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周天子周赧王真的“債臺高筑”了嗎?
“債臺高筑”是今人對東周王室一大刻板印象:周赧王聽信楚考烈王出兵伐秦,找一眾富商地主借錢湊軍費。結(jié)果伐秦沒結(jié)果,一堆債還不上,債主們在王宮門口討債,周赧王只好建了座高臺避難。
其實,“債臺高筑”的原型出現(xiàn)在漢代。
《漢書?諸侯王表?序》:故盛則周、邵相其治,致刑錯;衰則五伯扶其弱,與共守。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區(qū)河洛之間,分為二周,有逃責(zé)之臺,被竊鐵之言。然天下謂之共主,強大弗之敢傾。
從這一段中,根本看不出來“逃責(zé)臺”究竟是什么意思。因此到了唐代,顏師古對此有了進一步的注解:
·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責(zé)(債);無以歸之;主迫責(zé)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
至此,“逃責(zé)臺”有了“逃債”的概念。然而此處也只是提到了周赧王負債,對于“楚王”、“軍費”,則是毫不相干。
在年代更早的史記,則提到了周王室的財政情況。
東周與西周戰(zhàn),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p>
周王室多名器重寶,連韓王亦為之心動。
甚至有的諸侯國的卿大夫,會為了周王室的封賞互相爭斗。
簡王八年,魯成公來朝,使叔孫僑如先聘且告。見王孫說,與之語。說言于王曰:“魯叔孫之來也,必有異焉。其享覲之幣薄而言諂,殆請之也;若請之,必欲賜也。魯執(zhí)政唯強,故不歡焉而后遣之;且其狀方上而銳下,宜觸冒人。王其勿賜。若貪陵之人來而盈其愿,是不賞善也,且財不給。故圣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亦議之。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主德義而已?!蓖踉唬骸爸Z?!笔顾絾栔T魯,請之也。王遂不賜,禮如行人。及魯侯至,仲孫蔑為介,王孫說與之語,說讓。說以語王,王厚賄之。
魯國的當(dāng)政者惟有叔孫僑強橫,所以盡管魯成公不樂意也只得派他前來,叔孫僑的禮品豐厚,對周王室一派阿諛奉承之聲,令王孫心生反感,看來周王室的封賞對人的誘惑力確實很大。王室的資產(chǎn)如此豐厚,“債臺高筑”實在是以訛傳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