個陷入交通堵塞的司機變得沮喪和懷有敵意。這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個人之外事件的影響。當心理學家們尋求對行為的解釋時,他們幾乎總是同時考慮這兩種類型的解釋。例如,假設心理學家想解釋為什么一些人開始吸煙。研究者可能會認為某些個體特別傾向于冒險(內(nèi)部解釋),或者一些個體承受了大量來自同輩人的壓力(外部解釋)——或者,一種冒險的傾向以及某種情境下的同輩壓力都是必要的(綜合的解釋)。
心理學家的目標通常是通過一個潛在的原因去解釋多種行為。請看這樣一個情境:你的老師說,要想得到一個好分數(shù),每個學生就必須經(jīng)常參加班級討論。你的室友雖然總是對課程做了很好的準備,卻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或自愿發(fā)言。老師批評他沒有學習動力,并且認為他不聰明。這個同學也參加晚會但從不和陌生人說話,在自己的觀點遇到孤陋寡聞者的質疑時也不公開維護自己的觀點,而且在餐桌上幾乎從不聊天。你的判斷會是什么?什么樣的潛在原因可能引起這一系列的行為?會不會是害羞呢?像許多極為害羞的人一樣,你的室友不能按照社會所期望的方式去行動(Zimbardo & Radl,1999)。我們可以使用害羞的概念解釋你室友的全部行為模式。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菲利普·津巴多中文版序言
傳授心理學是如此充滿魔力,尤其是使用最優(yōu)秀的教科書,更會將這種魔力發(fā)揮到極致。
教書是最高尚的職業(yè)和人類活動。當我們分享知識時,我們改變了大腦的運作和功能,精神得到物化體現(xiàn),技巧和策略得以實施。正是這樣的集體智慧,創(chuàng)造并滋養(yǎng)了文化。不僅如此,每一位教師都在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學習,伴隨著每一位學生,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