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勝利:四川明軍擊敗滿洲八旗
現(xiàn)在還是從明末史料《五馬先生紀年》說起,在《紀年》為數(shù)不多的對于清軍的描寫之中,有這么一段話“回至五瘟廟鄢家營,有人走來云:肅王兵馬與楊侯府一戰(zhàn),大敗。大營由正路走,并不入人家。步兵皆川北人,將我地方不分晝夜搜尋要糧,將人吊燒,有糧即放,無糧燒死。地方人俱走大山來了,你們可以不回”。

所謂“楊侯府”自然指的就是被永歷朝廷封為華陽侯的楊展,肅王指的就是清廷所冊封的肅親王豪格。所以這段話表達的意思就是肅親王豪格的滿洲八旗兵被楊展的明軍打敗了,戰(zhàn)敗的清軍四處搜刮糧草,被捉到的人家里能交得出糧的被放掉,交不出糧食的就被燒死了。

這場大戰(zhàn)其實很少提到,但也不是沒人提到,顧山貞的《客滇述》記載“初,楊展以乏糧大興屯田。清兵犯嘉定,展堅守五日,清兵解去。時清兵饑疲,而展軍亦無糧,不能追。至是,屯田成熟,上南軍民足食,展即遣楊榮芳、李一進、陳應(yīng)宗、黃國美恢復(fù)成都。會全勝、萬燝亦破清兵于資陽、簡州;十一月,遂復(fù)成都。清將梁一訓驅(qū)殘民數(shù)千,北走至綿州,又盡殺之,成都人殆盡;一訓本賊將降清,清以為安綿道者也”這里提到了清軍曾經(jīng)圍攻過楊展據(jù)守的嘉定,但一時間難以攻克,加上缺乏糧草,所以清軍撤圍而去,而在當時,楊展部下的明軍也沒有糧食吃,楊展一直等到屯田的糧食成熟了,這才派遣部將再次進攻成都,清將梁一訓將成都城內(nèi)逃過張獻忠毒手的數(shù)千名幸存者掠走,到達綿州之后,就將其全部屠殺。

首先咱們回到《五馬先生紀年》此書記載“楊侯府大敗肅王”是在順治丁亥年,而順治丁亥年就是清順治四年,南明永歷元年,公元1647年。而肅親王豪格正式入川是在順治三年的十一月,擊殺張獻忠則是在順治四年的正月初三,到順治五年的春正月,豪格等人返回北京,清順治皇帝在太和殿賜宴。清朝四川巡撫李國英在順治五年三月初八的題稿之中說“然臣等竭蹶奮力御賊,出奇剿撫,勉強支持,綏安地方,各鎮(zhèn)臣等屢啟向肅王請兵,蒙王諭至秦即發(fā)。不意王駕旋秦,各孽聞風四起,勾引土司南蠻,蜂擁入蜀。蜀中假竊名號者處處皆然,且人心奸險,已經(jīng)投誠者聞賊勢盛,皆陽順陰逆,內(nèi)勾外連,仍舊從賊,以致賊黨日眾,我兵日孤”在豪格離開四川之后,四川各地就“各孽聞風四起”。在這篇文章中,李國英還提到了在順治四年的十一月趙榮貴攻打保寧失敗一事,但是也由此看出,在順治四年的11月左右,四川清軍已經(jīng)陷入了相當孤立的境地。

而咱們根據(jù)《南明史》可知,在1647年的元月份,肅親王豪格在合州,到二月份,肅親王豪格占領(lǐng)內(nèi)江,并且已經(jīng)推進到遵義,明四川總兵賈登聯(lián)、副將譚得勝投降清朝,豪格卻以設(shè)宴為名將二將以及所統(tǒng)官兵全部殺掉。

再看豪格在返回北京之前的奏報“和碩肅親王豪格等奏報、多羅貝勒尼堪、固山貝子滿達海、固山額真杜雷、覺羅巴哈納、準塔巴圖魯、馬喇希護軍統(tǒng)領(lǐng)鰲拜巴圖魯、墨爾根侍衛(wèi)李國翰、護軍統(tǒng)領(lǐng)哈寧噶、車爾布、德爾得赫等、分兵征遵義、夔州、茂州、榮昌、隆昌、富順、內(nèi)江、資陽等處。斬偽王、及巡撫、道官、總兵、副、參、游都守一千余員。兵丁無算。獲馬騾一萬二千四百余川寇悉平”。

好了,現(xiàn)在各方史料對比一下其實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既然“川寇悉平”,那豪格為何又要將投降的總兵賈登聯(lián)、副將譚得勝二人以及其部下所統(tǒng)官兵全部殺掉,咱們看后面李國英的各種文書就能知道,豪格離開四川之后,龜縮在川北的清朝四川當局那是缺兵少將,一個明朝的四川總兵再加上一個副將,手下的官兵就算沒有4000人,也得有5000人,把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編入四川地方綠營軍隊不好嗎?為什么就非得殺光呢?

其實在南明史中,還有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殺降事件,那就是劉承胤事件,王夫之為昭宗皇帝所作的實錄之中記載“既北行,有德軍泊漢口,承胤日從有德飲博。承胤平岷邸之亂,多得奇寶器玩,又擅西南財賦,金幣充積,每以寶器為博進。有德忌而羨之。會陳友龍反正報至,遂殺承胤,沒其資?;蛟怀胸分狄?,密白有德,請執(zhí)車駕以獻,冀得重賞。有德不聽,密令承胤報上,俾逸去。故有德留石羊渡兩日而后入,亦不遣兵追躡。見承胤之狡也,懼至北而泄之,故殺之以滅口。同承胤殺者傅上瑞”清人作品《南天痕》記述曰“會侯性兵奄至,奉上次靖州,乃得免于難。承胤既降,移之武昌。十二月,其部將陳友龍叛,主帥疑承胤與之通謀;明年四月,以兵圍其營,盡誅之,數(shù)萬人無一免者?!?/p>
劉承胤部遭此毒手的原因其實很多但是有一條重要原因是確定的,那就是陳友龍在1648年四月的反正,陳友龍的反清復(fù)明讓孔有德等人對劉承胤對清朝的忠心起了疑心,而1648年五月到六月期間,湖廣清廷地方官在揭帖中哀嚎道“是以逆賊以大兵不至而日逞,人心以大兵不至而日變,三王收服湖南之故將舊卒以無所忌憚而相率以叛,又安望有全城耶?伏望皇上、皇叔父攝政王念 地不易得,有土有人,乃治平根本,敕部刻 期催督大兵,星馳至楚,殘疆幸甚?!?/p>
因此在相當糟糕的軍事態(tài)勢之下,無論劉承胤本人究竟在想什么,在孔有德以及清湖廣當局的眼中,他和他的萬余名投降士卒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隱患,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以此推斷之,總兵賈登聯(lián)、副將譚得勝二人以及其部下官兵被豪格殺死的原因也很清楚了。明末史料《荒書》對1647年上半年的明清四川戰(zhàn)局記載得相當詳細“大清兵至遵義,騎兵與王祥戰(zhàn),逼祥城下,射之,祥不能支,敗。祥令兵為竹笆數(shù)十,人擊而前騎不得逼,射不得施。祥兵于竹笆內(nèi)擊鳥槍,騎為所傷,退。祥遂乘勝追之。大清孤軍深人,于是殺降將十余人”清軍攻打明遵義總兵王祥占據(jù)的遵義府,被王祥用火器擊敗。

而此時清軍又缺乏軍糧,于是撤退,撤退之前殺掉了十幾個降將其中就包括明總兵賈登聯(lián)、副將譚得勝及其部下,而到了這一年的五月份就又爆發(fā)了明清嘉定府之戰(zhàn),清軍再次被明軍擊敗,連續(xù)的軍事失敗加上軍糧的缺乏最終不得不讓清軍北撤,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賈登聯(lián)、譚得勝等人在豪格的眼中也成為了巨大的隱患,因為這些人隨時都有可能反戈一擊,所以這些投降的四川明軍將領(lǐng)最終免不了得到和劉承胤一樣的悲慘下場。

咱們再看豪格那所謂的“川寇悉平”那真是讓人笑掉大牙。所以在順治五年的三月份,豪格就被“幽系”,因為“先是,豪格出征四川以及二載,地方全未平定,地方官亦未有以投誠平定入奏者”,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在攻殺張獻忠報功時,護軍統(tǒng)領(lǐng)哈寧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若非護軍統(tǒng)領(lǐng)阿爾津蘇拜相助,則我等皆失利矣!希爾艮在后奪前進之阿爾津蘇拜功!”豪格不僅沒有及時處理此事,反倒將希爾艮的奪取別人功勞的行為隱瞞,多爾袞所主持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認為這是“因楊善為伊而死欲升其弟”“舊念未除”,所以將豪格幽禁,同年四月就病死。所以可以很清楚地說,清廷派遣的滿漢大軍在對四川各勢力的作戰(zhàn)之中并沒有像清廷官方軍報那樣輕松,張獻忠也并非像很多史書中說的那樣莫名其妙地被一箭射死,而是力戰(zhàn)身亡。

而四川的南明軍隊的抵抗更為激烈,滿洲八旗軍雖然一度推進到遵義,并且擒殺了明朝四川巡撫馬乾,但最終先敗于遵義總兵王祥之手,后喪師于嘉定城下,加之糧草不濟最終不得向北撤退。四川明軍一直堅持到公元1659年,直到永歷皇帝逃入緬甸之后,在四川各城市堅守的明軍才紛紛投降。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guān)注天天,關(guān)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