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錢
榆錢
?????? 今天讀書,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下篇。讀到其中關(guān)于“榆錢”一物的描述:
?????? 再不然就順便蒸一屜榆錢糕,后院現(xiàn)成的一棵大榆樹,新生出一簇簇的榆錢,取下洗凈和玉米面拌在一起蒸,蒸熟之后人各一碗,澆上一大勺醬油麻油湯子拌蔥花,別有風味。我當時年紀小,沒能懂得其中的意義,只覺得好玩。
?????? 在六七年前,大約是二零一六,一七年前后,我正在上小學,清明節(jié)放假,沒有事做,作業(yè)沒心思寫,也沒有什么電子游戲之類的。為消磨時間,到家門口那條河的河岸上隨便撿根樹枝兒,綁上個線再掘幾條蚯蚓出來,一纏一掛便當作魚竿——釣魚。然而魚并不饑不擇食,我從沒釣上過魚,但也無所謂,說是“釣魚”,其實,也就是把木棍在那里一插,轉(zhuǎn)而去做別的事情了。這其中有一項清明節(jié)獨有的活動,便是“捋榆錢兒”。
?????? “捋”是個多音字,其讀音有兩種:ㄌㄨㄛ(平聲,音同洛);ㄌㄩ(去聲,音同履)。在我的家鄉(xiāng),人們多用后一種讀音,這兩種,我認為并無區(qū)別,都有“拿手順著某物從頭摸到尾”的意思。用這個詞其實很形象地闡述了如何摘榆錢這個東西。
?????? 榆錢是榆樹的翅果,因其外形圓薄而內(nèi)有小核,酷似圓形方孔錢,故而得名。他多是一串果實,而非柿子樹那樣單獨將果實置于不同的枝椏上。要摘,用手從根部一薅便可。摘起來很快,大概半小時就能裝一個面粉袋子。
?????? 取其果必有用,我爺爺奶奶多以面裹之,蒸食。先將榆錢在白紗布上鋪開,上籠蒸熟,在籠屜冒熱氣,費盡心思將生榆錢蒸熟時;準備面餅。時間久遠,我已記不清具體步驟,只知道餅需薄,而且不宜放油。榆錢蒸熟后,平鋪于餅上,撒少許油,卷起后分成小卷兒,再次上籠蒸熟。應(yīng)該是要撒油的,我記著有這一步,然而現(xiàn)在細想,需蒸熟的面食中撒油,可能會有些生油的油哈味兒,也許是我記錯了。
?????? 蒸熟后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配上一碗——放了蔥花的醬油湯。
?????? 看來這個習慣,幾十年都沒有變!這著實令我驚訝,現(xiàn)在人們的食譜,和前些日子的人們,依舊能對的上!然而我并不喜歡“榆錢卷兒”。我認為這種“葉子”沒什么味道,沾上醬油,醬油被水稀釋后味道很怪,不咸也不淡。吃了幾口便吐了。但現(xiàn)在我有點想嘗試了,但上海已經(jīng)少有榆錢賣了,榆樹也多被砍掉,改作水泥地面,要么就是圍起來作保護樹木,供人觀賞。我們家也很少有人想去搞個這個吃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