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題發(fā)揮 | 包粽子用的應(yīng)是“箬葉”
◎鄔金木

?2010年6月14日,《解放日報》第4版刊有《箸葉青青蜜棗甜? 中外學子包粽忙》一文,文中說:復旦大學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40余人一起學包粽子,歡度端午佳節(jié)。標題中的“箸葉”顯然是“箬葉”之誤。
箬,讀ruò,即箬竹,竹的一種,葉子寬而大,可用來包粽子。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箬》:“箬生南方平澤,其根莖皆似小竹,其節(jié)籜與葉皆似蘆荻,而葉之面青背淡,柔而韌,新舊相代,四時常青。南人取葉作笠,及裹茶鹽包米粽。”
箸,讀zhù,即筷子,既無葉也不能包粽子。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0年第8期《借題發(fā)揮》欄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